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的中国戏剧在时代风云的变幻激荡中,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它的现代性追求和现代化步伐,屡屡遭遇来自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种种强大阻力。与此相对应,百年中国现代戏剧研究也同样可谓步履艰难。但尽管如此,中国现代戏剧及其研究还是结出了一串串果实。暂且抛开以曹禺等为代表所创造的诗化现实主义话剧和分别以田汉、梅兰芳为代表所开创的两条各具其价值的戏曲革新道路这些成果不谈,就现代戏剧研究而言,如果以王国维的古典戏  相似文献   

2.
戏剧的发生问题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焦点问题,也是一个长期聚讼不休,但又莫衷一是的问题。众所周知,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戏剧史的研究滥觞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因此很多论争都没有脱离王国维所提供的文献资料范围。如果以这种研究方法论证,那么就会得出中国戏剧晚成的结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既有让英雄入传、运用评传体、新颖的格式、畅达的行文等不同于传统传记又借鉴西方传记的特点,又保留注重史传、宏大叙事、实录原则等传统,堪称中西传记合璧的"宁馨儿",在现代传记文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谢本书同志的新著《龙云传》(四川民族出版社新近出版),是一部颇有特色的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人物传记,值得一读。 谢本书同志三十年来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来,他又侧重于西南、特别是云南地方史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十余种,其中人物传记占有相当比重。据作者在《龙云传》前言中说,他对民国以来在中国、特别是在西南地区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云南历史人物都有为之作传的想法,现已问世的有《蔡愕传》、《唐继尧评传》和这本新著《龙云传》。如果说《蔡锷传》、《唐继尧评传》的特色是着重于研究性的学术成果,《龙云传》则是在具有学术价值的基础上,更注意了对传记主人公的性  相似文献   

5.
历史总在上演着耐人寻味的剧目,剧中主角的命运更是跌宕起伏。有些人生前头角峰峰,死后却声名狼藉;有些人生前暗淡无彩,死后却被军上层层光环;有些人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声名雀起;有些人生前步步荆棘,死后却视人格之美。更有掺者,无论生前还是死后,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为人一误再误。熊希龄正是这样一位为“误”所“锁”的悲剧人物。历史人物既是历史的缩影,也折射着历史的方方面面。由是,人物传记不啻为窥探历史的一把钥匙,正所谓“知人论世”。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抹去历史的尘封重视历史人物的“真人’风采,正是史学…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就缺陷产品的召回立法主要分散在四个部门规章中.然而,在新形势下,为充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加强企业法定社会责任,为完善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体系,对缺陷产品召回予以统一立法有了一定的必要.<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送审稿)>尽管存有一定的弊端,但总体而言可谓是顺势而生.  相似文献   

7.
描述1949年之后中国戏剧发展历程的书可谓不少,按照出版时间的先后分别有王新民的<中国当代戏剧史稿>(1997)、傅谨的<新中国戏剧史>(2002)以及董健、胡星亮主编的<中国当代戏剧史稿>(2008)等;  相似文献   

8.
第二届华东戏剧期刊“田汉戏剧奖”近日揭晓,我校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赵莱静和青年讲师邹平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赵莱静的《1986年上海剧坛一瞥》综合论述了1986年上每剧坛话剧戏曲创作演出的情况,既肯定了一度创作及二度创作方面的成绩,又指出了总体创作中疲软、  相似文献   

9.
评《孙武本传》1994年,国家教委在我校(北师大)举办了“海内外先秦历史与文化最新进展高级研讨班”。周兴同志作为青年学者参加了这个班的研讨活动,得知他对中国古代军事史有浓厚的兴趣,又看到他潜心向学,我很高兴。后来看到他的新作《孙武本传》出版,读后想就...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对光复会领导人,如蔡元培、章太炎、秋瑾、徐锡麟等研究较多,而对陶成章的研究却很不够。长期以来,陶成章作为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并未得到实事求是的评价,这是很不公正的。1912年蒋介石暗杀了陶成章,因此,在蒋介石统治时期,陶成章成了研究的禁区。陶成章曾与孙中山有不同意见的分歧,发起过“倒孙风潮”,在南洋重组光复会,积极倡导与孙中山在沿海起义不同的“中央革命”,被认为是“分裂”革命组织,削弱革命力量,干了“亲痛仇快”的事。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学家也未给予陶成章公允的评价。在辛亥革命的先烈陶成章遇难85周年之际,谢一彪…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苏东坡传》是很精彩的一部文学家传记。它尽力展示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并深入挖掘形成伟大人格的原因。作者学贯中西,知识丰富,因此该书文笔纵横开合,善用对比来揭示苏东坡的独特个性。透辟的分析与独到的见识,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思维通脱而不拘泥,辩证法被运用得很自如。既忠实于传记史料的严肃性,而又能妙笔点染,随境成趣。善于通过苏东坡生活经历的变化展示其文学风格的发展演进轨迹。作者的语言自然流畅,有一种摒弃铅华的大气。总之,这本书是富有创见,别具一格的。  相似文献   

