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B细胞亚群FcγRⅡb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初治RA患者及年龄性别匹配的15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B细胞FcγRⅡb的表达;评估其与RA病情指标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RA患者记忆性B细胞亚群百分率[(18.30±8.94)%]低于健康对照组[(32.31±1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5,P=0.001);初始B细胞亚群百分率[(78.11±9.00)%]高于健康对照组[(64.24±1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1,P=0.001);RA患者外周血CD19+CD27+记忆性B细胞表面FcγR IIb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7 571.95±4 494.53)%]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3 304.87±6 56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8,P=0.004);RA患者外周血记忆性B细胞表面FcγRⅡb的MFI与RA患者的Ig G水平呈负相关(r=-0.732,P=0.007)。结论 RA患者外周血记忆性B细胞FcγR IIb表达低于健康对照,并与RA患者的Ig G水平呈负相关,FcγRⅡb表达异常可能在RA免疫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cγRⅡb及血清C。q抗体的表达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检测了41例SLE患者和30例正常人外周血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FcγRⅡb的表达及血清C1q抗体水平,将上述指标分别与抗核抗体(ANA)、dsDNA抗体及SLE活动性指数评分(SLEDAI)作相关性分析。结果SLE患者外周血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FcγRⅡb的表达均减少(以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血清C1q抗体水平明显增高,FcγRⅡb和C1q抗体与ANA、抗dsDNA及SLEDAI评分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FcγRⅡb与C1q抗体呈低一中度负相关。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cγRⅡb表达缺陷和血清C1q抗体水平升高在SLE的免疫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FcγRⅡb和C1q抗体是判断SLE病情活动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FcγRⅡb和C1q抗体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cγRⅡb和血清C1q抗体的表达及其在SLE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32例SLE和22例正常人外周血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FcγRⅡb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清C1q抗体采用ELISA法测定,并将FcγRⅡb和C1q抗体的表达分别与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及SLEDAI评分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患者外周血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FcγRⅡb的表达均减少。以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为著,血清C1q抗体水平明显增高,且FcγRⅡb和C1q抗体与ANA、抗dsDNA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FcγRⅡb与C1q抗体呈低-中度负相关。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cγRⅡb表达缺陷和血清C1q抗体水平升高,使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功能下降,这在SLE的免疫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FcγRⅡb和C1q抗体是判断病情活动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调节性T细胞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外周血和唇腺中的表达.方法 选取23例pSS患者和15名健康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之间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磁珠分选外周血CD4+T细胞,提取叉头样转录因子(Foxp3)的m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选取23例pSS患者和5例除外pSS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2组之间唇腺组织中CD4+和Foxp3+T细胞的表达差异.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 学处理.结果 pSS组[(5±6)%]外周血Foxp3+T细胞的表达比健康对照组[(10±5)%]明显降低(t=2.190; P=0.036); Foxp3-mRNA的含量pSS组(0.08±0.05)与健康对照组(0.09±0.0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5;P>0.05);与PBC对照组唇腺中CD4+T细胞[(11±6)%]和Foxp3+T细胞[(3.2±1.1)%]比较,pSS患者唇腺中CD4+T细胞[(30±10)%]和Foxp3+T细胞[(10.7±5.8)%]表达增加(t=4.072,2.840;P均<0.05).结论 调节性T细胞在pSS外周血表达降低,而在唇腺中的表达并未减少,二者之间表达不一致,Foxp3参与了pSS的发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亚群(未活化B细胞、记忆性B细胞和浆母细胞)的分化状态及其与自身抗体和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选择RA患者60例,根据临床表现和用药后的反应分为缓解期、活动期与难治型3组。健康献血者24名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中未活化B细胞(CD19~ CD27~-)、记忆性B细胞(CD19~ CD27~(dim))和浆母细胞(CD19~ CD27~(high))的比率,分析这3组B细胞亚群和CD19平均荧光强度与类风湿因子(RF)、抗Ⅱ型胶原(CⅡ)抗体和抗环瓜氨酸(CCP)抗体及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①RA与正常对照比较未活化B细胞和浆母细胞明显升高,而记忆性B细胞明显下降(P<0.05);缓解组和难治组的未活化B细胞比率明显升高(P<0.05),记忆性B细胞比率明显降低(P<0.05);活动组和难治组中的浆母细胞比率明显升高(P<0.05)。