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EphA2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72例DLBCL及10例正常淋巴结组织中EphA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DLBCL组织中EphA2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分期、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国际预后指数(IPI)及病理分型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DLBCL患者的生存情况并分析中位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同时采用Cox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DLBCL组织中EphA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58.3%(42/72),高于正常淋巴结组织的20.0%(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hA2蛋白表达与分期、病理分型有关,而与性别、年龄、B症状、LDH和IPI均无关(P>0.05)。全组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15.5和22.0个月, LDH是影响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IPI仅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分期、EphA2蛋白表达均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EphA2蛋白在DLBCL中高表达,其表达与分期、病理分型有关,EphA2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hoi和Hans分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有详细随访资料的DLBCL 99例,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bcl-2、bcl-6、CD10、FOXP1、GCET1、MUM-1的表达情况。根据Choi和Hans两种分类法分别将所有病例分型。其中35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cl-6基因重排情况。结果 按Hans分类法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21例,非GCB(nonGCB)型78例;按Choi分类法GCB型23例,nonGCB型76例。GCB型生存率明显优于nonGC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FOXP1蛋白阳性表达与预后呈负相关(P=0.011),GCET1阳性表达则与预后呈正相关(P=0.027)。在35例DLBCL患者中,bcl-6基因重排阳性高发于nonGCB型患者,bcl-6基因重排与bcl-6蛋白的表达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Choi和Hans两种分类法免疫分型GCB型预后都优于nonGCB型。bcl-6、FOXP1、GCET1的表达与预后有相关性。Choi及Hans分类法对DLBCL的免疫分型、临床预后估计均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胃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 )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以期更好的指导治疗。方法:回顾性收集1999年1 月至2012年3 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初治、胃原发DLBCL 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人口学特点、分期、病理诊断、并发症、治疗和预后等特征。结果:共计纳入研究患者126 例,中位年龄49(16~81)岁,男女比例为6 8 :58。病理诊断为单纯DLBCL 96例、MALT伴大B 细胞转化27例、伴浆样细胞分化3 例。早期患者114 例(90.5%),其治疗方式包括单纯化疗37例、化疗+ 放疗39例、手术+ 化疗± 放疗38例。中位随访48个月,全组患者PFS 和OS分别为75.6% 和82.7% ,早期和晚期患者的PFS 分别为77% 和41.7%(P = 0.005)。 早期患者采用单纯化疗、化放疗联合和含手术治疗的PFS 分别为67.3% 、77.8% 和77.8%(P = 0.588)。 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0 分、1 分和> 1 分患者的PFS 分别为85.4% ,74.4% 和55.6%(P = 0.011)。 Ⅰ期和Ⅱ期患者的PFS 分别为81.2% 和66.1%(P = 0.018)。 LDH 正常和升高患者的PFS 分别为86.6% 和63.3%(P = 0.006)。 病理类型为单纯DLBCL 和含有MALT成分、生发中心(GCB )和非生发中心(non-GCB )、年龄> 60岁等与预后无关。结论:早期病变比例占胃原发DLBCL 患者的绝大多数。早期患者预后良好,手术切除并不能提高疗效。早期患者中IPI> 1 分、LDH 升高和临床分期II 期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YC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1年2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22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YC蛋白在DLBCL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检索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有生存资料和基因表达数据的DLBCL数据集,分析MYC基因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220例DLBCL组织中MYC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8.64%,MYC蛋白表达阳性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free survival,PFS)较阴性表达患者明显缩短(P<0.001)。亚组分析显示,在GCB免疫亚型中,MYC蛋白表达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OS明显缩短(P<0.001);在non-GCB免疫亚型中,MYC蛋白表达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的OS及PFS明显缩短(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MYC蛋白阳性表达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GEO数据库中数据集GSE10846分析结果显示MYC基因高表达患者OS明显著缩短(P<0.01)。