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和早期诊断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7例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血清、脑脊液改变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本组无症状神经梅毒5例,梅毒性脑膜炎1例,脑膜血管梅毒2例,耳神经梅毒1例,麻痹性痴呆6例,脊髓痨1例,视神经萎缩1例.17例血清TRUST及TPPA均为阳性,CSF-VDRL阳性者12例.7例在治疗后1~6月复查脑脊液的各项指标,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均下降或转阴,而CSF-VDRL试验仅1例转阴.结论 未能早期发现和治疗梅毒是导致神经梅毒的重要因素.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误诊,梅毒血清及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的必要依据.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蛋白含量是监测神经梅毒疗效的较敏感指标,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降钙素原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抽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进行测定,比较各指标对感染病因辅助诊断的临床价值,主要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等。结果28例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显著上升,32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稍有上升(P<0.05);基于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患者中,血清C反应蛋白、脑脊液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存在重叠情况。结论在临床中,对于小儿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病症,利用血清降钙素原进行鉴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及作用。  相似文献   

3.
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神经电生理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临床特征和神经电生理检测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10例神经梅毒病人的有关资料。结果:10例病人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8岁,间质性梅毒占60%,CT/MRI表现以多发散在病灶多见,脑脊液检查50%病人细胞数升高,所有患者蛋白升高,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均异常,脑脊液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均( ),60%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 )。EEG异常率为100%,而ERP的P300、VEP、BAEP亦有较高的异常率。结论: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多样性,实验室检查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神经电生理检测能提供临床及临床下损害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ELISA检测梅毒IgM抗体在早期梅毒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ELIS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IgM抗体(Tp-IgM)在早期梅毒诊断中的意义。本文对确诊的67例早期梅毒、3例早期神经梅毒,3例不定期潜伏梅毒患者与26名非梅毒对照。采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脑脊液的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同时作RPR及TPPA检测,结果表明,ELISA,RPR及TPPA的特异性分别为100%、88.5%和100%;ELISA法对于早期梅毒的敏感性(95.5%)高于RPR和TPPA(均为83.6%),而在3例不定期潜伏梅毒血清和3例早期神经梅毒脑脊液中,ELISA各检出2例阳性,提示ELISA法检测Tp-IgM对早期梅毒的诊断价值优于RPR和TPPA,对早期神经梅毒和不定期潜伏梅毒的诊断不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分析与随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重视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危害性和早期诊断.方法分析5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特点,脏器损害发生情况及治疗、随访.结果除1例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外,余4例存活并随访.于6个月时快速血清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转阴,于1w岁时各脏器损害恢复正常,但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持续阳性.结论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早诊断,正规青霉素治疗及保护脏器功能,支持疗法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分析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特点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9年首次确诊入院但未经治疗的9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压力、蛋白定量、糖定量、氯定量、白细胞计数、腺苷脱氨酶活性均出现不同程度异常。脑脊液白细胞数升高、单核细胞数降低与病程无相关性(P>0.05)。脑脊液蛋白水平升高与意识障碍有相关性(P<0.05)。结论:深入分析脑脊液各项指标,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和血常规中白细胞(WBC)计数等指标,在协助儿童乙型流感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检测114例乙型流感组患儿和106例对照组儿童的SAA、CRP、血常规中白细胞(WBC)计数水平,计算SAA/CRP比值.分析两组间白细胞(WBC)计数、SAA、CRP、SAA/CRP比值的关系,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指标在判断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方面的诊断效能.