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山西中南部地区地壳深部地球物理场异常与地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山西中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地球物理场异常和地震活动性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发现:临汾北部和太原南部的灵石、介休一带,仍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今后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于萍 《华南地震》2011,31(1):116-125
利用湖南省地震台网记录到的资料,研究了1970年以来湖南地区五次ML≥4.0级地震的地震视应变场的分布和时空演化特征.ML≥4.0以下的地震视应变与震级相关性较小,ML≥4.0以上地震的视应变值随震级增加呈非线形快速增大,说明:湖南地区地震视应变的时空演变与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地震频次场是描述地震发生频次时空特征的一种数学方法。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震中附近区域(30.0°~33.0° N、101.5°~105.5° E)作为研究对象,以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分析频次场典型场时间因子的时间变化特征。当取前8个特征值对应的典型场时,拟合精度可达0.936 8;其中6个典型场显示有异常变化,占总场比重的0.691 1;异常出现时间最早在2004年9月,即震前3年7个月,最迟在震前1个多月,表现出短临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地震频次场方法能够较为理想地提取汶川8.0级地震震前异常。  相似文献   

4.
2015年4月25日发生在尼泊尔博克拉MS8.1大地震的深层动力过程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南亚地震带”的中段喜马拉雅地震活动带密切相关.这次大地震是该地震强烈活动带上长期以来深部物质与能量强烈交换、运动,并导致构造活动和应力积累的产物.综合分析与研究提出:(1)博克拉MS8.1大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具有长期活动和近年来相邻地带地震活动频繁的背景;这一地带自1505年-2015年,即500多年来相继发生多次MS≥8.0的大地震.(2)这一地带具有特异的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和深层动力过程,显示深部物质的重新分异、调整与能量交换.(3)大地震发生与周边地带应力场分布特异,壳、幔结构与介质属性变异及破裂响应与断层面解的属性相关.(4)喜马拉雅地带的三条北倾断裂带以不同角度向深部延伸、震源位置及浅表层的变形特征尚应深化理解.(5)MS8.1大地震的发生对相邻地带的波场影响强烈,故应强化高精度地球物理场的观测和探测,以“捕捉”未来可能大地震的孕育与发生.  相似文献   

5.
为查明黄沙坪-廖家湾矿集区深部地球物理异常与成矿的关系,以及地下精细结构,本文采用人工地震、AMT、高精度磁测、综合物性研究等探测技术,结合该区的地质资料和前人的物性成果,通过磁、电、震联合反演,探讨了廖家湾成矿地球物理异常的深部地质成因;采用深、浅不同深度的地震反演速度剖面所提供的相对精细、精确的地下介质几何结构与速度变化特征,约束磁性与电性异常的解释,获得了较好的磁-震、电-震的一致性.研究表明:高磁性的矽卡岩与地面和航空磁异常密切相关,成矿地球物理异常与区内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是由深部隐伏钨锡矿(化)矽卡岩体引起.  相似文献   

6.
丽江7.0级和唐山7.8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异常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96年丽江7.0级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的形变动态演化过程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强震前形变场均存在大范围垂直差异运动增强以及与构造相关的形变高梯度带(区);(2)震前数年(或更长)垂直形变场的趋势改变,并出现形变局部化。结合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研究了这两次地震前垂直形变动态演化与孕震形变的异常特征,认为与构造相关的强烈差异运动是孕震应变能积累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从构造单元、活动断裂、地球物理场、海底地形等方面分析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研究认为,地震发生在陆壳向过渡壳变化的位置上。历史上地震活动沿深部构造变异带分布,该区地质构造、震源深度、地震类型、地震波特性等都有别于海峡中、北部,具有南海系的特征。震前地震活动空间图象揭示了地震是南海系北缘断裂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从重力场、地磁场和地热场等方面分析了山西断陷带地球物理场所具有的特征,论述了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揭示的深部构造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初步建立了山西断陷带强震发生的模式,指出,与强震活动密切相关的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深部构造,是进行地震预报和地震区划等不可缺少的依据,也是今后进一步研究地震成因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包头6.4级地震前较大范围前兆资料的研究,认为一个强烈地震在发生之前,围绕震中区不同区域内,将出现具有不同特点的前兆场异常群。其近场(Δ≤100km)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较长时间尺度的趋势性异常;中场(100km〈Δ≤200km)的主要特征是趋势和突发性异常并重;而远场(Δ〉200km)则一般无趋势性异常,只有急剧变化的短临异常。  相似文献   

10.
麻城1932年6.0级地震区地球物理场与深部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麻城地区重、磁异常场特征、经反演计算获得了深部结构特征。对重力布格异常利用Parder-Oldenburg快速位场反演方法计算出莫霍面的展布,对航磁异常利用对率谱法和矩谱法计算出居里面深度。在此基础上,探讨该震区深部蕴震条件。主要结论是:①麻城-团凤断裂带为该区切割较深的主要控震构造;②1932年麻城6.0级地震发生在区域重力异常等值线梯度最大处,磁力异常区局部正异常间的低值带,莫霍面及居面  相似文献   