②RA患者CD19平均荧光强度与血沉、C反应蛋白、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浆母细胞亚群比率与关节肿胀指数正相关。③未活化B细胞、记忆性B细胞及浆母细胞亚群与RF、抗CⅡ抗体和抗CCP抗体无明显关系。结论RA患者外周血中存在着B细胞亚群的紊乱,以浆母细胞和未活化B细胞的比率升高,记忆性B细胞比率下降为特征,浆母细胞比率在活动性和难治性RA患者中明显升高且与关节肿胀指数正相关,B细胞在RA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血清中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水平,探讨其在pS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pSS患者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BLyS水平,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及补体C3、C4水平,间接免疫荧光法及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ANA)、抗SSA抗体、抗SSB抗体的水平。对照组30名为我院门诊的健康体检者,性别、年龄构成与pSS患者组匹配。分析BLyS在pSS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与RF、免疫球蛋白、补体、ANA、抗SSA抗体、抗SSB抗体的相关性。结果血清BLyS平均水平在pSS患者组为(560±380)pg/ml,在对照组为(195±93)pg/ml,pSS患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BLyS水平与RF、IgG、丙种球蛋白呈正相关(r=0.598,P<0.01;r=0.522,P<0.01;r=0.547,P<0.01),与IgA、IgM、C3、C4无明显相关性。ANA和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者血清BLyS水平高于上述指标正常者。结论pSS患者的血清BLyS水平升高,且与免疫球蛋白定量、自身抗体表达有相关性。BLys的异常表达可能是pSS发病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正>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以口眼干燥为主要临床表现,抗SSA/SSB抗体是本病的标志性抗体,多个pSS国际分类标准将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作为诊断条件之一。然而,当患者抗SSA/SSB抗体阴性,口眼干燥的症状轻微,并同时以突出的肾脏损害为首要表现时,诊断较为困难。现报道1例以肾损害为首要表现的抗SSA/SSB抗体阴性的pSS病例,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避免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改良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固相化检测技术(MAIPA)、流式细胞术及夹心法ELISA分别检测64例1TP患者及31例正常对照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GPⅡb/Ⅲa抗体、抗GP I b/Ⅸ抗体)、T淋巴细胞亚群、网织血小板(RP)及血小板生成素(TPO)的变化.结果 ITP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频数[急性ITP组患者为7.6±4.6/105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慢性ITP组患者为5.3±3.0/105个PBMC]、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GPⅡb/Ⅲa抗体、抗GPI b/Ⅸ抗体)的吸光度值(急性ITP组患者为0.51±0.11、0.48±0.06,慢性ITP组患者为0.49±0.10、0.46±0.09)、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27.09±9.86)%]、RP百分比[巨核细胞增多组为(24.85±19.18)%,巨核细胞正常组为(23.89±18.9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3±0.5/105个PBMC,0.33±0.06,0.41±0.03,(22.08±4 54)%,(8.19±2.46)%,P值均<0.05],其中急性ITP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高于慢性ITP患者(P<0.05).ITP组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60.88±14.59)%、(28.41±10.55)%、1.18±0.59]均低于正常对照组[(69.89±6.43)%、(35.38±5.05)%、1.64±0.29,P值均<0.05].ITP患者巨核细胞增多组TPO水平(72.09±41.64)明显低于ITP患者巨核细胞正常组(118.60±70.72,P<0.05),与正常对照组(75.37±26.3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血小板特异性抗体、T淋巴细胞亚群、RP%及TPO在ITP诊断及指导定向干预治疗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相关间质性肺疾病(pSS-ILD)患者血清活性氧(ROS)、转录因子κB(NF-κB)及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科和风湿科收治的女性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94例,其中单纯pSS患者46例作为pSS组,pSS-ILD患者48例作为pSS-ILD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女性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干燥综合征A(SSA)抗体、抗干燥综合征B(SSB)抗体、抗Robert52(Ro52)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ROS、NF-κB及TGF-β_1水平;血清NF-κB水平与pSS-ILD患者血清ROS及TGF-β_1水平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pSS组和pSS-ILD组患者抗SSA抗体、抗SSB抗体及抗Ro52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pSS组和pSS-ILD组患者抗SSA抗体、抗SSB抗体及抗Ro52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S组和pSS-ILD组患者血清ROS、NF-κB及TGF-β_1水平高于对照组,pSS-ILD组患者血清ROS、NF-κB及TGF-β_1水平高于pSS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F-κB水平与pSS-ILD患者血清ROS(r=0.95)及TGF-β_1(r=0.98)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pSS-ILD患者血清ROS、NF-κB及TGF-β_1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清NF-κB水平与血清ROS、TGF-β_1水平有关,推测ROS-NF-κB-TGF-β_1信号通路可能与pSS-IL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在pSS诊断中的作用及相关结膜病变的免疫学影响因素。