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24h冰冻血浆(FP24)质量及其制备程序。方法 24份(400ml/份)全血于采后<6h用无菌接驳机一分为二:1份6h内过滤去除白细胞(简称滤白),在其中设对照组[12份滤白后立即制备血浆(FFP)]、实验组1[12份滤白后置4℃过夜(18~24h)后制备血浆(Ⅰ-FP24)];另1份作为实验组2,置4℃过夜后滤白并立即制备血浆(Ⅱ-FP24)。所有血浆分别制备好后立即保存至-30℃冰箱,并于采血后d337℃解冻后做体外质量评估:观察外观、检测FⅤ、FⅦ、FⅧ及Fib,以及主要生化指标含量。结果对照组FFPFib、FⅤ、FⅦ及FⅧ依次为(2.08±0.16)g/L、(86.57±18.73)%、(91.71±25.53)%和(97.65±25.99)%,与之相比,实验组1依次下降22.6%、29.38%、32.89%和40.71%,实验组2相应下降1.9%、-2.09%、14.91%和32.86%。实验组2与对照组的FⅧ分别为(65.56±13.93)%和(97.65±25.99)%(P<0.05),实验组2与实验组1的FⅤ分别为(88.38±15.97)%和(61.14±13.76)%(P<0.05);实验组2的K+、LDH、FHb分别为(4.33±0.28)mmol/L、(145.70±26.00)mmol/L和(129.96±34.33)mg/L,较对照组和实验组1明显增高(P<0.05)。结论全血采后<6h滤白并置4℃过夜再制备的冰冻血浆,凝血因子损失较多;全血采后置4℃过夜(18~24h)后滤白并随后制备的冰冻血浆,则能很大程度地保持凝血因子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血浆是血液成分中的一种副产品,有新鲜和普通之分。新鲜冰冻血浆是血液采集后6小时内分离制备出来,迅速放置-56℃冰箱快速冰冻成块。其后放置-30℃冰箱保存,保存期为1年;有文献报道这样保存的血浆几乎含有全部的凝血因子,包括不稳定因子FV和FVⅢ,而普通血浆则不含其不稳定的凝血因子,可保存5年。新鲜冰冻血浆可应用于凝血因子缺乏,肝功能衰竭,大量输血,弥漫性血管凝血等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放置室温12h内凝血因子的动态指标,为临床提高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取贮存半年内的新鲜冰冻血浆20份,融化后分别在0、3、6、9、12h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因子(FⅦ、FⅧ、FⅨ)活性水平。结果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PT、FIB、TT放置室温12h内无明显变化(P〉0.05),APTT、FⅦ、FⅧ、FⅨ活性水平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明显降低(P〈0.05)。结论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随着放置室温时间的延长,凝血因子活性水平降低,为确保新鲜冰冻血浆质量,提高临床疗效,应尽可能融化后立即输注。  相似文献   

4.
滤除白细胞灭活病毒冰冻血浆Ⅷ因子和血浆蛋白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目前国内对冰冻血浆的研究报道多见于新鲜冰冻血浆,但对滤除白细胞灭活病毒下称(滤白灭活)后冰冻血浆质量的变化报道尚不多见。本中心于2009年开始推广使用滤白并MBR(亚甲蓝光照法)法进行血浆去除白细胞和病毒灭活,目前已有2 200万ml的滤白灭活冰冻血浆用于临床,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对血液采集后9、30 h滤白灭活前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血经白细胞过滤前后红浆发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随机抽取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袋常规采集的全血960袋,无菌留取每袋全血滤白前后及成品血浆标本,测定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统计分析2006年9~2007年8月间不同季节的红浆报废情况。结果1.98%(19)袋血液滤白前全血、滤白后全血及成品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有不同程度增高;7.81%(75)袋血液滤白前全血游离血红蛋白正常,滤白后及成品血浆游离血红蛋白不同程度增高;夏季红浆的发生率较其他季节明显增高。绪论红浆的发生源于红细胞发生溶血,血液采集、储存、运输、滤白、离心等操作过程均可造成红细胞溶血而导致红浆发生。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保证完整的血液冷链系统,对血袋进行严格质控,尝试改变现有成分制备程序,可有效降低红浆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血浆袋外套硬纸盒能有效减少冰冻血浆破袋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血站采血后血液报废的原因之一是血液袋破损而报废,因此如何减少血液在保存过程因血液袋破损致报废,值得关注。