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不同血压类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该院就治的26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124例,女136例,平均年龄(65.56士12.81)岁.入选患者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收缩压下降幅度分为勺型组、非勺型组、反勺型组;各组患者入院24h内均进行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进行血脂检测和颈郁血管超声检测.结果 (1)260名脑梗死患者中勺型血压患者79例,非勺型血压患者88例,反勺型血压患者93例;(2)三种类型高血压患者的夜间脉压(NPP)、夜间收缩压(NSBP)及舒张压(NDBP)、晨起收缩压(ESBP)、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PV)及24h平均动脉压(24 h 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其他两组比较,勺型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且日常生活能力强(P<0.05);(4)三种类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冲膜厚度比较有明显差异,反勺型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大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反勺型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CHD)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PV)及其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高血压患者20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EH+CHD组)及单纯高血压组(EH组)。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测定收缩压、舒张压标准差、变异系数评估血压变异性。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对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24 h动态血压变异性、LV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24 h尿蛋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EH组相比,EH+CHD组患者24 h收缩压标准差和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白昼收缩压及夜间收缩压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及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均明显增高(P<0.05)。白昼舒张压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及夜间舒张压标准差两组无差异(P>0.05)。EH+CHD患者24 h尿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高于高血压组(P<0.05)。但LVMI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CHD患者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有更大的BPV,靶器官损害更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血压变异情况,并分析其与靶器官功能受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408例原发性高血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清Hcy水平将其分为正常高血压组(Hcy10μmol/L,n=238)和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n=170)。收集两组患者血清Hcy、24 h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24 h收缩压及变异性、24 h舒张压及变异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肾小球过滤率(eGFR)和血肌酐水平。以H型高血压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均值、24 h收缩压变异性均值和24 h舒张压变异性均值为标准,比较分析不同Hcy、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血压变异患者靶器官功能受损,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型高血压靶器官功能受损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正常高血压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24 h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及靶器官功能受损率(肾受损和颈动脉受损)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H型高血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均值作为分界点,大于或等于该值为高值组,低于该值为低值组,高值组肾受损率明显高于低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心受损、脑受损及颈动脉受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24 h收缩压变异性和24 h舒张压变异性均值作为分界点,大于或等于该值分别为高收缩组和高舒张组,低于该值则为低收缩组和低舒张组,高收缩组和高舒张组心受损率分别明显高于低收缩组和低舒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其它器官受损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分级(3级)、高Hcy和高收缩压变异性是影响H型高血压靶器官功能受损的关键危险因素(P0.05)。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血压变异均明显增大,其靶器官功能受损率也相应升高,高Hcy和高收缩压变异性是H型高血压靶器官功能受损的关键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4—8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将57例单纯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记为A组,将43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记为B组,两组患者入院后72 h内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性指标,包括: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日间SBP、日间DBP、夜间SBP、夜间DBP的变异系数。结果 A组24 h SBP、24 h DBP、夜间SBP变异系数均低于B组(P0.05);两组日间SBP、日间DBP、夜间DBP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6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62例,按照是否合并急性脑梗死或无症状脑梗死,分为急性脑梗死组(n=86),无症状脑梗死组(n=82),非脑梗死组(n=94),比较三组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白昼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白昼舒张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情况。结果与非脑梗死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症状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及急性脑梗死组患者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非脑梗死组比较,无症状脑梗死组和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与非脑梗死组患者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无症状脑梗死组患者的白昼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白昼舒张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临床治疗中,对于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降压时以降低血压负荷为主,而出现急性脑梗死并发症时应降低收缩压兼顾降低血压负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其与动态血压参数特点相关性的研究.方法 将205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3组:对照组为非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IMT<1.0 mm),硬化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1.0 mm<IMT<1.2 mm),斑块组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合并斑块(IMT≥1.2 mm),应用无创24 h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 h脉压及白天脉压、夜间脉压值,记录其中杓型高血压和非杓型高血压的比例和合并冠心病比例.用各组IMT均值与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夜间脉压及冠心病发生率作相关分析.结果 斑块组和硬化组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及夜间脉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非杓型高血压在对照组中占54.3%,在硬化组占62.9%,斑块组占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冠心病发生率对照组为42.1%,硬化组为53.1%,斑块组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IMT均值与冠心病发生率及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和夜间脉压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r=0.878,r=0.487,r=0.514,r=0.469,=0.448,r=0.492,r=0.435,P<0.05).