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用siRNA敲降乙肝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HBXIP)的表达对宫颈癌ME-180细胞的增殖能力及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的处理方法,分别按两种分组方式进行分组。(1)把宫颈癌ME-180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4 Gy γ射线照射组、HBXIP-siRNA转染组以及HBXIP-siRNA+γ射线照射联合组。采用MTT和克隆形成实验法来检测细胞增殖;采用qRTPCR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及Bid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激酶AKT的磷酸化水平。(2)把宫颈癌ME-180细胞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HBXIP-siRNA单独处理组、HBXIP-siRNA和AKT共转染组。对3组细胞进行不同剂量的γ射线照射,并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方法检测细胞生长。采用Student t-test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TT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γ射线照射组相比,HBXIP-siRNA转染+γ射线照射联合组的宫颈癌ME-180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t=11.63、12.17,均P < 0.01),并伴随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的降低(t=10.88,P < 0.01)和促凋亡蛋白Bid表达的增高(t=9.31,P < 0.01)。γ射线照射明显上调了HBXIP蛋白的表达水平和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而转染HBXIP-siRNA则抑制了γ射线照射导致的AKT磷酸化水平的升高。另外,与HBXIP-siRNA单独处理组相比,HBXIP-siRNA和AKT共转染组中HBXIP-siRNA对宫颈癌ME-180细胞增殖的影响显著降低(t=8.96,P < 0.01)。结论降低HBXIP蛋白表达可以抑制辐照诱导的AKT磷酸化水平,进而降低宫颈癌ME-180细胞的增殖能力,同时增强其放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A549和H460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并探索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同源异型盒基因转录的反义基因间RNA(HOTAIR)在其中的调节机制。 方法 将培养的NSCLC细胞A549和H460根据处理方法的不同,采用4种方式进行分组。(1)分别将NSCLC细胞A549和H460分为6组:0、15、30、60、120和240 μmol/L姜黄素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力;(2)分别将NSCLC细胞A549和H460分为8组:0、2、4、6 Gy γ射线照射组及其与30 μmol/L姜黄素联合组,采用CCK-8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力;(3)将NSCLC细胞A549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30 μmol/L姜黄素组、4 Gy γ射线照射组和30 μmol/L姜黄素+4 Gy γ射线照射联合组,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中5种促癌lncRNA和5种抑癌lncRNA的表达情况;(4)将NSCLC细胞A549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30 μmol/L姜黄素组、30 μmol/L姜黄素+lncRNA HOTAIR过表达组、4 Gy γ射线照射组、4 Gy γ射线照射+30 μmol/L姜黄素联合组和4 Gy γ射线照射+30 μmol/L姜黄素+lncRNA HOTAIR过表达组,采用CCK-8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力。采用学生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CCK-8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处理可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方式降低NSCLC细胞A549和H460的增殖活力,且除了15 μmol/L姜黄素作用24 h之外,其余浓度和时间的姜黄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4~5.731,P=0.000~0.043)。(2)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30 μmol/L姜黄素+不同剂量的γ射线照射联合处理可使γ射线照射单独处理下的NSCLC细胞A549和H460的增殖活力和克隆形成能力进一步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3~12.418,P=0.000~0.044)。(3)qRT-PCR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ncRNA HOTAIR在γ射线单独处理后表达升高(t=3.317,P=0.040),而30 μmol/L姜黄素单独处理和30 μmol/L姜黄素+4 Gy γ射线联合处理均可下调A549细胞中促癌lncRNA HOTAIR的表达(t=3.205、5.916,P=0.038、0.000)。(4)对HOTAIR进行过表达处理,可消除姜黄素对NSCLC细胞A549增殖的抑制并增强其放射敏感性(t=3.584~5.802,P=0.000~0.004)。 