结论 MYC蛋白阳性表达的DLBCL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及淋巴结反应增生组织中组蛋白甲基化酶G9a的表达情况,探讨G9a的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经淋巴结活检确诊的75例初治DLBCL患者病理标本及临床资料,同时选取25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LBCL和对照组中G9a蛋白的表达,分析G9a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疗效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无进展期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探讨其对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  结果  DLBCL组织G9a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5.3%,明显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2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G9a蛋白阳性与阴性患者的性别、年龄、B症状、LDH水平、初治缓解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9a蛋白阳性患者组的β2-MG的值,临床分期,Ki-67均较G9a蛋白阴性组更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1、0.019和0.044),Non-GCB 的G9a表达率高于GC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虽然Cox多因素分析显示,G9a蛋白表达阳性并非是是影响DLBCL患者3年OS和PFS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单因素研究显示G9a蛋白阴性和阳性组的3年OS分别为89.5%和74.4%,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3年PFS分别为79.3%和59.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  结论  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相比,组蛋白甲基化酶G9a在DLBCL中表达明显增加,且G9a蛋白阳性DLBCL患者的β2-MG、临床分期、Ki-67指数均较G9a蛋白表达阴性患者更高,提示G9a阳性表达可能与DLBCL的发展增殖有关;G9a蛋白表达阳性是影响初治DLBCL患者3年OS和PFS的不良预后因素之一,但并非其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PD-L2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有详细随访记录的68例DLBCL患者存档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D-L1、PD-L2和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DLBCL患者PD-L1蛋白阳性率为22.1%(15/68),与是否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亚型(χ^2=5.591,P=0.018)、临床分期(χ2=3.969,P=0.046)、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χ^2=4.178,P=0.041)和治疗缓解率(χ^2=6.587,P=0.010)有关;PD-L2蛋白阳性率为14.7%(10/68),与是否结外转移有关(χ^2=6.772,P=0.009);p-AKT蛋白阳性率为61.8%(42/68),与年龄是否≥60岁(χ^2=6.227,P=0.013)、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χ^2=4.005,P=0.045)、B症状(χ^2=10.187,P=0.001)和治疗缓解率(χ^2=4.096,P=0.043)有关.单因素分析显示PD-L1蛋白阳性表达组总生存(OS)率及无进展生存(PFS)率低于阴性表达组(均P<0.05).非GCB亚型患者PD-L1蛋白阳性表达组的OS率及PFS率均低于阴性表达组(均P<0.05).p-AKT蛋白阳性表达组较阴性表达组有较差的OS率及PFS率(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D-L1蛋白表达与PD-L2、p-AKT蛋白表达相关(r=0.380,P=0.001;r=0.273,P=0.025),且PD-L1、p-AKT共表达提示预后更差(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D-L1和p-AKT蛋白高表达均是DLBCL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PD-L1和p-AKT蛋白表达可能参与了DLBCL的发生发展,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相关配体的通路或联合阻断可能为临床治疗带来更多希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分子14(Fn14)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18例行根治切除手术的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及配对正常食管鳞状上皮黏膜组织中Fn14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Fn14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Fn14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1.7%(61/118),高于正常黏膜组织的4.2%(5/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食管鳞癌患者Fn14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Fn14蛋白阳性表达者的中位生存期(OS)为23个月(95%CI:17~29个月),而Fn14蛋白阴性表达患者的中位OS为54个月(95%CI:50~5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除T分期、N分期外,Fn14蛋白表达亦是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HR=1.51, 95%CI: 1.02~2.24;P=0.022)。