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螺旋型旋转吸收器(Ⅱ)──烟气脱硫传质系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昭琼  童志权 《化工学报》1996,47(6):758-762
  相似文献   

2.
螺旋型旋转吸收器(Ⅱ)──烟气脱硫传质系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言旋转吸收器是在离心力场(或高重力场)下,气液逆流接触吸收.较之在重力场下的气液逆流吸收,气液间相对速率更大,液膜更薄,体积传质系数增大,因而传质效果好,设备体积小.本螺旋型旋转吸收器还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等优点,在文献[1]中,作者对其结构、比表面积等作了介绍.70年代末,英国ICI公司取得了高重力旋转填料床设备(HIGEE)的专利,并进而取得了应用于吸收和精馏的欧洲及美国专利.1979年,ICI公司建立了第一套用于精馏的中试装置;1985年,美国海岸巡逻队建立了第一套用于脱除地下污水挥发组分的HIGEE;80年…  相似文献   

3.
热管式降膜吸收器的传热传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热管式降膜吸收顺溶液吸收传热传质并通过热管移出吸收热的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通过求解热管加热段外壁面溶液波动降膜的动态二维偏微分方程和热管传热方程,研究了膜雷诺数,低位余热温度,输出温度等因素对传热管质过程的影响,对进一步工作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根据旋流吸收器中分散液相不同的运动形态建立了伴有化学反应的气液吸收传质模型,且该模型的表达形式与Danckwerts的表面更新理论一致。从模型上看,液侧传质系数kL正比于扩散系数DA和表面更新率S的平方根,这一正比关系还得到了实验结果的部分验证。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与其他吸收器相比,作为一种结构简单的静态设备,旋流吸收器同样可以提供一个强化传热、传质的流体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5.
微化工技术在流体流动、过程强化、传质与反应过程等领域备受关注,本文归纳整理了3种不同类型的微吸收器(微降膜吸收器、微通道吸收器和微网格吸收器)捕集CO2过程中的水力学性质和传质过程及其机理研究进展,并对3种微吸收器吸收CO2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同时对微吸收器能快速工业化提出展望。其中重点介绍了微通道泰勒流吸收器的水力学流动特性,包括泰勒流气泡的生成机制、气泡和液弹的长度、气泡的输运和运动速度、气泡截面形状及液膜厚度和气液两相流压降;归纳了微通道泰勒流吸收过程的传质过程机理和传质系数的模型以及不同影响因素(通道截面尺寸,通道长度,主通道结构及入口形状,气、液相组成及其流速,吸收剂和系统压力)作用下CO2吸收效率和传质系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螺旋通道型旋转床可控制备超细氢氧化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螺旋通道型旋转床(rotating bed with helix channels,RBHC),采用超重力法制备了分散均匀的片状超细氢氧化镁.考察了加料方式对产品分散性的影响及氨镁摩尔比对产品的收率和形貌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激光粒度仪、X射线衍射仪、热重-差热分析仪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反向加料可较好改善片状氢氧化镁的分散性;当氨水与氯化镁摩尔比为6:1时样品为规则六方片状,平均粒径为0.7 μm;用RBHC超重力法能可控地制备出超细氢氧化镁,与传统搅拌釜反应沉淀法相比,反应时间缩短至原来的1/8,生产能力至少增加7倍.  相似文献   

7.
超重力旋转床中的传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超重力旋转床是80年代出现的新型传质设备,该设备利用远大于重力的离心力,极大地强化了气液或液固间的接触,增强了传质效果。在相同的传质条件下,与重力场中的设备相比,该设备的体积小、操作强度大、体积传质系数KLα大,可广泛适用于各种气液传质,也适用于液固传质。理论研究由传统的重力作用下的传质发展到超重力场作用下的传质。本文对近年来关于超重力旋转床中的薄膜厚度、比表面积、传质系数等的研究结果作了综述、分  相似文献   

8.
以两级雾化超重力旋转床为例,用化学吸收法考察了超重力因子β、液体流量、气体流量等对体积传质系数kyα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级雾化超重力旋转床的体积传质系数随气液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在β较小时,实验曲线的斜率较大,kyα随β的增加急剧增加;但是当β超过100后,曲线的斜率减小,kyα随β的增加缓慢增大。  相似文献   

9.
梁伟 《氯碱工业》2002,(5):42-43
结合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盐化工总厂的实际情况,对石墨换热器换热面积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列管式、圆块孔式石墨降膜吸收器的优缺点,并介绍了一些新材质的换热吸收器。  相似文献   

