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常即普遍性,变即特殊性,《伤寒杂病论》内容尽管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总不外常与变。因此说,常变观是仲景辨证论治的精髓。现仅《伤寒杂病论》中有常变观的学术观点探析如下。证候的常与变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为后世脾胃学说的辨证论治奠定了临床基础。本文以八法为总纲,系统阐述了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及其辨治脾胃病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于公元二世纪初著《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和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以及方药配伍变化运用等贡献,都具有举世公认的定论。然仲景之功,宏伟无边。笔者每读仲景书一次,辄有新的受益与启迪,发现仲景在优生学方面亦堪称上溯历代之精华,下开后世之先河。兹就《金匮·妇人妊娠病篇》中关于优生的学术思想探析如下。一、改善母亲体质,以育优质胎儿中国古代对优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史记》、《列女传》、《黄帝内经》乃至更早些  相似文献   

4.
王茂松 《四川中医》1999,17(11):9-10
汉代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来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经典。全书立方二百八十一首,其中运用挂枝的方剂就有七十四首。由此而见,桂校是张仲景应用得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并以挂枝为主药组成的桂技场作为第一方。后世医家称桂技汤为群方之魁。本文是笔者学习了仲景之用,结合临床试作初步探讨。三件天对枝枝的应用笔者就仲景用挂校之加减法,以及对组成相似而有桂核取舍不同的相类处方的比较,概括列表,看仲景对挂技的临床应用(见表1、2)。综上所述,桂技在张仲景的处方中,有解肌和营,温助心阳、通阳利水、温经止痛以及平肾…  相似文献   

5.
“虚则郑声”语出《伤寒论》第210条,文曰:“夫实则檐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对“郑声”一词的训解,历代医家见解基本一致,如五版教材释为“语言重复,声音低微”之意。而仲景何以将正气虚所见“精神衰乏,不能自主,语言重复,其声微短”(《医宗金鉴》)之症冠以“郑声”之名?其定义所援及源流又何?对此则鲜有探讨,每使研习者只知其然而未达其所以然。为此.笔者谨认“郑声”与儒学音乐文化、时代背景及儒学对医学的渗透等角度考析之。“郑声”原是指春秋时代郑国的世俗之乐。如{孟子·梁惠王下》云惠王“直好世俗之乐…  相似文献   

6.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内经》《难经》的“治未病”思想。在中医“治未病”理论形成的过程中,《伤寒杂病论》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丰富和发展了“治未病”理论,对后世的发挥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治未病的源流、理论内涵及临床应用三方面,对研究张仲景“治未病”学术思想的成果进行探析,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论张仲景之保胃气学术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嘉毅 《河北中医》1998,20(6):377-377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自始至终贯穿保胃气的学术思想,充分向后人昭示胃气的重要性.笔者从治疗、预防及预后等方面阐述其理,不妥之处,望同道指正.1 论理精湛胃气就是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及吸收功能,是胃受纳、脾运化、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活动的反映.胃气的重要性在许多要著中提及,如《内经》中说:“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伤寒杂病论》也不例外,如《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阐述了疾病的发生无不与胃气受损相关,或疾病过程中易发生呃逆、干呕食臭、呕吐、默默不欲食、心中痛热、饥不欲食、下利清谷等脾胃气虚、胃气上逆的症状.因此在《伤寒杂病论》中几乎方方不离养胃之品,法法不离保胃气之大法.2 功效卓著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治疗六经病中非常重视顾护胃气,常用保胃气药物有:炙甘草、干姜、生姜、人参、大枣、白术、茯苓、白芍药、半夏、粳米等,且法度严谨,功效卓著.具体治则有以下几方面:①健脾养胃法,以小建中汤为代表;②顾护脾胃法,每在攻  相似文献   

