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药材》2018,(11)
目的:建立白及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以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为炎症模型,考察各提取物对IL-1β、IL-6、TNF-α等炎症因子抑制活性,分析其谱效关系。方法:采用聚酰胺柱色谱和系统溶剂萃取等方法制备系列白及提取物,并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以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为炎症模型,采用CBA法及流式细胞术测定各提取物对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抑制作用;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其谱效关系。结果:白及各提取物F1~F8,除了F5抗炎活性较差外,其余各部位均具有一定抗炎活性,其中F7和F3具有显著抗炎活性。白及醇提物18个特征峰中,对IL-1β、IL-6、TNF-α抑制活性关联度大于0.8的峰分别有7、7、4个,其中9号峰对各炎症因子抑制活性均表现出较强活性;通过制备、鉴定该峰对应化合物为贝母兰宁,并进一步确证了其抗炎活性。结论:本研究构建了白及抗炎谱效关系,并鉴定了其抗炎活性较强的药效成分,确证贝母兰宁为白及发挥抗炎活性的主要药效成分之一,这为进一步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白及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唐古特大黄二氯甲烷部位抗炎活性谱效关系。方法 采用脂多糖刺激RAW264.7细胞制备炎性细胞模型,通过检测RAW264.7细胞一氧化氮的分泌情况,考察唐古特大黄不同萃取部位的抗炎活性;建立唐古特大黄二氯甲烷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灰色关联度、双变量相关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抗炎活性部位HPLC特征峰与其抗炎药效之间的谱效关系。结果 唐古特大黄二氯甲烷部位为抗炎活性部位;活性部位指纹图谱中共有峰有9个;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成分抗炎关联度依次为1号>8号(大黄素)>3号>4号>5号(大黄酸)>2号(芦荟大黄素)>9(大黄酚)>6号>7号;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7个共有峰与抗炎药效指标呈正相关,其中5号(大黄酸)与8(大黄素)峰含量变化与抗炎药效指标呈正相关(P<0.05);偏最小二乘法分析结果表明,各成分抗炎关联度为1号、3号、4号、5号、7号、8号、9号峰与抗炎活性呈正相关,2号、6号峰呈负相关。结论 通过谱效关系确定唐古特大黄发挥抗炎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为大黄酸与大黄素,其抗炎作用是多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犁头草(Viola inconspicua Blume)HPLC指纹图谱与其抗炎作用的谱效关系,为明确犁头草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HPLC建立10批犁头草醇提取物的指纹图谱;利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Griess法和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运用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灰色关联度分析(GR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研究犁头草指纹图谱与抗炎作用的关系,找出对其抗炎作用贡献较大的成分。结果:10批犁头草共有15个共有峰,并指认了其中2个峰,分别为夏佛塔苷(7号峰)和维采宁-2(9号峰)。HCA结果表明,10批样品被分为2类,与PCA结果基本一致,各批次犁头草均具有抗炎活性,可不同程度降低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NO、TNF-α、IL-1β和IL-6的含量。各共有峰与药效指标(NO、TNF-α、IL-1β和IL-6)的关联度均大于0.6,其中峰1、2、3、10、11、12的OPLS-DA模型回归系数均为正值,与抗炎作用呈正相关;除峰12外,其余均为特征峰。结论:犁头草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其抗炎活性是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揭示了犁头草抗炎活性的药效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唐古特大黄甲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部位的指纹图谱与体外抗炎作用的相关性,为揭示其抗炎作用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建立唐古特大黄甲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部位的指纹图谱,采用脂多糖刺激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制备炎性细胞模型,通过检测RAW264.7细胞一氧化氮(NO)分泌情况,考察唐古特大黄甲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部位的抗炎活性,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建立谱效关系。结果 PLSR结果表明,30个特征峰中有7个峰与抗炎率呈正相关(偏回归系数>0),23个色谱峰与抗炎率呈负相关(偏回归系数<0),其中1、11、27(大黄酸)、12、28(大黄素)、10、14、23(芦荟大黄素)、22、30号峰(大黄素甲醚)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1。结论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对唐古特大黄抗炎药效的贡献最大。初步表明唐古特大黄的抗炎药效物质主要集中在二氯甲烷部位,抗炎作用是这些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积雪草苷对LPS刺激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积雪草苷对脂多糖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RAW264.7细胞,用LPS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分泌TNF-α、IL-6,用不同浓度积雪草苷进行干预,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促炎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积雪草苷可抑制LPS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释放TNF-α和IL-6,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积雪草苷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LPS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释放TNF-α和IL-6。  相似文献   

6.
