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栀子中3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色谱条件:Dikma Diamonsil® C18柱(10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0.1%乙酸水(A)-0.1%乙酸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柱温40℃;进样量2 μl。质谱条件:电喷雾离子化电离源(ESI),正/负离子检测,雾化气流量3 L/min,干燥气流量15 L/min,脱溶剂管温度240℃,加热块温度400℃,碰撞气压力230 kPa,以多反应监测模式(MRM)配对离子方式进行定量,山栀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选择的离子对质荷比分别为m/z 391.10→149.30,m/z 573.40→365.05,m/z 447.30→225.15。结果 回归方程为:山栀苷Y=243.810X-289.957,r=0.999 9;京尼平龙胆双糖苷Y=137.125X+2 092.76,r=0.999 6;栀子苷Y=2 030.32X+823 213,r=0.999 8;线性范围分别为10.76~2 152 ng/ml、516~4 128 ng/ml、2 000~20 000 n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均符合要求。结论 此方法可快速、准确、灵敏地测定栀子中3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为栀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艽龙胶囊中马钱苷酸、山栀苷甲酯、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龙胆苦苷、獐牙菜苷、异荭草苷、异牡荆黄素的方法。方法 采用Inter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体积流量:0.8 mL/min;柱温:25℃;进样量:10 μL。结果 马钱苷酸、山栀苷甲酯、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龙胆苦苷、獐牙菜苷、异荭草苷、异牡荆黄素分别在21.20~2 120.00、3.20~320.00、15.00~1 500.00、5.10~51.00、39.00~3 900.00、4.20~420.00、2.20~220.00、1.10~110.00 μg/mL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37%、97.28%、96.49%、99.37%、97.28%、96.49%、99.37%、97.28%,RSD值分别为1.64%、1.16%、1.85%、1.64%、1.16%、1.85%、1.64%、1.16%。结论 方法简便、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为进一步完善艽龙胶囊的质量评价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研究栀子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与肝肾毒性的关联度。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栀子、炒栀子、姜栀子、焦栀子、栀子炭不同炮制品中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酸、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西红花苷I和西红花苷Ⅱ 6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栀子不同炮制品水提液(7.5 g/kg)连续3 d大鼠ig给药,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清肌酐(CREA)、尿素氮(BUN)的含量,使用Origin 9.1软件中的PLS算法分析栀子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与肝肾毒性的关联度。结果 栀子炮制后栀子苷、西红花苷I和西红花苷Ⅱ的含量不同程度的降低,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和栀子苷酸含量在部分炮制品中升高;栀子及炮制品对正常大鼠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肝、肾损伤(生栀子>炒栀子>姜栀子>焦栀子>栀子炭);PLS分析表明6种主要化学成分中栀子苷与西红花苷I的变量重要性值均超过0.8。结论 栀子苷与西红花苷I可能是栀子肝肾毒性的物质基础,通过炮制降低栀子肝肾毒性的作用可能与炮制后栀子苷与西红花苷I含量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4.
张炜文 《中国药师》2017,(10):1764-1768
摘 要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QAMS) 法测定茵栀黄口服液中5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方法: 以黄芩苷为参照物,采用HPLC法,以Venusil MP C18(2) 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 ;流动相为乙腈 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 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 327 nm;柱温:35℃;进样量:10 μl。应用QAMS法测定5种指标性成分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采用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测定茵栀黄口服液中的5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并对2种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实用性与稳定性。结果: 建立QAMS法用于测定茵栀黄口服液中5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并对6批茵栀黄口服液进行测定,其计算值与测定值的差异较小(P>0.05) 。结论: QAMS 法用于测茵栀黄口服液中5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方法简单、有效、结果准确,可用于茵栀黄口服液的质量控制,并为后续的一测多评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10批栀子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测定不同产地的10批栀子药材中栀子苷、京尼平龙胆二糖苷及总环烯醚萜苷含量。方法 采用HPLC测定栀子苷、京尼平龙胆二糖苷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环烯醚萜苷含量。结果 江西产栀子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含量高。结论 不同产地栀子药材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含量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6.