结果 乙型流感组SAA、SAA/CRP、WBC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乙型流感组CR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乙型流感组SAA、SAA/CRP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8(P<0.01),灵敏度分别为85.10%、73.70%,特异性分别为80.20%、92.50%.结论 SAA、SAA/CRP比值可作为病毒感染的诊断指标,可以协助早期诊断儿童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对开展早期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应用光镜、免疫组化染色、特殊染色等方法对神经梅毒进行观察。结果患者男性,56岁,头痛半年伴右侧肢体无力半个月,收住神经外科。MRI示左顶叶可见环状强化的结节样异常信号影,大小1.3 cm×1.5 cm,脑膜瘤或转移瘤可能。术中见肿块位于左顶叶脑内,边界清,质硬。镜下见以浆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弥漫或围血管浸润,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多处可见凝固性坏死、炎性肉芽组织及脓肿形成。特殊染色(包括两次Warthin-Starry染色)均阴性。初步病理诊断:"左顶叶"脑组织重度急慢性炎,伴淋巴、浆细胞高度增生(以浆细胞增生为主)。患者10天后门诊检查,血清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及血清梅毒螺旋体抗体凝集试验阳性,收住皮肤科。脑脊液梅毒血清确认试验(凝集法)阳性。对左顶叶手术标本再次行Warthin-Starry染色,经反复寻找找到梅毒螺旋体。最终病理诊断:"左顶叶"神经梅毒(树胶肿型)。结论梅毒感染早期的神经梅毒罕见,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极易误诊、误治(误诊率高达72%)。神经梅毒的基本病理改变是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病变及小动脉的血管内膜炎,诊断需结合病史(输血史、性伴侣感染史及吸毒史等)、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血清学检查,并应用Warthin-Starry特殊染色找到梅毒螺旋体,为确诊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血清Ig、脑脊液Ig及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相关抗体检测在首发认知和精神行为异常的A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选取56例AE患者为试验组,56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血清IgM、血清IgG、脑脊液IgG水平,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IgG指数及血清、脑脊液AE相关抗体检出情况。试验组均予以激素、Ig等系统治疗,比较试验组治疗前后血清IgM、血清IgG、脑脊液IgG水平,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及IgG指数。结果显示,试验组血清IgM、血清IgG、脑脊液IgG水平,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IgG指数及IgG指数0.7的人数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抗N-甲基-D-天冬氨酸(anti-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抗体、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eucine-rich glioma inactivation 1 protein,LGI1)抗体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血清IgM、血清IgG、脑脊液IgG水平,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及IgG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提示首发认知和精神行为异常的AE患者血清、脑脊液Ig水平明显升高,且存在不同类型AE相关抗体,血清、脑脊液Ig水平也与疾病病程进展密切相关,可将其作为疾病早期诊断及病程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瘦素(leptin)、C反应蛋白(CRP)、α1-抗胰蛋白酶(α1-AT)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相关性分析,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癌症进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血清leptin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79例乳腺癌病人及60例正常人血清中的CRP、α1-AT含量。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leptin、CRP、α1-AT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均〈0.05),但三个指标之间并无相关性。结论:血清leptin、CRP、α1-AT在乳腺癌临床诊断及癌症进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各自发挥独立的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NQO1高表达在神经胶质瘤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NQO1蛋白在122例神经胶质瘤组织、17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NQO1蛋白高表达与神经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TCGA数据库分析NQO1 mRNA表达与神经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关系。结果NQO1蛋白在神经胶质瘤中的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分别为88.5%(108/122)和52.5%(64/122),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NQO1蛋白高表达与神经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及浸润情况无关(P>0.05);TCGA生存分析结果提示,NQO1高表达与神经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期无关,但NQO1高表达者的无瘤生存期明显低于NQO1低表达者(P<0.05)。