结论 姜黄素可以通过下调促癌lncRNA HOTAIR的表达从而抑制NSCLC细胞的增殖活力,并增强其放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BRCA1相邻基因2(NBR2)(BRCA1为乳腺癌易感基因1)对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根据处理方法的不同,分别按以下方式将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进行分组。(1)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4 Gy γ射线照射组和8 Gy γ射线照射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lncRNA NBR2的表达。(2)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NBR2转染组、4 Gy γ射线照射组以及NBR2转染+γ射线照射联合组,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方法来检测细胞增殖情况。(3)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NBR2单独转染组、NBR2+B细胞淋巴瘤2(BCL2)共转染组,对3组细胞进行不同剂量的γ射线照射,并采用MTT和克隆形成实验方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采用Student t-test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4 Gy γ射线照射和8 Gy γ射线照射能够显著下调lncRNA NBR2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F-7:t=10.75、11.17,MDA-MB-231:t=11.22、12.31,均P<0.01)。MTT实验结果显示,与4 Gy γ射线照射组相比,NBR2转染+γ射线照射联合组的乳腺癌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F-7:t=10.55,MDA-MB-231:t=11.97,均P<0.01)。同时,lncRNA NBR2过表达可以明显下调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另外,与NBR2单独转染组相比,NBR2+BCL2共转染组中NBR2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F-7:t=10.87,MDA-MB-231:t=11.37,均P<0.01)。结论辐照可以诱导lncRNA NBR2的表达水平降低,人为过表达NBR2能够抑制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而降低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的增殖能力,同时增强其放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缺氧诱导的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5(UCHL5)在调节宫颈癌Hela细胞辐射敏感性中的作用。 方法 以宫颈癌Hela细胞为研究对象,1% O2条件下培养观察UCHL5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慢病毒载体感染Hela细胞后稳定调变UCHL5的效率,转录本分为空白对照组、过表达对照组、过表达UCHL5组转录本1~4和沉默对照组、沉默UCHL5组转录本1~2。将实验所用的细胞分为过表达对照组、过表达UCHL5组、沉默对照组和沉默UCHL5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8 Gy γ射线照射48 h后细胞的凋亡率;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0、2、4、6 Gy γ射线单次照射培养2周后4组细胞的克隆形成率;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实验检测4组细胞培养1周后的增殖率以及联合0、2、4、6、8、10 Gy γ射线照射后的增殖率。使用基因表达谱数据动态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宫颈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抗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UCHL5表达的相关性。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观察HIF-1α对UCHL5的激活作用。组间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缺氧可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UCHL5的表达。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感染后的Hela细胞可显著上调或下调UCHL5的表达,其中,过表达UCHL5组转录本2和沉默UCHL5组转录本2的表达均较高,所以选择此2种转录本进行后续实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接受相同剂量照射的过表达对照组相比,上调UCHL5增加了Hela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在0 、2、4、6 Gy剂量照射后克隆形成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16、19.22、8.76、6.79,均 P<0.05)。 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沉默对照组相比,沉默 UCHL5 促进了 Hela 细胞的凋亡(t=10.29,P<0.05),增加了 γ 射线诱导的细胞凋亡率 (t=52.01, P<0.05)。MTT 实验结果显示,与过表达对照组相比,上调 UCHL5 可升高宫颈癌 Hela 细胞的增殖率,增殖率在第3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05,P<0.05);与过表达对照组相比,等剂量照射 UCHL5 上调组升高了受照细胞的增殖率,在剂量为6、8、10 Gy时,细胞的增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0、4.06、3.68,均P<0.05)。