结论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平均收缩压升高、平均脉压增大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造成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及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形成与冠心病的发生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及动脉硬化特点,为H型高血压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测定,根据血浆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n=68),非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n=52)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各项动态血压变异性情况以及动脉硬化指标,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心-踝血管指数(CAVI)的相关性。结果 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水平为显著高于非H型高血压(P0.05)。H型高血压组患者的24 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h S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 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 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 DSD)、24h收缩压加权标准差(24h SwSD)以及24 h舒张压加权标准差(24h DwSD)水平均显著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H型高血压组患者的L-CAVI、R-CAVI水平均显著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患者24h SSD、d SSD、n SSD、n DSD、24h SwSD以及24h DwSD均与CAVI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增高,且动脉硬化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病人合并急性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压、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病人215例,按3分位数法根据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低Hcy组(n=71)、中Hcy组(n=70)和高Hcy组(n=74),中、高Hcy组,Hcy11.25μmol/L的高血压病人定为H型高血压。比较3组病人一般资料,分析H型高血压病人急性脑梗死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人男性比例高、年龄增加(P0.05),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增高,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则无差别;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显著降低(P0.05)。非H型、H型高血压病人颈动脉斑块包括双侧颈动脉斑块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后者双侧颈动脉内膜厚度显著增加。Kendall相关分析H型高血压组Hcy与叶酸、维生素B12呈负相关(P0.01),低Hcy组则无相关性。结论急性脑梗死伴高血压病人,H型高血压比例66.7%,高龄、男性更多见,颈动脉内膜厚度显著增加,伴随叶酸、维生素B12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9.
《内科》2016,(6)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与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将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48例设为观察组,将认知功能正常的患者43例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血压变异性,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成人韦氏智力量表(WAIS)评定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及智力缺陷情况。结果两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 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 BPV)、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h-DBP BPV)、收缩压晨峰(SBP MBPS)、舒张压晨峰(DBP MBP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MMSE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语言即刻记忆、注意和计算、短程记忆、图形描画、语言理解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WAIS量表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Q、VS、VIQ、PS、PIQ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异常及血压晨峰与脑梗死患者的靶器官受损、认知功能障碍以及智力缺陷有一定关系,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改善血压变异性异常情况,可能对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损伤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背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研究发现血压变异性可能与脑梗死患者END有关。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ND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38例,根据END发生情况分为END组(n=42)和无END组(n=96)。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情况、病变累及内囊后肢情况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压变异性指标〔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BP)、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BP-CV)及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BPCV)〕;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ND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本组患者END发生率为30.4%(42/138)。(2)两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率、入院时NIHSS评分、TC、LDL、Hcy、CRP、24 h MDBP及24 h DBP-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D组患者中有糖尿病病史者所占比例、病灶累及内囊后肢者所占比例、FPG、HbA1c、24 h MSBP、24 h SBP-CV高于无END组(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 MSBP〔OR=3.077,95%CI(1.025,9.240)〕和24 h SBP-CV〔OR=10.074,95%CI(4.203,24.147)〕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ND发生风险较高,收缩压升高及其变异性增大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N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和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8例,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步测量,计算机自动计算 HRV 和 BPV 各指标。结果脑梗死组 HRV 各指标均低于单纯高血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夜间血压下降率脑梗死组均低于单纯高血压组,BPV 各指标脑梗死组均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其中夜间舒张压下降率、24 h 平均收缩压(24 h SBP)和24 h 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CV)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相比,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明显。随访观察 HRV 和 BPV 指标的变化对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评估及改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探讨Hcy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3月1日至2014年10月30日于浙江省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路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其血浆Hcy水平分为普通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组(Hcy10μmol/L,普通高血压组,n=138)、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组(Hcy≥10μmol/L,H型高血压组,n=256);选择同期医院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n=146)。检测各组受试者血生化和Hcy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各组受试者颈动脉IMT,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并分析血浆Hcy水平与IMT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升高,颈动脉IMT增厚,H型高血压组升高更为显著[Hcy:H型高血压组:(22.5±3.3)比普通高血压组(9.4±1.5)比对照组(8.3±1.4)μmol/L;IMT:H型高血压组(1.38±0.14)比普通高血压组(1.16±0.15)比对照组(0.63±0.20)mm;均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464,P0.05),H型高血压组相关性更大(r=0.576,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浆Hcy是颈动脉IMT的影响因素(B=0.004,P0.01)。血浆Hcy每升高10μmol/L,颈动脉IMT增厚0.04mm。结论血浆Hcy水平升高是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影响因素。