方法:纳入以干眼为主诉的患者57例,其中pSS患者38例,非pSS患者19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并用Nelson法评分。pSS中31例进行了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等血清学检查。采用t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相关数据之关联。结果:以结膜印迹细胞学Nelson分级≥2级为阳性界值,结膜印迹细胞学在pSS诊断的敏感度为68.4%,特异度为89.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767。在pSS患者中,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的不同Nelson分级之间,ANA(χ^2=4.664,P=0.031)、抗SSA抗体(χ^2=8.58,P<0.01)、抗SSB抗体(χ^2=6.13,P=0.013)、抗SSA-52抗体(χ^2=6.48,P=0.011)、IgG(t=-4.344,P<0.01)和RF(U=25.0,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在pSS的诊断中有一定价值,可作为评估SS结膜病变的重要依据。血清ANA、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SSA-52抗体、IgG、RF水平与结膜病变程度有显著相关,可能是结膜受累的免疫学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CD5 B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57例SLE患者和35名正常人群外周血CD5~ B细胞进行检测,并且同时检测抗dsDNA抗体、抗核抗体(ANA)、抗心磷脂抗体(ACL)、补体C3、C4。结果SLE患者CD5~ B细胞水平[(2.1 0.4)%]与正常人[(1.5±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SLE患者CD5~ B细胞水平(2.5±0.5)%显著高于稳定期(1.4±0.5)%;CD5 B细胞与dsDNA、ANA、抗心磷脂抗体(ACL)升高呈正相关,与补体c3呈负相关。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5~ B细胞明显升高,与SLE疾病活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pITP)患者外周血CD+19CD+27细胞、CD+19CD-27细胞以及B细胞激活因子(BAFF)的表达.方法 30例慢性pITP患者作为病例组,对照组为15例健康献血员.流式细胞仪测定其外周血CD+19CD+27细胞及CD+19CD-27细胞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其外周血BAFF浓度.随访12例患者给予地塞米松治疗,8例患者给予长春新碱治疗,2周后测定上述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ITP患者组外周血CD+19CD-27细胞比例、BAFF浓度增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患者经长春新碱治疗后,CD+19CD+27细胞及CD+19CD-27细胞表达明显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TP患者外周血存在B细胞亚群紊乱,以CD+19CD-27细胞表达升高为特征;短期内地塞米松对pITP患者外周血CD+19CD-27细胞的表达无明显影响,长春新碱则能显著抑制pITP患者外周血CD+19CD+27细胞及CD+19CD-27细胞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四种自身抗体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中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检测SSA抗体、SSB抗体、M,受体蛋白多肽(M]RP)抗体、α-胞衬蛋白IgG抗体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析4种抗体在ps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pSS患者110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8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80例,用斑点法检测所有患者的SSA抗体、SSB抗体,ELISA法检测所有患者的M、RP抗体、α-胞衬蛋白IgG抗体.结果 M3RP抗体、α-胞衬蛋白IgG抗体、SSA抗体、SSB抗体在pSS患者中的敏感性分别为78.2%、77.3%、45.5%、30.9%,均高于RA(6.2%、10.0%、6.2%、0)和SLE患者(9.9%、11.3%、28.8%、5.0%)(P值均小于0.05).SSA抗体、SSB抗体、M,RP抗体、α-胞衬蛋白IgG抗体在pSS患者中的特异性分别为83.8%、97.7%、92.0%、90.0%.M3RP抗体、α-胞衬蛋白抗体在SSA抗体和(或)SSB抗体阴性的pSS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6.1%、69.5%.SSA抗体或SSB抗体联合M3RP抗体或α-胞衬蛋白抗体,可使pSS诊断的敏感性提高至88.2%,α-胞衬蛋白抗体、M3RP抗体联合检测时敏感性达83.6%.2种抗体联合检测与3种抗体联合检测比较,其对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SA抗体或SSB抗体联合M3RP抗体和(或)α-胞衬蛋白抗体检测,可明显提高pSS诊断的敏感性.SSB抗体、M3RP抗体、α-胞衬蛋白IgG抗体在pSS诊断中均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外周血CD+4CD+25T细胞表达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Yang XY  Lu XY  Xü DH  Lü QH  Wang QH  Wu HX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8):570-572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4 CD2 5T细胞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3例SLE患者外周血CD4 CD2 5T细胞表达,根据CD25表达荧光强度>100者为CD4 CD25brightT细胞,并与SLE活动指数评分(SLEDAI)、血清补体C3水平、抗双链DNA抗体、抗核抗体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SLE患者外周血CD4 CD2 5T细胞表达率为(7·84±1·85)%,显著低于对照组(9·18±2·01)%(P<0·05),且活动期组[(6·72±1·16)%]较稳定期组更低[(8·57±1·91)%,P<0·01]。