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植骨后未覆盖屏障膜技术对后牙区种植体颊侧较小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7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种植中心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种植体未暴露且颊侧至邻牙牙槽嵴顶弧线距离>1 mm。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植骨无生物膜组(骨粉组,30例)和植骨并覆盖生物膜组(GBR组,30例)。分别于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种植体肩台下0、3、6 mm处(分别设为T1、T2、T3)颊侧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评价和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6个月较术后即刻各位点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为骨粉组:T1(-0.48±0.73)mm、T2(-0.64±0.95)mm、T3(-0.28±0.80)mm,GBR组:T1(-0.35±0.66)mm、T2(-0.49±0.74)mm、T3(-0.30±0.84)mm。2组各位点的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复查, 2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均健康且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均有较高的满意度。结论: 后牙区种植体颊侧较小骨缺损可通过单纯植骨达到与GBR术相同的临床效果,能获得健康稳定的软组织以及较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唇腭裂患儿手术前、后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手术对腭裂隙内骨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进行手术的唇腭裂患儿50例,比较手术前、后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简称白球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以及牙弓前段、中段、后段宽度,腭部面积、腭部裂隙宽度,牙槽突裂隙宽度,牙槽突裂隙矢状向距离、水平向距离,前颌突倾斜度、裂隙面积的差异。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后患儿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白蛋白和白球比、ALT和AST等指标显著低于手术前(P<0.05);手术后再生骨桥阳性率为80.0%,再生骨桥平均长度为(12.3±3.6)mm,平均宽度为(12.3±2.3)mm,牙弓前段平均宽度为(31.6±2.9)mm,牙弓中段平均宽度为(41.2±6.2)mm,牙弓后段平均宽度为(51.6±6.9)mm,均显著小于手术前(P<0.05);手术后腭部面积、腭部裂隙宽度、牙槽突裂隙宽度、牙槽突裂隙矢状向距离、水平向距离、前颌突倾斜度、裂隙面积与手术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唇腭裂患儿手术后血液生化指标发生明显变化;腭裂隙内骨再生骨桥形成,有利于唇腭裂患儿牙弓及上颌骨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单纯种植体与天然牙联合种植体的临床修复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5月—2017年6月上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采用天然牙联合种植体修复的牙列缺损患者34例(联合组),单纯种植体修复的牙列缺损患者33例(单纯组),随访3年,评价2组患者修复与骨吸收情况,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析种植体失败影响因素。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联合组种植体修复成功率为93.65%,与单纯组的95.08%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术后1年半,牙槽嵴吸收水平均高于单纯组(P<0.05)。种植体失败组,女性、上颌后牙区、牙体牙髓病、缺失骨密度Ⅳ级、糖尿病、吸烟、种植体直径>4.5 mm、长度>12 mm、牙周探针深度>3 mm 、龈沟出血指数≥2均显著高于成功组(P<0.05)。缺牙骨密度、糖尿病、吸烟及天然牙龈沟出血指数≥2、探针深度>3 mm是种植体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单纯种植体与天然牙联合种植体均具有较好的临床修复效果,短期随访结果显示,天然牙联合种植体修复是可行的。缺牙骨密度、糖尿病、吸烟及牙周龈沟出血指数≥2、探针深度>3 mm均为种植体失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牙槽骨缺损种植引导骨再生后骨量的变化。方法:选择106例单颗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进行种植体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53例)采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生物膜引导骨再生,对照组(53例)采用Bio-Oss骨粉联合生物膜引导骨再生。评价2组种植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率、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骨缺损再生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种植体种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23%:88.68%,P>0.05)。种植后12个月,实验组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2.72±0.43) mm:(2.51±0.36) mm,P<0.05],不同位点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出血指数[(0.32±0.02):(0.42±0.03)]、探诊深度[(3.31±0.69) mm:(4.32±0.95) mm]、附着丧失[(3.06±0.52) mm:(5.24±1.35) mm]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植骨高度[(2.61±0.52) mm:(2.31±0.35) mm]、成骨高度[(2.59±0.32) mm:(2.01±0.16) mm] 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9%:5.66%, P>0.05)。