8.
9.
蒙恩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6):122-123
本文以《伤寒杂病论》辨治神志病的治法为纲,将相关方剂按照治法分为八类:汗法类方、吐法类方、下法类方、和法类方、温法类方、清法类方、补法类方、消法类方,通过研究,本文作者认为仲景治疗神志病症并非局限于消除神志症状的异常而单纯使用重镇安神或养心安神药的,而是坚持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依据整体观念,着眼于恢复整个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梁胜 《河南中医》2011,31(11):1212-1213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体现的"辨证论治"医学思想,对后世中医的发展起到了主要作用,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诊断方法,建立在精深的医理和严密的辨证分析的基础上,否定了仅凭症状来判断疾病性质和治疗方法的主观诊断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为祖国医学的划时代创造。任何创造都是人们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思维领域里追求“独到”和“最佳”,在前人和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突破,新的发现。那么,张仲景的创造性思维又体现在何处呢?这是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病之初或既病之后,为了稳定、控制病情使其不蔓延至他经、他脏或使疾病趋于痊愈而采取的一切措施都可以称作"治未病"。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平常起居、未病之时,既已生病、识病立法之时,面对病症、处方遣药之时和病已初愈、防护巩固之时。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中医名著《伤寒杂病论》本为东汉张机(仲景)所撰,在中国医学史和历史上,久已定谳.但由于汉魏史书未为张机立传以及史书阙载等原因,以致在疑古考伪风气的影响下,对于《伤寒杂病论》本为张仲景所撰,又成疑案,时有异说,见诸报刊,不免使人迷惑不解.因此,笔者不揣谫陋,对张仲景撰著《伤寒杂病论》的历史,略做简要考察辨正.不妥之处。敬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刘奇  陈靖雯  李赛美 《新中医》2012,(4):145-146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继承发展了《内经》中“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并以六经辨证为载体,将其应用于临床,可分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对后世医家尤其是扶阳学派、温病学派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配用细辛方剂说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兴武 《四川中医》1997,15(8):12-14
细辛味辛性温。功专祛风散寒、除痹止痛、温通血脉、温化水饮和止咳逆上气,故《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张仲景在其所撰写《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剂中,配用细辛者计17方,前书5方,后书12方(与前重复者不计人张氏将这些方剂广泛地用于伤寒、杂病。其配伍严谨精恰,用量独重。被后世医家视为制方遣药的规矩准绳,影响极为深远。兹择其要者说之。1.祛寒邪[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二两,去书,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该方系科散兼施之剂,主治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原书指征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相似文献   

16.
吕昌宝 《中医杂志》1997,38(10):633-633
迄今为止,中医学者大都认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统观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的本意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也即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伤寒论》以六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命名;《金匮要略》也是以“病”命名,如痉湿喝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等。说明仲景首先重视的是辨病。在《伤寒论》太阳病中依症状不同又分为中风、伤寒、温病,实际上中风为太阳表虚证、伤寒为太阳表实证,温病为外感温邪所致病,属于另一类型的病,故后世又把温病分为另一大类,再依次辨证为卫分证、气分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运用芍药达到54方.芍药在桂枝汤的配伍中具有养阴敛阴和营的功效,与活血理气、清热以及辛甘性温之品配伍中具有顺血缓急止痛的功效,与疏肝理气之品、调和脾胃之品配伍具有柔肝养肝和脾的功效,与健脾渗湿之品、峻下逐水之品、化饮止咳之品配伍具有去水饮利小便的功效.张仲景在运用芍药补阴液、和营卫、和肝脾、缓峻收敛、调摄气血津液时均体现出护阴思想,具体包括使损耗之阴得以恢复,使机体化生阴液的源泉得以维护,及时去除耗伤阴液之因.  相似文献   

18.
神志病症包含了人体在精神、意识、思维、情感、记忆、智力等方面功能活动异常在内的病症。从临床症状上看,这些神志病症基本涵盖了现代医学中的各种独立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瘾病、失眠、痴呆等,也包括了各种内科疾病中病变波及中枢神经系统时所导致的精神异常症状,如乙脑极期出现的烦乱、神志模糊,心梗发作时出现的神志不清、意识模糊、嗜睡等。当前,神志病症已具有成为多发疾病的趋势,因此,认真研究仲景治疗神志病症的条文,探讨其在方剂学发展史上的作用,对于繁荣中医药学术,继承发扬仲景先师的智慧,促进中医药学术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撰的《伤寒杂病论》紧扣血与津的关系,将瘀血的形成与发展分为瘀血停滞、瘀水互结、瘀热互结、干血四个层次,对其主症、病机要素、治法、方药等分别进行论述,形成了独特的瘀血学说,若能仔细体会,灵活运用,必可对临床辨治瘀血病证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再论张仲景对汉代经方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仲景穷究方术,其所制方堪称众方之祖,为后世奉为“医圣”。然而我们研究仲景之方,绝不能孤立地看待其方,绝不能切断它与汉以前经方的联系。在人们印象中,“经方”通常是仲景所创。然而仲景并非是从《内经》十数方中一跃而为众方之祖,而是在继承汉代以前经方学基础上,通过发展、光大、创新而确立的。本文试根据近年来看到的、由敦煌医书中所发现的有关汉代古佚经方的材料,对仲景发扬光大汉代经方学的主要方法、学术思想作一粗浅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