结论 Fn14蛋白表达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判断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FOXP1蛋白在不同亚型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断明确、病例资料齐全的DLBCL患者的石蜡标本共8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FOXP1蛋白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比较FOXP1不同表达组与化疗后完全缓解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86例DLBCL标本中,生发中心型47例,其中FOXP1阳性者10例(21.28%);非生发中心型39例,其中FOXP1阳性者31例(79.49%);2组患者的FOXP1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P1阳性的41例患者中化疗后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者10例(24.39%),FOXP1阴性的45例患者中化疗后CR者29例(64.44%),2者CR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P1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PS评分、淋巴结外侵犯情况、B症状及有无巨大包块均无关.结论:FOXP1蛋白主要在非生发中心型DLBCL组织中表达,阳性表达的患者CR率低,可以利用FOXP1蛋白表达水平预测DLBCL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iR-320d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EnVision法对山西省肿瘤医院有随访资料的原发于淋巴结的DLBCL 62例石蜡标本进行CD20、CD3、CD10、bcl-6、Mum-1免疫标记检测,根据Hans分类方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采用安捷伦16.0高密度芯片对24例DLBCL石蜡标本进行miRNA表达谱筛选,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62例DLBCL石蜡标本进行miR-320d表达验证.将1 1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62例DLBCL中,GCB型22例(35.5%),non-GCB型40例(64.5%),GCB型miR-320d表达水平是non-GCB型的3.43倍(P=0.034).miR-320d在对照组的表达量是DLBCL的5.65倍(P< 0.001).单因素分析示DLBCL中miR-320d低表达组总生存期低于高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示62例DLBCL中,miR-320d低表达(RR=2.434,95%CI1.148~5.159,P=0.020)为独立于国际预后指数(IPI)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miR-320d表达下调预示DLBCL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詹梦娜  田浩  许恬 《肿瘤学杂志》2021,27(10):841-847
摘 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 纳入江苏省肿瘤医院2010年5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83例原发性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根据Hp检测结果分为Hp阳性组(41例)和Hp阴性组(42例),对病变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治疗后,分析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Hp阳性组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75.6% vs 38.0%,P=0.001)。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3个月(4~127个月),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分别为84.8%、79.0%。Hp阳性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Hp阴性组,5年OS分别为95.1%和75.0%(P=0.019),5年PFS分别为92.3%和66.3%(P=0.009)。Hp阴性且行巩固放疗的患者比非巩固放疗患者有明显的生存获益,5年OS分别为86.3%和61.2%(P=0.046)。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P=0.018)、临床分期(P=0.001)、IPI评分(P<0.001)、治疗前LDH水平(P<0.001)、血红蛋白水平(P=0.014)、白蛋白水平(P=0.002)、Hp感染(P=0.019)是OS和PFS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分期、治疗前LDH水平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Hp阳性组的C-myc蛋白(P=0.037)及Bcl-2蛋白(P=0.00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Hp阴性组,但Bcl-6蛋白表达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931)。Bcl-6蛋白阳性的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5年OS(P=0.024)和5年PFS(P=0.045)比Bcl-6蛋白阴性患者更佳,而C-myc蛋白和Bcl-2蛋白阳性患者的预后更差。[结论] Hp阳性的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对化疗反应更好,预后更佳。临床或许可以通过Hp检测结果指导患者是否采取巩固放疗。同时,应进一步实施临床和分子研究,以完善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bcl-6 、p53、c-myc基因异常的检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方法检测59例DLBCL患者活体石蜡组织bcl-6、p53蛋白、c-myc基因异常的情况,同时以CHOP及R-CHOP方案化疗,评价疗效.观察bcl-6、p53蛋白、c-myc基因与化疗疗效及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59例DLBCL中,p53丢失18例(30.5%),bcl-6重排11例(18.6%),c-myc重排5例(8.5%).p53丢失阳性组化疗有效率(33.3%)明显低于阴性组(76.5%)(x2=9.560,P=0.002). bcl-6基因重排阳性组的预后差于基因重排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生存(OS),P=0.107;无进展生存时间(PFS),P=0.094]; p53基因丢失阳性组预后明显差于阴性组(OS,P=0.031;IPFS,P=0.028);c-myc重排阳性组的预后差于基因重排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P=0.163;PFS,P=0.167).