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脏超声诊断疾病的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行肝脏超声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出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脂肪肝和肝脓肿的超声图像特征.结果:本组共117例患者,检查结果:肝癌19例,肝血管瘤22例,脂肪肝51例,肝囊肿17,肝脓肿8例.结论:掌握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脂肪肝和肝脓肿的超声图像特征,可协助临床医师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弥漫型肝癌和早期肝癌的声图像特征,提高对此两型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8例早期肝癌和27例弥漫型肝癌的声像特征,并与结节性肝硬化的声像图表现对照。结果 (1)早期肝癌实质内以孤立的伴有低回声声晕的弱回声结节反射为其声像图特征(75%)。(2)弥漫型肝癌病人肝脏体积常增大(66.7%)。伴有门静脉栓塞和肝门淋巴结肿大多(分别为81.48%和48.15%),肝实质内结节回声明显。(3)结节性肝硬化病人肝表面被膜增厚,常表现为锯齿样(87.88%),有不同程度的肝脏体积缩小(63.64%).肝实质内可见结节样低回声,其周围常有回声增强的结缔组织包绕而构成“鹅卵石”征像(60.61%).仅发现2例门静脉阻塞,未发现肝门淋巴结肿大。结论 采用B超型超声对诊断早期肝癌和弥漫型肝癌具有较高的价值,对于上述两型肝癌和结节性肝硬化的鉴别具有显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七非典型的超声图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肝癌超声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原发性肝癌典型表现是:低顺声型、强回声型、弥漫型、无回声型、晕环及非典型多为等回声表现。结论 超声显像已忧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应用超声进行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确诊的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超声的诊断效果以及具体表现。结果在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有42例为肿块型,14例为结节型,7例为小癌型,7例为弥漫型;常见原发性肝癌类型为弥漫型和结节型,患者多并发门静脉癌栓和腹水。结论超声诊断能较好地呈现患者肝脏体层的图像,诊断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实时复合成像(SonoCT)、极端分辨率(Xres)技术对肝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SonoCT与Xres技术检测63例肝癌患者75个病灶和37例肝血管瘤患者42个病灶检测病灶内部、周边SonoCT、Xres图像特征,并与普通超声图像进行对比。结果: 75个肝癌病灶中,SonoCT、Xres图像显示肝癌边界清晰病灶占93.3%(70/75),普通超声显示肝癌边界清晰病灶占16.0 %(12/75)。SonoCT、Xres图像显示内部细微结构清晰94.7%(71/75),普通超声显示清晰病灶占20.0%(15/75)。SonoCT、Xres技术与普通超声图像边界清楚及内部细微结构清晰病灶构成比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SonoCT、Xres图像显示病灶周边晕带,在晕圈外可见一带状强回声包绕,普通超声不能显示。SonoCT、Xres技术清晰的显示病灶内结构,在肝癌内可见条状低回声,走行扭曲,并可见其上有分支,分支数目较多,形状迂曲;肿瘤后方回声增强,多表现为内收状。而这些特征普通超声很难显示。结论:SonoCT与Xres技术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肝内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弥漫性肝癌的诊断率有所提高。方法对82例弥漫性肝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本文患者二维超声显示:全部患者均有肝包膜改变,73%(60/82)呈波浪状改变,17%(14/82)呈锯齿样改变,80%(65/82)肝脏肿大,27%(22/82)合并门静脉栓塞。弥漫性肝癌声像图大体分二种类型:弥漫结节型和不规则斑块型,其中74%(61/82)为弥漫结节型,26%(21/82)为斑块型。本文患者CDFl显示:肝内血流信号走行失常,分布紊乱,可见血管绕行或散在斑点状、短棒状血流信号。结论肝包膜凹凸不平、肝实质回声呈弥漫小结节或斑块改变、肝内血流信号失常、门静脉栓塞等彩超图像特征对诊断弥漫性肝癌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彩超诊断弥漫性肝癌仍存在一定的难度,重点需要与肝硬化、乙型肝炎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肝癌患者超声、腹部CT扫描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且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癌的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成超声及腹部CT检查,总结肝癌超声、CT表现特征,分析两者在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38个病灶中,巨块型38个,结节型54个,弥漫型46个。CT检出结节型、弥漫型肝癌准确率高于超声检查(P0.05);CT诊断肝癌准确率高达94.20%,明显高于超声检查的79.71%(P0.05)。结论腹部CT对肝癌诊断价值高,CT增强扫描及多期扫描可明确肝癌供血血管的变化,显示肝癌血流动态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对肝癌血管检测诊断用于指导肝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临床价值。方法:超声检测前空腹8小时以上,患者取平卧,应用超声诊断仪检测肿瘤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门静脉及其周围肝动脉及分支血流形态、特点等,记录其结果。