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Sayós等构建的基态势能面,运用准经典轨线方法对原子-分子反应K(~2S)+HF(X~1∑+)→KF(X~1∑+)+H(~2S)的立体动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计算了该反应的极化微分反应截面、两矢量k-j′相关分布函数P(θ_r)、三矢量k-k′-j′相关分布函数P(?_r)和空间分布函数P(θ_r,?_r).结果表明,产物KF的转动角动量j′不仅在垂直于反应物相对速度矢量k的方向上有强烈的取向效应,而且还定向于y轴的负方向,转动角动量j′敏感地依赖于碰撞能.  相似文献   

2.
PdYH分子的结构与势能函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倪羽  蒋刚  朱正和  孙颖 《化学学报》2005,63(8):764-768
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 对钯和钇原子采用SDD收缩价基函数, 氢原子采用6-311++G**全电子基函数, 对PdY和PdYH体系的结构进行优化. 计算表明: PdY分子的几何构型为Cv, 其基态为X2Σ态, 键长R=0.24168 nm, 离解能为De=2.8261 eV, 谐振频率ωe=254.0656 cm-1, 并拟合得到Murrell-Sorbie势能函数; PdYH分子最稳态为Cs构型, 电子组态为1A', 平衡核间距RPdY=0.24281 nm, RYH=0.19824 nm, 键角∠PdYH=116.7157°, 离解能De=5.6146 eV, 基态简正振动频率: 对称伸缩振动频率ν1 (a')=348.2909 cm-1, 弯曲振动频率ν2 (a')=243.3382 cm-1, 反对称伸缩振动频率ν3 (a')=1442.2695 cm-1. 由微观过程的可逆性原理分析了分子的可能离解极限. 并用多体项展式理论方法分别导出基态PdY和PdYH分子的势能函数, 其等值势能面图准确地再现了PdY和PdYH分子的结构特征和离解能, 由此讨论了Pd+Y+H分子反应的势能面静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4个配位聚合物[Zn(Hcpoia)(2,2'-bpy)·H2O]n(1)和[M(Hcpoia)(phen)]n·nH2O[M=Zn(2), Mn(3), Co(4); H3cpoia=4-(4-羧基苯氧基)间苯二甲酸; 2,2'-bpy=2,2'-联吡啶; phen=1,10-邻菲罗啉], 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配合物1为一维链状结构, 中心Zn 2+离子的配位环境为[ZnO4N2]扭曲的八面体构型, 配体Hcpoia 2-μ1η 1η 0μ1η 1η 1配位模式桥连相邻的Zn 2+离子. 配合物2和4的结构与配合物1类似, 是由配体Hcpoia 2-μ1η 1η 0μ1η 1η 1配位模式联接[MO4N2]结构单元而形成的一维链状结构. 配合物1, 2和4中均存在分子间氢键(O—H…O), 氢键的存在使一维链连接形成二维超分子结构. 配合物3为二维网状结构, Mn 2+离子的配位环境为[MnO4N2]扭曲的八面体构型, 配体Hcpoia 2-μ2η 1η 1配位模式桥连相邻Mn 2+离子形成[Mn2COO2]结构单元, 该结构单元被Hcpoia 2-连接形成二维结构. 在4个配合物中, 2,2'-bpy和phen配体均以端基的形式与金属离子螯合配位. 研究了水溶液中抗生素分子和Fe 3+离子对配合物1与荧光强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甲硝唑、 Fe 3+离子对配合物1有荧光猝灭作用, 并进一步考察了甲硝唑浓度和Fe 3+离子浓度对配合物1荧光强度的影响. 基于荧光猝灭机理, 配合物1可以用作荧光传感器检测水溶液中的甲硝唑和Fe 3+离子. 研究了配合物4对罗丹明B(RhB)的催化降解性能, 发现在氙灯照射和H2O2存在条件下, 配合物4对RhB具有较好的光催化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5个稀土配合物[Sm2(bdbc)2(phen)4](1)和[Ln(bdbc)(phen)(H2O)][Ln=Eu(2), Gd(3), Tb(4), Dy(5), bdbc=(2-羧基苯氧基)苯-1,2-二羧酸根, phen=1,10-邻菲啰啉]. 配合物1是双核分子, 通过氢键和C—H…π作用进一步构筑成一维超分子结构; 配合物2~5是同构的一维双螺旋结构, 通过氢键和C—H…π作用进一步构筑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配合物1, 2, 4和5呈现了Sm3+, Eu3+, Tb3+和Dy3+离子的特征发射, 分别对应于Sm3+离子的4G5/26HJ/2(J=5, 7, 9)、 Eu3+离子的5D07FJ(J=1—4)、 Tb3+离子的5D47FJ(J=6, 5, 4, 3)和Dy3+离子的4F5/26HJ/2(J=15, 13)跃迁. 对配合物4的荧光性质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配合物4可用作荧光探针以检测阳离子和苯甲醛.  相似文献   

