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血管内皮糖萼(endothelial glycocalyx, EG)是位于血管内表面的一层多糖蛋白复合结构,其损伤与动脉粥样硬化、中风、脓毒症、糖尿病、肾脏疾病、高血压、肺水肿等诸多疾病存在关联。基于此,糖萼的健康程度已被列为评估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衰老会伴随糖萼发生退行性改变,体现在其厚度变薄、合成及降解相关酶基因水平的失调等方面。作为血管的天然保护性屏障,衰老引发的糖萼损伤与血管舒缩功能受损、通透性增大、炎症及免疫反应失调、凝血/抗凝功能失衡等存在关联。从“结构决定功能”角度出发,开展衰老过程中糖萼厚度、成分、微观结构、力学特性等变化规律及其与血管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对于预防、诊断、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年龄相关性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低密度脂蛋白(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脂质及细胞骨架的改变及其对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LDL(0mg/L,50mg/L,100mg/L,150mg/L)孵育内皮细胞24h。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内胆固醇酯;油红O检测细胞内脂质;FITC标记的鬼笔环肽进行F-actin纤维荧光标记;流室系统检测生理剪切流场下(1.5Pa)内皮细胞的粘附。结果不同浓度LDL(50mg/L,100mg/L,150mg/L)均导致细胞内胆固醇酯含量增加,其结果分别为(80.3±1.5)μg/g,(115.5±2.2)μg/g和(160.6±3.2)μg/g,与对照组(61.3±1.6)μg/g相比P<0.05;油红O染色内皮细胞内脂质含量明显增加。荧光染色发现,对照组内皮细胞的F-actin纤维主要富集在相邻细胞膜的周边,细胞质中未见密集的F-actin纤维;随着LDL浓度的增加,内皮细胞内F-actin纤维形态和分布发生明显的改变,出现应力纤维;在高浓度LDL下,大部分细胞周边的F-actin纤维消失,胞质中出现密集的应力纤维。在生理剪切流场下,高浓度LDL降低内皮细胞的粘附与保留,150mg/L组内皮细胞的粘附与保留仅50%±10%,对照组为93%±5%。结论LDL增加内皮细胞中脂质含量,损伤细胞骨架,降低内皮细胞的顺应性,降低内皮细胞的粘附。  相似文献   

3.
吴双  张涛  冯波  穆祥 《解剖学报》2013,44(1):111-113
目的 建立可靠的小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糖萼显示方法,为探讨其生物学功能提供基础。方法 取小鼠6只,分为对照组和心脏灌注组,每组3只。对小鼠行乙醚吸入麻醉,心脏灌注组使用梯度阿尔新蓝溶液心脏灌注固定后取空肠组织,对照组直接取空肠组织,然后按照常规方法对其黏膜层制备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 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心脏灌注组小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膜表面有明显的糖萼结构,呈不连续型和连续型两种形态,不连续性糖萼厚度为50~100nm,连续型糖萼厚度为20~30nm;而对照组未能观察到明显的糖萼结构。结论 常规透射电镜样品处理方法,不能显示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糖萼,而心脏灌注阿尔新蓝溶液进行前固定,能够较好地保存该结构,是一种较为可靠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流动剪切力对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皮细胞在血管生理和病理活动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一直作用于内皮的血液流动剪切力对内皮细胞形态及功能的改变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在流动剪切力对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形态及功能影响的研究中,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流体力学测试的实现、生化指标测定分析、细胞水平上的机制探索等各环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剪切力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利用自行研制的细胞流动小室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剪切力作用下的形态学改变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剪切力的耐受性要低于大血管内皮细胞 ,在同样的剪切力和作用时间下 ,大血管内皮细胞没有明显变化。微血管内皮细胞已有明显的形态学变化 ,细胞间隙明显增大、细胞皱缩、脱落 ,这些改变的直接后果是通透性的增加。我们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剪切力对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6.
7.
