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运用多重态计算方法研究了在正八面体对称性的晶体场中Co~(2+)离子的2p电子X射线L~(2,3)吸收边光谱,研究了Co~(2+)离子和周围的配位离子之间的正八面体(Oh)晶体场效应和相应的电荷转移效应对于吸收光谱的影响.系统讨论了在多重态计算中起作用的所有物理参数对CoO和CoCl_2的X射线吸收光谱特性的特定影响及其物理机制.将计算得出的光谱数据和同样具有O_h对称性结构Co~(2+)离子的CoO和CoCl_2实验光谱数据进行了对比,在实验光谱数据中发现的特征被确定为来自不同自旋态,并且光谱强度的变化与晶体场的强度相关,揭示了其中包含的电荷转移效应.本文为低对称性复杂系统的多重态计算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参考标准,可以适用于含有钴元素或其它过渡金属的复杂体系的X射线吸收光谱的理论计算.  相似文献   

2.
CaF2晶体掺入Mn2+后,Mn2+取代了Ca2+,受到8个邻近的F-所产生的八配位立方Oh对称晶场作用,Mckeever等计锋了Mn2+的吸收谱,其基态立方零场分裂参量α已有实验观测值。  相似文献   

3.
我们合成了六种Eu2+激活的碱土金属氟卤化物MFX:Eu2+(M=Ca、Sr或Ba;X=Cl、Br或I)。研究了它们的荧光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讨论了Eu2+离子的跃迁发射随基质晶体组成和结构变化的规律。根据晶体场理论,按照C4v点对称性,计算得到在MFCl:Eu2+(M=Ca、Sr或Ba)晶体中Eu2+离子的4?65d1激发态能级分裂的数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溶剂热方法合成了一种以Tb3+离子为中心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Tb2(bpt)2(H2O)2]·(DMA)4.5, 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SXRD)、 粉末X射线衍射(PXRD)、 元素分析(EA)、 热重分析(TGA)、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以及荧光光谱技术(FS)表征了该材料的结构与基本物理化学性质. 单晶衍射分析结果显示该材料具有包含一维直孔道的三维结构, 结构中孔道窗口尺寸约为1.23 nm×1.10 nm. 荧光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材料对Cr3+离子有荧光响应, 离子检测限低至0.22 mg/L, 同时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在Cr3+离子的荧光检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坩埚下降法生长出不同物质的量分数Eu2+掺杂的KCa1-xEuxCl3(x=0.005、0.01、0.02、0.03、0.05)单晶,并对晶体进行了X射线粉末衍射、热重、透过率、光致发光光谱、衰减时间、X射线激发发射光谱等测定。通过相图及结构分析,判断出该晶体为一致熔融化合物,并得出其为正交结构,晶胞参数为a=0.75604 nm,b=1.04823 nm,c=0.72657 nm,空间群为Pnma(62)。在紫外光的激发下,晶体在434 nm左右有一个宽的发射峰,对应于Eu2+的4f65d1→4f7跃迁;光致衰减时间1.473μs,晶体在X射线激发下的发光强度随Eu2+离子浓度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6.
采用滴涂法在铂基底制备了电活性聚苯胺-磷酸锡(PANI-SnP)复合膜电极,考察了该电极在Ni2+、Cd2+溶液的电控离子交换性能. 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观察复合膜的组成及表面形貌;在0.1 mol·L-1 Ni(NO3)2、Cd(NO3)2溶液,通过循环伏安法比较了PANI膜、SnP膜及PANI-SnP复合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并结合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重点考察了PANI-SnP复合膜的离子交换机制;同时,通过循环伏安法调控复合膜电极的氧化还原电位,结合X射线能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别测定了其氧化和还原状态的元素组成. 结果表明,PANI-SnP复合膜电极在Ni2+、Cd2+溶液均有良好的氧化还原电活性和可逆离子交换性能,其Cd2+离子选择性优于Ni2+离子,通过电控离子交换可使Cd2+离子从镍镉废水高效分离.  相似文献   

7.
采用浸渍法对TiO2纳米管电极进行Zn2+、Fe3+、Cu2+离子的掺杂改性,并进行了各种性能表征.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衍射光谱(XRD)结果表明,金属离子掺杂后的TiO2纳米管电极依然保持了良好的表面形态及锐钛矿晶型,纳米管的直径为60-100 nm,其晶面主要为101面;可见紫外漫反射光谱(DRS)分析表明,进行掺杂的TiO2纳米管电极的光学性质有不同程度的改变,Zn2+、Fe3+和Cu2+掺杂的TiO2纳米管电极的禁带宽度分别为3.37 eV3、.14 eV、2.86 eV.这表明掺Cu2+的TiO2纳米管电极的吸收边带发生了明显的红移.  相似文献   