5.
以甘氨酸(Gly)、 18-冠醚-6、 二氯化锰(MnCl2)和盐酸为原料, 通过蒸发法获得一种新型相变一维链状氢键型甘氨酸超分子化合物[(Gly)2+ (18-crown-6)2(MnCl4)2?](1). 通过元素分析、 变温X射线单晶衍射和介电测试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和解析. 实验结果表明, 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 空间群从P21/c(100 K)转化为C2/c(293 K). 随着温度升高, [MnCl4]2?呈现无序状态的共棱双四面体结构. 质子化甘氨酸分子和分子内羟基(—OH)发生动态摆动, 引起O—H…Cl型一维氢键链产生明显伸缩运动, 导致化合物1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出现结构相变及介电异常.  相似文献   

6.
用量子化学参数研究烯烃聚合物定量构效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所得的烯烃聚合物结构单元的物性参数如总能量Et、内能Ein、等容比热CV、熵S、四极矩Qii、偶极矩 µ、平均极化率α及原子最大负电荷q等8个量子化学参数, 用逐步回归法分别建立了这些参数与摩尔体积V298 K, 摩尔等张体积Ps、摩尔吸收常数色散分量Fd、摩尔折射率RLL、摩尔抗磁磁化率χ、摩尔粘度温度函数Hvsum、摩尔Rao函数UR及摩尔Hartmann函数UH的结构-性能定量关系 (QSPR) 模型, 其测试集的决定系数R2分别是: V298 K 为0.989, Ps为0.982, Fd为0.975, RLL为0.997, χ为0.988, Hvsum为0.914, UR为0.988及UH为0.972. 结果表明, 用这些量子化学参数所建立的聚合物QSPR模型能用于聚合物性能的预测.  相似文献   

7.
运用准经典轨线法结合Peterson从头计算势能面,在碰撞能分别为20.9,41.80和66.88 kJ/mol时,对放热反应O(1D)+HBr(v=0,j=0)→OH+Br(△H=-252.89 kJ/m01)进行了细致的立体动力学性质研究.反映k与j'两矢量相关的函数P(θr)的分布表明产物分子的转动角动量j'在垂直于反应物相对速度矢量k的方向上有强烈的取向分布,且随碰撞能的变化比较明显;反映k,k'与j'三矢量相关的函数P(φr)的分布表明产物转动角动量j'不仅有沿着y轴的取向效应,还有沿着y轴正向的弱定向效应,且这种弱定向效应随碰撞能的增加有所减弱;描述产物转动角动量j'的空间分布函数P(θr,φr)在(90°,90°)和(90°,270°)两处有两个明显的分布,随着碰撞能的增加,这两个集中分布越来越密集,碰撞能对该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产物分子的极化主要集中在垂直于散射面的平面内.除此之外,极化微分反应截面(PDDCSs)给出了反应产物的散射方向.  相似文献   

8.
采用[CCSD(T)]-F12方法和aug-cc-pVTZ基组,同时引入中心键函数(3s3p2d1f1g)构建了Kr-C2H2体系的高精度四维势能面.在构建势能面时考虑了分子间的振动方式及C2H2单体内的ν1对称伸缩和ν3反对称伸缩振动.将计算得到的四维势能面在Q1方向和Q3方向分别做积分得到C2H2单体分别处于振动基态和(ν1,ν3)=(1,1)激发态的平均势能面.计算结果表明,这2个平均势能面均存在2个等价的T型全局极小值和2个等价线性极小值.全局极小值的几何构型位于R=0.41 nm,θ=65.6°/114.4°,势阱深度为151.88 cm-1.对径向部分采用离散变量表象法(DVR),角度部分采用有限基组表象法(FBR),并结合Lanczos循环算法计算了Kr-C2H2的振转能级和束缚态.计算结果表明,复合物在(ν1,ν3)=(1,1)区域的带心位移为-1.48 cm-1,表现为红移,与实验值-1.38 cm-1很接近;计算得到的红外跃迁频率也与实验值相吻合,说明得到的从头算势能面具有高精度.  相似文献   

