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3.0T磁共振血管成像与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分别对其进行3.0T磁共振血管成像与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检测,对比两种检查的效果。结果:MRA血管成像的诊断符合率为63.64%,明显低于3D-ASL脑灌注成像的86.36%(P0.05)。结论: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对于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准确率较高,且完全无创具有可操作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路凯 《影像技术》2023,(1):43-47
目的:探讨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T灌注成像特征及其脑血流量的影响因素。方法:抽选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院内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计60例,均接受常规CT扫描与灌注成像,以患者健侧为对照区域,与患侧梗死区域、半暗带区域CBF、CBV、TTP及MTT进行对比,并探讨CBF影响因素。结果:梗死区域、半暗带区域CBF、CBV水平低于对照区域(P<0.05);梗死区域、半暗带区域MTT、TTP水平,相对对照区域偏高(P<0.05);梗死区域CBF、CBV水平,则相对低于半暗带区域(P<0.05);梗死区域MTT、TTP水平高于半暗带区域(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患侧CBF值与CBV值为正相关,与TTP值、MTT值则为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 ,患侧CBF影响因素为MTT、TTP、缺血部位(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可以更好地掌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流参数,其血流灌注路径延长,同时速度缓慢;影响患者患侧CBF值的影响因素包括MTT、TTP、缺血部位,可为后续治疗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从2013年1月到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CT关注成像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的影像学表现,对照梗死区域与对侧健侧脑区的CTPI与DWI各项参数值。结果 :观察40例患者的CT脑灌注成像情况均可见明显的脑灌注异常区,且无论是脑灌注、强化峰值还是达峰时间、脑血容量,梗死区域这些指标均与对侧健侧脑区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梗死区和对侧健侧脑区的ADC值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对灌注值、相对脑血容量以及峰值时间的测量来反映急性梗死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判断缺血半影区的存在,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能够清晰直观地对脑梗死的程度、梗死面积等病理特征进行显示。两种影像学诊断的图像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联合应用其来诊断急性脑梗死可以为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加全面的有效的信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SCTP)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时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监测的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TIA的患者24例,均接受SCTP检查以及头颈部CT血管造影(SCTA)检查,测量局部脑血容量(r CBV)、局部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MTT)以及达峰时间(TTP),以此评价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本组患者经头颅CT平扫均未见与临床表现相应的病灶,CTP显示17例患者的CT脑灌注成像存在与临床表现相应异常灌注区,包括13例前循环TIA以及4例后循环TIA;CTP脑灌注成像异常的前循环TIA患者中,MTT、r CBF及TTP均显著高于健侧对照区(P0.05),而r CBV无明显差异(P0.05);SCTA检查显示13例前循环血管病变,8例后循环血管病变,4例阴性。结论:SCTP检查能够准确评价TIA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合颈部SCTA检查对于TIA的病因诊断以及病情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宇 《影像技术》2023,(1):16-20
目的:探究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变化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方法:将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分析诊断结果以证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变化进行观察的价值。结果:CCCI组的TTP、CBV、CBF指标和非CCC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单一诊断阳性率(P<0.05)。联合诊断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显著高于单一诊断(P<0.05)。结论: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变化实施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取得显著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采用CT灌注成像的手段对孤立性肺结节进行评价的医学手段,探讨其与动态增强相结合,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肺结节过程的医学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SPN患者进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后,建立时间-密度曲线(TAG),统计分析CT灌注参数和强化指标等。结果:PS值方面,恶性结节明显偏低,区别非常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结节间BF值及MTT值各数据的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对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在运用螺旋CT灌注成像的同时,结合常规动态增强扫描的手段,对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CT颅脑灌注成像(CTP)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9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主体。给予患者CT平扫检查与CTP检查,对比检出率。将患者划分为A组与B组,A组患者为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疾病,B组患者为CI(脑梗死)疾病,均为46例。对比两种疾病类型的CTP检出差异。结果:CTP的疾病检出率为95.65%,CT平扫的疾病检出率为67.39%,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侧的TTP(峰值时间)、MTT(对比剂通过时间)和健侧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侧的TTP、MTT、CBV(脑血容量)和CBF(脑血流量)与健侧对比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该类疾病患者行CTP诊断可显著提高疾病检出率,并能有效指导病情程度判断,进而支持治疗方案的最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8.