宫颈癌组织中 HIF-1α 表达水平和UCHL5 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31,P<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 HIF-1α 结合并激活 UCHL5 启动子的活性,其活性增加了2.5倍(t=30.47,P<0.05)。 结论 缺氧条件下,宫颈癌Hela细胞中UHCL5的诱导表达降低了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其潜在的机制可能与HIF-1α转录激活UCHL5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褪黑素联合γ射线照射对体外和体内人结肠癌HCT 116细胞生长的影响,探讨褪黑素在人结肠癌HCT 116细胞辐射敏感性中的作用。 方法 将人结肠癌HCT 116细胞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褪黑素组(给予褪黑素,给药浓度为1 mmol/L,给药时间为2 h)、照射组(接受6 Gy γ射线照射)及褪黑素+照射组(在照射前2 h给予褪黑素,给药浓度为1 mmol/L,然后接受6 Gy γ射线照射)。体外实验:人结肠癌HCT 116细胞分别进行2、4、6、8 Gy照射,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人结肠癌HCT 116细胞进行6 Gy照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4 h后细胞周期以及24 h和48 h后细胞的凋亡;采用彗星实验检测2 h后细胞DNA的损伤。体内实验:将人结肠癌HCT 116细胞接种于裸鼠体内建立肿瘤模型,检测结肠癌瘤体体积和瘤体质量的变化并计算抑瘤率。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①体外实验:照射前给予褪黑素处理的人结肠癌HCT 116 细胞的克隆形成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P=0.005);褪黑素+照射组停留在G2期的人结肠癌HCT 116细胞比例显著增加(53.04%±4.67%),与照射组(42.83%±7.10%)和褪黑素组(12.95%±0.9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4、20.66,P=0.017、P<0.01);褪黑素+照射组在处理后24 h和 48 h大量人结肠癌HCT 116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凋亡率分别达到(12.15±0.41)%和(30.57±1.91)%,与照射组(9.00%±0.70%、8.69%±0.71%)和褪黑素组(3.03%±0.42%、12.56%±0.89%)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46、17.75、29.12、14.80,均P<0.01);褪黑素+照射组HCT 116细胞的尾部DNA含量、尾长、尾矩和Olive尾矩均明显高于照射组(t=4.72、4.16、4.74、4.50,均P<0.01)和褪黑素组(t=20.27、22.80、13.81、18.85,均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体内实验:褪黑素+照射组结肠癌生长速度减慢,到处理后的第15天肿瘤体积明显小于照射组和褪黑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2.72, P=0.006、P=0.021);褪黑素+照射组抑瘤率最高(54.7%±8.0%),远远高于照射组和褪黑素组(t=7.50、4.12,均P<0.01)。 结论 褪黑素联合辐射对人结肠癌细胞生长有显著的抑制效应,提高了细胞对γ射线辐射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富氢水对6 Gy照射小鼠胸腺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细胞凋亡及DNA损伤程度的影响。 方法 实验分为对照组、6 Gy照射组、6 Gy照射+富氢水组;对照组和6 Gy照射组小鼠照射前10 min灌胃正常饮用水0.5 ml,6 Gy照射+富氢水组小鼠灌富氢水0.5 ml,照射后连续灌胃,给予小鼠正常饮用水和富氢水7 d,于照射后4、7、15 d处死小鼠获取胸腺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胸腺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凋亡细胞比例及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平均荧光强度。 结果 与对照组的小鼠比较,6 Gy照射组小鼠在照射后4、7、15 d胸腺细胞中的活性氧水平升高,早期凋亡细胞[AnnexinⅤ阳性、碘化丙啶(PI)阴性]和晚期凋亡细胞(AnnexinⅤ阳性、PI阳性)的细胞比例明显增加,γ-H2AX平均荧光强度增加。与6 Gy照射组小鼠相比,6 Gy照射+富氢水组小鼠的胸腺细胞中活性氧水平下降,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的细胞比例降低,细胞内γ-H2AX平均荧光强度则是下降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富氢水可以有效减轻电离辐射引起的胸腺细胞损伤,为富氢水作为辐射损伤防护剂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X射线辐射诱导非小细胞肺癌(NSCLC)A549细胞凋亡的适应性反应,并筛选适应性反应相关的微RNA(miRNA)。 方法 将NSCLC A549细胞分为6组,包括 50 mGy+20 Gy、200 mGy+20 Gy、20 Gy、50 mGy、200 mGy照射组及对照组(0 Gy),前2组细胞分别用50、200 mGy初始剂量进行照射,培养6 h后用20 Gy的效应剂量进行照射,20 Gy、50 mGy、200 mGy照射组同时进行照射。