12.
读吴定宇著《学人魂———陈寅恪传》朱刚(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上海200433)按照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的传统,在两个时代交替之际,判断某个人物属于哪一时代,并不依他生活的年代,而是据他对其中某个政权的认同态度。象郑思肖、林景熙等人,在元代过的日子都比在...  相似文献   

13.
《文学遗产》一九八二年第二期发表的刘冬等同志的《关于〈京本忠义传〉》一文中,把1975年评《水浒》时,上海图书馆偶然发现的两张题为《京本忠义传》的残页,说得珍贵之至,甚至用了意义“非常重大”这样的形容词.窃以为这一说法未必合适.因为作者在前文已承认这只是偶然发现,而且仅是两张残页,其年代也肯定不会甚早(论证详后),怎能贸然断言它有“重大意义”,并称偶然发现者有“巨大功绩”呢?作者这样说其用意也并不难理解.因为刘冬同志是一再坚持江苏大丰、兴化所发现的施氏文物,确足以证明施耐庵是那里的人的说法的.所以一见到这个被学术界断代过早的残页后,便为它就能使“以往关于《水浒》只有到了明朝中后期才趋于完善的种种论断,关于施耐庵乃是郭勋门客托名的种种假设都已经不攻自破”.我以为这未免把复杂的学术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刘文所反对的“以往所谓……种种假设”,其主要矛头乃是针对拙作《〈水浒〉祖本探考——兼论“施耐庵”为郭勋门客之托名》(《江汉论坛》1982年1期)等文而发,因此,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重点诠释康拉德如何巧妙地运用二元对立手法构建《黑暗的心》的艺术魅力,彰显小说的力与美,突出作品的复义性及多层次性。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二元对立,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主题性的二元对立及词汇、寓意和人物安排方面的二元对立,通过从各个角度进行对比、对照,揭示现代人的绝望虚无、精神死亡的状况与实质,让读者看到并亲历这次刚果之行,深切感受小说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回家》作为哈罗德.品特倍受注目的作品,展示了两性间权力冲突这一中心主题。追寻权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身份确认的过程。父权制社会中的女性作为“他者”的形象出现,她们的身份、欲望依赖于男性存在。分析了《回家》中女性面对男性暴力的应策,以及颠覆男权、肯定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指出女性在与男权抗争的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八午十月十三日,瑞典科学院宣布当年诺贝尔文学奖金授予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消息传出后,埃及举国欢腾,整个阿拉伯世界也都兴高采烈,为阿拉伯文学的重振雄风而豪情满怀。人们常说,由于诺贝尔文学奖金评选委员会中没有亚洲人,所以亚非作家难以入选。依我看,正由于这个原因,对于当选的亚非作家,全亚非地区的人们都应引为自豪。纳  相似文献   

17.
《吉狄马加诗选》带着大小凉山黑色泥土的芳香步入了社会,走向世界。它是诗人近10年来诗歌硕果的精选,荟萃了诗人135篇优秀诗作。这些诗的血管里流淌的是诗人的民族的血,反映的是诗人对自己民族的审视和深沉的思索。 诗人吉狄马加,1982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仅在1985年至1992年8年之中,就出版诗集《初恋的歌》、《一个彝人的梦想》、《罗马的太阳》和《吉狄马加诗选》等。《初恋的歌》获中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组  相似文献   

18.
席勒、田汉都是富于时代感的戏剧家,田汉的戏剧创作接受了席勒的影响,从主题的选择到题材的处理都可以看出席勒的影子。田汉对席勒的接受经历了漫长的几十年,从“浪漫主义诗人”到“为自由而战的人”,到“民主与民族自由的战士”,田汉视阈中的席勒形象随时代环境、政治形势而变化。在处理审美与政治的关系时,田汉与席勒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席勒以审美的形而上功能构建理想的政治国家,田汉直接“为集团吼叫”,为政治呐喊,让政治凌驾于审美之上。  相似文献   

19.
杨宝春 《东方论坛》2014,(3):F0003-F0003
正对于新时期探索戏剧的研究,虽然已有徐晓钟、谭霈生《新时期戏剧研究》、李庆成《新时期的戏剧》、刘平《新时期戏剧启示录》、高音《北京新时期戏剧史》、田本相主编《新时期戏剧述论》等著作面世,但其中很多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宁殿弼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戏剧的研究,对于新时期探索戏剧尤为关注,做了长期的跟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先后发表了《新时期探索戏剧成因考释》、《新时期探索戏剧的戏剧观》、《论新时期写意型探索戏剧》、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高兴》这部小说通过对城市拾荒者这一特殊人群的生活写照,不仅真实地呈示出富足城市日常生活中的另面贫困,而且透过农民工噬魂的遭遇,有力凸现并发掘底层农民工充满盘诘的精神困惑,从中表达作者对中国当下现代化语境中农民的真切关怀与城乡关系问题的深切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