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利用外观特征快速评判烟叶产区的可行性,以陕西安康、商洛,湖北恩施、宜昌,湖南湘西及重庆黔江等6个产地的24个烤烟C2F烟叶样品为试材,分析了醇甜香型烤烟的外观特征及其与内在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烟叶外观特征为底色白,厚度中等偏薄,蜡质感弱,叶片以较柔软为主、部分柔软,叶面叶背色差小,叶尖叶基身份差小、少量中,光泽亮偏鲜明,叶面组织细腻~较细腻,颜色深浅为桔黄~浅桔黄;颜色桔黄偏柠檬黄,烟叶成熟,结构以尚疏松为主、部分疏松,身份以中等为主、部分稍薄,油分有,色度中偏强。(2)烟叶外观特征与常规化学成分少数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越柔软,氯含量(质量分数)相对越高;叶面组织越细腻,淀粉含量相对越高;油分越多,还原糖含量越高。(3)外观特征与感官品质总体关系较密切,叶面叶背色差越小,烟叶醇甜香韵越明显、焦甜香韵越弱,进而香型越显著,悬浮感越强;叶片越柔软,枯焦气越弱、烟气越细腻柔和;叶片结构越疏松,烟气越细腻柔和;油分越多,枯焦气越弱。因此,叶面叶背色差是影响醇甜香型烟叶风格的关键外观特征指标。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清甜香型烤烟外观特征(质量、区域)及其与内在质量的关系,选取中部C2F等级烟叶作为研究材料,采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对取自西南高原生态区四川凉山、攀枝花,以及云南曲靖、大理、文山、普洱、红河、临沧、昭通、丽江、楚雄等11个产地的烤烟C2F烟叶样品的外观特征(质量、区域)及其与常规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烟叶外观特征(质量、区域)为底色白,厚度中等,蜡质感弱,叶片较柔软~柔软,叶面叶背色差小,叶尖叶基身份差小、少量偏中,光泽亮,叶面组织细腻~较细腻,颜色深浅为桔黄;颜色桔黄,烟叶成熟,叶片结构疏松为主、部分尚疏松,身份中等、少量稍厚,油分有,色度中~强。各指标表现较稳定。(2)烟叶外观特征(质量、区域)与常规化学成分总体关系一般,其中颜色深浅与钾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厚度与烟碱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颜色与氮碱比、糖碱比呈极显著负相关。(3)烟叶外观特征(质量、区域)与感官质量总体关系密切,其中叶面叶背色差、蜡质感与清甜香,叶面叶背色差与香型、飘逸、细腻柔和程度、余味,厚度与浓度、木质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厚度、蜡质感、叶面叶背色差、颜色深浅是影响清甜香型烟叶风格及质量的关键外观质量特征指标。  相似文献   

3.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烟叶物理特性区域归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对烟叶物理特性进行区域归类,选取安徽、福建、河南等13个产地的烤烟C3F等级烟叶,分析烟叶的厚度、叶面密度、填充值等8个物理特性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5个主成分,并基于综合得分对13个产地烟叶进行聚类。结果表明:1提取的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4.02%,厚度、叶面密度、单叶质量和含梗率4个指标是烟叶物理特性的特征指标;2若以平方欧氏距离5.0作为分类标准,可以把所有样品分为4类,第一类为黑龙江和山东;第二类为河南和安徽;第三类为福建、湖北和湖南;其他产地归为一类。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基于外观特征的烟叶产地快速识别方法,以中部初烤烟叶(C3F)为材料,采用量化赋分方法,分析了不同种植区烟叶外观区域特征指标分布状况及其与外观品质和物理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种植区之间,黄淮和北方区烟叶的外观区域特征相似性较强,主要特征为底色偏微灰,厚度中等偏厚,柔韧性相对硬脆;西南和长江中上游区烟叶的相似性次之,主要特征为底色白,光泽度较鲜亮,叶面组织较细腻;东南区烟叶的主要特征为底色偏微红,光泽度相对较暗,叶面组织略粗糙。2同一种植区内各二级区烟叶的底色差异不显著,而蜡质感、柔韧性差异较大。3基于不同尺度的烟叶外观区域特征聚类结果一致,隶属相同种植区内的各二级区均可划分为同一类别。4烟叶外观区域特征指标与外观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均较弱(色差除外),与厚度、叶面密度等物理特性指标的相关性较强。因此,利用烟叶外观区域特征指标识别烟叶产地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不同香型产区烟叶外观区域特征及其与感官质量的关系,选取八大香型产区2020年度178份C3F初烤烟叶样品为材料,采用量化赋分、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香型产区烟叶外观区域特征进行分析,并对烟叶外观区域特征与感官质量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底色和光泽是焦甜醇甜香型、清甜蜜甜香型、蜜甜焦香型烟叶的主要识别依据,蜡质感是识别木香蜜甜香型烟叶的主要依据。(2)清甜香型、蜜甜香型和醇甜香型产区烟叶底色、柔韧性和叶面组织相近,清甜蜜甜香型和焦甜醇甜香型产区烟叶蜡质感、光泽和油润感相近,而木香蜜甜香型和焦甜焦香型产区烟叶厚度、叶面叶背色差和油润感相近。(3)C3F初烤烟叶底色、蜡质感和柔韧性与烟叶感官评吸品质呈显著相关性。