结论NQO1可能参与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且其高表达有望成为神经胶质瘤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梅毒患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分布、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转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梅毒患者8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35例,对观察组实施中西医结合干预治疗,对对照组单纯实施西药干预治疗,均治疗2个月。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RPR滴度、TRUST转阴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率85.42%与血清学治愈率79.1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治愈率68.57%与血清学治愈率57.14%(P〈0.05);治疗前两组RPR滴度在各区间例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RPR滴度在1:2~1:4区间占比22.92%显著高于对照组5.71%(P〈0.05),1:32~1:64区间占比6.2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86%(P〈0.05);治疗后观察组TRUST转阴率为89.58%显著高于对照组74.29%(P〈0.05)。结论与纯西医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梅毒患者临床疗效更显著,且更有利于改善患者RPR滴度分布,促进TRUST转阴,因此推荐临床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梅毒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胎传梅毒的诊治水平。方法对99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新生儿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多样,易漏诊及误诊,99例先天性梅毒患儿经治疗后87例好转出院,9例放弃治疗出院,3例死亡。结论新生儿先天性梅毒要注意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时治疗,以改善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脊液和血清TNF-α、IL-6及IL-2水平检测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治和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接生的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60例,按照发病程度分为轻度33例,中度15例,重度12例;分别于患儿治疗前后进行NBNA评分,并取患儿脑脊液和外周血,以ELISA试剂盒检测TNF-α、IL-6及IL-2含量。结果不同发病程度的患儿在NBNA评分,以及TNF-α、IL-6、IL-2三种细胞因子的脑脊液与血清含量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随着发病程度的加重,NBNA评分及IL-2在脑脊液与血清中含量呈降低趋势,而TNF-α及IL-6在脑脊液与血清中含量呈上升趋势;且治疗后NBNA评分及IL-2的脑脊液与血清含量整体水平有所升高,而TNF-α及IL-6在脑脊液与血清中含量整体水平有所降低,其差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L-2的脑脊液含量与新生儿的NBNA评分呈显著正相关,TNF-α、IL-6的脑脊液含量与新生儿的NBN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TNF-α、IL-6及IL-2的脑脊液和血清水平能够反映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发病程度及治疗结局,可作为其临床诊断和不良预后的重要筛查指标,且脑脊液水平较血清水平更具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脊液和血清TNF-α、IL-6及IL-2水平检测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治和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接生的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60例,按照发病程度分为轻度33例,中度15例,重度12例;分别于患儿治疗前后进行NBNA评分,并取患儿脑脊液和外周血,以ELISA试剂盒检测TNF-α、IL-6及IL-2含量。结果不同发病程度的患儿在NBNA评分,以及TNF-α、IL-6、IL-2三种细胞因子的脑脊液与血清含量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随着发病程度的加重,NBNA评分及IL-2在脑脊液与血清中含量呈降低趋势,而TNF-α及IL-6在脑脊液与血清中含量呈上升趋势;且治疗后NBNA评分及IL-2的脑脊液与血清含量整体水平有所升高,而TNF-α及IL-6在脑脊液与血清中含量整体水平有所降低,其差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L-2的脑脊液含量与新生儿的NBNA评分呈显著正相关,TNF-α、IL-6的脑脊液含量与新生儿的NBN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TNF-α、IL-6及IL-2的脑脊液和血清水平能够反映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发病程度及治疗结局,可作为其临床诊断和不良预后的重要筛查指标,且脑脊液水平较血清水平更具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ascular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在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合并脑炎患儿血清与脑脊液中的水平及变化规律,探讨VEGF和VCAM-1在手足口病合并脑炎中的意义及患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以92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A(手足口病无合并脑炎普通组)、B(手足口病合并脑炎重型组)、C(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危重组)、D(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恢复组)4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及脑脊液VEGF与VCAM-1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手足口病普通型与重型、重型与危重型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进行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病情进展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血清与脑脊液VEGF、VCAM-1水平在A、B、C、D4组间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 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之间血清与脑脊液VEGF、VCAM-1水平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而A组与D组、B组与C组之间血清、脑脊液VEGF、VCAM-1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手足口病普通型与重型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还有热程、肢体抖动、脑脊液白细胞( WBC)计数、脑脊液蛋白、EV71型IgM。