其中CHOP化疗组患者,p53基因丢失、c-myc重排阳性组的预后明显差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R-CHOP化疗组,bcl-6基因重排阳性组具有较差的预后意义(OS,P=0.003;PFS,P=0.007).结论 bcl-6 、p53、c-myc基因异常与 DLBCL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DLBCL的预后因素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18F-FDG PET/CT)检查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分析治疗前及治疗中期接受18F-FDG PET/CT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6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Deauville评分、最大标准摄取值减少率(△SUVmax)及国际预后指数(IPI)分析患者的疗效。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Deauville评分、△SUVmax及IPI评分与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的关系。结果:6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4~5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2个月。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SUVmax最佳分界点为64.2%,Deauville评分、△SUVmax评估DLBCL患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2%和65.0%、90.5%和75.0%。Deauville评分评估DLBCL患者疗效的准确度为85.5%,高于△SUVmax(72.6%)。生存曲线分析显示,Deauville评分4~5分、△SUVmax<64.2%及IPI评分3~5分与DLBCL患者PFS和OS低有关(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Deauville评[HR(95%CI)=3.740(1.725~7.662)]分/[HR(95%CI)=2.850(1.647~6.314)]及IPI评分[HR(95%CI)=2.624(1.380~5.927)]/[HR(95%CI)=2.372(1.128~5.190)]是影响DLBCL患者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期PET/CT显像对评估DLBCL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具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的比值(ALB to FIB ratio,AFR)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04-17至2022-03-18确诊的DLBCL病例59例,收集所有患者首次化疗前1周内的血清ALB值、血浆FIB值,计算出AFR。应用生存分析研究AFR对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的影响。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来评估各模型对DLBCL患者预后预测能力的大小。结果:AFR范围3.87~20.13,中位数11.16。AFR与IPI、Ann Arbor分期、结外侵犯数以及B症状密切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AFR增高时,DLBCL患者的PFS显著提高(P<0.001),2年累积PFS与低AFR组患者相比提高了73.0%。Cox单因素分析提示,低AFR的DLBCL患者发生肿瘤进展或死亡的风险显著增加(P=0.002);多因素分析提示,AFR是影响DLBCL患者PFS的独立因素(P=0.004)。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和IPI联合AFR两种模型判断DLBCL患者PFS的AUC值分别为0.778(95%CI 0.659~0.897,P<0.001)和0.829(95%CI 0.723~0.935,P<0.001)。结论:AFR是判断DLBCL患者PFS的独立预测因子,IPI联合AFR能够更好地判断DLBCL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Tumor-infiltrating immune cells perform a crucial function in host immune reactions agains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In this study, we have identified a subset of tumor-infiltrating FOXP3-positive regulatory T cells (Tregs) in the initial DLBCL biopsy specimens, and have evaluated their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Ninety six patients with DLBCL were evaluated retrospectively. The pattern of FOXP3 protein expression was evaluated using standard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paraffin-embedded tissue samples. Sixty seven of all 96 specimens were stained with antibodies for CD-10, bcl-6 and MUM1 via tissue microarray (TMA) to classify the cases into a germinal center B-cell like (GCB) group and a non-GCB group. The median overall survival (OS) was 28 months. A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s, the patients with higher percentages of FOXP3-positive Tregs on initial tumor biopsy evidenced a significantly longer OS (p = 0.003). Patients classified into the GCB group evidenced a significantly longer OS as compared with the non-GCB group (p = 0.008). When the prognostic factors were evaluated via a multivariate model, the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and the percentage of infiltrating FOXP3-positive Tregs in the initial biopsy were identified as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OS. In conclusion, the presence of an increased percentage of FOXP3-positive Tregs in DLBCL is predictive of better prognos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原发结外与结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面的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134例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疗效.