王琴琴  韩珊  李新星  高红伟  杨世林 《中草药》2020,51(16):4217-4222,4250
目的采用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的炎症模型,考察炎症相关指标,探讨毛蕊花苷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MTT比色法检测毛蕊花苷对RAW264.7细胞活性的影响;Griess法检测NO的含量;Westernblotting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ELISA试剂盒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释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一氧化氮(NO)、Ca~(2+)的释放情况。结果毛蕊花苷浓度为20、40、80μmol/L时对RAW264.7细胞没有毒性。不同浓度的毛蕊花苷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导致的NO、TNF-α、IL-6的释放,细胞内ROS、NO、Ca~(2+)释放的增加均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环氧化酶-2(COX-2)、p-IKKα/β、p-p65、p-IκBα蛋白的表达也有抑制作用。结论毛蕊花苷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而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小蓟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差异与抗炎、促凝血病症疗效关系,研究生药不同部位的精准应用。方法:使用HPLC色谱法建立不同部位的指纹图谱,MTT法测定不同部位提取物对炎症细胞RAW264.7增值的抑制作用,ELISA法测定不同部位提取物对小鼠凝血酶原(PT)指标的影响,并使用灰色关联软件,将色谱峰的峰面积与抗炎、凝血酶原指标相关联,得到各个成分的贡献率。结果:小蓟根、茎、叶、花中的成分种类与含量均有不同。在体外抗炎药效研究中,小蓟花的效果最好,对炎症细胞RAW264.7 的抑制率达到63.25%。小蓟根次之,小蓟叶与茎对炎症细胞的抑制作用不大。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浆中凝血酶原指标,小蓟花对指标影响最大,叶次之,茎与根对指标变化影响不大。灰色关联度计算软件结果显示,绿原酸、橙皮苷、咖啡酸、蒙花苷对抑制炎症细胞增值(抗炎)的相关程度分别为0.7250,0.5249,0.5105,0.5096。与升高凝血酶原指标(止血)的相关程度分别为0.5982,0.5088,0.5037,0.5034。其关联程度与其他成分相比,差距较大。结论:小蓟不同部位和抗炎、促凝血病症的药效存在差异,明确了生药小蓟不同部位的精准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气滞胃痛颗粒抗炎活性的谱效关系分析方法,为中药复方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奠定基础.方法:在建立气滞胃痛颗粒全时段多波长融合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拉丁超立方法对气滞胃痛颗粒中6味药材随机采样成不同比例组,测定各组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TNF-α,IL-6,NO的抑制率,将药效信息与各组HPLC指纹图谱化学信息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各色谱峰对抗炎活性的影响程度,再用BP神经网络进行拟合,建立谱效关系.结果:有25个色谱峰与抗炎活性密切相关,采用3层BP神经网络,以这25个色谱峰量化峰面积作为输入项,建立了气滞胃痛颗粒抗炎药效的神经网络模型.结论:该模型预测误差小于7%,能较好的拟合复方中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可以应用于复方中药谱效关系研究.通过谱效研究建立了评价气滞胃痛颗粒抗炎活性的新方法,是中药复方质量控制和寻找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疏风解毒胶囊抗炎作用谱效关系网络模型,探究其发挥抗炎作用的潜在物质基础。方法在建立疏风解毒胶囊不同配比样品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均匀设计法对疏风解毒胶囊中8味中材随机采样得到不同配比组,测定各配比样品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 7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的抑制率,将中效信息与各样品MS指纹图谱化学信息用BP人工神经网络分析得出各色谱峰对抗炎活性的影响程度,建立谱效关系。结果通过建立的最佳神经网络模型,计算得到14个特征峰与疏风解毒胶囊抗炎活性显著相关。结论通过谱效研究,推测疏风解毒胶囊发挥抗炎作用的中效物质基础可能为包括大黄酸、大黄素、马鞭中苷、毛蕊花糖苷、松脂素-β-D-葡萄糖苷、连翘酯苷A、虎杖苷等在内的14个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不同来源地黄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研究其与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干预下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之间的谱效关系,初步阐明地黄防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药效物质。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10批不同来源地黄指纹图谱;采用ELISA法测定地黄对AGEs干预下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HIF-1α表达的影响;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特征峰峰面积与药效值之间的谱效关系。结果 10批样品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7个特征共有峰,其中4、14、15号峰分别为梓醇、肉苁蓉苷A、毛蕊花糖苷。ELISA结果显示10批样品对AGEs干预下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HIF-1α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结果显示,肉苁蓉苷A、毛蕊花糖苷及4个尚未确定结构的成分(峰13、5、16、17)可能是地黄防治DR的药效物质。结论谱效关系为初步阐明地黄防治DR药效物质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罗静  裴瑾  康亚兰  刘薇  刘维  陈翠平  吴清华 《中草药》2014,45(18):2691-2695