9.
用化学共沉淀法在α-Fe2O3,中掺入锑离子,X-射线衍射(XRD)分析证实,锑离子可固溶于n型半导体α-Fe2O3中形成α-(Fe1-χSbχ)2O3(0≤χ≤02)固溶体。由于锑离子(Sb5+)部分取代α-Fe2O3晶格中Fe3+的格位,使得该系列材料的电导值增大一个数量级以上,气敏性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唐晓闩  付鹏  陈远奎  王鸿梅  储焰南 《化学学报》2010,68(11):1093-1097
在流动反应管中, 利用高纯N2空心阴极放电制备活性氮, 研究了活性氮与溴分子碰撞反应得到的发射光谱. 在540~800 nm波段观察到了较强的NBr(b1Σ→X3Σ)跃迁发射谱, 在292 nm处观察到了Br2(D'→A')辐射跃迁. 实验结果表明, 得到的NBr(b1Σ)显示出了非弛豫的发射特征, 最高振动能级为ν'=9. 激发态的NBr(b1Σ)是由活性氮中的N(2P)原子与Br2直接反应生成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导利用60Coγ射线引发以三氟三氯乙烷为溶剂的三氟氯乙烯与乙烯溶液共聚合的研究.聚合有诱导期(小于40伦/秒时)而无后效应.平均聚合速率比本体辐射聚合快一倍以上.聚合初速率与辐照强度成0.5次方关系,DPPH完全抑制聚合反应,聚合按自由基机制进行.聚合总活化能为3.5千卡/克分子.求得单体竞聚率γOTFE·E=0.025,γE·CTFE=0.20,所得共聚物为交替共聚物.共聚物熔点随单体配比中三氟氯乙烯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聚合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与辐照强度和溶剂比关系不大.聚合率(P%)与辐照强度(I)、除去诱导期的辐照时间(t)和溶剂FC-113比例(φ)的关系近似地由下式表示:P%=10(-1.28·t1.23·I1.12·φ-0.508熔融指数(M.I.)与辐照温度(T)和溶剂FC-113比例(φ)的关系近似地由下式表示:M.I.=1.586·10-4·φ3.3·T1.78(克/10分).  相似文献   

12.
当原子或分子之间经历反应碰撞后,产物分子的转动角动量矢量相对于初始相对速度矢量具有较明显的取向。达一信息可从测量反应生成的激发态产物分子的化学发光偏振度P得到。Zare等首先研究了反应Ba(~1S)+N_2O产物的化学发光偏振;近期Jalink等利用六极电场将反应物分子取向,研究了反应Ba(~1S)+N_2O的化学发光偏振与不同碰撞方位的关系。本文研究了化学发光偏振度随Ba(~1S)束速度(即反应物相对平动能)的变化,根据产物转动角动量分布对反应物相对平动能的依赖关系得到了Ba(~1S)+N_2O反应的反应机理及势能面的新图象。  相似文献   

13.
运用准经典轨线方法,基于Peterson从头计算势能面对O+HCl→OH+Cl反应的立体动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在31.77和51.04 kJ/mol两种碰撞能情况下极化依赖的微分反应截面(2π/σ)(dσ00/dωt),(2π/σ)(dσ20/dωt),(2π/σ)(dσ22+/dωt)和(2π/σ)(dσ21-/dωt)以及描述k-j′两矢量相关和k-k′-j′三矢量相关的分布函数P(θr)和P(фr).计算得到的P(θr)分布表明,产物分子的转动角动量j′具有强烈的取向分布,并且产物转动角动量的取向效应对散射能的变化比较敏感.而P(фr)的分布表明,产物分子虽然具有沿着y轴的取向效应,但是没有明显的定向效应.  相似文献   

14.
冯丽  梁晓娟  杨帆  钟家松  王芸  向卫东 《化学学报》2011,69(23):2870-2876
采用A-Pot法, 以乙酰丙酮铜[Cu(acac)2]为铜源, 硬脂酸铟[In(St)3]为铟源, 正十二硫醇(DDT)为硫源和稳定剂, 1-十八烯(ODE)为溶剂, 在250 ℃条件下, 反应50 min, 合成了CuInS2粉体. 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量分散光谱仪(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粉体的结构、形貌、相组成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产物为四角晶系的黄铜矿结构, 棒状CuInS2纳米晶的直径为2 nm, 长约70 nm. 通过Z-Scan技术对分散在正己烷中CuInS2纳米棒的三阶光学非线性进行测试, 在入射波长为770 nm的条件下, 得出三阶光学非线性折射率γ、三阶光学非线性吸收系数β以及三阶光学非线性极化率χ(3)分别为1.76×10-17 m2/W, 7.95×10-11 m/W和8.60×10-12 esu.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四氮杂取代的三环结构冠醚4,13-二氧-1,7,10,16-四氮杂三环[14.2.1.17,10]二十烷(L7), 低温条件下在乙醚中培养出其单晶, 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晶体结构. 该晶体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P21/n, 晶胞参数a=0.8984(7) nm, b=1.0805(9) nm, c=1.1040(9) nm; Z=2, β=111.707(13)°; V=0.9958(14) nm3, Dc=1.189 g/cm3, μ=0.092 mm-1, F(000)=392, R1=0.0649, wR2=0.1714. 制备了配体L7与金属盐的配合物, 分析结果表明, 配体L7与金属离子形成1∶1型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16.
通过含2-噁唑啉基三角架配体1,3,5-三(2-噁唑啉基)苯(L)与三氟醋酸银反应合成了配合物[Ag4(L)2(CH3CN)2(CF3CO2)4]n (1), 并利用元素分析、电喷雾质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 晶体结构解析结果显示配合物1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P-1, a=0.83731(6) nm, b=1.22828(9) nm, c=1.33997(10) nm, α=102.9760(10)°, β=107.3050(10)°, γ=93.8600(10)°, Z=1, R=0.0365, wR2=0.0929. 该配合物是由[Ag4(L)2(CF3CO2)2]2+笼状结构单元通过另外两个三氟醋酸根双桥连形成的一维链状结构. 相邻的链间通过C—H…O氢键进一步扩展为二维网状结构. 电喷雾质谱研究结果显示在实验条件下, 溶液中配合物1是以聚合状态存在的.  相似文献   