结果 DLBCL 134例,占同期收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52.14%(134/257),结外DLBCL共93例占总体DLBCL的69.4%.结外DLBCL分期为Ⅲ~Ⅳ期者占55.9%(52/93),结内DLBCL中Ⅲ~Ⅳ期者占75.6%(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外DLBCL中乳酸脱氢酶升高者占33.3%(31/93),而结内DLBCL中升高者占58.5%(2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其他临床特征如出现B症状、大肿块、骨髓浸润、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的比例及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外与结内DLBCL生发中心及非生发中心起源出现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3).结外与结内DLBCL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2%、55.2%,3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6.3%、4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65、0.748).结论 原发结外DLBCL的发病率较高,与结内DLBCL相比其临床分期较早,肿瘤负荷较低,但两者的免疫表型、分化特征及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yc/bcl-2和myc/p53共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山西省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有详尽随访记录的DLBCL 148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技术检测石蜡样本myc、bcl-2、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148例DLBCL患者myc、bcl-2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1%(52/148)、60.1%(89/148)和24.3%(36/148).myc/bcl-2共表达37例(25.0%),与Hans分型(χ2=4.749,P=0.029)、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χ2=4.894,P=0.027)、骨髓侵犯(χ2=4.751,P=0.029)、疗效评价(χ2=9.140,P=0.003)有关;myc/p53共表达17例(11.5%),与Hans分型(χ2=5.349,P=0.021)、乳酸脱氢酶(LDH)水平(χ2=11.1,P=0.001)有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yc[总生存期(OS):χ2=6.044,P=0.014;无进展生存期(PFS):χ2=6.212,P=0.013]、bcl-2(OS:χ2=5.812,P=0.016;PFS:χ2=4.878,P=0.027)、p53(OS:χ2=20.092,P<0.0001;PFS:χ2=18.492,P<0.0001)、myc/bcl-2共表达(OS:χ2=11.277,P=0.001;PFS:χ2=9.024,P=0.003)、myc/p53共表达(OS:χ2=21.150,P<0.0001;PFS:χ2=18.655,P<0.0001)均是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此外,共表达组的生存率比单表达组的生存率更低,myc/p53共表达组生存率低于myc/bcl-2共表达组.多因素分析示,纳入myc、bcl-2、p53、myc/bcl-2、myc/p53及治疗方案6个独立变量,p53表达是影响患者OS(95%CI0.172~0.763,P=0.008)及PFS(95%CI 0.172~0.773,P=0.009)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myc、bcl-2、p53均为DLBCL的不良因素;myc/bcl-2、myc/p53共表达具有协同作用,提示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PET/CT在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中的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万方、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Medline等数据库中关于PET/CT评价DLBCL预后的研究,检索年限均为2000年1月至2015年3月。采用STATA11.0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各效应量均以95%可信区间(CI)表示。分析治疗中期PET/CT参数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治疗末期SUVmax和肿瘤代谢体积(MTV),并应用Meta分析合并风险比(HR)来评价DLBCL患者治疗后的预后与PET/CT参数的关系。分析各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评价指标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HR。结果 共纳入11项研究,包括1068例初诊的DLBCL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治疗中期(2~4化疗周期后)PET/CT SUVmax评价DLBCL 患者PFS的HR为1.50 (95%CI:1.12~2.01,P=0.007);(2)治疗末期(6~8化疗周期后)PET/CT SUVmax评价DLBCL患者PFS的HR为1.30 (95%CI:0.74~2.29,P=0.369),评价DLBCL患者OS的HR为1.75 (95%CI:0.74~4.17,P=0.204);(3) 治疗末期PET/CT MTV评价DLBCL患者PFS的HR为2.17 (95%CI:1.46~3.24,P=0.000),评价DLBCL患者OS的HR为2.99 (95%CI 1.91~4.69,P=0.000)。结论 治疗中期PET/CT的SUVmax可以预测患者的PFS;治疗末期PET/CT的MTV可以预测患者的PFS、OS,而SUVmax则不能预测患者的PFS、O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