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容量对脓毒性休克的治疗意义。方法:定义正平衡即液体入量大于液体出量,负平衡即液体入量小于液体出量。回顾性分析8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院后24h和入院后72h液体复苏正平衡组及负平衡组的资料,分析两组间患者的预后。结果:入院后24h内负平衡组,负平衡液体量-218±21.4ml,死亡率显著低于正平衡组,正平衡液体量3206±57.9ml(P<0.01)。入院后72h内负平衡组,负平衡液体量-278±25.9ml,死亡率显著低于正平衡组,正平衡液体量5265±98.7ml(P<0.0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容量负平衡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提出对脓毒性休克的救治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早期识别、中心循环导向、积极液体输注等方面奠定了基础。然而,大循环-微循环失耦联、液体超载等挑战随之出现,液体种类之争仍在继续。因此,微循环监测、液体反应性评估、复苏策略及液体种类的选择对脓毒性休克的初始液体复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脓毒性休克初始液体复苏的现实争议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脓毒性休克救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4年9月我院接治的53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液体复苏后,患儿的72h SOFA评分、72h APACHEⅡ评分、24h血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尿量、MAP、CVP、ITBVI、EVLWI均明显增加,和液体复苏前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液体复苏可明显降低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增加尿量,改善血清动力学参数,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771-2772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进行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患者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和桡动脉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研究组24例患者在PICCO监测下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组患者MODS发生率为10例(41.7%);死亡率为4例(16.7%)。对照组患者MODS发生率为15例(62.5%);死亡率为9例(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PICCO有良好的效果,应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并研究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相关临床特点及液体复苏策略。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包含抢救室、重症监护室(EICU)]在2016-01-01—2019-12-31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临床结局将研究对象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分析其相关临床特点;然后按液体复苏策略,将研究对象分为白蛋白+晶体液体复苏组和单纯晶体液体复苏组,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24 h的输液量、血流动力学恢复指标。结果:①纳入研究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共81例,腹腔感染(37例,45.68%)及肺部感染(21例,25.93%)占绝大多数;死亡16例,病死率为19.75%;其中革兰阴性菌占培养阳性病例数约2/3(67.44%)。②采用白蛋白+晶体复苏组首个24 h输液量明显低于单纯晶体复苏组(P0.05),其中白蛋白+晶体液体复苏组使用白蛋白量为(45.00±8.51) g;2组患者经过24 h的治疗心率、血乳酸均明显下降,MAP、CVP明显升高;但白蛋白+晶体液体复苏组比单纯晶体复苏组心率、血乳酸明显降低(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死率高,感染源主要来源于腹腔及肺部,且大多数感染为革兰阴性菌所致。白蛋白+晶体液体复苏可以维持并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有利于脏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反应性。方法对2008年2月~2010年2月38例采用早期目标定向治疗方案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按是否存活进行分组,就中心静脉压、心率、平均动脉压、输液量、尿量、血乳酸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38例采用早期目标定向治疗方案治疗6h均达标,存活21例(55.26%),死亡17例(44.74%),两组患者输液总量及输液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6、24h尿量及血乳酸清除率明显优于死亡组(P〈0.05)。结论血乳酸清除率及尿量可作为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有效的临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医院2019年9月至2022年8月诊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根据相关诊疗指南采用充分液体复苏策略治疗,研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4周内生存率、治疗相关指标(补液量、利尿剂用量、24 h乳酸清除率、ICU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乳酸]、肝肾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心肌损伤指标[超敏肌钙蛋白Ⅰ(CTnⅠ)、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1~4周内生存率较对照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补液量较对照组低,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24 h乳酸清除率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HR、乳酸水平较对照组低,而MAP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ALT、AST、BUN及SCr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CTn...