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的代谢途径尚有争议。本文比较研究了Lp(a)和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与成纤维细胞表面的结合特性,结果显示,Lp(a)与成纤维细胞呈特异性,高亲和力,可饱和性结合,但是Lp(a)与细胞的亲和力,最大结合容量均比LDL低,竞争性结合试验显示LDL只能部分抑制Lp(a)与成纤维细胞表面特异性的结合;细胞表面LDL受体活性的下调,可使LDL与细胞的结合量下降58%,而Lp(a)的结合量仅下降12.3%,这些结果表明LDL受体只能参与部分Lp(a)与细胞表面的结合及代谢。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与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s)是血管壁的主要细胞,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维持血管正常的生理功能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为真实模拟ECs与SMCs体内条件下的位置关系与生长状态,人们建立了多种共培养系统。介绍当前几种常用的能够加载流动剪切力的共培养系统,并分别比较其优势与不足;简要总结剪切力条件下ECs与SMCs相互作用对ECs与SMCs表型与分布、SMCs生长与迁移、ECs表面相关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研究表明,一氧化氮(NO)、细胞因子、microRNA等可以作为信号分子介导ECs与SMCs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对预测冠心病事件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预测国人冠心病(CHD)事件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检测108例CHD患者、40例健康体检者血液中Lp-PLA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的含量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对照组,各组间Lp-PLA2、LDL含量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均P〈0.05)。经线性相关分析,血浆Lp-PLA2与LDL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Lp-PLA2可作为国人的CHD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血浆Lp-PLA2与LDL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拮抗作用及其机理,以探讨VEGF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成对照组、OX—LDL处理组和OX—LDL+VEGF处理组,12h后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各组细胞的凋亡发生情况,并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研究各组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Bcl-2与Fas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OX—LDL处理组凋亡细胞和Fas mRNA表达明显多于对照组和OX-LDL+VEGF处理组,而Bcl-2 mRNA表达情况相反。结论VEGF能部分拮抗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可能与其上调Bcl-2 mRNA表达及下调Fas mRNA表达有关,为VEGF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进一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L—精氨酸对猪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low-densitylipoprotein,ox-LDL)诱导猪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观察L-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正常及内皮功能障碍的冠脉的影响。结果显示ox-LDL可使猪冠脉舒张功能下降而L-arg可部分阻止这一作用。用逆转录PCR技术检测了冠脉血管灌流后结构型一氧化氮合成酶(constitutivenitriecoxidesynthase,cNOS)mRNA表达,结果表明ox-LDL可抑制血管cNOSmRNA表达而L-arg可拮抗这一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揭示流场中 vWF-A1 介导血小板表面 CD40L 表达的力学调控机制。 方法 选用原核系统表达蛋白、流式细胞仪、平行平板流动腔技术与细胞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技术,探究在不同剪切力环境中血小板由 vWF-A1 诱导活化和随后表达 CD40L 的过程。 结果 vWF-A1 在静息条件下不会激活血小板;流体剪切力( fluid shear stress,FSS)是 vWF-A1 介导的血小板 CD40L 表达的启动开关;随着剪切应力累积(shear stress accumulation, SSA)的增加,血小板 CD40L 的表达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 SSA 达到 2 Pa·min 时,血小板 CD40L 表达量达到峰值。结论 vWF-A1、FSS 和 SSA 调控血小板表面 CD40L 的表达,SSA 促进了血小板表达 CD40L 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流场下E-选择素介导的中性粒细胞钙响应过程。方法采用平行平板流动腔结合荧光显微镜,在0~600 m Pa流体剪应力(fluid shear stress,FSS)下,实时观察中性粒细胞在不同浓度E-选择素上的黏附及随后产生的钙响应。结果在流场环境下E-选择素可特异性介导中性粒细胞的稳定黏附和钙响应,细胞的黏附数和激活比率随浓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加。只有固定的E-选择素才能传递力信号来有效触发细胞的钙响应,FSS的增加不仅提高了细胞的激活比率(从23%增至70%),增加了钙响应的强度(从0.92增至1.45),而且大大缩短了细胞自黏附到钙响应启动的时间(从70 s减为27 s)。结论 FSS和E-选择素协同调控中性粒细胞的钙响应,FSS对钙响应的速度和水平实行正向调节。研究结果可深化血流环境下白细胞免疫响应过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黑龙江省汉族与朝鲜族血压差别,分析血压差别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BIOZ.com<'TM>心功能监测仪检测1247名汉族和676名朝鲜族19~80岁人群体循环血管阻力(SVR)、血压等指标.采取生化方法检测血脂血糖.用SPSS16.0统计结果.结果 民族(汉为1,朝鲜为2)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糖(CLU)、Ca2+正相关.排除性别、年龄和BMI影响后,朝鲜族收缩压/舒张压比汉族高3.73/3.54 mmHg.单因素回归分析:TG、LDL、GLU和Ca<'2>+分别引起朝-汉之间SBP/DBP差别变化达-0.5%/0.5%、-36.1%/-61.7%、-74.6%/-83.0%和-71.4/-81.6%.结论 血脂、血糖及血钙水平差别在两民族血压差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流体剪切力(fluid shear stress, FSS)对成骨细胞p21表达的影响,并明确p21在FSS诱导的成骨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成骨细胞加载不同时间(0、15、30、45、60 min)、1.2 Pa FSS。用CCK-8实验、EdU实验检测成骨细胞增殖活性。用siRNA p21或pcDNA p21转染成骨细胞,并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效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干预条件下p21、cyclin D1、CDK4的表达变化。结果 加载1.2 Pa FSS后,p21表达显著下调,且加载45 min后表达水平最低。加载FSS和下调p21表达都显著增强成骨细胞增殖,并增加cyclin D1、CDK4表达。而上调p21表达后,加载FSS不再具有增强成骨细胞增殖和增加cyclin D1、CDK4表达的作用。结论 1.2 Pa FSS能够下调成骨细胞p21表达,在加载45 min时下调最为明显。p21下调对成骨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且FSS通过下调p21促进成骨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7.
