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气机升降话“天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体有小宇宙之称,宇宙有天枢星关乎天地之阴阳转化,人有一穴天枢关乎人体之阴阳之升降。古人正是参照道家思想,取类比相天枢星来命名天枢穴名和理解天枢的作用。天枢穴对多种病症均有显著效果。所治病症总的来看主要和人体气机升降失调有关,既用于补虚,也用于泻实,具有非常典型良性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唐莉  单兆伟 《中医药通报》2014,(4):27-28, 30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脏腑气机的升降变化。单兆伟教授乃孟河医派传人,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内伤杂病,取效甚佳,现择医案四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陈意教授指出据《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百病皆生于气,临证宜调气以平为期;强调调气非止狭义之理气耳,解表以透气、和中以调气、吐下以畅气、补益以生气、消导以散气等,包括补元气、填肾气、益肺气、健脾气、和胃气、疏肝气、泻肝气等,或升或降、或固或泄、或出或入,皆调气之属。临证当顺其病势,随证治之,先辨病因之主次,再据病机之兼杂,灵活组合;首重中焦气机畅通,疏肝气、健脾气、和胃气;还应注意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当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以复阴阳平和之常态。附临证验案四则:肠澼(湿热并重)——不换金正气散合葛芩连汤;胃脘痛(肝胃不和)——左金丸合柴胡疏肝散;胸痹(气虚血瘀,痰浊阻滞)——补阳还五汤合瓜蒌薤白桂枝汤;湿脚气(心肾阳虚、寒湿壅注)——鸡鸣散合干姜附子汤。  相似文献   

4.
陈以国辨治面肌痉挛经验集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阵发性的不规则半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搐,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尔见于两侧。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但近年来统计表明发病与性别无关。该病症状开始仅见眼轮匝肌间歇抽搐,以后发展为一侧面部的其他肌肉,严重者波及口角,直至扩展  相似文献   

5.
气机升降的动态平衡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之所赖,气机升降失衡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之一。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在下之气不可一刻不升,在上之气不可一刻不降。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陷,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故利用脾胃升降之功能诊治胃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朱建贵从气机升降理论辨治老年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老年病科朱建贵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老年病和脑病的临床研究,对老年疾病的中医辨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良多。兹对朱师从气机升降理论辨治老年疾病经验初步总结如下。1 临证经验 1.1 对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及老年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高生  王茂泓 《江西中医药》2010,41(12):14-15
<正>张小萍教授是江西中医学院主任中医师、江西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及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40余载,临床尤精于脾胃病,  相似文献   

8.
受现代社会环境污染影响及烟草的大量吸用,肺系疾病屡见不鲜,临床上尤以慢性咳嗽多见。王胜认为慢性咳嗽究其本质是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气机升降失常是其最根本的病机。王胜根据中医学理论知识,结合慢性咳嗽发病脏腑的特性及基本病机,从气机升降辨治慢性咳嗽,为慢性咳嗽的中医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气机升降失常是皮肤病的重要病机之一,皮肤病虽发于体表,其根本与人体气血、脏腑均关系密切。从气机升降理论出发,通过对气血升降的调节治疗皮肤病,对丰富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和拓展诊疗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气机升降失调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升降散为"温病郁热内伏"之总方,核心病机为三焦火郁、气机郁滞不得畅,经历代医家应用成为了一些疑难疾病治疗的特色方剂。升降散治病机理在于"升降",恰与现如今肿瘤病为升降出入失衡的基本病机一致,故临床上无论虚实寒热,均可用升降散调节气机升降。文章以脏腑相合理论为基础,气机升降理论为指导,应用升降散化裁论治常见肿瘤病的发生、发展及转移。  相似文献   

11.
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升清,胃气降浊.生理状态下,脾胃脏腑之气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始终保持协调通畅,故而人体能够升清降浊,摄取精微,排泄废物,完成机体的新陈代谢.若气机失调,升已不降,降已无升,升降混乱,则易致人体发病.故治疗脾胃疾病重在调理脾胃气机,俟脾气得运,胃气得降,则气血生化有源,疾病自愈.  相似文献   