一般认为冰冻血浆在-30℃环境下,其塑料袋脆性增大,在存放、取出、搬运过程中受碰撞,较易破损。为此,笔者在血浆袋冰冻之前加定型硬纸盒包装,实践证明其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新鲜冰冻血浆、亚甲蓝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融化后在不同环境温度中FⅧ活性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储存于-20℃以下1年内的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血浆和冷沉淀置于融浆机中融化后,分别于0、2、4、8和24 h检测3种血液制剂中FⅧ活性[检测标本分别置于(4±2)℃冰箱和20℃恒温水浴箱中保存]。结果融化后(0 h)3种血液制剂的FⅧ的活性分别为(125.8±5.6)、(75.4±3.5)和(58.4±4.2),其中新鲜冰冻血浆中FⅧ活性明显高于亚甲蓝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P0.001);保存于(4±2)℃和20℃中的3种血液制剂FⅧ活性在24 h后分别为(76.3±5.1)、(39.1±2.9)、(35.1±3.7)和(60.3±4.1)、(35.2±3.0)、(31.7±4.6),其活性均明显下降(P0.001)。结论 3种血液制剂中新鲜冰冻血浆中的FⅧ活性较高,且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活性下降。建议在(4±2)℃保存融化后的血浆制剂,并尽快输注(最好在8 h内输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血室温放置过夜制备的24h冰冻血浆(FP24)质量。方法选取12份自愿捐献的400ml新鲜全血放置室温,将每份全血(采集6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3种国产和1种进口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血袋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3种国产和1种进口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400 ml四联血袋在6 h内采集的血液各20袋进行白细胞过滤,检测过滤后的红细胞回收率、白细胞残留量、过滤前后的游离血红蛋白及凝血因子FⅧ∶C的生物学活性,记录血液过滤时间及有无堵塞现象。结果 1种国产滤器血袋红细胞回收率达不到85%国家标准;2种国产滤器血袋白细胞残留量检测达不到≤5.0×106/400 ml国家标准,进口滤器白细胞残留量可达≤1.0×106/400 ml欧洲标准,4种滤器血袋过滤白细胞前后FHb含量和FⅧ∶C生物活性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均符合国家标准;1种进口滤器血袋过滤时间明显高于国产滤器血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其中1种国产滤器血袋和1种进口滤器血袋对6 h采集的血液进行白细胞过滤效果较好,可保证新鲜冰冻血浆制备需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不同温度、时间制备的新鲜血浆进行检测,观察FⅤ、FⅦ、FⅧ、FⅨ、FⅩ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情况,以发挥对临床血浆输注或制备冷沉淀选择原料血浆的指导作用。方法在2℃~6℃、15℃左右和室温各制备20份血浆,每一试管留取5ml,同一温度、不同时间来源于同一份血浆,分别于6h、8h、10h、14h、18h速冻标本,并在72h内将速冻成固体的血浆与37℃水温解冻后立即运用血凝法检测各凝血因子活性。结果 2℃~6℃环境中保存的血浆在6h、8h、10h、14h、18h内Fib、FⅦ、FⅨ、FⅩ因子活性的降低不是太明显,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而FⅤ、FⅧ因子活性在6~10h也在正常范围,但在14~18h时出现低于正常值的现象。15℃左右和室温保存的血液在6~10h制备FFP中的Fib、FⅦ、FⅨ、FⅩ因子活性下降速度不明显,FⅤ、FⅧ因子随着温度升高和保存时间的延长活性下降速度明显,8~10h与6h相比,所有凝血因子水平的降低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集的血液保存在2℃~6℃环境中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优于15℃、室温情况下保存血液制备的FFP,建议血站成分科制备冷沉淀原料血浆时,最好用2℃~6℃冷藏环境6~10h内和15℃、室温环境下8h内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作为制备冷沉淀的原料血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白细胞滤除对不同时间制备的血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4例400ml全血(4℃)采集6h内用无菌接驳机一分为二,1份6h内过滤去白再制备血浆(对照组,新鲜血浆,FP),另1份置4℃过夜(18~24h)后过滤去白再制备血浆(实验组,24h血浆,P24)。