细胞在体内受到流体剪应力、机械应变、流体静压力等机械应力的作用,其中流体剪应力(fluid shear stress,FSS)被认为是维持骨稳态及骨改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应力。目前研究多集中在FSS对骨细胞及成骨细胞的作用上,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研究相对较少。BMSCs对骨改建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BMSCs对FSS的应答越来越受到关注。BMSCs对FSS的反应涉及细胞骨架、基质刚度及弹性、成骨信号等方面。总结FSS在BMSCs内的力转导机制、对其分化及功能的改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今后构建组织工程化骨、骨病变的治疗等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正畸力和动态咬合力作用下牙槽骨内的液体流动情况,为阐明牙槽骨结构重建的调控机理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构建正畸牙齿移动的大鼠动物模型,利用micro-CT技术扫描并三维重建得到牙齿-牙周韧带-牙槽骨整体及第1磨牙近中牙根根尖及颈缘处牙槽骨的真实几何结构。计算正畸力或咬合力作用下牙槽骨的应变分布,并以此为基础,利用流固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咬合与正畸加载下不同位置处牙槽骨内液体的流动情况。结果正畸及咬合力作用下,牙槽骨内液体流速主要分布在0~10μm/s,流体剪切应力(fluid shear stress,FSS)主要分布在0~10 Pa,高流速及高FSS出现在孔隙内的固液交界面上。根尖处牙槽骨表面FSS水平高于颈缘处牙槽骨。结论正畸力及咬合力的联合作用在牙槽骨不同位置引起不同水平FSS,进而可能刺激牙槽骨骨小梁表面的细胞发生响应,并最终调控牙槽骨结构重建和发生正畸牙移动。研究结果可为牙齿正畸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DNA samples from 25 unrelated Danish patients with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FH) were screened by Southern blot hybridization to detect gross alterations in th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receptor gene. Three FH-patients were found to have a deletion. Two of these delete part of the cysteine rich domain, which comprises the ligand binding region of the LDL-receptor. The third deletion encompasses coding regions for the cytoplasmic part of the receptor. As two of these deletions could be equivalent to previously described LDL-receptor gene alterations, these data seem to support a notion of recombination hot spots which involve Alu-sequences.  相似文献   

20.
The results of two previous and two recent studies of middle-aged males and females are presented to exemplify the clinical importance of lipoprotein (a) (Lp(a)) as a risk factor for atherosclerosi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se studies various conventional and recently suggested risk factors were included and different methods for Lp(a) quantification were used. Lp(a) was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in all four studies. In the recent p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Lp(a) and cholesterol were found to act synergistically and predict primary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Swedish males. A cholesterol level above 6.5 mmol/1 increased the risk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f the Lp(a) level was above 200 mg/1. The plasma apo A-I level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In the other recent case-control study, an Lp(a) level above 500 mg/1 was a highly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in Black and White US women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advanc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addition to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s above 130 mg/dl. A high apo A-I level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In these studies no other factors tested reached significance in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 hypothetical association between high Lp(a) levels and intracellular infection with Chlamydia pneumoniae i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Lp(a) level is useful in identifying high-risk individuals. Lowering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below 100 mg/dl (7lt;2.6 mmol/1) seems to be most important in both males and females with high-risk Lp(a) lev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