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NaCl作为致孔剂,采用干热交联壳聚糖与盐淅沥致孔法制备壳聚糖多孔支架,探索该支架制备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在研究中利用干热交联壳聚糖与盐淅沥致孔法制备了不同质量比(chitosan/NaCl)的壳聚糖多孔支架和冻干法制备的支架,并对所有支架的孔隙率、孔结构、力学性能等参数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利用于热交联壳聚糖与盐淅沥致孔法制备过程中加入致孔剂(NaCl)越多,即NaCl/chitosan质量比越大,所构建多孔支架的平均孔径越大,孔隙率越高,抗拉性则下降.  相似文献   

2.
医用壳聚糖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以天然高分子壳聚成膜材料,制备了医用壳聚糖膜。经性能测试和体外降解实验表明:该膜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可降解性,可用于外科手术以防止术后粘连。  相似文献   

3.
背景:壳聚糖和介孔生物玻璃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止血性能,但壳聚糖止血作用有限,介孔生物玻璃粉体方式止血,给应用带来不便。 目的:制备壳聚糖/介孔生物玻璃复合多孔膜并检测材料的性能。 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介孔生物玻璃复合多孔膜。 结果与结论:通过冷冻干燥法可以实现壳聚糖和介孔生物玻璃的均匀复合。制备的复合多孔膜的孔隙分布较均匀;多孔膜具有很好的吸水性,吸水率的大小与壳聚糖和介孔生物玻璃质量比相关;多孔膜的孔隙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交联剂戊二醛对多孔壳聚糖膜孔隙率与孔径的影响,并探讨该多孔膜作为皮下植入式葡萄糖传感器保护膜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致孔剂法利用硅胶和不同量的戊二醛制成多孔壳聚糖膜,并采用密度法和切片法分析其孔隙率与孔径等结构参数,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表面形态.将无交联的多孔膜植入到9只SD大鼠皮下,第7、17、45天取材切片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定量分析多孔膜内外胶原沉积与血管增生密度.结果 戊二醛能提高多孔壳聚糖膜的孔隙率,5%交联度时孔隙率最大达76.2%/73.0%(密度法/切片法),但同时降低了多孔膜孔径.使用孔径最大的不交联多孔膜(38.5 μm)皮下植入,膜内胶原沉积含量由第7天的6.74%增加到第45天的22.5%,而Masson染色测量的膜内增生血管密度由0.37%增加到2.56%,与HE染色测量结果一致(由0.11%增加到1.65%).第45天时膜外胶原沉积含量38.3%,是膜内的1.7倍.结论 多孔壳聚糖膜能降低材料-组织界面纤维成分的致密性,增加血管增生,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有望应用于植入式葡萄糖传感器.  相似文献   

5.
目的壳聚糖在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神经修复导管等方面虽有潜在的广泛用途,但体内降解慢,本实验研究壳聚糖导管在满足基本力学性能要求下尽量降低管壁的厚度,以缩短降解时间。方法在初始溶液中加入聚乙二醇、甘油,通过浸渍-沥滤法制备壳聚糖管状材料,研究不同的成型工艺参数对壳聚糖导管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在初始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甘油有利于提高壳聚糖导管的断裂应力和断裂伸长率,但其杨氏模量无显著变化;2%的壳聚糖初始溶液较2.5%所制备的导管的断裂应力、断裂应变和杨氏模量高;制备过程浸入-干燥的次数为2次的较3次制备出的导管的断裂应力、断裂应变和杨氏模量高。结论初始溶液中甘油、壳聚糖浓度以及重复次数都会影响导管的力学性能,优化成型工艺能在满足基本力学性能要求下降低管壁的厚度以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6.