昝珂  过立农  马双成  郑健 《中国药事》2018,32(6):757-763
目的:建立快速高效的方法,对藏药独一味的化学成分进行有效的鉴定,为该药材质量监督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UPLC-ESI-TOF MS)联用技术,色谱分离用ACQUITY UPLC HSS T3(2.1 mm×100 mm,1.8 μm),流动相组成比例分别为0.05%甲酸水和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进样量1 μL;质谱定性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正离子模式扫描。结果:在优化的液质联用条件下,通过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出独一味30个成分,分别为(1) phlomiol;(2) lamalbid;(3) phlorigidoside C;(4)胡麻属苷;(5)山栀苷甲酯;(6)5-羟基马钱苷;(7) vanillyl-O-β-D-葡萄糖苷;(8)绿原酸;(9)6-O-乙酰山栀苷甲酯;(10) cistanosideE;(11)7,8-dehydropenstemoside;(12) chlorotuberoside;(13)7-epi-loganin;(14)7-dehydroxy-2-zaluzioside;(15)马钱苷;(16)连翘酯苷B;(17)8-O-乙酰山栀苷甲酯;(18)芦丁;(19)木犀草苷;(20)毛蕊花糖苷;(21)木犀草素-7-O-β-D-呋喃芹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22) salviifoside A;(23)8-epi-7-deoxyloganin;(24)异类叶升麻苷;(25)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26)6β-n-butoxy-7,8-dehydropenstemonoside;(27)芹菜素;(28)6-O-syringyl-barlerin;(29)木犀草素;(30)槲皮素。结论:通过UPLC-ESI-TOF MS联用技术,阐明了独一味的化学成分,为独一味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和监管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其他藏药的化学成分快速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栀子环烯醚萜类通过犬血脑屏障后成分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鹏  孟硕  李欣志  刘建勋 《中国药房》2011,(47):4419-4421
目的:通过对栀子环烯醚萜类进入脑脊液的移行成分分析,阐明栀子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潜在的活性成分。方法:给予犬静脉注射栀子环烯醚萜类成分,并采集3个不同时间点的脑脊液,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检测并鉴定脑脊液中的栀子环烯醚萜类成分,通过MS和核磁共振(NMR)检测余下的栀子环烯醚萜成分。结果:在脑脊液中存在3种栀子环烯醚萜类成分。利用LC-MS分析确认其中1种成分为栀子苷;而采用MS和NMR数据确证的其他2种栀子环烯醚萜类成分分别为去乙酰基车叶草苷酸甲酯和京尼平-β-D-龙胆双糖苷。结论:栀子环烯醚萜类成分中栀子苷、去乙酰基车叶草苷酸甲酯和京尼平-β-D-龙胆双糖苷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其透过的机制和药理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哥兰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哥兰叶(Celastrus gemmatus Loes.)中的化学成分,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silica gel等柱色谱方法,从其70%含水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共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左旋马尾松树脂醇-3a-O-β-D-吡喃葡糖苷(1),ambrosidine(2),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葡糖苷(3),山柰酚-3-O-β-D-吡喃葡糖苷(紫云英苷)(4),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糖苷(5),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糖苷(6),芹菜素-7-O-β-D-葡糖醛酸苷(7),芹菜素-7-O-β-D-吡喃葡糖醛酸甲酯(8),D-山梨醇(9)。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为首次报道该属植物中的木脂素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构树叶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构树叶(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的化学成分,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C,Sephadex LH-20,silica gel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分离得到了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1),芹菜素-7-O-β-D-吡喃葡糖苷(2),柯伊利素-7-O-β-D-吡喃葡糖苷(3),芹菜素-7-O-β-D-吡喃葡糖醛酸苷(4),牡荆素-7-O-β-D-吡喃葡糖苷(5),木犀草素(6),5,7,4′-三羟基-6-C-[a-L-鼠李糖(1→2)]-β-D-葡糖黄酮碳苷(7),5,7,4′-三羟基-8-C-[α-L-鼠李糖(1→2)]-β-D-葡糖黄酮碳苷(8),异牡荆素(9),牡荆素(10),苯甲酸苯甲酯-2,6-二-O-β-D-吡喃葡糖苷(11),(2R,3R,5R,6S,9R)-3-羟基-5,6-环氧-β-紫罗兰醇-2-O-β-D-葡糖苷(12),(2R,3R,5R,6S,9R)-3-羟基-5,6-环氧-乙酰-β-紫罗兰醇-2-O-β-D-葡糖苷(13),ficustriol (14),(6S,9S)-玫瑰花苷(15),3β-羟基-5α,6α-环氧-β-紫罗兰酮-2α-O-β-D-葡糖苷(16),icariside B1 (17),sammangaoside A (18),3-羟基-5α,6α-环氧-β-紫罗兰酮(19)。化合物11、12、13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银杏叶中的黄酮醇苷类成分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 对银杏(Ginkgo biloba L.)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用IR,UV,MS,1HNMR,13CNMR和2DNMR光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得8个黄酮醇苷类成分:槲皮素-3-O-β-D-葡糖苷(1),山奈酚-3-O-β-D-葡糖苷(2),芦丁(3),山奈酚-3-O-D-芸香糖苷(4),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5),槲皮素-3-O-β-D-葡萄糖基(1-2)-α-L-鼠李糖苷(6),山奈酚-3-O-β-D-葡萄糖基(1-2)-α-L-鼠李糖苷(7),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基(1-2)-α-L-鼠李糖苷(8)。结论 化合物8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