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疏血通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微循环的影响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河北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疏血通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按照脓毒性休克指南推荐的方法进行积极的液体复苏和抗感染等常规治疗;疏血通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静滴),每日1次,共用7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尿量、乳酸(Lac)、尿素氮(BUN)、肌酐(Cr)、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指数(CI)。记录两组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的总用量和28 d病死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尿量、Lac、BUN、Cr、AST、ALT、LVEF、CI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尿量、LVEF、CI均较治疗前增加,Lac、BUN、Cr、AST、AL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以疏血通组变化更显著〔尿量(mL/h):112.1±39.8比73.3±28.5,LVEF:0.49±0.15比0.44±0.14,CI(mL·s-1·m-2):66.2±5.7比54.2±6.2,Lac(mmol/L):3.83±1.65比4.72±2.25,BUN(mmol/L):7.1±2.7比9.3±3.5,Cr(μmol/L):73.9±16.2比95.7±15.8,AST(U/L):39.8±9.5比45.8±12.7,ALT(U/L):34.3±9.7比41.7±11.3,均P<0.05〕。疏血通组各种血管活性药物的总用量均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多巴胺(mg):993.1±261.7比1340.9±356.4,多巴酚丁胺(mg):776.2±281.0比1049.2±364.3,去甲肾上腺素(mg):56.4±34.6比107.6±51.3,均P<0.05〕;疏血通组28 d病死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40.0%(16/40)比60.0%(24/40),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可以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微循环灌注,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指导心功能不全并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住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心功能不全并脓毒性休克患者共41例,分为中心静脉压组(CVP组)和GEDI组,其中CVP组21例,GEDI组20例。CVP组按照脓毒症指南进行常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GEDI组进行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根据GEDI指导液体复苏,使GEDI达到680 ~ 800 mL / m2,余复苏目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尿量)同常规EGDT方案。观察两组患者达到复苏目标所需液体总量、24 h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6 h及24 h脑尿钠肽、乳酸清除率、去甲肾上腺素用量。 结果GEDI组达到复苏目标时所需液体总量少于CVP组[(2 572 ± 1 108)mL vs.(3 327 ± 925)mL,t = 2.375,P = 0.023)]。GEDI组24 h EVLWI[7.3(5.5,8.8)mL / kg vs. 9.6(8.9,9.8)mL / kg]、6 h脑尿钠肽[889.0(340.3,1 270.0)ng / L vs. 1 746.0(634.0,2 160.0)ng / L]与24 h脑尿钠肽[684.5(192.5,749.9)ng / L vs. 1 120.0(400.5,2 480.0)ng / L]均低于CVP组(Z = 86.500、120.000、124.000,P = 0.001、0.020、0.026)。GEDI组6 h乳酸清除率[34.21(15.64,45.87)% vs. 20.00(0.00,33.19)%,Z = 129.5,P = 0.037]优于CVP组,且能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用量[(0.9 ± 0.6)mg / kg vs. (1.9 ± 1.5)mg / kg,t’ = 2.817,P = 0.009]。 结论心功能不全患者合并脓毒性休克时以GEDI指导的液体复苏能达到更有效的早期液体复苏目标,所需复苏液体总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相对较少,肺水增加较轻且不明显加重心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复苏中有计划血管活性药撤离对组织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ICU时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1828分且Glasgow昏迷评分>7分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006年10月至2009年6月为常规治疗组(A组),共纳入32例,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为有计划血管活性药撤离组(B组),共纳入30例;排除标准为既往有慢性心肺及肝肾功能不全病史。A组入ICU 6 h内予EDGT方案,必要时加去甲肾上腺素(NE)和(或)多巴酚丁胺,维持平均动脉压≥65 mmHg,医师根据经验减量和停用血管活性药。B组入ICU 6 h内根据PiCCO监测体循环外周阻力指数应用NE调整在90028分且Glasgow昏迷评分>7分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006年10月至2009年6月为常规治疗组(A组),共纳入32例,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为有计划血管活性药撤离组(B组),共纳入30例;排除标准为既往有慢性心肺及肝肾功能不全病史。A组入ICU 6 h内予EDGT方案,必要时加去甲肾上腺素(NE)和(或)多巴酚丁胺,维持平均动脉压≥65 mmHg,医师根据经验减量和停用血管活性药。