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思考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用流式细跑术(PCM),以单克隆抗体为探针,对35例下肢DVT患者(DVT组)及3l例健康人(对照组)血小板活化标记物溶酶体颗粒糖蛋白(CD63)、血小板表面选择素(CD62p)及凝血酶敏感蛋白(TSD)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DVT组3种血小板活化标志物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01),溶栓治疗后3种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阳性表达率均呈降低趋势。提示DVT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亢进;FCM可作为活化血小板的良好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功能与形态改变及其在重型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应用血细胞分析法、Born法、ELISA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免疫荧光法、体外细胞分离培养法、双抗体夹心法、PCR扩增和电镜等技术,对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功能与形态进行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显著特点之一是产生多种自身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与凋亡细胞清除障碍而导致自身抗原暴露、积聚,进而被自身反应性免疫活性细胞识别有关.凋亡细胞的清除可能由具有吞噬功能的单核巨噬细胞完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认识普通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变化规律。方法接受普通IFNα-2b治疗的24例CHB病人,观察48周。结果干扰素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在第2周最明显,血小板减少在第4周内最明显,以后均逐渐恢复。结论干扰素所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数减少是可逆性的。  相似文献   

5.
骨盆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劲松  李少华 《山东医药》2007,47(15):84-85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盆骨折患者常见的并发症。2005年5月~2006年10月,我们共收治74例骨盆骨折患者,通过精心护理并配合使用足底动—静脉泵,无1例发生DVT。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74例中,男57例,女17例;年龄23~57岁。其中交通事故伤48例,高处坠落伤19例,重物砸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现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预防及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是减少肺栓塞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关键措施。临床诊断DVT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静脉造影仍是诊断DVT的金标准。静脉加压超声诊断近端DVT是可靠的。磁共振成像与前两项检查具有良好可比性 ,同时对诊断腓静脉和盆腔DVT亦有相当大的价值。DVT的治疗取决于早期诊断。普通肝素及低分子量肝素同样有效。溶栓加抗凝治疗 ,是针对近端广泛DVT的有效治疗措施。经导管直接向血块内滴注药物溶栓优于外周静脉给药  相似文献   

7.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不是一种简单疾病,同时具有一定潜在风险,原因是血液在深静脉系统内产生凝结或堵塞现象,进而导致血液回流障碍。由于经常延误诊断或没有得到及时治疗,LDVT即转为慢性病变,造成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给病人带来长期痛苦,影响生活和工作,严重者致残。产生其病症主要有3个因素,分别为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与血流滞缓。LDVT伴随着浅静脉扩张与下肢肿胀疼痛,也存在  相似文献   

8.
1病历资料 患者女,60岁.因间断性血小板减少7年、腹胀腹痛2个月,于2006-08-15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患者于1999年无明显诱因出现牙龈出血及双下肢出血点在当地住院,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具体数值不详),给予口服泼尼松(剂量不详)治疗1月余,复查血小板恢复正常后出院.出院后多次复查血小板均正常,也未再出现出血倾向等.2005年因头晕、右侧肢体乏力1个月住入神经内科,诊断为"脑梗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波动在(30~60)×109/L,经治疗后头晕、右侧肢体乏力好转,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效果。方法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对该院收治的66例糖尿病髋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即研究组(n=33)、常规组(n=33),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化护理,研究组则在常规组护理基础上开展早期护理干预。统计分析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早期护理干预,能够大大降低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同时还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8例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50例同期住院的非DVT脑卒中患者比较。发现脑卒中后DVT患者65岁以上占70.8%,多伴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有股静脉置管史者及患肢肌力0~Ⅱ级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高龄、卧床、重度肢体瘫痪、股静脉穿刺置管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是DVT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2000年5月至2005年4月,我们共收治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1985年以来经作者收治的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8例经验,经过分析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提出了早期诊断并大剂量尿激酶深静脉溶栓治疗是挽救患肢的有效方法;对迁延期病人的治疗应以蝮蛇抗栓酶治疗为主。本文还就围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因素、机理进行了讨论。并指出围产期应重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其有关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3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获得性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点,分类鉴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获得性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月诊断的3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8例中发病有明确诱因者253例(67%),未发现明确诱因者104例(33%)。较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外科手术/外伤(27.5%)、恶性肿瘤(15.3%)、妊娠(8.4%)、静脉曲张(8.4%)、长期住院卧床患者(5.3%)、风湿免疫性疾患(2.6%)。39例患者经肺血管造影确诊存在肺血管血栓形成,仅19例患者出现肺血栓栓塞相关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咯血和胸痛。结论:手术/创伤,尤其是骨折和骨科手术,恶性肿瘤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发肺栓塞的患者临床表现多变,诊断主要依赖肺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伴或不伴有心血管病的同类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及相关情况。方法选取骨折患者584例,根据伴或不伴有冠心病和(或)高血压,将其分为伴有心血管病组235例和无心血管病组349例,心血管病组患者中,仅伴有原发性高血压89例,仅伴有冠心病53例,同时伴有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93例,比较心血管病组与无心血管病组下肢DVT的发生率、骨折后不同时间段下肢DVT的发生率,不同年龄段骨折患者DVT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无心血管病组比较,心血管病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升高(22.55%vs 12.89%,P<0.01)。2组骨折后07d下肢DVT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骨折后87d下肢DVT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骨折后814d及>14d(P<0.01)。2组年龄≥60岁患者DVT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60岁患者。结论伴有心血管病且年龄≥60岁的下肢骨折患者更易于发生下肢DVT,骨折后1周内是其好发时间段,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重视并尽早采取预防措施有可能降低骨折后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万钧  朱敏  杨晓炜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4022-402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形成因素涉及多方面,使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停滞凝结,导致静脉回流困难,引起下肢水肿、疼痛、色素沉着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此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尤其是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明显增加。临床研究证明,老年脑卒中患者非常容易并发DVT,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2〕。本文就我院近年来老年脑卒中患者合并DVT形成原因及危险因素进行临床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体积(V)、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8等参数在急性细菌感染兔发热时相中的变化。方法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兔模型,利用Beckman Cou Iter LH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VCS技术和显微镜计数WBC检测急性细菌感染兔(n=5)及对照组(n=5)的耳缘静脉EDTA-K2全血,统计分析WBC总数、NEV及NE的直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在发热寒战期、高峰期WBC、NE直径、CRP、IL-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P0.01,P0.05,P0.01,P0.01)。结论细菌感染早期(发热寒战期)兔耳缘静脉血WBC低、NE直径减小,因此WBC、NE大小、CRP三者综合分析对急性细菌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低分子量肝素、华法令结合选择性溶栓治疗1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 16例病例中,基本治愈14例,有效2例,无无效病例。达到临床治愈时间平均5.85天(3~10天)。2例急性血栓形成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争取做到早诊断、早期应用低分子量肝素、华法令结合溶栓治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辨证护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50011)安祥美近年来,我们根据中医理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辨证施护,现将体会报告如下。中医理论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湿热流注于血脉经络。最后瘀阻血脉经络,而出现下肢胀痛、肿胀...  相似文献   

2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为常见病,其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必须依靠客观检查方法才能明确诊断。静脉造影术是标准诊断方法,但属侵入性检查。非侵入性诊断技术有多种,其中体积描记法和多普勒血流探查法曾被广泛使用。近年来实时超静脉显像法列受重视,正在成为最重要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