聚乳酸/壳聚糖多孔支架材料的生物学性能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过敏试验、热原试验和细胞培养与毒性试验,对聚乳酸(PLA)/壳聚糖多孔支架材料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结果显示,聚乳酸/壳聚糖复合三维多孔材料均呈阴性,符合ISO 10993-1标准,细胞能在材料表面更好的贴附和生长。所以,本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用作细胞支架材料植入体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含银介孔二氧化硅-壳聚糖复合材料(Ag/MSN-Chi)的制备方法及其微观表征、细胞毒性、吸水性能、抗菌性能及止血性能。 方法以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致孔剂,采用离子交换法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中引入银离子,制备出具有抗菌作用的新型有序的含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Ag/MSN)材料。再利用烷基化壳聚糖负载Ag/MSN,制备出Ag/MSN-Chi。根据所用材料不同将实验分为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又分为3个亚组:MSN组、Ag/MSN组、Ag/MSN-Chi组,空白组为不加任何材料的阳性对照。计算MSN和Ag/MSN的比表面积、孔容、孔径和Ag/MSN与Ag/MSN-Chi的电荷。并通过吸水实验、体外凝血实验、抗菌实验对MSN、Ag/MSN和Ag/MSN-Chi的细胞毒性、吸水性能、止血性能及抗菌性能进行评价,计算细胞相对存活率、吸水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抑菌率。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8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采用医用纱布处理)、Ag/MSN组(采用Ag/MSN处理)、Ag/MSN-Chi组(采用Ag/MSN-Chi处理),每组6只,建立肝创伤出血模型,计算止血时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结果MSN的比表面积为(523.8±12.4) m2/g、孔容为(1.2±0.4) m3/g、孔径为(3.5±0.9) nm;Ag/MSN的比表面积为(521.6±11.7) m2/g、孔容为(1.15±0.5) m3/g、孔径为(3.6±0.7) nm,2种材料的比表面积、孔容、孔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24、0.135、0.015,P值均大于0.05)。经测量,Ag/MSN的Zeta电位为-19.7 mV,Ag/MSN-Chi的Zeta电位为10.27 mV,表明Ag/MSN表面电荷从负值变为正值。Ag/MSN-Chi组、Ag/MSN组和MSN组与小鼠成肌细胞共培养1、4、7 d的细胞相对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61、4.72、3.52, P值均大于0.05)。Ag/MSN组吸水率分别与MSN组和Ag/MSN-Chi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82、1.159,P值均大于0.05)。经检测,Ag/MSN-Chi组、Ag/MSN组、MSN组和空白对照组的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28,P>0.05);Ag/MSN-Chi组、Ag/MSN组、MSN组和空白对照组APTT分别为(20.9±2.1)、(28.5±3.4)、(31.4±2.6)、(38.7±2.5) s,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0,P<0.05);Ag/MSN-Chi组、Ag/MSN组、MSN组APTT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43、4.186、3.506,P值均小于0.05);Ag/MSN-Chi组APTT与Ag/MS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4,P<0.05)。MSN组在培养0.5、2、4、6、24 h 5个时间点抑菌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437,P>0.05);培养0.5 h,Ag/MSN组和Ag/MSN-Chi组抑菌率分别为(99.7±5.2)%、(97.1±5.4)%,与培养0.5 h MSN组抑菌率(11.2±5.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678、18.775, P值均小于0.05);培养24 h,Ag/MSN组和Ag/MSN-Chi组抑菌率分别为(73.2±5.1)%和(72.9±6.9)%,与MSN组(11.8±5.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904、11.825, P值均小于0.05)。Ag/MSN-Chi组、Ag/MSN组和对照组止血时间分别为(12.3±1.5)、(17.2±3.4)、(28.1±3.8) s,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92,P<0.05);Ag/MSN-Chi组和Ag/MSN组止血时间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73、5.236, P值均小于0.05);且Ag/MSN-Chi组与Ag/MSN组止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0,P<0.05)。 结论Ag/MSN-Chi在不增加细胞毒性的基础上具有有较好的吸水性能、止血性能及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8.