培养24 h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利用小RNA测序技术筛选差异表达miRNA,并对其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的功能富集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部分差异表达miRNA进行验证。2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Welch t检验。 结果 50 mGy+20 Gy照射组和200 mGy+20 Gy照射组的A549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1.81±0.11)%和(2.17±0.19)%,低于20 Gy照射组的(4.54±0.23)%,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680、8.006,均P<0.01)。与20 Gy照射组相比,50 mGy+20 Gy照射组和200 mGy+20 Gy照射组共同差异表达趋势miRNA有1个上调(miR-3662)、15个下调(miR-185-3p、miR-1908-5p、miR-1307-5p、miR-182-3p、miR-92a-3p、miR-582-5p、miR-501-3p、miR-138-5P、miR-1260b、miR-484、miR-378d、miR-193b-3P、miR-127-3p、miR-1303及miR-654-5p)。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miRNA调控靶基因功能显著富集于细胞通讯调节、代谢过程的正向调节、代谢信号的调节、酶结合及催化活性等过程。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靶基因相关信号通路显著富集于溶酶体、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Ras和内吞作用等信号通路。qRT-PCR检测结果显示,miRNA表达情况与基因芯片结果趋势一致(10个miRNA表达水平得到验证)。 结论 X射线50、200 mGy照射剂量均能诱导NSCLC A549细胞凋亡的适应性反应,并筛选到一组共同差异表达的miRNA,可能在X射线辐射诱导细胞凋亡的适应性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调节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D133+ U87人脑胶质瘤干细胞放射敏感性及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的情况。 方法 选择人脑胶质瘤U87细胞系,采用免疫流式分选技术分选出CD133+、CD133-细胞;采用克隆形成实验研究细胞的放射敏感性;采用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检测4 Gy X射线垂直照射后不同时间点的DNA双链断裂;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不同时间点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荧光灶、Rad51(一种同源重组修复蛋白)荧光灶的表达。 结果 假照射条件下,CD133+细胞克隆的形成率明显高于CD133-细胞(t=3.66,P < 0.01);CD133+细胞经4 Gy照射后的克隆形成率无明显变化(t=0.71,P > 0.05),而CD133-细胞经4 Gy照射后的克隆形成率下降(t=2.91,P < 0.05)。4 Gy照射后0.5 h,CD133+、CD133-细胞间尾力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P > 0.05),照射后6、24 h,CD133+细胞尾力距下降程度大于CD133-细胞(t=5.31和8.09,P < 0.01);照射后0.5、6 h,CD133+、CD133-细胞间γ-H2AX灶的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2和0.99,P > 0.05),照射后24 h,CD133+细胞的γ-H2AX灶的表达率下降程度大于CD133-细胞(t=4.99,P < 0.01);照射后0.5 h,CD133+、CD133-细胞间Rad51灶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P > 0.05),照射后6、24 h,CD133-细胞的Rad51灶的表达率与CD133+细胞相比明显下降(t=22.88和12.43,P < 0.01),而CD133+细胞无明显变化。 结论 CD133+ U87人脑胶质瘤干细胞具有放射抵抗性,可能与其照射后DNA双链的断裂修复能力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辐射对于原代成骨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表达的影响,进而研究辐射导致骨损伤的分子机理。 方法 采用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经0、2、4 Gy 137Cs γ射线照射后,采用实时定量PCR以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辐射对M-CS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结果 2 Gy和4 Gy γ射线照射均能引起成骨细胞M-CSF mRNA(t=-17.329, P < 0.01;t=-3.841, P < 0.05)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4 Gy照射后则会导致成骨前体细胞M-CSF mRNA表达水平上调(t=-4.478, P < 0.05),但与对照组比较,两者的蛋白表达水平未见显著差异。 结论 2 Gy和4 Gy γ射线照射后,成骨细胞M-CSF表达水平上调能增强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对破骨细胞分化、成熟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增强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的分化对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建立Treg抑制小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C57BL/6小鼠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照射+免疫球蛋白G(IgG)组和照射+CD25组,每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3组小鼠给予单次20 Gy X射线全胸照射,照射+IgG组和照射+CD25组小鼠每周腹腔注射IgG抗体和CD25抗体。