结论: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可减少骨缺损种植引导骨再生后骨量丢失,促进骨缺损再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上颌骨性扩弓(maxillary skeletal expander, MSE)治疗前、后在腭中缝扩开、牙与牙槽骨在横向上的变化及面中部上颌相邻骨块的移动,评估成人上颌骨性扩弓的疗效及对相邻骨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12例成人骨性上颌牙弓狭窄病例(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21.33±3.14)岁,采用MSE扩弓器治疗,治疗后解除后牙反,上颌牙弓宽度达到理想牙弓宽度,分别于扩弓前和扩弓完成后拍摄CBCT,测量相关骨性和牙性项目。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扩弓后前部腭中缝宽度增加(2.38±1.01) mm、后部腭中缝宽度增加(2.25±1.08) mm(P<0.01);上颌第一磨牙牙冠处平均扩开(5.56±1.38) mm、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处平均扩开(4.14±1.29) mm(P<0.01);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倾斜度治疗前后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蝶骨翼突外侧板角度,蝶骨翼突外侧板宽度,上颌骨前部间距与上、下颧骨间距扩弓后有显著差异(P<0.01);颞骨后部间距、双侧颧颌角扩弓后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SE对于成年患者具有良好的骨性扩弓效应,实现腭中缝的平行扩开。扩弓后牙出现一定程度的颊向倾斜,但牙相对于牙槽骨无明显移动。面中部相邻骨块受到矫治力影响,在三维方向上也将发生一定移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上颌骨后牙区牙槽嵴高度以及牙弓曲线上上颌窦骨壁之间的距离,探讨其对无牙颌种植手术及上颌窦提升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105例患者的锥形束CT(CBCT)数据,分别测量其后牙区牙槽嵴高度以及前牙区牙槽嵴顶以上10、12 mm处牙弓曲线水平面上的最大骨内距离。筛选出磨牙区牙槽嵴高度≤10 mm的49例患者,统计其上颌窦骨壁之间的距离,并推算上颌窦骨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牙槽嵴高度的平均值依次为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第一磨牙。105例患者的牙槽嵴顶以上10、12 mm水平距离平均值分别为(82.40±27.56)和(70.54±29.70)mm,49例患者的测量值分别是(67.85±28.53)和(52.75±24.90)mm。由此推算上颌窦骨壁与水平面夹角平均值为(23.55±39.13)°。男女不同性别之间各项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不同组别之间以及同一组别不同水平面上的数据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通过分析CBCT测量数据,有助于临床上制定种植手术计划,开展上颌窦提升术及无牙颌倾斜种植体植入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对成人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不同骨面型间颧牙槽嵴区骨皮质密度以及不同位点间骨皮质密度的差异。方法 选取成人患者螺旋 CT 图像60例(男28例,女32例)进行三维重建,根据下颌平面角( FH-MP) 的大小分为低角、均角、高角3组,分别测量上颌左侧颧牙槽嵴区不同层面基准线上方13、15、17 mm处的骨皮质密度,采用 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颧牙槽嵴区骨密度在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不同垂直骨面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低角组[(1331.65±185.70) HU]的骨密度最高,高角组[(1245.62±207.63) HU]最低;在不同垂直骨面型组的不同位点之间骨密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骨密度的集中区域是,高角组位于第一磨牙近中颊根层面,均角组位于近、远中颊根之间,低角组位于第一磨牙远中颊根层面。结论 成人不同垂直骨面型间颧牙槽嵴区骨皮质的密度以及位点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为成人选择微种植支抗钉的适宜部位,保证正畸治疗中支抗钉的稳定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评价不同骨型人群中的髁突不对称性。方法 收集拍摄CBCT的个体共110名,年龄18~30岁。对CB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参考系并三维定点。所有个体按照不同骨型进行分组,组Ⅰ(Cl Ⅰ)为骨性Ⅰ类(0°≤ANB≤5°),组Ⅱ(Cl Ⅱ)为骨性Ⅱ类(ANB>5°),组Ⅲ(Cl Ⅲ)为骨性Ⅲ类(ANB<0°),每组按性别进一步分组。输出定点坐标,计算髁突(Co-Sig)的不对称情况,同时分析下颌支(Go-Sig)以及髁突-下颌支(Co-Go)的对称性。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组Ⅱ和组Ⅲ间的髁突-下颌支不对称性(Co-Go R-L)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在三维上主要体现在y坐标(P<0.05);组Ⅰ和组Ⅲ以及组Ⅱ和组Ⅲ间的下颌支不对称性(Go-Sig R-L)也受不同骨型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在三维上同样体现在y坐标(P<0.05)。左右侧髁突、下颌支以及髁突-下颌支在部分人群中体现出性别差异及偏侧性差异(P<0.05),且这种偏侧性均表现为右侧优势。颏下点(Me)的z坐标在不同骨型人群中的差异较大(P<0.05),而x和y坐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髁突-下颌支以及下颌支的不对称性与不同人群的骨型相关,差异主要来源于高度。