八大香型产区烟叶外观区域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可为烟叶识别归类和分类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沂蒙丘陵生态区蜜甜焦香型特色烟叶的外观识别特征,对取自山东潍坊、日照、临沂等3个烤烟主产地的C2F样品的外观区域特征和外观品质特征进行了评价,与我国其他香型区烟叶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其与常规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烟叶外观特征为:底色白略偏灰,厚度多为中等,蜡质感弱-中,叶片稍脆硬,叶面叶背色差为小-中,叶尖叶基身份差多为小,光泽亮偏暗,叶面组织较细腻偏粗糙,颜色橘黄,成熟为主,结构尚疏松-疏松,身份多为中等,油分有-,色度中。与其他香型区烟叶相比,底色、柔韧性、叶面组织和光泽为该区烟叶的主要识别指标。相关及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烟叶厚度越厚,则钾、氮碱比、钾氯比及糖碱比越低,烟碱和氯越高,烟叶蜜甜香韵、青香香韵及蜜甜焦香型越明显,香气状态越悬浮,浓度越大,而木香香韵、焦甜香韵及焦香香韵越弱;叶面组织越粗糙,则香气质越好,香气量越足,烟气越细腻柔和。可见,底色白略偏灰、质地稍脆、组织较细腻偏粗糙、光泽亮偏暗为识别该区特色烟叶的主要外观特征,厚度为影响该区烟叶化学成分和感官风格的关键指标,叶面组织为影响烟叶感官品质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7.
基于NIR-PCA-SVM联用技术的烤烟烟叶产地模式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准确地对烟叶样品进行产地模式识别,检测了云南、河南、安徽、福建、贵州、吉林6省2010年生产的402个初烤烟叶样品的总糖、还原糖、总氮、烟碱、总氯、总钾含量,同时进行了近红外( NIR)光谱扫描,利用主成分分析( PCA)法和支持向量机算法(SVM)建立了烟叶产地模式识别模型,并对云南、河南、安徽、福建、贵州、吉...  相似文献   

8.
不同产地烤烟复烤烟叶C3F致香物质与其感官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SDE-GC/MS法定性定量分析了2003年福建三明、湖南蓝山、河南禹州、河南三门峡、贵州兴义、云南宣威、云南保山和云南富源生产的烤烟复烤烟叶C3F的香味成分,共鉴定出55种成分,定量分析了其中的25种重要香味成分,并对这些烟叶样品进行了评吸。结果表明:①不同产地烟叶中这25种重要香味成分的总量有一定差异,其从高到低的顺序为:云南富源>云南保山>河南三门峡>贵州兴义>河南禹州>湖南蓝山>云南宣威>福建三明,其中云南富源比福建三明的高了近20%;②8个产地烟叶的醛类和杂环类含量相差不大,而酮类物质、醇类物质、酯类物质和新植二烯等差异较大;③烟叶的评吸结果与其25种香味成分总量的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烟叶原料分段打叶复烤较科学、合理的烟叶分切方法,以红大C3F等级初烤烟叶为研究对象,采用黄金分割法将烟叶进行分切并采集各段近红外光谱,运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各段近红外光谱主成分,结合Fisher最优分割法对烟叶分切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从内在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两方面与现有分切方法的分段效果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表明:1采用黄金分割法能将红大C3F等级初烤烟叶分切成11段,通过对各段近红外光谱进行主成分分析,最终确定了两个主成分用于反映原料信息,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99.789%。2以主成分综合得分为基础,结合Fisher最优分割法确定了红大C3F等级初烤烟叶在实际生产中的最佳分段比例为叶基∶叶中∶叶尖=33%∶29%∶38%。3采用Fisher最优分割法分切后烟叶总糖、还原糖和烟碱等指标含量在叶基、叶中、叶尖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叶基(44.87)、叶中(47.70)、叶尖(49.06)感官质量得分差距较大,且叶尖和叶中的感官质量得分相比现有分切方法均有不同程度提升,这为烟叶分段后科学打叶复烤加工与合理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两维图论聚类分析的烤烟外观质量特征区域归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2003~2008年全回烤烟中部烟叶外观质量评价数据,运用两维图论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烤烟外观质量特征区域的归类.结果表明:①烤烟外观质量特征区域差异主要体现为色度、油分和身份的差异;②依据烤烟外观质量特征的相似性、地理位置的相连性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相近性原则将我国烤烟外观质量特征归类区域分为5个区20类.将第1~4类归为I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甘肃;第5~8类归为Ⅱ区,包括山东、河南、陕西北部、安徽北部;第9~10类归为Ⅲ区,包括陕西南部、湖北、湖南西部、重庆、贵州西北部;第11~16类归为Ⅳ区,包括安徽南部、湖南东南部、广东、江西、广西东北部、福建;第17~20类归为V区,包括贵州中部和南部、云南、四川南部、广西西南部.  相似文献   

11.