分别于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各处死小鼠6只,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肺组织内CD25+Foxp3+Treg(Foxp3:叉头样转录因子3)的百分比以鉴定模型是否建立成功;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神经纤毛蛋白1(NRP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每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NRP1+Treg的百分比;拍照并观察每组小鼠皮肤的损伤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每组小鼠肺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IL)-17A、干扰素γ(IFN-γ)、IL-2和IL-4的水平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Foxp3+Treg百分比[(1.73±0.04)%、(2.13±0.15)%]均较空白对照组[(1.14±0.02)%、(1.70±0.06)%] 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680、?4.545,P=0.000、0.010),抑制Treg后,第4周和第8周时照射+CD25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Foxp3+Treg百分比[(0.72±0.14)%、(0.27±0.02)%]均较单纯照射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96、37.538,均P=0.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NRP1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41、?9.127,均P=0.000)。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NRP1+Treg的百分比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而照射+CD25组CD25+NRP1+Treg百分比均较单纯照射组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26、14.457,P=0.001、0.000)。观察小鼠皮肤损伤程度后发现,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皮肤损伤严重,而照射+CD25组小鼠照射后第4周时皮肤基本完好,第8周时出现脱毛脱皮。病理学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照射组小鼠的肺组织结构破坏,肺泡壁增厚,细胞外基质增多,而照射+CD25组小鼠的肺组织结构完整,肺泡壁纤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照射后第4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IL-17A和IL-4的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92、?15.796,P=0.001、0.000),照射后第8周,TGF-β1和IL-17A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72、?7.167,P=0.000、0.002),IL-2水平在第4周和第8周时均降低,IFN-γ水平在第4周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93,P=0.000),第8周时下降;与单纯照射组相比,照射+CD25组小鼠TGF-β1和IL-17A水平在第4周和第8周时均降低(t=6.037、4.524、5.496、4.772,均P=0.000),IFN-γ水平升高(t=?7.006、?12.565,P=0.002、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IL-2和IL-4水平在第4周时均降低,第8周时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6、?9.090、8.833、?7.191,均P=0.000)。 结论 放射性肺损伤小鼠的肺组织中出现Treg分化,并增强分泌TGF-β1促炎因子,同时干扰辅助T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平衡来促进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肺癌细胞A549和H460对137Cs γ射线的辐射敏感性差异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蛋白含量的差异。方法使用2、4、6 Gy 137Cs γ射线照射A549和H460细胞;1、2、4、6 Gy 137Cs γ射线照射H460细胞,用克隆形成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细胞DNA损伤修复情况,casp_1.2.3b1彗星分析软件分析olive尾距值和尾部DNA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rf2蛋白表达量。克隆形成率、olive尾距值和尾部DNA含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经2、4、6 Gy 137Cs γ射线照射后,肺癌A549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73.78±14.69)%、(42.26±3.19)%、(17.50±2.18)%;H460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56.38±6.28)%、(23.82±8.25)%、(4.66±0.87)%,肺癌A549细胞克隆形成率高于H460细胞,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99,P=0.015;t=6.75,P=0.019;t=12.03,P=0.005)。