17.
周威  赵孔双  孙宇梅  赵进 《化学学报》2010,68(18):1802-1806
利用介电谱方法研究了NaA沸石/硅油和NaA沸石/煤油两种电流变液的介电行为, 测量发现两体系在105 Hz处均出现明显的弛豫现象. 采用单弛豫Cole-Cole函数拟合各体系的介电参数, 结果表明在相同体积分数条件下硅油体系具有较大的介电增量(), 且两体系的介电增量与体积分数(φ)均服从=4εmφ的函数关系. 通过计算和分析粒子与介质间介电失配程度, 阐明了油介质的介电常数(εm)对于沸石电流变液界面极化强度的贡献. 此外研究了吸附水对沸石电流变液界面极化的影响, 结果发现水的吸附对于体系的值没有影响, 但明显降低了弛豫时间, 证明吸附水对沸石电流变液的界面极化率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用一束波长为360.55 nm的激光直接作用于超声射流的N2O分子束, 通过(3+1)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REMPI)过程制备纯净的N2O+(X2П(0,0,0))母体离子, 再用另一束波长在243-278 nm范围的激光将母体离子激发至B2П态后解离. 扫描解离激光波长, 监测NO+离子碎片的强度, 从而获得N2O+离子B2П态的光致碎片激发(PHOFEX)谱. 通过拟合转动分辨光谱, 得到了相应的转动常数和自旋分裂常数, 从而区分了A2Σ+态高振动能级和B2П态带源的贡献, 明确了N2O+离子B2П态的光谱"带头"位置(37154 cm-1), 并将获得的振动光谱初步归属为B2П(v1,v2,v3)←X2П的振动跃迁序列. 通过对NO+碎片离子的飞行时间质谱峰形的分析, 还获得了解离过程中释放的平均平动能, 并结合电子激发态势能面, 讨论了N2O+离子B2П态的解离机理.  相似文献   

19.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FT)结合自然键轨道(NBO)分析的方法对一系列以多酸为载体的单原子催化剂(SACs)(M1/POM (M = Ni, Pd, Pt, Cu, Ag, Au, POM = [PW12O40]3-)的分子几何、电子结构及红外光谱进行计算。结果表明,Pt1/POM对N2分子具有潜在的活化能力,Pt1/POM与N2相互作用主要来自于由金属Pt的dxzdyz轨道与N2π*反键轨道重叠,金属Pt的dxzdyz轨道上的电子填充到了氮气的π*反键轨道上弱化了N≡N成键,导致了N≡N之间的键长增大,有效的活化了氮气分子。对它们红外光谱的分析表明,Keggin型多酸负载金属后W―Oc―W振动吸收峰发生劈裂,产生了五个典型的红外特征吸收峰。  相似文献   

20.
由碳酸钠诱导形成的油酸钠蠕虫状胶束的流变学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泉  于丽  孙立新  郑利强  李干佐 《化学学报》2007,65(17):1821-1825
当Na2CO3浓度逐渐增加时, 用流变学的方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钠(NaOA)在溶液中从胶束转变成蠕虫状胶束的过程. 首先测量体系剪切粘度(η)和剪切速率的关系得到零剪切粘度(η0). 然后由动态振荡实验得到复合粘度(*|)、动态模量(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G"和结构松弛时间τs)等物理量. 应用Cox-Merz规则和Cole-Cole图, 证明NaOA (0.040~0.080 mol/L)/Na2CO3 (0.25~0.50 mol/L)体系形成蠕虫状胶束, 且蠕虫状胶束的动态粘弹性在NaOA (0.050~0.080 mol/L)/Na2CO3 (0.35~0.45 mol/L)范围是符合Maxwell模型的线性粘弹性流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