12.
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从“中气升降”论治血证颇有特色。阐述生理病理多以中气升降立说,认为脾胃中气为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精神之化源,是赖以升降之轴心,论治血证多从阳衰土湿、水寒木郁立论,以燮理中气升降立法,环顾四维,与一般医书颇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王玉保 《光明中医》2011,26(6):1098-1099
气机升降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脏腑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的根本,升降失调则病变发生,故《内经》云:"气机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息则气力孤危","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前人有"死生之机,升降而已"的说法。历代医家对此颇为重视,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伤寒论》运用《内经》阴阳、脏象学说,创立了六经证治,既包含着八纲、脏腑辨证,又贯穿了脏腑气机升降的理论。1肺主升降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一升一降,  相似文献   

14.
马军燕  周际  冯利民 《光明中医》2022,37(2):314-317
古今临床医家多认为眩晕是以风、火、痰、虚、瘀致其病,而笔者认为气机升降失调,运行逆乱与眩晕的发生密切相关,气机升降不及与太过均可使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致脑窍失养或被蒙蔽发为眩晕.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又主要表现为脏腑气机的升降失调,故可从肝与肺、脾与胃、心与肾等脏腑之气机升降失调来认识眩晕,并在治疗上以调理脏腑之气机升降出...  相似文献   

15.
"药串"是指相对固定的3味或3味以上的药物组合,作为中药配伍的独立单元,是针对一定病证,从历代医家用药经验中提炼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符合一定理论依据和法度的固定配伍。曹志群提出了"脏腑气血升降—在经(气)、入络(血)—久病及肾"的辨证模式,运用药串升降、消补、燥润、清化等方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积累了丰富经验。从肺大肠、脾胃、肝胆气机升降三个方面列举运用药串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便秘、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胆囊炎、反流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经验。  相似文献   

16.
王珍  贾奎  刘彩莉  任伟华 《河南中医》2020,40(4):518-521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病机关键在于气机升降失常。气机上升太过,气血逆乱,上犯于脑,甚至迫血妄行、血溢脉外,发为脑出血;情绪控制不当,致使肝阳暴亢,气血逆乱,犯于癫顶,脑脉痹阻,发为卒中。气血的生成需要依靠气机的升降,气机升降失司,气血化生不足,不能上呈以荣养脑窍,则出现气虚乏力、头晕耳鸣、寡言少语、心慌、胸闷、纳差、腹胀,甚至晕厥等症状。气机调畅才能保证津液、血液的正常输布运行。反之,气机升降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衡无序,机体则产生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痰瘀痹阻脑脉,而发为中风。气升则精血上输以化生脑髓,充养脑窍,气降则制约肝气过度升发,并调畅呼吸,通调水道。升降不及,脏腑精微不能上荣于脑,神明不能下降统领脏腑,则会出现耳目昏聩、反应迟钝、焦虑抑郁等病症。脾胃同居中焦,五行属土,有通上彻下、升清降浊之功,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调理脾胃是调畅全身气机升降的关键所在,也是治疗PSD的核心。脾胃健则五脏功能健全,诸虚易补,补而不滞;脾胃运则痰瘀得消,气机得调。  相似文献   

17.
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析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方法:立足于黄元御医学著作,分析并归纳黄元御有关中气升降理论的有关论述,探析其学术思想。结果:黄元御阐述人体生理病理,恒以中气升降立论,认为中气旺盛,升降有序,为人生命之根本;中气虚衰,升降窒塞,则百病丛生。因此,临证通过泄水补火,扶阳抑阴,培土健中以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水火既济则为却病延年之大法。结论:黄氏重视中气的学术思想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付艾妮  全国芳 《河南中医》2010,30(2):130-131
本文从中医升降理论出发,论述了脾胃阴阳升降运动在全身气机升降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其理论在脾胃病证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9.
升降出入理论源自于《内经》,应用于《伤寒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疾病就会产生。如升降出入不畅,治疗则宜因势利导,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在皮者汗而发之;如升降出入失调,则应逆而调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散者收之,结者散之;如升降出入杂乱,则应诸法并用,或升降并调,或散敛兼顾,或散升同施,或散降共治,或以降求升,或以升求降。治则旨在恢复气机的正常运动,仲景虽未明言升降出入之语,但在六经病证治中处处蕴含升降出入之理。运用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分析《伤寒论》中的六经证治思想,梳理仲景遣药组方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为中医学的传统中医理论思维。气化理论是其核心内容,元气升降为基本表现形式。赜探隐索,见微知著。《伤寒论》袭承其学术思想,运筹帷幄之中,言六经之气化亦不离其宗,阐述其运动在六经辨证的具体应用。后世奉之为指导临床的经典,不愧是其实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