目的克隆中药橘核主要来源品种椪柑Citrus reticulata的柠檬苦素-UDP-葡萄糖基转移酶(limonoid-UDP-glucosyl transferase gene,LG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为橘核有效成分合成及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克隆获得LGT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该基因蛋白的特征进行分析,构建LGT与相关物种LGT的系统进化树,利用RT-PCR分析橘皮、橘肉以及橘核中LGT基因表达量,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测序所得椪柑LGT序列全长为1 530 bp,具有1 509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02个氨基酸。并对其蛋白二级、三级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发现椪柑LGT基因在橘核中表达量最低,其次为橘皮,表达量最高为橘肉。结论成功克隆、分析并表达了椪柑LGT基因,为橘核中柠檬苦素类物质合成及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肉豆蔻、麸煨肉豆蔻中总木脂素的含量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去氢二异丁香酚为对照品,测定波长275 nm.结果:去氢二异丁香酚质量浓度在1.5~9.0 mg·L-1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回收率97.6%(n=6),RSD 1.2%.结论: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定秃叶黄皮树和黄皮树中黄柏碱、木兰花碱、巴马汀、小檗碱、黄柏酮的含量,并比较不同品种黄柏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的差异。 方法: 采用HPLC,Xtimate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20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0℃。 结果: 5 种成分在上述条件下分离良好。黄柏碱、木兰花碱、巴马汀、小檗碱、黄柏酮分别在0.001 7~0.07,0.002~0.08,0.000 5~0.02,0.01~0.4,0.000 5~0.02 g·L-1呈良好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 9,0.999 9,0.999 9,0.999 9,0.999 5,平均回收率均>97%,(RSD<3%,n=9)。 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秃叶黄皮树与黄皮树质量控制的方法。秃叶黄皮树中黄柏碱、木兰花碱、巴马汀、小檗碱、黄柏酮含量与黄皮树无明显差异;且已成为黄柏药材的主流商品,建议将秃叶黄皮树与黄皮树一同作为黄柏收入药典。  相似文献   

14.
丰城鸡血藤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和鉴定丰城鸡血藤的活性成分.方法:用溶剂法和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用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丰城崖豆藤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其中8个为黄酮类化合物(1~8):毛蕊异黄酮(1),染料木苷(2),gliricidin(3),8-甲雷杜辛(4),阿夫罗摩辛-7-O-β-D-吡喃葡萄糖苷(5),澳白檀苷(6),异甘草素(7)和3,5,7,4'-四羟基-3'-甲氧基黄烷-7-O-β-D-吡喃葡萄糖苷(8);2个为三萜类化合物,羽扇豆醇(9)和无羁萜-3β-醇(10).结论: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探讨毛蕊异黄酮等在NMR测定中的溶剂效应,纠正了文献[1-2]中该化合物碳谱数据的一些归属错误.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主要探究藏柴胡中的三萜皂苷类成分。采用大孔吸附树脂,MCI,硅胶,ODS,MDS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方法,从藏柴胡70%乙醇(含0.5%氨水)提取物中得到12个化合物。利用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手段鉴定其结构分别为柴胡皂苷b2(1),柴胡皂苷a(2),柴胡皂苷b1(3),柴胡皂苷d(4),hydroxysaikosaponin a(5),柴胡皂苷b3(6),柴胡皂苷c(7),柴胡皂苷i(8),柴胡皂苷f(9),chikusaikosidesⅡ(10),柴胡皂苷s(11),柴胡皂苷I(12)。12个化合物均属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3,5,8~9,11~12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抗流感病毒实验表明在20μmol·L-1下,化合物2,4,6,8,11~12对流感病毒WSN33具有较明显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91.3%,88.6%,53.4%,61.3%,77.3%,57.4%。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了解厚朴与凹叶厚朴在湖北地区的种植状况;采集45个野生分布点的海拔、经纬度数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提取各样点生境适宜度值,分析厚朴与凹叶厚朴在湖北地区的生长适宜性,为确定湖北区域内厚朴的适宜种植地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湖北西南部位于武陵山区的恩施地区及其周边适宜厚朴生长,适宜度值0.4~0.9;湖北东部位于大别山区的黄冈地区适宜凹叶厚朴生长,适宜度值0.8以上;湖北西北部位于武当山区的十堰地区,厚朴与凹叶厚朴均不适宜生长。  相似文献   

17.