11.
周庆  叶洪 《地震地质》2001,23(4):581-587
以华南沿海地区为研究区 ,将Bayes公式应用于地震环境特征与地震事件的相关性定量化研究中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 ,由统计某一因素不同类型所占的面积及发生在其上的中强地震数 ,得到地震发生的后验概率。为评价地质及地球物理各因素与地震关系的相对重要性 ,引入了系统工程学中的层次分析方法 ,最终得到研究区内以累积概率为指标的地震综合危险图 ,据此将研究区划分为内带与外带  相似文献   

12.
应用从属函数法分析了1988年1月-2007年9月华清4^#泉的水氡资料,共提取出6次中期异常。其中前4次异常在异常结束后的8~24个月对应了发生在南北地震带、青藏高原北部的肘≥7.3级远场强震,第5次为无震异常,第6次异常正在持续发展。对异常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作了讨论,给出了远场强震时间预测的指标,并依据第6次异常开始出现的时间,对未来远场强震发生的时间段进行了中期预测。  相似文献   

13.
徐伟民  石磊  陈石  卢红艳 《地震学报》2021,43(4):441-452
本文采用基于贝叶斯原理的重力平差方法对华北地区2009—2017年的16期陆地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进行了统一处理,结合研究区内2009年以来4次M≥4.5 地震活动,分析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基于华北地区均衡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沉积层重力异常和莫霍面重力异常,研究华北地区三维密度结构特征,分析区域重力场变化与深部密度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近年来M≥4.5地震均位于区域差分重力场和累积重力场“零值”等值线附近、异常变化剧烈的梯度带及梯度带转弯部位,以及深部结构中理论均衡厚度与实际地壳厚度存在差异的非均衡区和三维密度结构的高低密度过渡带内。   相似文献   

14.
区分"源兆"与"场兆",系地震预测探索中的重要课题。根据云南4组6级以上地震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资料,系统分析了强震源兆的流体前兆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在6级多强震的源兆区,即震中距100 km范围内,异常项目计有水位、水温、水氡、水汞及气汞;以中期、短期异常为主,临震异常很少;源兆异常台站和台项的比例均高于场兆。这些流体源兆特征的认识,可为利用流体异常判断地震危险区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4—2019年四川气象监测的雷电大气静电场资料,研究了同期四川MS≥5.0地震前的异常信息。结果显示,50%的MS≥5.0地震前,大气静电场日均值有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低值突跳,异常形态呈多样性,较突出的有不规则“W”“V”“U”型等。日均值低值异常出现后114天r=eM空间范围内发生MS≥5.0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其中,第10—19天,发震概率为33%;第2—9天,发震概率为17%。基于气象雷电监测的大气静电场观测资料,在排除雷电等干扰的情况下,可用于地震监测预报。  相似文献   

16.
陈兆辉  陈石  张双喜  刘金钊 《地震》2021,41(1):25-39
本文基于EGM2008重力场模型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均衡重力异常和多尺度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以鲁甸和景谷地震为例,认识其深部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过程,为该区域的构造运动和地震孕育环境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与地质构造格局相关性较好,川滇地块剧烈的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和非均衡状态与其强烈的地壳变形...  相似文献   

17.
2020年西藏改则3次5级以上地震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总结2020年2月—3月西藏改则3次5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震活动性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性:震前存在地震发生率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3次地震震中500 km范围内无观测台站分布,地球物理场观测能力较弱;③综合方法:识别出Wq值异常。3次改则地震均位于可可西里至唐古拉地区,其中2月21日5.0级地震位于羌塘地块北缘,而3月10日5.0级和3月12日5.1级地震位于羌塘地块南缘,且3月的2次地震相距约5 km,构成震群型序列。对3次5级以上地震序列的跟踪发现,2月21日改则5.0级地震序列主要分布在向阳湖—布若错断裂南侧发育的一条NNE走向的小断裂上,余震较少,震后40天内共发生8次ML 2.0以上地震,主震震源机制为张性破裂;3月10日5.0级和3月12日5.1级地震震源机制均为走滑型,余震序列丰富,主要分布在多条构造的延伸区域,计算得到序列h值为0.58,b值为0.88。综合分析认为,改则3次5级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较少,主要为具有中期意义的异常,综合方法的异常识别主要为后续强震的地点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结合2009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的《国家速报台站大地震速报评比标准》的要求,对太原基准地震台2009年速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对如何改进工作,有效提高速报质量,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Comprehensive studies on the crustal structures, the anomalies of geophysical field and the seismicity in Central-South Shanxi are conduct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deep tectonic background for occurring moderate earthquakes in Lingshi-Jiexiu region between Linfen and Taiyuan. From now on, the region should be attached clos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