外周血CD4 CD25brightT细胞表达率在活动期组[(0·85±0·24)%]和稳定期组[(0·91±0·25)%]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6),但均低于对照组[(1·43±1·08)%,P<0·01]。随治疗后SLEDAI评分的下降,活动期组SLE患者外周血CD4 CD25brightT细胞表达率无明显变化。进一步分析外周血CD4 CD25brightT细胞表达率与SLEDAI评分、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滴度和血清C3水平的相关性,分别为ρ=-0·188,P=0·178;ρ=-0·216,P=0·121;ρ=0·082,P=0·560;ρ=0·010,P=0·9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CD4 CD2 5T细胞的减少可能与SLE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L-21对UC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固有层组织内淋巴细胞的免疫病理调节.方法:收集28例UC患者和22例健康成人外周血标本和肠黏膜活检标本,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BMC)和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淋巴细胞(LPMC), 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L-21R在CD4+、CD8+ 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表面表达. 培养PBMC和LPMC, 使用IL-21和抗CD3单抗体外刺激, 48 h后收集上清液,使用ELISA检测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IFN-γ、IL-2)分泌, 分析IL-21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病理作用.结果:UC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固有层组织内CD4+、CD8+ T细胞、CD20+ B细胞和CD56+NK细胞表达IL-21R水平比健康者显著升高(PBMC:8.42±2.14 vs 3.46±0.54, 10.35±2.17vs 5.28±2.2, 7.27±1.15 vs 2.35±0.41, 12.55±3.12 vs 5.45±1.06; LPMC:22.44±3.46 vs6.26±1.15, 24.48±4.57 vs 6.87±1.02, 16.24±3.10 vs 5.56±1.44, 23.54±4.12 vs 8.45±1.68, 均P<0.05). 体外培养PBMC或LPMC, 使用IL-21刺激, 发现IL-21可显著诱导UC患者的PBMC和LPMC激活, 并分泌高水平的TNF-α和IFN-γ(346±72 vs 120±27, 3048±426 vs1182±242; 625±113 vs 154±35, 3827±418vs 1520±304, 均P<0.05).结论:IL-21R参与肠黏膜炎症损伤, 阻断IL-21生物学效应可能治疗U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γδ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42例SLE患者、20名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CD3+γδ+T细胞百分率及绝对数;用膜联蛋白-Ⅴ/碘化丙啶法检测6例活动期SLE患者及6名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CD3+T细胞及γδ+T细胞的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测定42例SLE患者血清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dsDNA)抗体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百分率[(3.0±1.8)%]较非活动期[(5.3±3.0)%]及健康对照组[(6.8±2.8)%]均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3.071和-5.913,P均<o.01);活动期SLE患者γδT细胞绝对数[(1.7±1.6)×107/L]明显低于非活动期[(5.3±3.6) ×107/L](t=-3.292,P<0.01),且两者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0.1 ±5.0) ×107/L](t值分别为-7.247和-2.905,P均<0.01).活动期SLE患者γδT细胞绝对数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0.365,P=0.047).SLE患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百分率(r=-0.336,P=0.030)及绝对数(r=0.410,P=0.007)均与红细胞沉降率( ESR)呈负相关,γδT细胞绝对数与血红蛋白呈正相关(r=0.409,P=0.007).此外,SLE患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SLE患者CD3+T细胞凋亡率(t值分别为2.886和2.952,P均<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数量下降,与病情活动相关;γδT细胞数量下降的机制可能与凋亡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jren's syndrone,pSS)患者B细胞受体(BCR)上的互补决定区(CDR)3受体库进行测序分析,评估pSS患者在该受体库的组成、多样性、各功能基因亚家族的偏向取用等与健康人群的差异。方法入组20例初治pSS患者和19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通过磁珠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选出CD19~+B细胞,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和测序,然后对数据进行生物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e Whitney U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pSS患者CDR3序列平均长度为(53.03±1.68)bp,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55.47±1.52)bp (P0.001)。对CDR3多样性的比较分析发现:D50指数在pSS患者为(0.217±0.014),显著低于健康对照(0.229±0.020)(P=0.04),表明pSS患者CDR3克隆多样性较健康对照者明显下降。