10.
以CO2-NaOH体系化学吸收测定不同超重力因子、液量和气液比(体积流量比)条件下的有效传质比表面积a,在相同操作条件下,以氨-空气-水体系进行空气吹脱含氨富液测定不同超重力因子、液量和气液比条件下的气相体积传质系数kya,从而得到气相传质系数ky,对其气相传质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a随超重力因子、液量和气液比增大而增大,kya和ky均随超重力因子和气液比增大而增大,随液量增大而减小. 通过对比可知,在相近操作条件下新型旋转填料床的气相体积传质系数比文献折流旋转填料床的提高36%. 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拟合出a, kya和ky分别与气相雷诺数ReG、液相韦伯数WeL和伽利略数Ga之间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11.
旋转椭圆截面螺旋管道内的二次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张量分析推导出旋转螺旋直角坐标下Dean问题的控制方程 ,以Dean数D为小参数采用摄动方法获得椭圆截面旋转螺旋管道内黏性流动的摄动解 ,结果表明该流动受 4个参数的影响 :D ,η,σ ,λ.并讨论了各个参数变化时截面二次流形态的复杂变化 .结果还表明一阶挠率项不影响圆截面旋转螺旋管道内的黏性流动.  相似文献   

12.
连续环状旋转固定床吸附分离水溶液中的碳水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静态法测定了葡萄糖-果糖,木糖-山梨糖在水溶液中双元组分的吸附相平衡关系,得出相应的吸附等温方程。对于 木糖-山梨糖体系而言,732Fe^3+型树脂的吸附选择性能优于732Ca^2+型树脂。用扰动应答技术研究了固定内相间的传质过程,并用传递函数法求出吸附相间平衡常和总传质系数。通过连续环状旋转固定床的运行,得出不同的流出曲线和色谱峰。分别考察了进行流量,冲洗流量和进料浓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研  相似文献   

13.
石景祯  崔晓钰  徐之平  唐聪 《化工学报》2008,59(11):2756-2761
结合板式降膜技术与膜反转技术的优势,提出了一种新型膜反转板式降膜吸收器。设计并建立了膜反转板式降膜吸收试验台,在试验台上完成了不同吸收压力、溶液流量、进口温度、冷却条件等对膜反转板式降膜吸收器传热传质性能影响的系列实验研究,得到该吸收器的传热传质性能。为膜反转板式降膜热质传递设备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定依据,也为进一步开发高效紧凑的热质传递元件及设备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超重力旋转床气相压降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重力旋转床是一种高效的气液接触设备,可极大地强化气液传质过程,在化工、材料、冶金、能源、环保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气相压降是超重力旋转床设计、选型时需要考虑的一项重要指标。自从超重力旋转床问世以来,人们对其气相压降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对近年来国内外超重力旋转床的气相压降模型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别从逆流式旋转填料床、错流式旋转填料床、折流式旋转床3方面具体介绍了各压降模型的研究方法并进行了对比,最后对超重力旋转床气相压降模型研究的方向与重点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任永祥 《大氮肥》1996,19(2):102-104,110
CO_2吸收塔腐蚀现象及原因分析任永祥(川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二化肥厂,成都,610301)1994年12月在对CO2吸收塔进行压力容器定期检验时,发现该塔下塔底部的气体进口分布器与最下层填料支撑之间塔壁发生了较严重的冲刷腐蚀现象。经过1995年一年?..  相似文献   

16.
在新型旋转填料床中以NaOH为吸收液脱除烟气中的SO2,考察了超重力因子、液气体积比、进气量等因素对脱硫率(h)和气相传质系数(KGa)的影响及循环次数对脱硫率和溶液pH值的影响. 结果表明,h随超重力因子、液气体积比增加而增加,随进气量增加而降低;KGa随超重力因子、液气体积比、进气量增加而增加. 脱硫率和溶液pH值随循环次数增加呈下降趋势. 最佳操作条件为:超重力因子67,进气量55 m3/h,液气体积比(1.1~1.3)′10-3. 在该条件下,出口气体中SO2浓度低于100 mg/m3,h稳定在约98.7%,比多级雾化旋转填料床提高18.7%. 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拟合出KGa与气相雷诺数ReG、液相韦伯数WeL和伽利略数Ga之间的关联式为  相似文献   

17.
分析低温甲醇洗装置硫化氢吸收塔主吸收段压差高的原因,采取了无氧条件下清洗塔盘、工艺调优等处理措施,较好的解决了问题,保证了该塔在高负荷下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8.
The experimental friction factor and Nusselt number data for laminar flow through a circular duct having integral helical corrugations and fitted with a helical screw-tape insert are presented. Predictive friction factor and Nusselt number correlations are also presented. The thermohydraulic performance was evaluated.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re that the helical screw-tape insert in combination with integral helical corrugations perform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individual enhancement technique acting alone for laminar flow through a circular duct up to a certain value of the fin parameter. This research finding is useful in designing tubes carrying solar thermal mass of viscous oil in a parabolic trough solar collector used in environmentally sound and increasingly cost-effective solar thermal electric power plants. The result is also useful in designing heat exchangers used in process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