李江玲  赵云丽  秦徐杰  刘亚平  罗晓东 《中草药》2014,45(12):1677-1681
目的研究民族药用植物古钩藤Cryptolepis buchananii茎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手段分离并纯化化合物,通过NMR、MS等波谱技术并结合文献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古钩藤茎叶甲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分共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莨菪亭(1)、(+)-3-hydroxy-β-ionone(2)、(3R,6R,7E)-3-hydroxy-4,7-megastigmadien-9-one(3)、ficusic acid(4)、(+)-松脂素(5)、(+)-8-羟基松脂素(6)、(+)-丁香脂素(7)、异橙黄胡椒酰胺乙酸脂(8)、loliolide(9)、(–)-蛇菰宁(10)、金圣草素(11)、9-hydroxy-10E,12Z-octadecadienoic acid methyl ester(12)和ficusesquilignan A(13)。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氮素是中药材有效成分积累的重要影响元素,为探讨不同氮源对丹参Salviamiltiorrhiza和藏丹参Salvia castanea毛状根生长和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硝酸铵、水解乳蛋白、蛋白胨、牛肉浸膏、酪蛋白和酵母提取物6种氮源处理对丹参和藏丹参毛状根的影响,分析毛状根生长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变化。结果硝酸铵最有利于2种丹参毛状根的生长。水解乳蛋白能够显著促进丹酚酸类成分的积累,与硝酸铵对照相比,丹参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含量分别提高了2.94倍和3.27倍,藏丹参二者含量分别提高了13.74倍和2.01倍。酵母提取物对2种丹参毛状根二氢丹参酮Ι和隐丹参酮积累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水解乳蛋白能显著促进丹参根中丹参酮IIA的积累,牛肉浸膏则对藏丹参中丹参酮IIA积累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结论硝酸铵是2种丹参毛状根生长的最佳氮源,水解乳蛋白是丹酚酸积累的最佳氮源,不同氮源对4种丹参酮的影响不一致,丹参和藏丹参对不同氮源的响应也不一致。该研究不仅对丹参毛状根规模化培养及活性成分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对藏丹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都为药用黄芪,二者亲缘关系近,成分相似,药用价值尚未区分。该研究旨在建立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水溶性蛋白表达谱,了解两种黄芪之间存在的差别。方法:样品采用水超声提取和丙酮沉淀的方法得到黄芪水溶性蛋白成分,质谱级胰酶酶解后的肽段经nano ESI-LC-MS/MS分析,采用Proteome Discoverer 1. 4软件比对豆科蛋白数据库鉴定蛋白,再使用非标记定量软件SIEVE分析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水溶性蛋白质表达的差异。最后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2种黄芪共有蛋白的分类、分子功能、参与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结果:蒙古黄芪鉴定特异性蛋白有920个,膜荚黄芪鉴定的特异性蛋白有717个,2种黄芪中共同表达的蛋白有472个,其中二者的差异表达蛋白有21个,如PR-10蛋白,NDK-1蛋白,谷蛋白A2,磷脂酶D等蛋白在两种黄芪中差异表达。蒙古黄芪高表达蛋白14个,膜荚黄芪高表达蛋白7个。结论: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水溶性蛋白表达谱存在显著差异,特异性蛋白、差异表达蛋白和共同表达的蛋白可为今后两种黄芪的鉴别、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和寻找作用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马英姿  许欢  王志毅  刘江海  王晓明  蒋丽娟 《中草药》2014,45(12):1769-1774
目的建立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subsp.biloba快速繁殖体系。方法以选育的优质凹叶厚朴种胚为初始外植体,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筛选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植物调节剂(6-BA、NAA、IBA、IAA),获取最适种胚启动培养基,丛芽增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结果适宜种胚萌发的启动培养基为B5+6-BA 0.5 mg/L+NAA 0.1 mg/L,出芽率达87.0%;适合丛芽增殖的培养基为MS+6-BA 2.5 mg/L+NAA 0.5 mg/L,增殖系数可达6.2;适合生根的培养基为1/2 MS+NAA 0.5mg/L,30 d生根率可达84%。结论建立了凹叶厚朴快速繁殖体系,为凹叶厚朴优质种苗的工厂化育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