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邹山菊 《中原医刊》2007,34(21):88-89
目的 探讨脓毒症休克患儿体内血乳酸的变化,及其与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脓毒症休克患儿30例及对照组30例,均采集动脉血进行乳酸测定。结果 脓毒症休克组血乳酸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脓毒症休克组30例中,MODS组24例,无MODS组6例,死亡9例,存活21例。MODS组血乳酸高于无MODS组(P〈0.05),死亡组血乳酸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 脓毒症休克患儿体内血乳酸水平明显升高;血乳酸值越高,越容易出现MODS,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难治性脓毒症休克病人的临床特征及监护重点,提高护理效果.方法 分析15例难治性脓毒症休克病人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护理特点.结果 15例患者相同的临床特征为:有明确G^-菌感染原发病灶和严重脓毒症休克症状;合并有ARDS和MODS;早期抗G^-菌治疗,肺部感染加重,联用抗G^+菌治疗后肺炎好转,休克才被纠正;7例患者行血液净化治疗可迅速改善症状,缩短休克周期.结论 难治性脓毒症休克病人常合并有G^-菌和G^+菌感染,要加强细菌学监测与护理;及时识别并发多器官衰竭的高危因素,维护重要器官功能;加强机体氧输送的监测,阻断休克的演进;注意做好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难治性脓毒症休克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特点。方法: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18例难治性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18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记录和分析,并对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治疗。结果:难治性脓毒症休克的临床特征为:患者休克症状及G-菌(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症状明显,并伴有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此病的治疗特点是:在此病发生的早期只对患者进行抗G-菌治疗会使其肺部的感染情况加重,只有对其进行抗G-菌和抗G+菌(革兰氏阳性杆菌)联合治疗才能有效地缓解其休克的症状。此外,对此病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可以有效地缩短其休克的间隔期。经过我们的治疗,这18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康复出院,有4例患者因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难治性脓毒症休克患者会受到G-菌和G+菌的交叉感染。因此,临床上要对此病患者进行抗G-菌和抗G+菌的联合治疗,同时要加强对其进行细菌学监测,注意保护其重要器官的功能,以便促进其病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血培养阳性脓毒症预后与转归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俊  陶建平 《吉林医学》2010,(25):4240-4242
目的:探讨血培养阳性脓毒症预后与转归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145例血培养阳性脓毒症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能的死亡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经验选择抗生素是否符合药敏,功能障碍器官数目,基础疾病包括血液病、实体恶性肿瘤以及原发感染灶为肺部共5项指标与血培养阳性脓毒症预后与转归相关,使用Logistic回归进一步筛选出4个与血培养阳性脓毒症预后与转归相关的因素是:经验选择抗生素是否符合药敏,功能障碍器官数目以及基础疾病包括血液病、实体恶性肿瘤。结论:经验选择抗生素不符合药敏,两个和两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以及基础疾病包括血液病、实体恶性肿瘤是血培养阳性脓毒症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采取积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血必净治疗重症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重症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进行治疗,剂量为50ml静脉滴注,2次/d,疗程为7d。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16.7%)低于对照组患者(38.1%),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而观察组患者APACHEⅡ评分(15.2±3.2)明显低于对照患者(20.5±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血必净治疗重症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降低患者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6):112-115+封三
目的 探讨经皮与血二氧化碳分压梯度监测在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研究。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脓毒症休克患者66例及非休克患者66例。两组均对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y,PaCO_2)、慢性健康和急性生理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平均动脉血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MA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ardio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aCO_2)、经皮二氧化碳分压(Comparison of capillary CO_2,PcCO_2)、静脉血氧饱和度(Systemic 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_2)、酸碱度(pH)、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动脉血乳酸(Limulus amoebocyte lysate,LAC)、中心静脉压(Capital value process,CVP)、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Central venous-to-arterial carbon dioxide difference,P(c-a)CO_2]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基本情况、目标导向性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后监测参数的变化、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研究组MAP、SaCO_2、PaCO_2、ScvO_2均高于对照组(P0.05),CVP、PcCO_2、LAC、P(c-a)CO_2均低于对照组(P0.05);诊断当天动脉血乳酸面积为0.731,标准误为0.135,渐进Sig.