背景:壳聚糖/聚己内酯共混材料在生物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与蛋白、细胞反应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壳聚糖/聚己内酯共混膜表面蛋白黏附和细胞活性。 方法:将不同配比的壳聚糖/聚己内酯混合溶液旋转涂膜法成膜。分别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滴形分析仪、石英晶体天平和MTT比色法测量膜的表面形貌、亲疏水性、蛋白吸附和细胞增殖活性。 结果与结论:膜的表面形貌、亲疏水性、蛋白吸附和细胞增殖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壳聚糖和聚己内酯的质量配比。细胞在壳聚糖膜上具有较好的伸展形态,在聚己内酯膜上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临床上传统治疗创面感染主要使用抗生素药物敷料,但长期使用会诱导细菌耐药;同时纳米创伤敷料生物相容性差,无法降解,不宜长期覆盖创面。 目的:制备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伤口敷料,并表征分析其生物学性能。 方法:采用缩醛化反应制得含纳米银/聚乙二醇的壳聚糖/聚乙醇酸海绵,检测材料的物理性能、表面形貌、体外释放及抗菌性能。 结果与结论:制得的纳米银粒径小,分散性良好,体外释放实验表明纳米银粒子可持续不断地从辅料释放出来,作用于细菌。含纳米银/聚乙二醇的壳聚糖/聚乙烯醇海绵孔隙致密均匀,大小孔相互贯通;吸水性大、保湿性高、透气性适中;吸水率和透气率都随聚乙烯醇1799含量增加而增大;保湿率基本不变;对金黄色葡萄杆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变伤寒沙门菌5种实验菌种均有良好杀菌效果。表明该敷料物理性能好,生物相容性及杀菌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壳聚糖膜的降解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用不同性能地壳聚糖为膜材料制备壳聚糖膜,通过体外酸解,酶解试验及动物体内植入试验研究其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壳聚糖是一种可生物降解性膜材料,壳聚糖膜的降解性与其脱乙酰度,介质酸性强弱及溶菌酶等因素有关。壳聚糖膜在动物体内降解比较缓慢,20天约降解8.2%。  相似文献   

11.
N-乙酰化壳聚糖膜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乙酸和甲醇为介质,利用壳聚糖和乙酸酐制备出N-乙酰化壳聚糖膜。对膜的亲水性、吸水性、结晶性、透光性、渗透性以及对血清蛋白的吸附性和与兔角膜上皮细胞的生物相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乙酰化壳聚糖膜有一定的亲水性、吸水性、结晶性,有很好的透光性和渗透性,对血清蛋白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以该膜为载体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实验结果表明膜与兔角膜上皮细胞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选择性吸附微球,探讨影响微球对血清脂蛋白吸附选择性的因素。方法用静电滴液发生法制备羧甲基壳聚糖凝胶微球,与交联剂聚乙二醇双缩水甘油醚交联。制得羧甲基壳聚糖-聚乙二醇交联微球,测定微球对血清脂蛋白吸附。结果增加羧甲基壳聚糖的浓度,微球的吸附速度及选择性均增加,增加交联剂用量,吸附剂对LDL的吸附性能先提高,而后降低。对HDL的吸附量则为先减小后增大。结论羧甲基壳聚糖为3.5%、聚乙二醇双缩水甘油醚为6%时,制备的微球对血清中的低密度脂蛋白的去除率可达40%,而同时对高密度脂蛋白的吸附低于10%,且在30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  相似文献   

13.
多聚磷酸钠/壳聚糖多孔微载体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聚磷酸钠和壳聚糖带有相反电荷而通过静电作用形成聚电解质复合物(PEC),同时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多孔微载体,通过光学显微镜及SEM对微载体的三维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微载体的孔结构、吸水性、孔隙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乳化方法制备的微载体相比较,采用高压静电技术制备的微球粒径可控、圆整度较高。经冷冻干燥处理,可制备出形状基本不变、连通性好且孔隙率高的多孔微载体。  相似文献   

14.
