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MRI在侵袭性葡萄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5例侵袭性葡萄胎患者和11例葡萄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MRI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的MRI图像特点差异。结果:侵袭性葡萄胎中结合带异常、肌层血流信号异常检出率均高于葡萄胎(P0.05),而两组在子宫增大、不均匀信号病灶、卵巢黄素化囊肿异常率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检查能够清晰显示宫腔、肌层及其盆腔病变状况,有助于鉴别诊断侵袭性葡萄胎与葡萄胎,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应用MRI联合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3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MRI检查。结果:CT诊断准确率为67.47%,明显低于MRI和CT联合MRI的81.93%、96.39%(P0.05);MRI联合CT检查对发病24h内及24-48h的病灶检出率较MRI、CT高(P0.05)。结论:MRI联合CT诊断老年多发性梗死的效果优于单用CT与MRI检查,可提高病灶检出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锥体束Wallerian变性的颅脑MRI检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非脑干梗塞临床诊断为脑梗塞、脑出血、脑外伤、脑肿瘤术后出现运动功能缺损的126例病例进行颅脑MRI检查。结果:在本组126例脑损伤的患者中,共发现锥体束Wallerian变性89例。结论:颅脑MRI平扫技术可以简便、直接显示锥体束Wallerian变性,能够早期发现病灶,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对病人的预后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对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诊断中的CT检查进行观察,分析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在胃肠道外间质瘤在医学临床诊断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入院治疗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是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患者14例,并对14例患者的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的多层螺旋CT(MSCT)检查结果分析内容包括患者病灶发生部位、病灶存在数量、病灶形态和大小、病灶生长方式与患者体内其它器官间的联系以及后期增强状况等。结果:通过对所选14例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患者的CT影像表现进行观察可以发现,14例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均为单发病灶,病灶呈现圆形的8例、呈现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状的6例;肿瘤呈良性结果的为5例,病灶患处强化均匀,直径在1.4-4.7cm之间、呈潜在恶性结果的为2例,病灶患处直径在3.6-5.2cm之间、呈恶性结果的为7例,病灶患处强化不均匀,直径在5.7-12.9cm之间;14例患者中其病灶发生于肠系膜的有6例、发生于腹部网膜的有4例、发生于腹膜后间隙的有4例。结论:多层螺旋CT(MSCT)在对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进行医学临床检查的过程中,可以将患者的病灶发生部位、形状、大小以及内外部结构进行清晰的展示,在临床医学对胃肠道外间质瘤进行病理判断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膝关节损伤实施核磁共振(MRI)诊断的结果和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35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螺旋CT检查,然后进行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总结MRI的影像学特征。结果:35例患者中,关节腔积液12例(34.3%),半月板损伤10例(28.6%)、韧带损伤8例(22.9%)、骨质改变5例(14.3%)。MRI诊断准确率为100%,CT诊断准确率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膝关节损伤患者,MRI检查能够明确病理改变和损伤程度,为临床治疗、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具有多方位、无辐射、分辨率高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肝门部胆管癌CT与MRI的综合诊断特点分析。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肝门胆管癌患者30例,对患者进行CT与MRI两种影像学诊断,对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T检查的确诊率62.86%,MRI检查的确诊率100%;CT检查显示,肝门部的肿块31例,淋巴肿大8例,门静脉受侵5例,胆管壁2例;MRI检查显示,肝门部肿块30例,淋巴肿大15例,门静脉受侵20例,胆管壁浸润7例。结论:采用CT和MRI均能够非常有效的进行临床肝门部胆管癌的检测。MRI能够进行多项目、多序列扫描,能够更直观、全面的进行肝门部病灶的检查,MRI对血管的信号敏感,且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够较全面显示患者肝内外部情况,具有的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MRI及CT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89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予以MRI及CT检查,观察MRI及CT对不同情况的检测结果。