2组均于滤前滤后留取血浆标本,并立即置-30℃保存。3d后于37℃解冻后进行体外质量评估:观察外观、检测主要不稳定凝血因子(FⅤ、FⅦ、FⅧ)及Fib,以及主要生化指标含量。结果过滤处理对FP和P24均无明显影响;与滤后FP比较,滤后P24的FⅧ含量显著偏低,其他凝血因子含量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生化指标中K+、LDH及FHb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除FⅧ外,白细胞滤除对FP24质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FFP)在速冻前即新鲜液体血浆(FLP)及融化后在4℃存放24 h过程中凝血因子Ⅷ(FⅧ)的活性变化,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梧州市中心血站的FLP 20份;分别留样并立即检测FⅧ,其余的放入-50℃速冻,将制备好的FFP在37℃水浴中融化后,立即在超净工作室内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要求抽取2 mL于试管内,随即进行FⅧ活性检测即为0时值,然后把血浆放入4℃冰箱,在不同时间(4、8、12、24 h)融化后分别进行检测。结果在FFP的冰冻和融化过程中F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活性大约损失了15%左右。在融化后放置会有凝血因子活性衰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严格按照标准操作以防FⅧ在新鲜冰冻血浆的制作和融化过程中过多损失;其融化后放置也会有FⅧ活性的衰减,为保证输血质量,尽可能融化后立即输注。  相似文献   

13.
去白细胞输血器对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的新鲜冰冻血浆 ( fresh frozen plasma,FFP)中凝血因子的生物活性变化。方法 随机抽取 A型、B型、O型、AB型新鲜冰冻血浆各 1 0 0 ml× 5袋 ,3 7℃水浴融化 ,在净化台内留取滤过前后血浆样本各 1 ml,使用德国 BE全自动血凝仪测定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 APTT)、凝血酶原时间 ( PT)、凝血酶时间 ( TT)、纤维蛋白原( Fbg)、凝血因子 ( F ∶C)、凝血因子 ( F ∶C)、凝血因子 ( F C)∶水平。结果 过滤前后的新鲜冰冻血浆 APTT、PT、TT、F ∶ C、F ∶ C、Fbg水平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 P>0 .0 5 )。 F ∶ C过滤前后的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 ,但仍在参考值范围内。结论 过滤前后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差异变化在参考值范围内 ,适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冻存前滤除白细胞对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血液质量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20名无偿健康献血者全血400mL×20袋,常规分离血浆制备成悬浮红细胞2μ×20袋。根据配对设计方法,将血液等量分成两份1μ×20袋,其中20袋在2~4℃静置2~4h后用一次性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为滤白组,另20袋不做其他处理为非滤白组。两组红细胞经40%甘油化后冻结,保存在低于-65℃的超低温冰箱至少30d,解冻后红细胞复悬于MAP红细胞保存液中,4℃保存。分别在0、7、14、21d检测解冻红细胞的血液学和生化学指标。结果滤白组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较非滤白组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溶血率低、氨浓度低及ATP浓度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滤白组可见LDH水平明显抑制,钾浓度增加速度相对较缓。结论滤白组解冻红细胞长期生存能力较非滤白组解冻红细胞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自制混合冷冻血浆(来源于健康体检人群)以及临床上报废的滤白冷冻新鲜血浆(来源于献血者)用于血液流变学中血浆黏度的室内质量控制,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收集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浆充分混合后、-20℃低温保存自制混合冷冻血浆,同时采用无偿献血者报废滤白冷冻新鲜血浆,用于室内质控检测,并对其进行精密度和稳定性评价。结果健康体检人群混合冷冻血浆的血浆黏度定值范围为1.548±0.025(CV:1.622%),180d以内稳定性良好,无偿献血者报废滤白冷冻新鲜血浆的血浆黏度的定值范围为1.182±0.008(CV:0.688%),两者的室内质控均未见失控。