为0.048,渐进95%CI下限为0.467,上限为0.993;诊断当天二氧化碳偏移度面积为0.835,标准误为0.106,渐进Sig.为0.005,渐进95%CI下限为0.631,上限为1.001;诊断24 h动脉血乳酸面积为0.803,标准误为0.115,渐进Sig.为0.008,渐进95%CI下限为0.581,上限为1.001;诊断24 h二氧化碳偏移度面积为0.888,标准误为0.086,渐进Sig.为0.002,渐进95%CI下限为0.718,上限为1.001;APACHEⅡ评分面积为0.803,标准误为0.106,渐进Sig.为0.008,渐进95%CI下限为0.597,上限为1.001。结论 在监测脓毒症休克患者的过程中,经皮与血二氧化碳分压梯度监测的效果更加理想,可以更好地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严重程度的脓毒症患者和脓毒症休克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探讨脓毒症患者免疫功紊乱的发展过程.方法 选择脓毒症休克的患者共60例(观察组)和脓毒症患者64例(对照组).通过观察两组患者之间免疫功能的不同,了解脓毒症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淋巴细胞计数减少(P<0.05),CD3+ CD8+细胞下降(P<0.05).两组患者的CD4+/CD8+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淋巴细胞计数较对照组增多(P<0.05).两组患者C4及免疫球蛋白M(Ig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白细胞、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休克患者降钙素原浓度与补体、抗体相关性分析,补体C3与降钙素原呈相关(P<0.05).结论 脓毒症休克存在严重的免疫紊乱,不仅有免疫抑制,而且存在自身免疫倾向.同时,C3和脓毒症休克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对判断脓毒症休克严重程度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我院近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IE)43例,其中血培养阴性32例占74%,血培养阳性11例占26%。对两组病人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并重点对血培养阴性的IE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乳酸清除率及SOFA评分的变化,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综合ICU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脓毒症休克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以下简称A组)和血必净组(以下简称B组),A组确诊脓毒症休克后采用常规集束化治疗方案,B组在集束化治疗基础上增加血必净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12小时一次,疗程7 d。观察两组治疗前以及开始治疗6 h、12 h、24 h的动脉血乳酸值,分别计算并比较乳酸清除率。计算两组确诊时、治疗过程中及治疗7 d后的SOFA评分,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最高SOFA评分(治疗过程中的最高值)。结果:A组治疗前、治疗6h、12 h、24 h的乳酸水平分别为(5.70±1.41)mmol/L、(3.83±1.16)mmol/L、(2.42±0.82)mmol/L、(1.65±0.65)mmol/L,其6 h、12 h、24 h的乳酸清除率分别为(33.18±14.05)%、(58.01±9.90)%、(71.31±8.64)%,其治疗前、治疗后的SOFA评分及治疗过程中的最高SOFA评分分别为(8.78±2.95)分、(6.97±2.88)分、(12.22±2.94)分;B组治疗前、治疗6h、12 h、24 h的乳酸水平分别为(5.73±1.19)mmol/L、(3.54±1.00)mmol/L、(2.00±0.76)mmol/L、(0.98±0.37)mmol/L,其6 h、12 h、24 h的乳酸清除率分别为(38.91±10.87)%、(65.62±9.84)%、(82.81±5.42)%,其治疗前、治疗后的SOFA评分及治疗过程中的最高SOFA评分分别为(8.95±3.25)分、(3.95±2.50)分、(10.45±3.09)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动脉血乳酸水平及SOFA评分均有改善,其中B组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SOFA评分及治疗中最高值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够明显促进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乳酸清除,改善脓毒症休克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6,(2):119-122
[目的]分析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间入住ICU时符合严重脓毒症和(或)脓毒性休克诊断标准的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感染部位并分析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肺部感染最常见,发生率为64.8%(118/182),其次为腹腔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或软组织感染及脑膜炎等.总血培养阳性率为48.9%(89/182).共分离出95株细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54株(56.8%),主要为大肠埃希菌(26株,27.3%)及肺炎克雷伯菌(11株,11.6%);革兰氏阳性菌41株(43.2%),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9株,30.5%)及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10.5%);未分离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亦未检测出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大部分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结论]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感染部位以肺部为多见,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耐药性较普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的急救措施及感染性休克死亡率的影响因素。