结果:CT对发病时间为24h内的患者检测阳性率16.7%显著低于MRI的93.3%,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CT对病灶的检测个数少于MRI,对小病灶、基底节的检测率均显著低于MRI,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及CT均是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有效的检测方式,但MRI在早期及病灶检测方面具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检查对半月板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8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临床怀疑半月板损伤患者,患者均接受MRI和关节镜检查,并将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此次MRI检查的金标准,分析MRI检查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等。结果:经MRI检查后显示0级24例,Ⅰ级4例,Ⅱ级5例,Ⅲ级27例;关节镜检查显示退变35例,撕裂25例。关节镜检查共58例得到确诊(96.67%),MRI检查共57例得到确诊(95.00%),MRI检查灵敏度为98.28%(57/58)、特异度为50.00%(1/2),阳性预测值为98.28%(57/58),阴性预测值为50.00%(1/2)。关节镜检查准确率为95.00%,MRI检查准确率为96.67%,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诊断半月板损伤时可考虑采用磁共振成像进行检查,其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可为临床诊治半月板损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存在乳腺肿块(简称BN病症)女性患者实施钼靶X线以及MRI技术诊断,研究患者病症良性以及恶性的实际影像学表现以及对MRI联合钼靶X线的实际诊断价值给于评价。方法:选取2014年9月到2015年3月之间患有BN病症的122例患者相关病理结果资料作为实际研究对象。该122例患者均进行了MRI以及钼靶X线检查方式。其中41例患者实施MRI检查方式,40例患者实施钼靶X线检查方式,还有41例患者则实施MRI联合钼靶X线的综合检查方式。结果:行MRI诊断方式的41例BN病症患者中34例诊断与其实际病理一致,准确率是82.9%;行钼靶X线诊断方式的40例BN病症患者中有28例诊断与其实际病理一致,准确率是70.0%;而行MRI联合钼靶X线的综合诊断方式的41例BN病症患者中40例诊断与其实际病理一致,准确率高达97.5%。三种不同诊断检查方式统计数据对比较为明显。结论:对患有BN病症的女性患者实施MRI联合钼靶X线的综合诊断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对良性以及恶性病灶的诊断效果,因而可以将该种综合诊断检查方式实际的应用在现今以及后续的BN病症临床治疗中,使更多的BN病症女性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今后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X线平片和CT检查,42例行MRI检查。结果:7例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呈交感神经型颈椎,行CT、MRI检查呈椎动脉型颈椎;9例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呈脊髓型颈椎,行CT、MRI检查呈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或脊髓受压—移位—变形;6例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呈神经根型颈椎,行CT、MRI检查呈神经根受压—移位;6例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呈椎动脉型颈椎,行CT、MRI检查呈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钩突肥大、横突孔变小—分隔;5例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呈食管型颈椎;27例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呈混合型颈椎。结论:CT、MRI检查对行X线平片诊断较难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能进一步明确患者病情,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精确的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SCT与SPECT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性的对比。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拟诊的78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以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金标准。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与SPECT两种检查方法,对比MSCT和SPECT诊断效果。结果: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阳性60例,阴性18例;MSCT诊断阳性59例,阴性19例;SPECT阳性60例,阴性18例,MSCT与SPECT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与SPECT诊断冠心病灵敏度及特异性无明显差异,均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准确度高,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可提高冠心病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2.
