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辫曲过渡型河流是发育于辫状河向曲流河演化过程中的一种河流类型.综合现代沉积类比、构造演化分析、岩心分析与地震正演,对渤海湾盆地辽东湾坳陷东北部新近系馆陶组沉积体系类型及沉积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在层序分析的基础上,对馆陶组辫状河、曲流河与辫曲过渡型河流等3种沉积类型的宏观和微观沉积特征、成藏条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2.
济阳坳陷西部馆陶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砂体平面展布形态、岩性和岩相组合、泥岩及砂岩的颜色、测井曲线形态及沉积背景的研究,证实了济阳坳陷西部馆陶组发育浅水条件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不是陆上的河流相沉积.临盘油田大卢家地区馆三段主要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并细分为水下辫状河道、河道间、前缘席状砂3种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3.
辽东湾坳陷辽东凸起新近系复杂断裂带是有利的勘探目标,但该复杂断裂带受浅层气及断层对地震资料的干扰,直接影响构造落实程度及储层预测精度。通过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形成以下几个关键地球物理技术:应用线性干扰滤波技术进行目标处理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应用瞬时相位和分频属性切片技术改善小断层的成像;应用断裂统计分析技术得出油气运聚规律;应用相控储层预测技术刻画储层平面特征。依托这些技术的合理组合,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锦州A构造的勘探部署,首次在辽东湾北部的新近系获得中型油田的发现。  相似文献   

4.
辽东湾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辽东湾坳陷是中国东部海上的主要含油气区之一,包括3凹2凸共5个次级构造单元,其中辽中凹陷面积最大、埋藏也最深,整个盆地充填古近系及新近系沉积。通过对全盆地范围内的地震、钻井、测井和古生物资料的综合研究,建立辽东湾坳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将辽东湾坳陷沙河街组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6个三级层序,并对各层序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沉积相划分和沉积体系研究,确立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深水浊积扇3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建立了沙河街组各个层序的沉积模式。Es4沉积范围较小,Es1+2和Es3沉积范围较大,Es3沉积水体比Es1+2沉积水体深,Es1+2层序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为有利勘探区带。图11参10  相似文献   

5.
济阳坳陷新近系馆陶组普遍发育河流相的观念由来已久,这些认识束缚了对馆陶组下段的油气勘探。通过近期的勘探实践和深入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原有孤岛油田馆陶组仅普遍发育河流相的沉积观点,认为馆陶组下段不仅发育砾质辫状河沉积,还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充填型浅水湖泊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由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组成,水下分流河道为三角洲前缘骨架砂体,河口坝和远砂坝不甚发育,前三角洲发育普遍较薄。该沉积体系的发现,展示了研究区浅层馆陶组下段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6.
刘君龙  纪友亮  杨克明  周勇  陈贤良  高崇龙  贾浪波 《石油学报》2015,36(9):1060-1073,1155
川西坳陷在蓬莱镇组沉积期,地形平缓,构造活动稳定,水体较浅,发育了一套以浅水三角洲为主的沉积体系,受短期气候旋回的控制,具有"湖岸线控砂"的特点。此次研究,通过大量岩心观察,对蓬莱镇组浅水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和测、录井资料,阐明了在湖平面频繁变化的浅水条件下湖岸线控砂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当湖平面处于高水位稳定期,受波浪改造作用,形成第一期平行岸线的河口坝-滩坝叠覆体;当湖平面处于低水位稳定期,形成第二期河口坝-滩坝叠覆体,这2期坝体在湖退体系域末期得以保存;2"河流侵蚀控厚砂,岸线迁移控薄砂"是研究区内浅水三角洲沉积砂体发育的主要特点;34条水位线控制着5个沉积相带发育区,稳定湖盆背景下发育2种岸线控砂模式;4除了分流河道砂体,受岸线控制的河口坝-滩坝叠覆体也可作为优势储层,是下一步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辽东湾坳陷断裂联接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构造解释成果,并结合油气勘探实践,对渤海辽东湾坳陷的断裂联接特征及其对油气聚集成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辽东湾坳陷主要发育NE和NEE走向的伸展断裂、走滑断裂和伸展-走滑复合断裂,其中部分断裂通过硬联接和软联接方式发生了相互作用。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及其联接作用的表现形式,可将硬联接方式分为接力型、消减型和传递型3类,将软联接分为同向斜坡型、斜向背斜型和背向地垒型3类。辽东湾坳陷断裂及其联接作用对沉积体系发育、圈闭形成和储层质量改善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利于油气在断裂相互作用区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8.
辽东湾坳陷古近系东营组泥岩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辽东湾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北部,油气聚集层位从北向南逐渐变新,北部和中部大部分油气藏都分布于古近系东营组和沙河街组地层中,油气藏的这种分布特点与坳陷中"北厚南薄"的东营组泥岩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辽东湾坳陷构造特征、沉积体系演化及地层发育特点,通过对东营组泥岩产生的超压,及泥岩和砂体、断层、不整合面等疏导体系的配置的研究,探讨了辽东湾坳陷东营组泥岩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东营组泥岩与断层、油源、砂体等多种因素联合通过5种作用控制了坳陷内油气藏的分布.其中巨厚泥岩产生的超压对北部和中部油气藏的控制作用最为明显,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东营组及下伏地层中.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新近系河流相砂体是重要的浅层油气聚集单元,利用测、录井资料和古河道水文参数计算方法,对黄骅坳陷新近系河流相古河道单砂体厚度、古河道砂体宽度和古河型进行了判别和定量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黄骅坳陷新近纪河流的演化规律具有由低弯度河(辫状河)转变为高弯度蛇曲河,再演化为低弯度河的变化趋势;黄骅坳陷新近系河道砂体规模具有向上逐渐减小的趋势;在空间上,坳陷北部的燕山隆起水系河道砂体最为发育,其次为西部的沧县隆起水系,盆地西南部水系和埕宁隆起水系砂体发育相对较差;黄骅坳陷北部和西部新近系馆陶组河道砂体更发育,并且靠近下伏古近系烃源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0.
黄河口凹陷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油气藏是渤海海域近年来最主要的油气发现类型之一。利用沉积相分析、粒度特征、古生物标志和古环境响应等资料,总结了渤海海域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发育背景,明确了浅水三角洲的展布特征和控制因素,探讨了浅水三角洲有利的成藏条件。研究表明,浅水三角洲发育于浅的地形平缓的淡水湖泊,湖平面的周期性变化造成多期砂泥岩互层,水下分流河道是浅水三角洲主要的沉积类型,区域分布稳定。上述沉积特征决定了浅水三角洲储盖组合优良,同时晚期走滑伴生断层利于多种圈闭的发育,油源充足且运移通畅。浅水三角洲成藏条件良好,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1.
济阳坳陷埕东地区新近系馆上段下部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根据泥岩颜色、古生物化石、沉积构造、岩石类型、颗粒结构和砂体形态等沉积相标志,证实了济阳坳陷埕东地区新近系馆上段下部存在湖泊三角洲沉积,而不是单纯的河流相沉积。通过分析该区馆上段下部沉积相特征发现。在馆上段的三角洲沉积中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等微相和前三角洲亚相。该区沉积相与油气分布关系分析表明,河口坝、远砂坝和席状砂微相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2.
储层敏感性分析是判别储层伤害程度的重要手段,对后期高效开发和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垦西油田新近系馆陶组储层岩心样品,结合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及压汞测试、流动水驱实验,对馆陶组上段和下段储层伤害指数和敏感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新近系馆陶组储层岩石胶结疏松,孔隙结构总体孔径较大,孔喉分布较均匀,连通性较好;岩石矿物组成以石英、斜长石、钾长石和岩屑为主,黏土矿物主要包括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及伊蒙混层;馆上段以细粒为主,馆下段以中粒为主。(2)馆陶组储层普遍具中等速敏性、弱碱敏性、弱盐敏性特征;上下两段的酸敏性特征差异较大,上段具有非酸敏性特征,而下段具有强酸敏性特征,酸敏指数达78.28%;(3)研究区馆陶组铁白云石、绿泥石含量及孔隙结构对储层敏感性具有控制作用。(4)控制注采流速是研究区开发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对馆下段酸敏带来的储层伤害要进行防护和治理。  相似文献   