8.
该文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型乙二胺杂化的锗酸锌纳米带(NH2-Zn2GeO4 NRs),并用于铀酰离子(UO22+)的检测和吸附。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以及荧光光谱等对纳米带的结构及其光学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H2-Zn2GeO4 NRs表面含有大量的—Ge—O—H和—NH2基团,为UO22+的检测和吸附提供了丰富的结合位点。此外NH2-Zn2GeO4 NRs可高效、高选择性地吸附和检测UO22+,其对UO22+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最大吸附量为190 mg...  相似文献   

9.
通过高通量实验方法制备了一系列新型的Ce3+离子掺杂亚磷酸锰(NH4)4[Mn4-xCex(HPO3)6](简称JIS-10∶xCe3+) 无机开放骨架材料. 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PXRD)谱图、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微量元素能谱(EDS)、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和光致发光(PL)光谱等手段对该材料进行了表征, 并研究了Ce3+离子掺杂浓度、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晶体相变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波长260 nm的光激发下, Ce3+离子在500 nm处有1个绿光发射带而Mn2+离子在590 nm处有1个黄光发射带. 调变JIS-10∶xCe3+材料中Ce3+离子的掺杂浓度发现, 当x=0.06时, 即Ce3+离子的掺杂浓度较低时, 样品的发射颜色为黄绿色, 其CIE坐标为(0.38, 0.48); 当Ce3+离子的掺杂浓度增加时, 绿色发光带的增长快于黄色发光带的增长, 从而调整发射颜色; 在x=1.33时观察到最强的发射, 浓度过高发生浓度猝灭.  相似文献   

10.
金属有机骨架(UiO-66)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强的吸附能力,且金属锆离子高度有序地排列在框架中.先采用UiO-66的结构特点使其吸附Fe3+,再通过煅烧前驱体Fe3+/UiO-66的方法成功制备出Fe掺杂的ZrO2纳米光催化剂Fe-ZrO2.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N2吸附-脱附、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 DRS)等方法对催化剂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利用荧光(PL)和电化学阻抗对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最后,研究了催化剂对罗丹明B溶液的可见光降解作用,结果表明通过煅烧Fe3+/UiO-66前驱体的方法制备的Fe-ZrO2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为83%,循环三次后降解率依然能够达到78%,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1.
以NH3·H2O-NH4HCO3混合溶液为复合沉淀剂,制备了LaAlO3:Eu3+纳米晶体.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用荧光光度计测试了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结果表明:前驱沉淀物经800℃焙烧处理2h,制备出球型形貌,颗粒分散性好、尺寸约为40nm的立方相LaAlO3纳米晶.由三维荧光光谱确定了LaAlO3:Eu3+的最佳监测波长和激发波长,在395nm波长光的激发下观察到纳米LaAlO3中Eu3+的591nm(5D0-7F1)和613nm(5D0-7F2)特征发射谱,磁偶极跃迁5D0-7F1的发射峰强度要比电偶极跃迁5D0-7F2更强,而且这种趋势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强,说明由该法制备的纳米LaAlO3中Eu3+离子占据的位置具有高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12.
γ-Al2O3为低温型晶体,是尖晶石型结构,n(O)∶n(Al3+)为1∶2,在氧化气氛下升温至950~1000℃时,则向α-Al2O3转变.α-Al2O3中氧原子呈六方密堆积,Al3+离子仅占据氧八面体空隙.  相似文献   

13.
LnBaB9O16:Eu3+(Ln=La,Y)的结构与荧光性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电子衍射、X射线衍射和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LnBaB9O16(Ln=La,Y)的结构特性.LnBaB9O16为单斜晶系,其中LaBaB9O16的晶胞参数a=1.3660nm,b=0.7882nm,c=1.6253nm,β=106.15°;YBaB9O16的晶胞参数a=1.3476nm,b=0.7776nm,c=1.6040nm,β=106.38°.荧光光谱研究表明,这两种化合物结构不同,Y3+在YBaB9O16结构中处于中心对称格位,而LaBaB9O16中La3+的格位则无中心对称性.Gd3+部分取代LaBaB9O16:Eu3+中的La3+可改善Eu3+离子的发光性质.LaBaB9O16:Eu3+在真空紫外区的吸收比较弱,这可能与硼氧比较小有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不同比例Al3+离子掺杂的δ-MnO2纳米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循环伏安(CV)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恒电流充放电(GCD)曲线等手段对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Al3+离子进入δ-MnO2的晶格替代部分Mn3+和Mn4+离子,使得δ-MnO2电极的性能明显提升.当反应物中Al3+/Mn2+摩尔比为0.45时,所得样品(A0.45M)的性能最好;其在1 A/g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为207.61 F/g,是纯相δ-MnO2(A0M)的2.4倍;其在10 A/g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0次后的比电容为100.81 F/g,容量保持率为81.33%.  相似文献   

