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丁苯酞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的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8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及6个月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量表)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及ASPECTS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丁苯酞药物应用于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的大动脉型脑梗死患者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刘春艳  谈鹰  姬晓伟  谢波 《浙江医学》2020,42(5):481-484
目的探讨丁苯酞序贯治疗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56例,其中按照诊疗标准进行一般治疗78例(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序贯治疗78例(丁苯酞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动脉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预后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丁苯酞组患者治疗开始后第7、14天脑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丁苯酞组患者治疗开始后第14、90天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1),丁苯酞组患者治疗开始后第90天m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序贯治疗中青年急性脑梗死可促进脑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8):105-108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基底节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及对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64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2周。评估两组神经功能、侧支循环建立、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改善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侧支循环建立成功率为78.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13%(P0.05);治疗2周,12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Ang-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对基底节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具有明显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有利于促进脑梗死部位的侧支循环建立、上调血清Ang-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丁苯肽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治疗作用。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肽治疗组及常规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臭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外周血标本,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第14天血清TNF-α、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第7、14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丁苯肽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有显著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长春西汀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12例无溶栓指征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联合使用长春西汀注射液与丁苯酞软胶囊,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仅使用长春西汀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ethel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降低,而Baethel评分显著提高(P<0.01),并且实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ethel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春西汀联合丁苯酞软胶囊的治疗能明显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肽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丁苯肽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选取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给予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丁苯肽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丁苯肽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总有效率33.3%(P<0.05);治疗组NIHSS评分减分幅度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达拉奉联合丁苯肽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改善神经功能,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梗死软脑膜侧支血管的磁敏感加权成像( 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 SWI )特点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6例经临床和影像确诊的脑梗死患者进行MR检查。其中急性期26例,亚急性期29例,稳定恢复期11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T1WI、T2WI、FLAIR、DWI及SWI扫描,其中27例行MRA检查,36例行SWI随诊。分析常规MRI及SWI图像特点。观察脑梗死软脑膜侧支血管的显示及显示程度,得出相应临床NIHSS评分,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有45例显示脑梗死软脑膜侧支血管的存在,占68%。其中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显示41例,稳定恢复期显示4例,不同时期的软脑膜侧支血管显示特点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2级显示20例,显示程度与临床NIHSS评分改变呈正相关(r=0.673,P<0.01)。结论量化分析脑梗死软脑膜侧支血管的SWI特点,有助于判断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邓玲 《当代医学》2013,(32):146-147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Ar6&trob&n)注射液联合丁苯肽(Di-3n—butylphth&lide)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对照的方法,将80例发病45~48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阿加曲班和丁苯肽,对照组应用丁苯肽,同时均给予阿司匹林和对症处理,观察两组治疗7d、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ADL评分等指标变化,并进行总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评分均明显下降,治疗7d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1.3±5.9)vs(16.9±7.0),p〈0.05】和ADL评分(7.26±2.46)vs(53.8±25.0),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7)。结论阿加曲班联合丁苯肽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失,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宋勇  王帅帅 《当代医学》2011,17(35):134-135
目的 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 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前列地尔.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 分(NIHSS)及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d后NIHSS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 组治疗后NIHSS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 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张丽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6,(33):4658-4659
目的:分析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6年1月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34)。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比治疗前后2组的神经功能(NIHSS)评分、脑血管储备功能(CVR)和脉动指数(PI)。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I低于对照组,CVR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可增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改善患者脑部血氧供应,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究氢溴酸樟柳碱联合丁苯酞治疗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PCI)改善微循环疗效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PCI患者1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氢溴酸樟柳碱联合丁苯酞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2组近期疗效、神经功能缺损变化、血液流变学改变及治疗安全性。随访6个月,比较2组生活质量。 结果 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浆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均低于治疗前,对照组血细胞比容低于治疗前,观察组血浆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2组SS-QOL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对PCI患者辅以氢溴酸樟柳碱联合丁苯酞治疗,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及血液微循环,同时治疗安全可靠,可获得理想的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我院住院治疗急性脑梗死120例,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 例。两组在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再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丁苯酞注射液100mg2次/d,?连续应用14d。观察两组NIHSS评分、ADL评分,进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各组NIHSS评分、AD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进行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ADL评分差值分别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不同严重程度的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90例发病时间窗≥6 h并且≤24 h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常规药物加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14 d,对照组为常规药物治疗14 d。大脑中动脉严重程度根据ASPECTS评分、PWI-DWI、3D-TOF MRA来区分。指标观察在入院当天、14 d不同严重程度两组的NIHSS评分、BI指数及mRS评分。结果 ASPECTS评分、3D-TOF MRA、PWI-DWI分别代表梗死体积大小、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及缺血半暗带。无论ASPECTS评分高低、3D-TOF MRA狭窄程度及PWI-DWI匹配程度如何,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的NIHSS评分、BI指数、mRS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 <0.01)。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梗死体积大的、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重的和缺血半暗带不明显的患者疗效依然显著,提示丁苯酞改善侧枝循环,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仲婷  冒文娟 《新疆医学》2012,42(8):66-69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和丁苯酞,对照组则单独使用依达拉奉,治疗14 d,两组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显著下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对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丁苯酞序贯治疗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60例,随机单双数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丁苯酞序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内β淀粉样肽42(Aβ42)水平低于对照组,3-巯基丙酮酸转硫酶(3-MS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序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可有效提升治疗总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和血浆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16.
孙晓燕  晏玉奎  王庄 《浙江医学》2017,39(18):1584-1585
目的分析丁苯肽胶囊联合尼莫地平片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对照组(尼莫地平片30mg/次,3次/d)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肽胶囊0.2g/次,3次/d)血管性痴呆患者各40例,共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语言能力(P<0.05);观察组治疗后MMSE评分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肽胶囊联合尼莫地平片治疗血管性痴呆可改善患者认知障碍,尤其是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方法将2012年4月~2013年6月入住广东省普宁市华侨医院神经内科的9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n=49),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丁苯酞治疗的方法,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的方法,治疗2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5.71%,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为(18.71±4.42) vs (6.05±1.17),(47.66±14.25) vs (63.54±13.21),对照组分别为(18.48±4.59) vs (9.36±2.18),(46.89±14.71) vs (55.62±1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ADL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蔚 《当代医学》2014,(26):3-4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在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8月永顺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7),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lasgow-Pittsburgh昏迷量表评分(G-Pcs评分)情况,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的G-Pcs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1.1%,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疗效较好,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丁苯肽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从本院内接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28例,将其进行奇偶排序,奇数患者作为观察组,偶数患者作为对照组,均1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丁苯肽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认知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肽和依达拉奉联合使用极大的改善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质量,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0):86-92
目的研究丁苯肽针治疗发病72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采用纵向列研究设计方法,随访本院2014年6月~2016年7月神经内科收住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则在常规治疗上增加丁苯肽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水平及治疗前后红细胞比积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7.04%,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58.4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2 h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凝血指标水平及红细胞比积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肽针治疗发病72 h内急性脑梗死有显著效果,适合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