许军程  韩俊洲 《影像技术》2015,(1):43-44,27
目的:探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后运动功能网络连接变化情况的应用价值,以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5月至9月收治的5例符合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诊断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患者实施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网络连接变化情况并将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后运动功能网络连接系数为0.697,明显优于治疗前0.742,对比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运动功能网络连接变化研究,揭示了运动功能网络连接变化情况,有效提高了临床研究效果,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神经内科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CT灌注成像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5例CT灌注成像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分析患者治疗后有效组及无效组的灌注参数变化。对比两组各自治疗前后的变化幅度。结果:治疗后有效组的灌注参数均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的降低程度较小,差异不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CT灌注扫描可以对肿瘤中的供血状态进行确切反应,并对肺癌化疗后血流灌注的前后变化做出定量分析,进而使治疗效果得到预测,可以对化疗方案有所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脑血流灌注(CTP)联合CT脑血管成像(CTA)在判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迟发性脑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1例,通过多排螺旋CTA及CTP检查,检出脑动脉瘤,同时以灌注参数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及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CTA检出动脉瘤29例32个,CTP联合CTA检查,共检出血管痉挛19例,出血后急性期(3天),检出血管痉挛4例,其余为出血后4-10天检出,轻度脑血管痉挛5例,中度脑血管痉挛8例,重度脑血管痉挛6例,未检出血管痉挛12例中,发生局部脑低灌注者5例。结论:CTA联合CTP检查不仅能够诊断SAH原因,并能同时显示SAH后CVS的情况,有助于对SAH患者预后的判断,同时给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阿托伐他汀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的作用。方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阿托伐他汀规律治疗,观察脑组织的通透性改变以及脑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情况。湿重-干重法测量脑含水量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提高了大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大鼠脑含水量明显降低,同时MMP-9表达减少。阿托伐他汀对血脑屏障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动态CT脑灌注影像定量测量的相关理论基础。设计实现了实用的医学影像后处理算法,通过量化分析动态CT脑灌注检查所获得的影像序列可测量出脑组织的血流灌注量,绘制出一系列的时间密度曲线,进而分析、计算出相关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得到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的功能影像。临床病例测试表明,该算法的计算机实现对于正确诊断急性脑缺血等早期脑部急性病症,具有十分显著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闭塞患者的64排螺旋CT脑团注成像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37例,然后再选取健康志愿者10名,对所有患者进行头颅螺旋CT平扫,脑团注成像以及CT血管成像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平扫结果显示,37例患者中16例患者无明显异常,21例患者有腔隙性脑梗塞或陈旧脑梗死,28例患者脑团注成像结果存在不同程度延迟,9例患者正常。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脑团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检查,可有效诊出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等血管疾病,值得在临床上被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比较核磁共振成像(MRI)及CT检测人体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差异。方法:以2016年6月-2017年1月在我院放射科日常检查头颈部CTA及MRA的门诊及住院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证实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变且接受MRI及CT检查,分析其检查结果差异。结果:患者MRI检查结果显示其颈动脉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为(22.1±1.5)%、患者CT检查结果显示其颈动脉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为(21.8±1.2)%,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检查与CT检查患者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均具有良好效果,医护人员可结合实际情况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于本次临床研究的56例经手术确诊为胰腺癌的患者是由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这段期间内收治的,将这5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均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回顾性总结其临床诊治资料,另将同期56例接受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的胰腺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56例患者经术前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确诊为胰腺癌的共有52例,约占总数的92.9%;CT影像示观察组患者的胰腺癌组织血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正常胰腺组织,观察组患者的胰腺癌组织血容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正常胰腺组织,观察组患者的胰腺癌组织达峰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正常胰腺组织,观察组患者的胰腺癌组织表面通透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正常胰腺组织,以上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癌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的CT灌注参数具有较大差异,且各自血流动力学特征明显,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胰腺癌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叶永锋 《影像技术》2023,(6):48-51+74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MRI)多模态成像联合常规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大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4月期间于我院诊治的102例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24h内均进行常规头颈部CTA、MRI多模态成像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MRI多模态成像、常规头颈部CTA单一诊断以及二者联合诊断大脑中动脉大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价值。结果:DSA检查结果中,无狭窄-中度狭窄人数56例、重度狭窄/闭塞人数46例,经一致性分析,MRI多模态成像、常规头颈部CTA、二者联合诊断与DSA检查诊断大脑中动脉大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一致性均较高,Kappa值分别为0.78、0.80、0.94;二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及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单独诊断(P<0.05)。结论:MRI多模态成像、常规头颈部CTA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大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情况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但二者联合诊断价值更高,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光学拓扑成像方法作为现有脑功能成像模态的有益补充,可以直接同时提供脑组织中氧合血红蛋白(HbO2)和脱氧血红蛋白(Hb)的变化信息,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推出的光学拓扑成像系统价格昂贵,难以推广,因此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双波长数字锁相光学拓扑成像系统.该系统采用数字锁相检测技术从叠加信号中提取各个分信号的幅值信息,并以修正的Beer-Lambert定律为模型计算每对相邻的源点和探测点之间脑组织的吸收系数变化量.对该拓扑成像系统进行了可行性验证和模拟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拓扑成像系统不仅能实现双波长同步测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目标位置进行有效分辨,并准确反映其吸收系数变化趋势,在大脑皮层各调控区的应激反应过程定性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磁共振(MRI)多序列联合检查对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于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6例早产儿,均行头颅MRI多序列联合检查,观察其影像表现。结果:早产儿脑损伤最为多见的是缺血性病灶,脑蛋白损伤最为常见,特别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缺血性脑损伤主要表现有T2加权成像(T2WI)低信号、侧脑室周围斑片T1加权成像(T1WI)、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呈现为显著高信号。DWI对缺血灶检出率较常规扫描明显偏高(P0.05)。结论: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中采用MRI多序列联合检查,能够提供准确的影像学资料,便于诊治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早期评估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疗效中的应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均采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方法,经过21天治疗周期,依据临床疗效设为观察组(治疗有效患者,n=31)以及对照组(治疗无效患者,n=29),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分析其评估疗效的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例数为31例,占比为51.67%;对照组患者例数为29例,占比为48.33%。低剂量CT灌注成像参数评估接受治疗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疗效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低剂量CT灌注成像参数有着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低剂量CT灌注成像参数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低剂量CT灌注成像参数无差异(P>0.05)。结论:低剂量CT灌注成像能够评估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可以据此制定患者的后续治疗计划,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脑梗死后亚低温干预对大鼠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 roteinase-9,MMP-9)表达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对缺血性脑水肿的作用机制。方法。线栓法制造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QP4和MMP9的表达。用干湿重法检测脑水含量。结果。再灌注损伤后脑内AQP4蛋白水平迅速降低,至再灌注后12h达最低水平,至再灌注7d时接近正常水平。MMP9于再灌注损伤后表达明显增强,至再灌注后72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再灌注7d时仍高于正常水平。亚低温组AQP4、MMP9表达及脑水含量均明显低于常温组。结论。亚低温能明显减轻脑缺血AQP4及MMP9的表达,亚低温可能通过抑制AQP4及MMP9的表达而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