13.
济阳坳陷车镇凹陷沙二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车镇凹陷沙二段沉积时期地形相对平缓,普遍发育了浅水三角洲沉积。在钻井岩心描述及相关测试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录井、测井等资料分析,对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车镇凹陷沙二段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是沉积主体,可划分为内前缘和外前缘,具有相带宽、水下分流河道骨架砂体发育、席状砂大面积分布的特征。浅水三角洲砂体以中细砂岩、粉细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粒度概率图以滚动跳跃加悬浮式、一跳一悬式和两跳一悬式为主;发育反映河流作用的各种层理构造、反映湖浪改造作用的浪成层理和波痕以及生物扰动等沉积构造。  相似文献   

14.
新构造运动与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气成藏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从区域重力场、构造演化、火山活动、天然地震以及人工地震等方面的分析,渤海湾盆地新构造运动活跃,目前发现的上第三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的渤中、济阳、黄骅等坳陷,上第三系大型油气田的形成与很多地质因素有关,但上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起着关键作用,新构造运动不仅促进油气的富集成藏,而且对下第三系古油藏进行一定的调整,发生油气的再次运移、再次聚集而形成上第三系的次生油气藏。据地震、钻井等资料综合分析: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继承性活动大断层下降盘的逆牵引构造中。预测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的渤中坳陷及其周边断裂带是勘探上第三系油气藏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15.
辽东湾坳陷走滑断裂差异性与大中型油气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东湾坳陷走滑活动明显,共发育西部走滑、辽西伸展—走滑、辽中1号、辽中2号和辽东1号5条大型走滑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差异特征明显,表现出"东强西弱"的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把这些断裂分为2个带,即东部"单一强走滑带"和西部"双重弱走滑带",其中东部断裂走滑活动强,走滑特征明显;西部断裂走滑活动弱,只有局部具有走滑特征。走滑断层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的走滑构造,控制了不同类型圈闭的形成以及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进而直接决定了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  相似文献   

16.
玛湖地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玛湖地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的多口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展现了该地区中浅层较大的勘探潜力。为了查明玛湖地区克拉玛依组沉积体系特征,明确主要砂体的成因和分布,开展了岩心观察、物源分析、沉积相研究、砂体平面展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克拉玛依组沉积时期,准噶尔盆地处于坳陷湖盆演化阶段,玛湖地区由"多隆多凹"逐渐转化为"大型缓坡"背景,在此基础上发育四大物源体系,主要为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储集体类型;②克拉玛依组下段的砂体主要集中于底部,与泥岩呈互层状,在夏子街、黄羊泉等主物源区较为发育;③克拉玛依组上段的砂体主要发育于顶部,三角洲砂体呈叠瓦状向湖盆中心进积,延伸较远。克拉玛依组下段砂体与上段厚层暗色泥岩形成的储盖组合和克拉玛依组顶部砂岩与白碱滩组巨厚泥岩形成的储盖组合均为有利勘探领域。该研究成果对玛湖地区克拉玛依组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