结论两种冷冻质控血浆的精密度与稳定性均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保存时间、保存温度、速冻效果对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FIB)、Ⅷ因子(FⅧ)的影响,选择最佳条件用于制备冷沉淀的原料血浆。方法 (1)以采血时间为时间起点,选取46例4℃保存6~≤8h、8~≤10h、10~≤12h、12~≤14h、14~≤16h、16~≤18h新鲜冰冻血浆检测FIB、FⅧ并分析合格率。(2)以采血时间为时间起点,选取46例4℃保存6~8h、22℃ 6~8h、22℃8~≤10h新鲜冰冻血浆检测FIB、FⅧ的含量并分析合格率。(3)选取29例新鲜冰冻血浆检测速冻前后FIB、FⅧ的含量并分析合格率。结果 (1)随保存时间的延长,4℃条件下FIB、FⅧ的含量、合格率呈下降趋势,FⅧ下降在12~≤14h开始显著变化(P0.05),FIB、FⅧ合格率在14~≤16h开始显著变化(P0.05),FIB合格率16~≤18h开始显著变化(P0.05)。(3)与4℃ 6~≤8h组比较,22℃8~≤10h组新鲜冰冻血浆FIB、FⅧ的合格率与含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速冻对FIB、FⅧ含量、合格率无影响(P0.05)。结论 4℃12h内或22℃ 8h内的新鲜冰冻血浆速冻后有更高的FIB、FⅧ合格率和含量,更适合用于制备冷沉淀。  相似文献   

17.
不同保存时间血浆胆碱酯酶水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浆保存时间与血浆胆碱酯酶(ChE)水平变化,探讨重症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抢救中的合理选择应用。方法随机选择健康志愿者20名采集血浆标本,每人分做13份,一份作为普通血浆于采集当天测定ChE值作为对照,后放置4℃冰箱保存并每天测定1次,连续测定7d;其余12份于采集血浆后立即放入一80℃冰箱速冻,-20℃冰箱保存,即制作成新鲜冰冻血浆。并每月检测ChE 1次,连检12个月。结果①普通血浆除保存1d时Ch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余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示保存天数与ChE值呈负相关(r=-0.792,P<0、01);②新鲜冰冻血浆随保存时间延长,ChE水平有所波动,但10个月内无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ChE随保存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在抢救重症AOPP患者时,应选用保存10个月以内的新鲜冰冻血浆为宜。  相似文献   

18.
富含血小板血浆制备过程中血小板CD62p表达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探讨大批量制备冰冻保存富含血小板血浆(Cryo-PRP)全过程中影响血小板质量变化的因素,以优化Cryo-PRP制作过程,提高Cryo-PRP质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ryo-PRP全过程中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冰冻保存血小板全过程包括血液采集,离心制备,添加DMSO,-80℃冰箱保存和38℃水浴解冻,结果表明,在血液采集、离心制备,添加DMSO过程中血小板膜CD62p阳性率有一个突然的升高,其幅度约占整个过程的82%,对血小板的损害较大,结论:在Cryo-PRP的制备过程中,血小板的离心制备和DMSO的添加方式均可以得到良好的优化的优化,而对冰冻富含血小板血浆的质量影响也易于控制,但冰冻保存的损害较大,且不可避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血小板冰冻保护液和改进冰冻保存方法,以冰冻损害,进一步提高冰冻血小板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一次成浆与二次成浆法对制备出来的血浆中凝血因子Ⅷ活性含量的影响.方法 对新鲜采集的全血离心分离血浆并在8 h内冻结成块,然后在37℃水浴中复溶后测定两种方法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的含量.结果 一次成浆法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的含量为0.70±0.16 IU/ml,二次成浆法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的含量为0.84±0.16 IU/ml.结论 两种方法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成浆法比一次成浆法制备出来的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的活性含量要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正> 通常采用4℃冰箱融化冰冻血浆制备冷沉淀(每单位由400ml全血制备),融化时间长,约需16~20小时.为了缩短制备冷沉淀融化血浆的时间,我们试用4℃冰水和4℃冰箱两种方法融化血浆并对因子Ⅶ活性单位得率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