B组入ICU 6 h内根据PiCCO监测体循环外周阻力指数应用NE调整在9001 500 d·s·cm-5·(m2)-1;根据每搏变异量及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进行液体复苏,使平均动脉压≥65 mmHg,继续液体复苏,如平均动脉压≥75 mmHg稳定1 h,每10 min降低NE 0.4?g·kg-1·h-1,至平均动脉压降到651 500 d·s·cm-5·(m2)-1;根据每搏变异量及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进行液体复苏,使平均动脉压≥65 mmHg,继续液体复苏,如平均动脉压≥75 mmHg稳定1 h,每10 min降低NE 0.4?g·kg-1·h-1,至平均动脉压降到6575 mmHg,如平均动脉压<65 mmHg,则维持上次NE量。观察患者6 h后中心静脉氧饱和度和乳酸值,3 d的液体平衡状态、28 d生存率、28 d脱离呼吸机时间、住ICU时间和无脏器衰竭时间。结果 (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APACHEⅡ及SOFA评分、血流动力学状态、氧合指数、中心静脉氧饱和度和乳酸值在液体复苏前无统计学差异。(2)B组复苏6 h后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3±10)%]比A组[(68±15)%]明显升高,乳酸[(2.3±1.1)mmol/L]比A组[(2.8±1.2)mmol/L]明显降低(P<0.05)。(3)两组6 h及第1天血管活性药量无统计学差异,但B组第2天与第3天多巴酚丁胺[(245±33)mg与(135±21)mg]较A组[(267±29)mg与(156±18)mg]明显减少,同样B组NE量[(20.6±7.3)mg与(8.2±2.3)mg]较A组[(23.4±7.7)mg与(9.1±2.6)mg]明显减少(P<0.05)。(4)B组6 h及第1天液体复苏的量比A组明显增加[(2 918±887)ml vs.(2 326±568)ml;(4 554±738)ml vs.(3 847±454)ml],但第2天与第3天的液体复苏量比A组[(2 289±376)ml vs.(2 597±428)ml;(989±302)ml vs.(1 438±313)ml]减少,3 d总液体复苏[(7 648±815)ml vs.(7 965±678)ml]明显减少(P<0.05)。(5)B组28 d生存率和无脏器衰竭时间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 d内脱离呼吸机时间[(16.3±9.2)d vs.(19.5±8.5)d]增加,住ICU时间缩短[(9.6±3.2)d vs.(8.4±3.1)d](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复苏过程中严密监测下进行血管活性药撤离,能尽早充分复苏稳定循环,改善脏器灌注,并减少液体过负荷的风险,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根据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中的容量指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液体复苏,以及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该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根据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复苏治疗的对照组,和依据血管外肺水指数(EVWL)和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EDV)指导液体复苏治疗的实验组,每组各40例,2组患者经液体复苏治疗后的疗效与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乳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尿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h与6h,2组患者EVLWI、GEDVI、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CVP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EVWL和GEDV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 aCO2)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指导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10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对所有脓毒症休克患者根据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方案进行复苏治疗,分别于复苏前、复苏后6小时同时行桡动脉和上腔静脉血气分析,并计算Pcv aCO2。根据液体复苏后6小时乳酸和Pcv aCO2分为4组:A组:乳酸>2 mmol/L,Pcv aCO2<6 mmHg(1 kPa=0.133 mmHg);B组:乳酸>2 mmol/L,Pcv aCO2≥6 mmHg;C组:乳酸<2 mmol/L,Pcv aCO2<6 mmHg;D组:乳酸<2 mmol/L,Pcv aCO2≥6 mmHg。记录患者第1天、第3天的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ICU住院天数及28 d病死率。结果 复苏后各组心率低于复苏前,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中心静脉氧饱和度高于复苏前(P<0.05);复苏后C、D组乳酸水平较A、B组低(P<0.05),A、C组Pcv aCO2水平较B、D组低(P<0.05);第3天SOFA评分、28 d病死率C组较其余3组低(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阶段,Pcv aCO2及乳酸均达标预后更好,可指导早期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复苏达标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重症医学科的8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待患者按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复苏达标后,将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进行抗感染、机械通气、器官功能维护及营养代谢等一般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前列地尔脂微球注射液,对照组则静脉滴注等渗NaCl溶液,均连续应用14 d。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及治疗1、2、7 d后的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血乳酸、pH值、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住院病死率,28 d病死率,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7 d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血乳酸、pH值及ScvO2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1.661、8.689、11.005、12.006、9.045、10.217、11.065、6.031,P = 0.026、0.043、0.009、0.023、0.037、0.045、0.041、0.044)。