以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为主要原料,利用静电脉冲液滴发生器制备了一种新型微胶囊——羧甲基壳聚糖-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微胶囊(简称CCC微胶囊)。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红外光谱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研究,同时考察了CCC微胶囊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静态和动态吸附结果表明:CCC微胶囊对Pb^2 有很高的吸附能力,且重复使用性能良好。选择性吸附结果表明:其对Pb^2 的选择性要高于Ca^2 。为进一步实现以血液净化方法除铅的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背景:壳聚糖膜在人工肾膜-透析膜、人工皮肤、口腔溃疡膜、牙周引导组织再生膜、药物载体控释膜及相关组织工程等方面已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 目的:总结归纳壳聚糖膜的制备,及目前其在用于局部药物控释的应用。 方法:电子检索CNKI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等数据库收录的壳聚糖膜的制备和应用于药物控释载体的相关综述和实验研究报告,分析壳聚糖制备的研究进展和应用于药物控释载体的研究进展。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壳聚糖制备与局部药物控释相关文献21篇。壳聚糖的制备条件与其应用于药物控释载体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总结规范及其相关性尚不明朗,尚期待大量研究。对壳聚糖的制备条件与其应用于药物控释载体的关系的研究也仍需要进一步努力,探索适宜壳聚糖膜制备条件,制备成功最适的药物控释载体是研究者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6.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开发具有良好性能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是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面较广,文章仅从研究热点中的不同材料间的复合、致孔剂的应用、生长因子的引入三个方面,对组织工程材料的研究状况做一综述,为广大从事组织工程研究的同仁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壳聚糖—明胶混合膜的制备及其生物降解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将壳聚糖与明胶按一定比例混合制膜,通过体外降解及动物体内实验研究了其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壳聚糖-明胶混合膜在小鼠体现人降解速度较快,并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溶菌酶对混合膜的生物降解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杜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52):8433-8437
背景:将胶原和壳聚糖按一定比例制成复合膜后,能够降低壳聚糖的正电荷,改善壳聚糖的吸附力,促进细胞的黏附生长、迁移和增殖,增强壳聚糖的生物学性能,成为十分优良的生物材料。 目的:制备壳聚糖-胶原复合膜,观察其与角膜基质层的组织相容性。 方法:制作壳聚糖-胶原复合膜材料。将1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于右眼角膜基质袋内植入壳聚糖-胶原复合膜,对照组右眼角膜基质袋内植入壳聚糖膜。移植后进行裂隙灯显微镜、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及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①裂隙灯显微镜:移植后第8周,实验组膜片中央出现降解浸润,皱褶屈曲不明显;对照组膜片全部浸润,皱褶屈曲明显。②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移植后第6周,实验组的复合膜边界模糊,密度与正常角膜组织很接近,角膜形态恢复正常。③组织学观察:移植后第8周,实验组膜片表层少量降解,降解材料与角膜基质融合,膜片周围角膜基质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对照组膜片表层降解程度大于实验组,降解物质与角膜基质交织融合,膜片周围角膜基质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表明壳聚糖-胶原复合膜具有可降解性和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制备经聚乙二醇修饰的壳聚糖纳米粒(PEG/CS NP),并负载表柔比星(EPI),研究载表柔比星的壳聚糖纳米粒(PEG/CS-EPI NP)体外释药性能.方法 应用阴离子凝聚法制备PEG/CS-EPI NP,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特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大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纳米粒的载EPI量,动态透析法考察载EPI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 当壳聚糖与三聚磷酸钠质量比为6∶1,壳聚糖与EPI质量比为8∶1时,制备的PEG/CS-EPI NP呈圆形或椭圆形,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322.1±14.4)nm,载EPI量为(13.9±1.1)%,包封率(74.2±1.8)%,72 h累积释药率达(82.0±2.1)%.结论 采用阴离子凝聚法制备的PEG/CS-EPI NP形状规则、粒度分布均匀,具有较高包封率和较好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20.
多孔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维多孔结构是生物医用高分子复合材料能否发挥效应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综述了目前多孔生 物医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并比较了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