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并发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对照组,60例)和高血压合并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60例),观察并比较2组血压波动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24 h收缩压、舒张压,白昼收缩压、舒张压及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血脂异常、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升高是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并发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波动较大,AASI属于预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发生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异常表达及动态血压参数对脑梗死复发和预后不良的预测。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涿州市医院神经内一科和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急诊科治疗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230例为脑梗死组,同期在涿州市医院神经内一科和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急诊科行身体检查的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集平均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等参数,血压变异性参数包括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和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V),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瘦素水平,随访3个月,失访4例,脑梗死组复发49例,预后不良患者9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复发和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瘦素、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24 h SBPV和24 h DBP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复发患者血清瘦素、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24 h SBPV和24 h DBPV明显高于非复发患者(P<0.05,P<0.01)。脑梗死组预后不良患者血清瘦素、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24 h SBPV和24 h DBPV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7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7例,其中经颅脑CT或MRI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46例(观察组),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1例(对照组)。采用无创性便携式血压监测仪监测患者24 h血压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患者血脂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压〔24 h、日间及夜间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及血压变异性〔收缩压变异性(SBPV)和舒张压变异性(DBPV)〕。结果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4 h SBP和DBP、日间SBP和DBP、夜间SBP和DBP及SBPV、DBPV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较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升高,血压变异性升高可能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高血压患者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水平及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以800例合并T2DM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800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监测研究对象日间、夜间及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合并T2DM组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均P0.05),高血压合并T2DM组收缩压昼夜差值、舒张压昼夜差值均明显低于高血压组(均P0.05);高血压合并T2DM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舒张标准差、血压晨峰均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均P0.05);经相关分析发现,患者血糖水平与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日间收缩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日间舒张标准差、日间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舒张标准差、血压晨峰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T2DM患者血压变异性较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增大,提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时对患者昼夜血压调节损害较大并可能与血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与动态血压关系。方法入选高血压患者113例,根据Hcy水平分为单纯高血压组(血Hcy≤10μmol/L),H型高血压组(血Hcy10μmol/L),分析比较两组间的血压变异性。结果 H型高血压组24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高于单纯高血压组,H型高血压组24h收缩压变异系数、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Hcy增加高血压患者平均血压及血压变异性,hcy是导致血压波动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6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66.5±6.8)岁。根据患者入院时血浆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27例及非H型高血压组34例。比较H型高血压组与非H型高血压组的血压变异性指标(24 h、日间及夜间血压变异系数)及左室重构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性别比例、体质指数、吸烟史、糖尿病、高脂血症比例无差异(P0.05)。H型高血压组24 h、日间及夜间血压变异系数明显比非H型高血压组升高(P0.05)。H型高血压组中,血浆Hcy水平与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呈明显正相关(r=0.373,P0.05),且左室肥厚例数明显比非H型高血压增加(25.93%vs.8.82%,P0.05)。H型高血压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质量指数均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H型高血压组中,血浆Hcy与左室质量指数(r=0.325,P0.05)、左室后壁厚度(r=0.284,P0.05)呈正相关。结论高Hcy血症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大、左室重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和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简称联合治疗组),每组46例。依达拉奉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给予依达拉奉和丁苯酞治疗,共治疗90天。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评估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面积,应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m R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价神经功能。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依达拉奉治疗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面积显著低于依达拉奉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m RS评分低于依达拉奉治疗组(P0.05),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依达拉奉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可显著降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改善其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或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 对47例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A组)、50例高血压伴脑梗死患者(B组)及46例单纯高血压患者(C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A、B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脉压(24 h 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均高于C组(P均<0.05);同C组比较,A、B组存在更高的血压节律异常及晨峰现象(P均<0.05).B组24 h SBP、24hPP均高于A组(P均<0.05),A组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高于B组(P<0.05).A组血压晨峰发生率高于B组(P<0.05),两组血压昼夜节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压持续升高、脉压增大、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及血压晨峰现象与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及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冠心病患者更多存在血压晨峰;脑梗死患者收缩压较冠心病患者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