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治疗组患者治疗2、7 d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心率、中心静脉压及血乳酸水平均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显著降低(P均< 0.05),治疗1、2、7 d后平均动脉压及治疗2、7 d后pH值和ScvO2水平均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显著升高(P均< 0.05)。治疗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20.0%(8/40)vs. 35.0%(14/40),χ2 = 53.333,P<0.001]、28 d病死率[25.0%(10/40)vs. 40.0%(16/40),χ2 = 48.000,P < 0.001]、ICU住院时间[(6.7 ± 2.2)d vs.(12.2 ± 2.5)d,t = 2.831,P = 0.047]及总住院时间[(14.4 ± 3.6)d vs.(25.2 ± 4.9)d,t = 3.007,P = 0.037]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结论前列地尔可有效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患者于PiCCO指导下进行液体复苏及治疗,对照组患者利用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复苏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清除率、复苏液体量、CVP、尿量、平均动脉压、呼吸机使用例数、肺水肿及心衰发生例数。结果经过液体复苏及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均逐步下降,72h时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4h时研究组液体使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而72h时液体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24h后研究组乳酸清除率、尿量、CVP、平均动脉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时研究组发生心衰及肺水肿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后两组患者使用呼吸机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可较为准确地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容量状态,精准地指导液体复苏及治疗,减少并发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及治疗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不同液体早期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EGDT达标、血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和28d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10-2010-10收住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组(霍姆组)、3%高渗氯化钠组(高钠组)、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溶液组(万汶组)、生理盐水组(NS组)。分别经中心静脉通路输入相应的复苏液体,配合林格液对患者进行包括6h早期液体复苏在内的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EGDT)。分别记录各组患者在液体复苏前及复苏0、1、3和6h的心率(HR)、MAP、CVP、24h血乳酸值,并计算24h血乳酸清除率。观察EGDT达标情况、升压药物使用情况、复苏前及复苏72h的APACHEⅡ评分变化以及28d病死率。结果:①共收集符合条件标准的病例51例:霍姆组12例、高钠组10例、万汶组14例、NS组15例。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MAP、CVP、HR、APACHEⅡ评分、血乳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研究液体用量在各组间比较,霍姆组与高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S组、万汶组各自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苏液体总量在各组间比较,NS组与其他3组比较,万汶组与霍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钠组与霍姆组、高钠组和万汶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林格液量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随复苏时间延长,MAP逐渐升高,HR逐渐减慢,MAP、HR在不同时间点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复苏时间延长,CVP逐渐升高,在复苏1h、3h和6h时,霍姆组CVP均高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在复苏1h时,霍姆组CVP高于万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钠组CVP显著高于NS组(P<0.05);④复苏24h血乳酸值及其清除率在各组间比较,以及复苏后72hAPACHEⅡ评分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⑤各组患者使用升压药例数、使用升压药>3d例数及EGDT达标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整体病死率为45.10%(23/51),28d病死率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感染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中,应用霍姆有利于提高CVP,但对需要应用升压药时间、EGDT达标、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以及28d病死率并无无显著影响;对某些需限制性液体管理的患者,使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或高渗盐水可以减少补液总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血浆胱抑素C(CystatinC),早期评价肾功能损伤程度,并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ICU自2008年3月1日~2008年11月30日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48例为实验组,健康志愿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参照2004年国际脓毒症治疗指南