骨性Ⅲ类和Ⅱ类人群分别表现为下颌骨前突和下颌骨后缩。颏部偏斜与髁突不对称性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方法,评估种植联合血管化髂骨移植重建下颌骨缺损的长期疗效。方法: 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1995—2005年收治的14例患者47颗植入血管化髂骨的种植体进行随访,其中10例30颗种植体为下颌骨血管化髂骨重建术中同期植入,4例17颗种植体为术后二期植入,上部结构均采用种植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评估分析种植体15年累积生存率及修复体生存率,修复完成后5年及10年分别进行临床评价。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种植体均未发生愈合期内失败。种植体10年、1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44%和86.67%,修复体15年累积生存率为78.32%。种植体5年及10年边缘骨吸收分别为(2.08±0.27)mm和(4.22±0.48)mm,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01)。生物学并发症主要为种植体周围炎及软组织增生,机械并发症主要为修复体磨耗。结论: 种植联合血管化髂骨移植重建下颌骨缺损的长期疗效较为稳定,是下颌骨缺损重建的有效方法;但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较高,维护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稳定是种植体远期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翻瓣上颌前牙即刻牙种植术在牙种植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8月收治的88例即刻牙种植术患者,根据投硬币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为翻瓣上颌前牙即刻种植术,实验组为不翻瓣上颌前牙即刻种植术。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种植体成活率、牙槽骨状况、满意度、美观度及术后症状。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29.34±2.42)min]显著短于对照组[(55.32±3.54)min](P<0.05),牙槽骨质量[(0.84±0.04)mm]显著优于对照组[(1.21±0.07)mm](P<0.05),种植成活率[93.18%(41/44)]显著高于对照组[72.73%(32/44)](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8.32±0.42)分]和PES评分[(11.24±0.4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78±0.24)分、(8.45±0.58)分](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18.18%(8/44)]、红肿[15.91%(7/44)]、出血[11.36%(5/44)]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8.64%(17/44)、34.09%(15/44)、29.55%(13/44)](P<0.05)。结论 不翻瓣种植术能提高牙种植患者的满意度、美观度及种植成功率,减少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术后疼痛、红肿等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下颌颊棚区适合微螺钉解剖学植入的区域位点,为临床上安全植入微螺钉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8年10月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诊治的62例行正畸治疗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对CB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分别测量在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间(A)、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B)、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C)的牙槽嵴顶下方3 mm(D1)、6 mm(D2)、9 mm(D3)断层骨宽度。比较不同性别、左右两侧、不同位置骨宽度的差异。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下颌颊棚区不同位置骨宽度在男、女之间,左右两侧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颊棚区同一位置不同距离、同一距离不同位置骨宽度差异显著(P<0.05),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距牙槽嵴顶9 mm处骨宽度最大,为(10.62±1.38)mm,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距牙槽嵴顶3 mm处骨宽度最小,为(2.65±0.38)mm。结论: 下颌颊棚区骨宽度在性别、左右两侧无显著差异,但下颌颊棚区不同解剖位点差异较大,自近中向远中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比格犬上颌窦侧壁开窗术的路径并分析植入人工骨代用品的效果,为建立该类实验动物模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用11只雄性比格犬(犬龄17个月,体重12~14 kg),共计22个上颌窦。拔除上颌后牙建立动物模型前,静脉麻醉下行双侧锥形束CT(CBCT),以确定上颌窦位置和拔牙计划,并分析侧壁解剖结构,测量窦腔高度和前后径。拔牙后2个月行第2次CBCT,测量双侧窦腔高度和前后径,以确定人工骨替代品体积和量,测量底嵴距,并进行手术路径分析。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术,根据实验设计分为3组,分别植入3种人工骨替代品(BioCap涂层组、BioCap组、Bio-Oss组)。术后3个月行第3次CBCT,检测双侧上颌窦变化,处死动物并取样,进行相关检查。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BCT发现比格犬的上颌窦外侧有粗大的眶下神经血管束,出现率为100%;上颌窦位于上颌尖牙远中和第三磨牙近中牙根上方;拔牙前上颌窦高度为(8.10±1.05)mm,前后径为(20.87±1.51)mm;拔牙后2个月高度为(8.15±1.01)mm,前后径为(20.89±1.21)mm,窦底中点底嵴距(4.16±0.85)mm;根据测量,植入人工骨替代品体积均为2.0 mL;开窗术后3个月CBCT测量前后径为(20.86±1.27)mm,窦底中点底嵴距(7.16±0.76)mm。