结果:35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其中结节型20例,块状型9例,弥漫型6例。超声检查结果为结节型18例,块状型8例,弥漫型4例,诊断符合率85.7%。结论:诊断符合率为85.7%,符合率较高,可见超声对肝癌血管的检测、对肝癌的诊断帮助很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肝癌门脉癌栓(PVTT)的超声影像特征。方法 应用超声对85例肝癌合并门脉癌栓者进行图像观察。结果 PVTT弥漫型肝癌发生率最高,巨块型次之,结节型出现率最低;肿块呈多叶分布者发生率高,左叶分布比右叶发生率高。PVTT形成后以门脉主干分布最多,其次为左支,右支最少。癌栓的声像图表现:门脉内或其分支内单和(或)多个结节状、絮状光团,回声多为低或中等,细小致密,内部回声分布欠均匀。光团边界多不规则,呈菜花样改变或条索状改变。结论超声诊断PVTT价值较高,敏感性亦高,超声检查为门脉癌栓检出之首选,对弥漫型肝癌的诊断价值亦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彩超诊断弥漫性肝癌的声像学特征。方法对经MRI、CT及病理检查证实的182例弥漫性肝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82例患者二维彩超显示:全部患者均有肝包膜改变,74.18%(135/182)呈波浪状改变,25.82%(47/182)呈锯齿状改变。70.88%(129/182)肝脏呈肿大表现,68.68%(125/182)患者门脉增宽,31.32%(57/182)有门脉栓子。弥漫性肝癌声像图大体分为2种类型:弥漫结节型和不规则斑块型,其中77.47%(141/182)为弥漫结节型,22.53%(41/182)为斑块型。全部患者CDFI显示:肝内血流信号走行失常,分布杂乱,可见血管绕行或散在斑点状、条状血流信号。结论肝包膜凹凸不平,肝实质回声呈弥漫性小结节或斑块改变,肝内血流信号失常,门静脉栓塞等彩超图像特征对诊断弥漫性肝癌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彩超确诊弥漫性肝癌仍存在一定难度,应重点与肝硬化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特征,评估MRI各序列扫描肝细胞肝癌的图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46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MRI三期扫描与检查,且影像学资料完整,总结肝细胞肝癌临床特点及MRI在其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46例肝细胞肝癌患者共计50个病灶,其中高分化23个,中分化13个,低分化14个;位于肝右叶30个,肝左叶20个;T1WI序列扫描可见稍低信号36个,等信号8个,稍高信号6个;T2WI序列呈稍高信号44个,其中4个病灶中央可见更高信号,6个病灶呈等信号;DWI序列呈高信号30个,略高信号15个,等信号5个。结论 MRI各序列扫描对肝细胞肝癌病灶大小、内部结构、边缘、血供显示均有其优势,对肝细胞肝癌组织分化程度的确立有其重要的价值,同时可全面显示患者病灶强化特点与微形态特征,为其治疗与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 PHLDA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 和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癌组织中 PHLDA3mRNA 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 PHLDA3的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肝细胞癌组织中 PHLDA3mRNA 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低于邻近非瘤肝组织,PHLDA3的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患者的 AFP、结节数目、血管侵犯、TNM 分期和 BCLC 分期紧密相关。结论:PHLDA3在肝细胞癌中低表达,与肝细胞癌的不良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能是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的抑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亮氨酸羧基甲基转移酶1(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方法:通过收集网络数据库GEPIA中有关信息进行LCMT1表达情况的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生存分析,然后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分析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结果:LCMT1在肾上腺皮质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肝癌和胸腺瘤中的表达和正常组织的表达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CMT1在肝癌中高表达,且高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短,更容易发生转移。LCMT1和金属蛋白酶2(MMP2)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24(P<0.05)。LCMT1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为0.76(P<0.05)。结论:LCMT1在肝癌中高表达,且高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LCMT1可能通过激活MAPK3的磷酸化而促进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外生型肝癌的影像特点,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临床证实的外生型肝癌病例。结果外生型肝癌瘤体较大(4.5-12.0cm),易坏死或出血。