方法:本院2011年-2012年共收治5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患者入院治疗后给予充分的液体复苏,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观察患者病死率,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血清乳酸及组织氧代谢的改善情况。结果:54例患者死亡7例,病死率为12.9%(7/54),治疗后血流动力学、血清乳酸及组织氧代谢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的急救措施除对症治疗外,还应预防脏器功能衰竭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出现,这对于降低病死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洪兵 《河北医学》2014,(9):1502-1506
目的:探讨大剂量乌司他丁( Ulinastatin )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剂量乌司他丁对照组25例和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组25例。常规对照组20万U/次乌司他丁静脉推注,2次/d;大剂量治疗组每次100万U静脉推注,1次/h,5次/d,共500万U静脉推注,次日开始进行常规治疗,20万U/次,2次/d。观测两组治疗5d后APACHEII 评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 AST )及血乳酸( Lac )的变化情况;两组患者用药后1h、4h、12h、1d及3d的尿量、心率(HR)、收缩压(SP);记录患者休克恢复时间、病情稳定所需时间及住ICU天数等。结果:①两组治疗5d后,大剂量治疗组APACHEII评分、ALT、AST、Lac各指标值均低于常规对照组。②大剂量治疗组用药后1h、4h、12h、1d、3d的尿量的检测值均高于常规对照组;大剂量治疗组用药后1h、4h、12h、1d、3d的HR 检测值均低于常规对照组;大剂量治疗组用药后1h、4h、12h、1d、3d的SP检测值均低于常规对照组。③大剂量组休克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常规对照组;大剂量组住ICU天数明显少于常规对照组。④病死率:常规组死亡17人,病死率68%,大剂量组死亡9人,病死率36%。结论:大剂量乌司他可缩短休克恢复时间及病情稳定所需时间;降低患者病死率,促进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的控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效果。方法 选取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乌司他丁,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注射血必净。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采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Ⅱ)评价病情的危重程度,检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评价炎症程度;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PACHE Ⅱ评分和PC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APACHE Ⅱ评分和PCT水平降低程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用血必净和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可提高临床疗效,但尚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氢化可的松不同治疗方案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于笔者医院重症医学科进行治疗的8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单次缓慢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观察组持续静脉微量泵入氢化可的松。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24、48h及5天时的血流动力学及动脉血乳酸变化,监测两组患者动态血糖,统计高血糖时间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在各时间点,观察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及乳酸清除率(LC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血糖水平(MB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血糖波动系数(GV)及高血糖时间窗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休克持续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28天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单次缓慢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持续静脉微量泵入氢化可的松更能够稳定脓毒性休克患者血糖波动,有利于平衡机体代谢,而在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患者预后等方面并没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5.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的疗效。方法:脓毒性休克患者41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21例,加用血必净注射液,疗程10日。分别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记数(PLT)及病死率。结果: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后,治疗组的HR、PT、PLT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病死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6.