BioCap涂层组的成骨百分比为85.15%±6.76%, BioCap组为35.14%±6.13%,Bio-Oss组为33.16%±6.75%。统计学分析表明,开窗术后上颌窦底嵴距显著高于开窗术前(P<0.05),BioCap涂层组的成骨百分比显著高于BioCap组和Bio-Oss组(P<0.01),BioCap组和Bio-Oss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1)。结论 比格犬上颌窦侧壁外方有一粗大的眶下神经血管束,行侧壁开窗术需要打开2层骨窗;比格犬上颌窦侧壁开窗植入人工骨替代品能显著增加底嵴距,可作为动物模型,进行各种上颌窦手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牙周治疗在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109例牙周-牙髓病变患者(120颗患牙),所有患牙均经完善的根管治疗,分为A、B 2组。A组为牙周治疗组(60颗患牙),根管治疗完成2周后行牙周基础治疗;6周后仍有5 mm以上牙周袋且探诊后出血者,进行翻瓣术治疗。B组为非牙周治疗组(60颗患牙),单纯行根管治疗和龈上洁治术。术后3、6、12、24个月进行随访,观察2组患者牙周探诊深度(PD)、牙槽骨吸收程度、牙松动度(TM)等的变化。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术前、术后2年PD分别为(5.966±1.877)mm、(5.133±1.935)mm,牙周探诊深度减轻,有统计学差异。B组术前、术后2年PD分别为(5.533±1.856)mm、( 6.167±1.927)mm,牙周探诊深度显著增加。2组术前TM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年,A组TM显著低于B组(P<0.05)。X线表现,A组术后2年牙槽骨吸收较术前无显著变化(P>0.05);B组术后2年,牙槽骨吸收较术前显著减轻(P<0.05)。结论 根管治疗结合牙周治疗用于牙周-牙髓联合病变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NITI悬臂梁在矫正舌倾下颌磨牙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6例单侧下颌第二磨牙舌倾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带垫铸造支架连接双侧下颌后牙,提供颌内支抗、解除咬合锁结,0.018英寸×0.025英寸或0.019英寸×0.025英寸NITI悬臂梁提供颊向旋转力矩和压低力。采用Graphpad Prism 6.0 软件对治疗前、后所测数据进行配对 t 检验。结果 所有患牙均获得直立,牙轴变化24°±1.2°(P<0.01),近中舌尖到正中矢状面垂直距离变化(3±0.8) mm(P<0.05),牙周状况良好,咬合关系稳定。结论 铸造支架联合NITI 悬臂梁可提供有效力学机制,矫正舌倾下颌磨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游离端与非游离端单颗种植体的垂直骨吸收量是否有差异。方法:选择进行种植修复的牙缺失患者50例(50颗种植体),根据牙位分为非游离端缺失组(A组)和游离端缺失组(B组)。一期植入直径4.1 mm、长度不等的种植体,术后3个月进行全瓷冠修复。应用CBCT测量修复后36个月的骨吸收量。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期间,所有种植体无松动、脱落。A组远中骨吸收量为(0.288±0.183)mm,近中骨吸收量为(0.291±0.136)mm;B组远中骨吸收量为(0.562±0.201)mm,近中骨吸收量为(0.425±0.221)mm。A组平均骨吸收量为(0.289±0.144)mm,B组平均骨吸收量为(0.494±0.182)mm;B组远中骨吸收量显著多于近中骨吸收量(P<0.05),B组平均骨吸收量显著多于A组(P<0.05)。结论:游离端单颗种植体远中骨吸收量显著高于非游离端,提示游离端单颗种植体存在更高的骨吸收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联合Bio-Oss骨粉对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和骨缺损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2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口腔科接诊的83例上颌单个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将其分为2组,实验组(42例)采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Bio-Oss骨粉引导骨再生,对照组(41例)采用Bio-Oss骨粉引导骨再生。随访2组患者术后7 d、6周、1年手术区黏膜愈合程度、种植体成功率、骨缺损再生情况、疼痛程度和其他并发症等的发生情况。观察2组种植体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黏膜颜色、肿胀程度、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植骨高度、成骨厚度的差异。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种植体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95.24% ∶ 97.56%,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38% ∶ 14.63%,P<0.05),实验组黏膜颜色、肿胀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65±0.03)分 ∶ (2.01±0.15)分、(1.10±0.37)分 ∶ (2.69±0.54)分,P<0.05],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显著低于对照组[(0.35±0.05) ∶ (0.49±0.09)、(3.39±0.62)mm ∶ (4.41±0.95)mm、(3.02±0.66)mm ∶ (5.31±0.91)mm,P<0.05],植骨高度、成骨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2.61±0.50)mm ∶ (2.20±0.31)mm、(2.53±0.34)mm ∶ (2.02±0.27)mm,P<0.05],实验组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联合Bio-Oss骨粉可有效促进口腔种植引导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和骨缺损再生,减轻术后疼痛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