动态增强扫描8例(8/9)动脉期瘤内可见强化,静脉期、延迟期强化程度低于肝实质。肿瘤易侵犯邻近器官及大血管。结论外生型肝癌具有特殊形态学改变及生物学行为,CT、MRI增强扫描大部分仍具有肝癌强化特点,与其他腹腔或腹膜后巨大占位性病变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34cdc2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p34cdc2激酶在肝细胞肝癌(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收集肝细胞肝癌(含癌旁组织)标本43例,正常肝组织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显示p34cdc2激酶的表达并结合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在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细胞中p34cdc2表达定位于胞质和胞核中,在癌组织中过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临床分期I II期组p34cdc2 阳性表达率高于III IV期组(P=0.026);Child-Pugh分级A B级组p34cdc2阳性表达率高于C级组( P=0.004). 而不同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与p34cdc2阳性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34cdc2激酶的高表达与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高表达p34cdc2激酶可作为反映肝癌临床分期及Child-Pugh分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120^ctn磷酸化与肝癌细胞恶性行为的关系,以及黄酮类化合物芒果甙对P120^ctn磷酸化和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用EGF刺激法使人肝癌细胞P120^ctn发生酪氨酸磷酸化并以免疫沉淀和免疫印迹法进行鉴定分析,同时观察芒果甙对细胞的干预作用。结果:肝癌细胞经EGF刺激后,P120^ctn发生酪氨酸磷酸化。细胞黏附能力降低而迁移能力增强。而经芒果甙处理后,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这些恶性表现得到逆转。表现为P120““酪氨酸磷酸化程度较轻;细胞恶性形态有所改善。伪足减少。结论:P120^ctn在肝癌细胞黏附和恶性行为中起重要作用。酪氨酸磷酸化后的P120^ctn与细胞恶性行为的增强有关;结果进一步提示芒果甙对P120^ctn酪氨酸磷酸化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关临床因素对中晚期肝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350例原发性肝癌患的诊治信息,应用Kaplan-Meier法和COX模型对一些临床因素进行生存及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失6访率28.6%,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8%,12.1%,6.9%。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影响中晚期肝癌的临床预后因素为:临床分期、治疗方法及肝内播散等。结论:临床分期、治疗方法等临床因素可作为判断中晚期肝癌预后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汤卫锋 《当代医学》2009,15(10):66-67
目的通过对140例肝癌临床特点的分析,了解AFP阳性肝癌和AFP阴性肝癌的各自特点。方法对10年间(1998~2007)140例肝癌(其中AFP阴性38例,AFP阳性102例),在性别、临床特点、合并症(乙型肝炎和(或)肝硬化)及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FP阴性肝癌患者消瘦乏力、腹痛、腹部肿块的症状少于AFP阳性肝癌患者(分别为52.6%vs82.4%,55.3%vs75.5%,13.2%vs45.1%,P〈0.05),合并乙型肝炎与AFP阳性肝癌少(68.4%vs93.1%,P〈0.05);AFP阴性肝癌患者中γ-GT异常者的比例少于AFP阳性肝癌患者(63.2%vs84.5%,P〈0.05),两组患者在黄疸、肝硬化、腹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FP阴性肝癌患者临床表现较轻且缺乏特异性,易于漏诊,诊断依赖于多种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在临床上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年肺癌肺内弥漫性转移的CT表现,并对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穿刺活检、支气管镜检查及病理证实的青年肺癌伴肺内弥漫性转移的CT表现及误诊原因的病历资料。结果4例青年肺癌肺内弥漫性转移伴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均被误诊为结核。结论青年肺癌肺内弥漫性转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恶性程度高、转移早,容易误诊,CT扫描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医生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7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4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相应的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XCR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肝细胞性肝癌中CXCR7蛋白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1),且其表达与淋巴转移、病理分级均有一定关系(P0.05)。结论:CXCR7蛋白的表达与肝细胞性肝癌的进展及淋巴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