烤烟复烤烟叶自然陈化过程中感官质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跟踪鉴定14个烤烟复烤烟叶样品在自然陈化7~51个月期间感官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不同产区各部位复烤烟叶在济南自然陈化感官质量随时间变化情况不同:湖南和黑龙江上部、中部烟叶陈化23个月感官质量达到高峰;贵州、山东、云南、河南、巴西中部叶最佳陈化时间为34个月;贵州、山东、云南、河南和津巴布韦上部烟叶最佳陈化时间为34~39个月。(2)感官评吸总分与陈化时间符合二次曲线关系。(3)不同产区烟叶自然陈化期间烟叶质量变化幅度不同,以云南烟叶质量变化最大,贵州和黑龙江烟叶质量变化最小。云南、贵州烟叶经自然陈化效果较好。(4)上部烟叶比中部烟叶耐存放,河南烟叶和津巴布韦上部烟叶耐存放,云南烟叶不耐存放。(5)香气量指标变化较小,烟叶感官总体质量的提高主要由杂气、余味和香气质等指标变化引起。  相似文献   

12.
烤烟外观区域特征感官评价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次提出了烤烟外观区域特征的概念,赋予了烤烟外观区域特征的内涵,筛选出烤烟外观区域特征指标,构建了烤烟外观区域特征指标感官评价方法.以初烤烟叶C3F等级样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全国各生态区主要生产点烤烟外观区域特征实证分析,初步确定底色、蜡质感和光泽度3个指标作为烤烟外观区域特征的评价指标,叶面组织和柔韧性两个指标作为备选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各种单料烟的燃烧性能 ,为低焦油卷烟叶组配方设计中合理选用烟叶提供参考依据 ,对国内一些主要产区的烤烟以及津巴布韦烤烟的自由燃烧速度进行了测试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产地烟叶的自由燃烧速度有很大的差别。从产地看 ,在相同等级中 ,以贵州B2F、湖南永兴C2F、黑龙江勃利C2L、四川黔阳X2F和B2L、贵州道真X2L的燃烧性能为好。从总体看 ,燃烧性能最好的为贵州道真X2L( 5 .645mm min) ,最差的为河南正阳B2F( 2 .95mm min)。津巴布韦烟叶的燃烧性能中等 ,其中以B2O燃烧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不同生态区域烤烟关键香气物质种类,并依据香气物质对不同生态区域进行分类,采用正己烷常温萃取法和液相-气相-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烤烟风格6个生态区域烤烟烟叶香气物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域烟叶有14种香气物质差异显著,贵州中部山区烟叶中巨豆三烯酮等8种香气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产区。主成分分析表明,巨豆三烯酮、茄酮和降茄二酮是不同风格烤烟的关键香气物质;以贵州中部山区烟叶香气物质的主成分得分排名最高,云贵高原产区排名最低。通过主成分聚类分析将6个生态区划分为3类,第1类以贵州中部山区为主;第2类以秦巴山区为主;第3类以武陵山区为主,而山东产区、东北产区和云贵高原产区的取样点分别在第2、3类中分布。基于烟叶香气物质含量的不同生态区烤烟评价和分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国内10省区烟叶中重金属含量的差异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国内主产区烤烟烟叶中的重金属含量及分布,对国内10个省100个地区100个烤烟烟叶样品中的Cr,Ni,Cu,As,Cd,Tl和Pb含量进行了差异比较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①大部分烟叶样本的Pb,Cr,Ni,As指标符合“无公害”烟叶标准,52%样本的Cd含量超出了“无公害”烟叶标准;②湖北、云南、贵州、四川和福建烟叶样品中7种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陕西和辽宁的变化趋势一致,河南、黑龙江、湖南的则各不相同;③7种重金属中Cu含量最高,Cr和As含量相对较低,Tl含量最低;④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和福建烟叶样品中的Cd含量高于陕西、河南、辽宁和黑龙江;⑤按重金属含量将100个地区烟叶样本聚类为4个类别:贵州、四川2省,云南、湖北、福建、陕西、黑龙江5省的大部分地区和湖南、河南2省的部分地区为第1类,辽宁、黑龙江、湖北、陕西、云南5省的部分地区为第2类,湖南、河南和福建3省的部分地区为第3类,福建武平为第4类.  相似文献   

16.