重型与危重型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有呼吸次数、心率、脑脊液WBC计数。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足口病无合并脑炎向合并脑炎重型进展的危险因素是肢体抖动、脑脊液蛋白、血清VEGF及VCAM-1,P值分别是0.071、0.019、0.020、0.025,OR值分别为147.629、26.572、5.958、6.345;手足口病合并脑炎重型向危重型进展危险因素是心率加快,P值是0.001,OR值为2.69。结论(1)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血清、脑脊液VEGF、VCAM-1均呈高浓度表达,可为手足口病是否合并脑炎的鉴别诊断的辅助指标,且两者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2)肢体抖动、脑脊液蛋白、血清VEGF及VCAM-1有助于早期识别重型患儿,而心率加快则有助于早期识别危重患儿,早期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在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在我院胃肠外科住院接受治疗的90例阑尾炎患者以及进行健康查体的体检者40例,检测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结果 单纯性阑尾炎组、化脓性阑尾炎组、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组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检测结果依次升高;单纯性阑尾炎组、化脓性阑尾炎组、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组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单纯性阑尾炎组、化脓性阑尾炎组、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组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化脓性阑尾炎组、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组白细胞计数检测结果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以上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单纯性阑尾炎组白细胞计数检测结果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反应蛋白会随着炎症的加重而逐渐升高,联合测定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对阑尾炎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任建宇 《医学信息》2008,21(1):102-105
目的 研究多项实验室检测指标在急性细菌性和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中的敏感性及量化标准,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6例急性细菌性和31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别比较其临床症状、外周血像,血糖和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糖的检测结果.结果 从临床症状和外周血像上很难鉴别急性细菌性和病毒性脑膜炎,但当脑脊液的糖<1.7mmol/L、脑脊液白细胞总数>2000×106/L、中性粒细胞数>1000×106/L、蛋白>2.0g/L、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0.35时应高度怀疑细菌性脑膜炎.上述指标鉴别两者的敏感性依序为: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脑脊液糖、蛋白和脑脊液中性粒细胞数、脑脊液白细胞总数.结论 上述量化标准有助于提高细菌性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降低误诊率. 别比较其临床症状、外周血像,血糖和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糖的检测结果.结果 从临床症状和外周血像上很难鉴别急性细茵性和病毒性脑膜炎,但当脑脊液的糖<1.7mmol/L、脑脊液白细胞总数>2000×106/L、中性粒细胞数>1000×106/L、蛋白>2.0g/L、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0.35时应高度怀疑细菌性脑膜炎.上述指标鉴别两者的敏感 依序为: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脑脊液糖、蛋白和脑脊液中性粒细胞数、脑脊液白细胞总数.结论 上述量化标准有助于提高细菌性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降低误诊率. 别比较其临床症状、外周血像,血糖和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的淋巴细胞的表型,探讨其在神经系统免疫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2例神经梅毒患者和20例潜伏梅毒患者脑脊液CD4+T细胞和CD4+ CD25hhigh调节性T细胞(Tr)的比例与变化.结果 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量明显升高,其中淋巴细胞比例较高;淋巴细胞以CD4+ T细胞为主,而其中CD4+CD25highTr细胞的比例显著低于潜伏梅毒患者.结论 神经梅毒脑脊液中增加的白细胞主要为CD4+ T细胞,表明CD4+T细胞可能参与神经梅毒的发病,而CD4+ CD25high Tr细胞表达减少表明其在维持神经系统局部免疫自稳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的淋巴细胞的表型,探讨其在神经系统免疫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2例神经梅毒患者和20例潜伏梅毒患者脑脊液CD4+T细胞和CD4+ CD25hhigh调节性T细胞(Tr)的比例与变化.结果 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量明显升高,其中淋巴细胞比例较高;淋巴细胞以CD4+ T细胞为主,而其中CD4+CD25highTr细胞的比例显著低于潜伏梅毒患者.结论 神经梅毒脑脊液中增加的白细胞主要为CD4+ T细胞,表明CD4+T细胞可能参与神经梅毒的发病,而CD4+ CD25high Tr细胞表达减少表明其在维持神经系统局部免疫自稳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