刘广辉 《影像技术》2016,(4):41-42,56
目的:探讨CT及MRI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于2012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患者共15例。采用CT与MRI进行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15例患者的胆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大、胆囊壁增厚现象,其中,局限性增厚共4例,弥漫性增厚共11例。增强扫描后,有6例可见"夹心饼干征",另有7例邻近肝实质一过性强化。采用MRI检查的8例患者中:胆囊壁内结节T1WI呈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均呈现为高信号。结论:临床上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时,CT显示"夹心饼干征"是重要标志,而MRI则显示胆囊内结石、胆囊黏膜线的完整性及胆囊周围的病变情况更具优势,因此,两者结合用于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临床检查中能够提升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磁共振(MRI)多序列联合检查对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于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6例早产儿,均行头颅MRI多序列联合检查,观察其影像表现。结果:早产儿脑损伤最为多见的是缺血性病灶,脑蛋白损伤最为常见,特别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缺血性脑损伤主要表现有T2加权成像(T2WI)低信号、侧脑室周围斑片T1加权成像(T1WI)、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呈现为显著高信号。DWI对缺血灶检出率较常规扫描明显偏高(P0.05)。结论: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中采用MRI多序列联合检查,能够提供准确的影像学资料,便于诊治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CT和MRI联合检查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84例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行CT、MRI及CT联合MRI检查,对比三种检测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CT和MRI联合检查的准确率为84.52%,CT检查准确率为66.67%,MRI检验准确率为72.62%,MRI联合CT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CT、MRI单纯使用的准确率(P0.05)。结论 :CT联合MRI对于晚期子宫内膜癌检测的准确率较高,可为术前分期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膝关节原发性骨坏死应用MRI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64例膝关节原发性坏死患者的影像资料,全部患者均取仰卧位并进行MRI检查,统计患者病灶检测情况及病灶在MRI检查时的信号表现。结果:全部64例患者共检出病灶72处,包括内侧股骨踝45处、内侧胫骨平台13处、髌骨9处、外侧股骨踝3处、外侧胫骨平台2处;64例患者均在T1WI序列中显示低信号区域,在脂肪抑制序列中显示骨髓内高信号区域,且53例患者在T2WI序列中可见低信号区域或者高信号带包绕的软骨下骨低信号区域。结论:MRI技术具有敏感、无创等优点,能够清晰显示病灶特征性信号区域,值得在诊断膝关节原发性骨坏死中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滑膜骨软骨瘤病的影像表现及特征,从而提高临床对滑膜骨软骨瘤病的诊治效率。方法:选取60例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X线平片检查,28例给予CT平扫检查,32例给予MRI检查,观察不同方法的影像表现和诊断效果。结果:X线主要表现为患侧关节内、关节旁及周围可见数目不等、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软骨瘤钙化或骨化影,钙化软骨瘤结节体密度不匀,较大钙化或骨化结节可表现为中心低密度,周缘高密度。CT平扫均能清晰显示患者软骨瘤结节,可显示患者的边缘骨质增生、关节积液以及关节滑膜增厚等情况。MRI检查均可见早期关节病变,钙化软骨结节在T1WI和T2WI图像上均表现为低信号,伴有关节软组织肿胀患者T1WI图像表现为低信号,T2WI图像表现为等高信号;伴有关节积液患者T1WI和T2WI分别表现为低信号和高信号。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滑膜骨软骨瘤病,且软骨瘤结节大小、数目、位置等情况与X线平片、CT以及MRI检查结果基本符合。结论:X线、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在滑膜骨软骨瘤病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能够为临床手术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在宫颈癌患者术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本院妇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之间收治120例疑似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实验组诊断符合率为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P0.05)。MRI对于阴道浸润、子宫体侵犯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明显高于CT检查,而盆腔淋巴结转移则低于CT检查(P0.05)。结论:在宫颈癌检查和诊断中应用MRI技术,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对于疾病特征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44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2例,给予对照组CT检查,给予研究组核磁共振检查,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检出病灶数量、检查时间、病灶大小和检查费用情况。结果:研究组在基底、额叶和脑干部位检出的病灶数量比对照组多,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检查时间多于对照组,检出病灶平均值比对照组小,检查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应用核磁共振检查较CT检查的检出率更高,但检查时间更长,所需费用更高,医生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经济条件,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陈海燕 《影像技术》2014,26(4):28-30
目的:探讨MRI对子宫肌瘤的定位与定性诊断效果与价值。方法:对我院于近3年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肌瘤的47例患者的MRI影像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重点考察不同病灶部位与不同病理类型子宫肌瘤的MRI表现,并将其影像观察下的病灶定位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本组47例患者经MRI检查共检出91个病灶,病灶部位、形态、大小均可清晰显示,最终的定位定性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93.4%。结论:MRI对子宫肌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均比较确切,可为临床子宫肌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建议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腔隙性脑梗死CT与低场MRI表现的对比以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给予CT与MRI检查,对照、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腔隙性脑梗死属于老年人常见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多样化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的病变部位和肢体定位症状不相符,部分患者未发现临床症状.80例患者中,MRI扫描260个病灶、CT扫描有102个病灶.结论:针对腔隙性脑梗死,实施MRI扫描检查,其微小病变、颅底、脑干病变显示,腔隙灶新旧显示及腔隙性脑梗塞内有无微小出血灶显示均明显优于CT扫描,因此是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