烤烟外观成熟特征与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了在国标 40 级制要求下烤烟不同部位烟叶不同外观成熟特征与烤后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及香吃味的关系。结果表明:下部叶以主色调黄绿色,叶尖、叶缘开始变黄,主脉基本变白、侧脉1/2~2/3 变白;中部叶以主色调绿黄色,叶尖,叶缘变黄,主脉变白发亮、侧脉2/3~3/4 变白;上部叶以主色调黄色,叶尖、叶缘发白,叶面有明显成熟斑,主脉变白发亮、侧脉3/4 基本全白采收为宜。初烤烟叶外观质量、内在品质有较大程度的提高,香吃味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烟叶中微量元素差异及其与外观品质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植烟区域烟叶中微量元素差异及其与外观质量指标之间的关系,采集了福建、贵州、河南、湖南、四川、云南6个省份共264个C3F等级初烤烟叶样品,分析了烟叶外观质量并测定了Mn、Fe、Cu、Zn、Ca、Mg等6种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我国主要植烟区域烟叶中Mn、Fe、Cu、Zn、Ca、Mg 6种元素含量范围分别为14.24~452.10 mg/kg、46.62~613.98 mg/kg、1.13~72.79 mg/kg、6.32~123.09mg/kg、6.14~48.44 g/kg和0.88~7.27 g/kg。烟叶中微量元素含量存在一定区域差异,河南产地烟叶Mn、Zn含量较低,Fe、Cu、Ca含量较高;福建产地规律与之相反;云南、贵州、四川3地烟叶中微量元素含量接近。Cu、Fe、Zn、Ca、Mg大多与外观质量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Mn与外观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6种元素与外观质量灰色关联度排序为CuZnFeCaMnMg;Cu、Zn对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较大。因此,烟叶生产过程中应注意Cu、Zn的合理施用,以提升烟叶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成熟度烟叶的综合研究确定,烤烟烟叶的成熟标准是:下部叶主脉全白发亮,支脉1/3变白,叶面黄绿,叶尖明显下垂,叶缘稍枯,茸毛较少脱落。中部叶主脉全白发亮,支脉1/3至2/3变白,叶面有黄色、黄白色斑块,黄绿色明显,叶耳微黄至淡黄,茸毛部分脱落。上部叶主脉全白发亮,支脉2/3变白,叶面皱缩,成熟斑块呈黄白色,叶耳淡黄,茸毛较多脱落。达到此标准的烟叶,烤后内在化学成分、香吃味和外观质量及各项经济指标达最佳值,产量略有降低。烟叶采收中成熟度不够是我国烤烟生产普遍存在的影响烟叶质量的一个十分严重和突出的问题。本文对不同成熟度鲜烟叶在烘烤中的表现和烤后结果进行了深入探讨,为烤烟成熟采收提供可供参考的外观标准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进口烤烟烟叶与国产烟叶物理特性的相似性,对比分析了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和坦桑尼亚4个国家不同等级进口烤烟烟叶物理特性,并与我国云南、贵州等11个主产区烤烟烟叶物理特性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烟叶叶面密度、厚度、平衡含水量和填充值与进口烟叶接近,拉力高于进口烟叶,单叶质量低于进口烟叶。(2)山东、四川、重庆、云南等地烤烟烟叶物理特性与进口烟叶较为接近,与马拉维和坦桑尼亚烤烟烟叶相似性较高,与津巴布韦和赞比亚烟叶相似性略次。广东、湖北、贵州、湖南、福建、河南、陕西等地烟叶与进口烟叶物理特性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贵州烟区烤烟烟叶香气物质差异,并依据香气物质对贵州烟区烟叶进行分类,采用正己烷常温萃取法和液相-气相-质谱联用技术对贵州10个地区烤烟烟叶香气物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贵州烟区不同品种间烟叶香气物质差异较小,而不同叶位间和不同地区间差异较大,贵州烟区不同地区中部烟叶巨豆三烯酮等15种香气物质含量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巨豆三烯酮、茄酮和降茄二酮等是贵州烟区烤烟的关键香气物质;通过聚类分析将贵州烟区不同地区的烤烟烟叶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德江、兴仁、西秀、道真和威宁;第二类为贵定、凯里、开阳和余庆;第三类为盘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