pSS患者和健康对照者V/J基因优势取用分析显示:pSS患者在V功能性家族性基因中,对IGHV1、IGHV4、IGHV5、IGHV6的取用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对IGHV3的取用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pSS患者在J功能性家族性基因中,对IGHJ1、IGHJ2、IGHJ3的取用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在BCR CDR3受体库基础上筛选出普遍存在于抗SSB抗体阳性pSS患者外周血B细胞BCR H链的优势取用CDR3序列,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发现3种与疾病特征性相关的共享克隆型(CARAGMDVW、CARGRYYYYGMDVW、CAKDNKPLNYDILTGQMNYGMDVW)在pSS患者中存在显著富集现象。结论 pSS患者BCR CDR3序列长度和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以及其功能基因亚家族V/J基因存在非随机优势取用及共享克隆现象,均提示pSS患者某些B细胞存在特异性克隆扩增可能。对BCR CDR3受体库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发现pSS患者疾病相关B细胞克隆,监测疾病状态下B细胞活化状态,寻找潜在的pSS特异性自身抗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未经治疗的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和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亚群(CD19+CD24hi CD38hi B细胞、CD19+CD24hi CD27+B细胞)的百分比,及其在治疗后的变化情况。方法根据《梅毒诊疗指南(2014)》标准,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大学地坛医院教学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的43例梅毒患者及8例健康对照。在治疗前及苄星青霉素治疗后2个月进行随访,对每次随访患者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CD19+CD24hi CD38hi B细胞、CD19+CD24hi CD27+B细胞的百分比。结果 43例梅毒患者中,一期梅毒13例,二期梅毒16例,隐性梅毒14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未经治疗的一期、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CD19+CD24hi CD38hi B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CD19+CD24hi CD27+B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梅毒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CD19+CD24hi CD38hi B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9+CD24hi CD27+B细胞百分比均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梅毒患者外周血CD19+CD24hi CD38hi B细胞百分比与TRUST滴度呈正相关(P0.01);CD19+CD24hi CD27+B细胞百分比与TRUST滴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CD19+CD24hi CD38hi B细胞有可能是一期、二期梅毒患者的重要免疫学变化指标之一。苄星青霉素治疗能快速有效降低一期、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CD19+CD24hi CD38hi B细胞百分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抗肿瘤坏死因子-α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治疗前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7表达的变化.方法 30例经甲氨蝶呤(MTX)治疗至少3个月病情仍处于活动期的RA患者按3:1:1比例由计算机程序产生随机分配方案分为A、B、C 3组,A组接受为期14周的英夫利西单抗(3 mg/kg)治疗;B组接受为期6周的英夫利两单抗(3 mg/kg)治疗;C组接受为期14周的安慰剂治疗.治疗期间继续口服原剂量的MTX.流式细胞术检测RA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CD147平均荧光强度水平(MFI)变化,并观察其与临床相关指标的关系.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 ①治疗前RA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CD147 MFI为(101±25),健康志愿者为(7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RA患者外周血CD147 MFI与病情活动指标DAS28(r=0.471,P=0.000)、红细胞沉降率(ESR)(r=0.371,P=0.000)、C反应蛋IQ(CRP)(r=0.249.P=0.010)、晨僵持续时间(r=279,P=0.010)呈正相关.②3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CD147 MFI均有下降,第18周与基线相比,A组平均改变差值(-26.9±21.7)、B组平均改变差值(-35.4±15.5)与C组平均改变差值(-10.0±6.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动期RA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CD147表达增高;与单用MTX相比,英夫利西单抗联合MTX治疗CD147 MFI表达下降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CD8+CD28-T细胞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8+CD28- T细胞在强直性脊柱炎(A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0例AS患者和21名正常人外周血CD3+CD8+ T细胞表面CD28分子的表达,同时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相应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CRP).结果 AS患者外周血中的CD8+CD28- T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18±6)%对(14±5)%,P=0.020],患者外周血CD3+、CD8+CD28+ T细胞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人[(65±9)%对(69±8)%,P=0.039];[(15±5)%对(18±4)%,P=0.038],CD8+ T细胞的表达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患者外周血中的CD8+CD28- T细胞的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AS的疾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