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分别于0、6、24、48h4个时间点,用ELISA法测定血浆CystatinC的浓度,同时记录患者体温、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及小时尿量和24h尿量、CVP、APACHEII评分,根据预后再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结果液体复苏前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Cystatin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4h血浆CystatinC水平较液体复苏前显著下降,P〈0.05;死亡组血浆Cys.tatlnC水平较存活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CystatinC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存在急性肾损伤;早期充分的液体复苏可以明显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肾功能状态;血浆CystatinC水平与r水平有很好的相关性,能反应患者早期的肾损害,与肾损害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容量负荷试验引导主动脉流速时间积分变异度(△VTI)指导重症脓毒症患者的液体复苏,评价其在重症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试验为前瞻性、随机对照、干预性研究,纳入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重症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超声指导组和常规治疗组。2组的复苏目标按照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除外中心静脉压指标)。超声指导组在液体复苏前,行容量负荷试验(5 min之内输注300 ml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并利用超声检测△VTI;若△VTI≥15%,提示患者存在容量反应性,可继续给予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 ml,30 min左右输注体内,反复重复此过程,直到完成EGDT;若△VTI <15%,提示患者无容量反应性,不积极行液体复苏,由临床医师评价后自行决定后续治疗。常规治疗组由临床医师决定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重要生理及实验室指标、各时间段液体出入量及平衡、EGDT达标率、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应用量及使用时间、7 d病死率及28 d病死率。结果 本试验共纳入了70例重症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超声指导组(37例)和常规治疗组(33例)2组,最终完成超声指导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有34例、29例。0~6 h时间段内,超声指导组复苏液体入量及正平衡量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0~7 d时间段内,超声指导组液体平衡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0~12 h、0~24 h、0~72 h、0~5 d,2组的液体出入量及平衡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EGDT达标率比较,超声指导组达标率高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5%vs. 58.6%,P=0.129)。2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超声指导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管活性药物应用量显著少于常规治疗组,使用时间显著较常规治疗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7 d病死率及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利用容量负荷试验引导△VTI评价重症脓毒症患者的容量反应性,从而指导液体复苏,比常规治疗在液体管理方面更加精确,降低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缩短使用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严重延迟复苏烧伤休克患者早期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延迟休克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6例烧伤总体表面积32%~92%、深Ⅱ度至Ⅲ度的严重延迟复苏烧伤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ECL)法动态检测10例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时并发心力衰竭者(休克伴心衰组)和26例延迟复苏休克期渡过较平稳者(休克复苏后平稳组)入院即刻、入院3 h及伤后24、48、72、168 h血浆BNP、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同时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 心衰组人院3 h及伤后24、48、72 h血浆BNP浓度(ng/L)较平稳组明显升高(入院3 h;1 521.38±121.11比391.36±63.27,伤后24 h:2 516.86±193.25比360.79±146.56,伤后48 h:1 587.76±169.23比398.92±77.46,伤后72 h:974.45±166.33比283.43±68.15,均P<0.01),LVEF明显降低(入院3 h:0.33±0.03比0.58±0.09,伤后24 h:0.36±0.09比0.60±0.10,伤后48 h:0.35±0.08比0.62±0.11,伤后72 h:0.39±0.10比0.64±0.10,均P<0.05);两组LDH(μmol·s-1·L-1:平稳组人院即刻2.87±0.50、入院3 h 3.02±0.43、伤后24 h 4.02±0.87,伤后48 h 6.90±0.87、伤后72 h 3.64±0.75、伤后168 h 2.67±0.45,心衰组分别为2.97±1.40、3.84±0.37、4.29±0.45、8.50±0.38、3.84±0.62、2.30±0.38)及CK-MB(U/L:平稳组入院即刻59.12±13.75、入院3 h 70.39±10.72、伤后24 h 79.29±17.27、伤后48 h 67.44±12.77、伤后72 h30.28±7.13、伤后168 h 21.44±3.15,心衰组分别为65.76±16.38、81.46±7.92、86.43±14.19、72.53±11.27、36.39±6.18、22.85±7.26)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浆BNP浓度测定可作为严重烧伤休克复苏时检测心衰的一项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