氯胺酮对感染性休克大鼠保护作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氯胺酮(KT)对感染性休克大鼠一般情况、肝脏病理组织学、肺组织干湿重比、血流动力学及20 h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89只,采用盲肠结扎加穿孔(CLP)法复制感染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4组:假CLP组、CLP组、KTⅠ组和KTⅡ组。假CLP和CLP组术前30 min经股静脉持续输注生理盐水5 ml/(kg.h),KTⅠ和KTⅡ组分别输注氯胺酮5 mg/(kg.h)和10 mg/(kg.h)。取新鲜肝组织进行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微波炉烘干微量天平称肺干湿重,计算比值;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结果:CLP组术后大鼠一般情况较差;肉眼观各脏器充血,发黑;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门管区有较多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肺干湿重比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MAP进行性下降,HR则先加快后减慢,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氯胺酮对感染性休克大鼠具有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监测作为治疗目标,评价感染性休克早期以PiCCO监测结果为优化目标的导向性治疗的意义。方法收集入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以中心静脉压(CVP)为复苏目标的初始经验性容量复苏循环仍不稳定,则实施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共纳入80例患者。以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心排指数(CI)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为目标指导容量复苏,记录PiCCO目标导向治疗前(初始)、8 h及24 h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并采用多重回归分析逐步回归法,确定影响患者28 d预后的指标。结果 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经PiCCO目标导向治疗8 h和24 h后平均动脉压(MAP)[(73.6±13.4)和(75.1±10.2)mm Hg]、ITBVI[(843.5±168.9)和(891.5±232.9)mL/m2]和CI[(3.2±1.1)和(3.9±0.4)L.min-1.m-2]均较治疗前[(69.1±21.4)mm Hg,(781.2±146.7)mL/m2和(2.7±1.5)L.min-1.m-2]显著升高,动脉血乳酸[(2.0±1.4)和(1.1±1.0)mmol/L]和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1624.2±301.7)和(1543.6±435.4)d.s.m2.cm-5]则较治疗前[(119.7±11.6)次/min,(3.1±2.4)mmol/L和(1796.2±399.1)d.s.m2.cm-5)显著下降(P<0.05),容量复苏达标率(64.7%和66.9%)明显高于初始达标率(55.7%)(P<0.05)。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54例)和死亡组(26例)。存活组初始及24 h容量复苏达标率(57.1%和71.3%)均明显高于死亡组(28.6%和39.3%)。以28 d预后为因变量进行多重回归分析,建立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F=55.03,P<0.05)。通过逐层筛选,拟合方程,确定初始CI(R=0.431)和ITBVI(R=0.627)以及24 h的EVLWI(R=0.305)对28 d预后有显著影响。结论感染性休克早期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优化目标导向性治疗可以提高容量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而且CI、ITBVI和EVLWI是较好的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赵巍  周挺  高越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2):82-83
目的探讨使用特利加压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护理体会。方法6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其选用的升压药物随机分为特利加压素组和多巴胺组,两组问比较对护理要求的差异。结果两组问对护理要求的差异明显。结论对于使用特利加压素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来说,护理工作的要求更高,并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一些新的休克护理的理念和技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病监护室(EICU)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特点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年1月~2009年1月间入住笔者医院急诊科EICU的159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患者临床特点,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性休克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59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男性96例(60.4%),女性63例(39.6%),平均年龄57.9±16.3岁,器官功能衰竭数目3.38±1.57个,腹部是最常见感染部位(45.3%),心血管系统疾病(38.4%)是最常见的基础疾病;总病死率53.5%(85/159),男性病死率高于女性(60.4%vs 42.9%,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显示:合并器官功能衰竭数目、静脉使用碳酸氢钠是脓毒性休克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血液净化及住院时间是保护因素。结论脓毒性休克的病死率极高,早期积极抢救,运用血液净化等多种抢救措施,防治器官功能衰竭是降低脓毒性休克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在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应用.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选取我院9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分别应用多巴胺、多巴胺加间羟胺、去氧肾上腺素加多巴酚丁胺治疗,观察治疗后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和肾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与基础值比较,三组患者用药后平均动脉压(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