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课程的概念仁者见仁,很难达成共识。在人本主义视角下,可以把课程形象的定义为:学生即课程。为此,从培养学生是课程的终极目标,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要求课程设置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课程设置要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对学生来说,课程由原来的知识世界转向生活世界,一改往日的以认知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课程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要求课程设置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课程设置要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枝发展相联系.对学生来说,课程由原来的知识世界转向生活世界,一改往日的以认知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课程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4.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曾经一度是彼此对立与分离的两种课程形态 ,但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 ,经过两次国际课程改革运动和课程理论的发展 ,这两种课程形态由截然分开和彼此对立走向相互融合和趋向统一 ,熔于一炉 ,从而形成了以建构主义课程观为基础的“学生本位课程  相似文献   

5.
人本主义课程观力主课程的“人本化”,它强调通过教育以实现包括学术潜力和非学术潜力在内的人的能力的全域的发展。认知学习必须同情意、情感相结合,心智发展必须同情绪发展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方法只有当它植根于情意基础时,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它认为以学生的生活现实问题为主题选择出来的教材,教学才会真正适合儿童的实际,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活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改革。我们可以借鉴人本主义课程观中一些有用的东西,使基础教育课程逐渐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明确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是学生评价理论研究及实践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不同课程观下的学生评价价值取向,对课程本质观、课程评价取向及其关系进行了讨论,明确了学生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同时对学生评价取向在学生评价中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郭铁妹 《考试周刊》2008,(4):109-110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每个人均有一种内在本然的倾向,促使个人探索环境、学习知识,并致力于追求更能充分发挥功能、更让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罗杰斯等人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主张.人本主义理论下的学生观体现在由学生自己研究、自己表达、自己创造、自己选择、自己评价.而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则体现为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创建自主学习环境等.  相似文献   

8.
人本主义课程观力主课程的“人本化” ,它强调通过教育以实现包括学术潜力和非学术潜力在内的人的能力的全域的发展。认知学习必须同情意、情感相结合 ,心智发展必须同情绪发展相结合 ,教学内容与方法只有当它植根于情意基础时 ,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它认为以学生的生活现实问题为主题选择出来的教材 ,教学才会真正适合儿童的实际 ,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活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亟待改革。我们可以借鉴人本主义课程观中一些有用的东西 ,使基础教育课程逐渐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物学》2006,22(10):7-7
学生中心课程论流派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等为基础来组织设计课程。这种课程思想最初是由杜威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初人本主义者极力推崇这类课程。融合课程是人本主义课程最典型的形态,其实质是把情意领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认知领域(知识、能力  相似文献   

10.
人本主义课程观的哲学一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是人本主义课程观的核心,课程应当有益于实现人的“完满人性”是其课程观的重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存在的弊端使人本主义课程观受到一些教育学研究者的青睐并影响到课程改革方案的取向,人本主义课程观中一些有用的东西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课程观就是学生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属于课程和观念研究的范畴.但在实际中,长期处于“被”教育主体地位的学生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学生对课程有着其独到的看法.由于受到教学过程、文化环境、课程本身以及自我定位等影响,学生对课程的观念具有一定的过程性、文化性、差异性,并呈现出一定类群的相似性.只有关注学生的这种课程声音,了解学生的心声,才能帮助我们真正还原学生主体地位,有效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已成为教育界中的共识,但素质教育的观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中去却不尽人意。虽然有不少教师已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向启发式迈出可喜的一步,但对学生的情感,尤其对创新精神却缺乏足够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问多,而学生主动发问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在中学教育阶段,广大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没能享有很充分的课程选择权。文章从课程、师资、学生与学校等方面谈及学生字有课程选择权的条件,从而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丽洁 《中学教育》2008,(11):54-56
目前,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双语教学实验。双语情境教学因其体现出的实效性和便于操作的特点而倍受青睐,但在教学实践中,双语情境教学在设计上存在着若干不可小觑的问题。本文拟从人本主义课程观的思维视角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希冀能为科学合理地设计双语情境教学和提高双语教学的效能提供可资参考的意见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吴涧石 《考试周刊》2013,(34):181-182
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施需要得到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课程资源对于科学教育至关重要。本文以"校园科技场馆"为例,论述了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给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带来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方面的革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后课程研究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改革运动极为活跃.相应地,课程设计模式和课程理论也不断出新,归纳起来,主要有: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生中心课程理论.这些理论的发展都是以人本主义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7.
"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都是"预期的"、"未完成的课程"。只有高等学校课程成为"学生课程",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扬弃"和"自我超越",它才成为"完成的课程"。当高等学校课程成为"学生课程",每一个大学生都不仅仅有自己的学科与专业,更重要的是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程体系,有了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文化视界、科学与人文精神、个人修养等。  相似文献   

18.
学生观是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对历史上已有的和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学生观进行系统的梳理、理性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立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主体性学生观,进而提出课程变革的相关建议与思考。文章主要论述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及课程文化几个方面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近二十多年的课程教学改革经历了“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虽然这期间教育界始终关注着“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然而作为“人”的学生,其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并非一直引起改革的重视,而是有一个从“缺失”到“成长”的流变历程。  相似文献   

20.
“问题解决”,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感受问题和发现问题,主动、积极地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新课程改革,进行了“问题解决”这一学习方式的研究探索,深刻的体会到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正是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