4 Gy照射后2 h,肺癌H460细胞的olive尾距值(1.27±0.05)和尾部DNA含量(4.51±0.19)%明显高于A549细胞[0.68±0.04、(2.12±0.1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9、10.30,均P < 0.05)。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显示,肺癌A549比H460细胞系的Nrf2蛋白丰度高,照射后两种细胞中的Nrf2蛋白水平均升高,但肺癌A549细胞明显高于H460细胞。结论肺癌A549细胞系对137Cs γ射线的辐射抗性强于H460细胞系,这种辐射抗性差异可能与两种细胞系内Nrf2蛋白的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索姜油树脂对辐射后间充质干细胞中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及其下游靶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 方法 采用MTT、实时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姜油树脂、不同时间点处理后Nrf2及其下游靶基因血红素加氧酶(HO1)和还原型辅酶Ⅰ醌类氧化还原酶(NQO1)的表达变化。 结果 姜油树脂对辐射后间充质干细胞中Nrf2基因本身的影响并不大,但在给予姜油树脂24 h后,10-5和10-4 g/ml姜油树脂联合照射组下游靶基因HO1和NQO1的mRNA及蛋白水平均有所上升。 结论 姜油树脂不影响Nrf2的转录和表达,但可提高其下游抗氧化基因的表达,发挥辐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B细胞易位基因2(BTG2)表达水平的改变对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 通过pcDNA3-BTG2脂质体转染的方法提高细胞的BTG2的表达水平,利用噻唑蓝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研究细胞放射敏感性的改变,应用Western blot方法研究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 噻唑蓝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剂量的γ射线照射后,提高BTG2的表达水平可明显提高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BTG2蛋白与DNA损伤修复和抗氧化蛋白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高表达的BRCA1明显地抑制了BTG2高表达对乳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调节作用,而降低BRCA1的表达水平则提高了BTG2对乳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调节作用。另外,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与其所含的BRCA1的表达水平成反比,而与BTG2的表达水平成正比。 结论 BTG2的高表达明显提高了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其同BRCA1形成复合物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辐射对不同年龄小鼠(幼年鼠、青年鼠、老年鼠)造血系统的损伤及恢复的影响,探讨幼年鼠、老年鼠受照后造血系统的变化及其与青年鼠的差异。 方法 不同年龄(幼年鼠:3周龄、青年鼠:8周龄、老年鼠:14月龄)雄性C57BL/6小鼠各60只,按照随机区组法分为对照组、2 Gy照射组、4 Gy照射组,每组各20只。其中,照射组小鼠用137Cs γ射线给予全身照射,对照组给予假照射。分别于照射后第3、7、14、28天取材,检测小鼠外周血计数、单侧股骨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骨髓中造血干细胞(HSC)百分比、造血祖细胞(HPC)百分比及粒单系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绝对百分比。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照射组小鼠白细胞计数、单侧股骨骨髓有核细胞计数、HSC百分比和HPC百分比在第3天降至最低值,其中,幼年鼠2 Gy、4 Gy照射组白细胞计数分别下降至同组对照组的34.8%(t=6.129,P<0.05)、19.6%(t=7.084,P<0.05),青年鼠2 Gy、4 Gy照射组白细胞计数分别下降至同组对照组的43.8%(t=3.043,P<0.05)、20.0%(t=7.084,P<0.05),老年鼠2 Gy、4 Gy照射组白细胞计数分别下降至同组对照组的19.0%(t=22.080,P<0.05)、8.4%(t=24.590,P<0.05), 4 Gy照射组降低程度重于2 Gy照射组,且呈剂量依赖性。第28天时幼年鼠照射组单侧股骨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未恢复正常,4 Gy照射组HSC绝对百分比仍低于50%,HPC绝对百分比恢复至50%左右。青年鼠照射组CFU-GM在第28天恢复至正常水平,而幼年鼠照射组(2 Gy照射:t=2.067,P<0.05;4 Gy照射:t=3.358,P<0.05)和老年鼠照射组(2 Gy照射:t=2.586,P<0.05;4 Gy照射:t=4.772,P<0.05)在第28天时显著低于青年鼠照射组,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结论 照射组小鼠造血系统大多数指标在第3天出现急性抑制且呈剂量依赖性,3 d后为损伤恢复期,多数指标在第28天可恢复至正常水平。与青年鼠相比,幼年鼠的血小板和造血干细胞功能对辐射损伤更为敏感,老年鼠的骨髓细胞增殖功能恢复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