15.
脉冲激光沉积LiMn2O4薄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氧气氛下采用355nm脉冲激光烧蚀制备了LiMn2O4薄膜,并用四极质谱和发光光谱技术考察了脉冲激光烧蚀过程及环境氧气对薄膜沉积过程的影响.质谱测定结果表明,355nm激光烧蚀LiMn2O4的产物主要有Li+、Mn+等离子和O2、O、LiO2、LiMnO、MnO及锂原子的多聚体等中性产物.不同氧气压下测定的发光光谱表明烧蚀原子在环境氧气氛中存在氧化过程.用循环伏安法和X射线衍射法对薄膜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一种有机-无机介孔二氧化硅杂化材料(SBA-15-Tpy),通过透射电镜显微镜、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和N_2吸附-解吸曲线对其进行表征,并基于该材料建立了在水中对Cu2+和Co2+的选择性识别。研究表明,SBA-15-Tpy与Cu2+和Co2+结合后会分别在800 nm和510 nm处产生新的吸收峰,加入其它金属离子后不发生明显的吸收峰值变化。在最优条件下,检测Cu2+和Co2+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0~200.0μmol/L和10.0~200.0μmol/L,检出限分别为0.48μmol/L和4.28μmol/L。将上述方法用于江水中Cu2+和Co2+的测定,回收率在96.0%~108.5%之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离子速度成像方法研究了Ar+和trans-/cis-C2H2Cl2的解离电荷转移反应,根据产物离子影像明确了三个反应通道的解离机制.其中,脱氯碎片离子C2H2Cl+是主要产物,大多数分布在靶分子附近,表明解离过程主要是在大碰撞参数下通过能量共振的电荷转移后发生;同时,有少量的C2H2Cl+分布在质心附近,这是由C2H2Cl2和Ar+在小碰撞参数下发生的紧密碰撞导致的.次要产物C2HCl+展现出与C2H2Cl+相似的速度分布.而截面最低的产物C2HCl2+经历了大碰撞参数下的能量共振电荷转移后快速脱氢,基...  相似文献   

18.
设计合成了新型烯醇-酮互变异构型亚胺衍生物R, 考察了受体R对18种阳离子的紫外光谱及裸眼识别性能. 结果表明, 该受体对Co2+, Fe2+和Ni2+表现出良好的紫外光谱识别能力, 且可实现对Co2+相对明显的裸眼单一识别. Job曲线表明, 受体R与Co2+形成了1:1型金属配合物, 且检出限可达4.14×10-7 mol/L. 制备了受体R裸眼比色识别试纸; 根据理论计算及核磁滴定实验结果阐述了Co2+离子识别过程中烯醇-酮互变异构机理.  相似文献   

19.
采用简单的熔盐法合成了KMnF3单相样品及稀土离子铕掺杂的KMnF3(KMnF3:Eu)荧光样品. X射线粉末衍射(XRD)表征结果显示,KMnF3属立方晶系,为AMF3型钙钛矿结构氟化物. 对样品KMnF3:Eu的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Mn2+,Eu2+与Eu3+这3个发光中心共存于KMnF3:Eu体系中. 讨论了改变掺入Eu离子的摩尔分数对Mn2+,Eu2+以及Eu3+发光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由于水分解在绿色能源领域的重要作用,能够在碱性介质中进行析氢(HER)和析氧(OER)反应的双功能电催化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报道一种具有丰富缺陷的表面改性NiCo2O4纳米线(NWs),在碱性介质中作为一种高效的整体水裂解电催化剂。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Co2+/Co3+比值的增加是表面修饰NiCo2O4纳米线具有优异双功能电催化性能的重要原因。结果表明,在1.0 mol·L-1 KOH溶液中,通过有机配体主导的表面改性,优化后的NiCo2O4纳米线在电流密度达到10 mA·cm-2时的HER过电位仅为83 mV,OER过电位仅为280 mV。更重要的是,有机配体表面改性后的NiCo2O4纳米线表现出了出色的水分解性能,在2.1 V电压下达到了100 mA·cm-2的电流密度。目前的工作凸显了提高NiCo2O4 NWs尖晶石结构中Co2+含量对促进整体水裂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