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位于巴音戈壁盆地南部的塔木素铀矿床为典型的硬砂岩型铀矿床,这种特殊硬砂岩型铀矿与我国北方其他典型砂岩铀矿床最主要的不同就是表现在成岩特征上。运用岩石学、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阴极发光、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塔木素铀矿床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上段(K1b2)含铀砂岩成岩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铀砂岩碎屑物主要有石英(平均含量12.38%)、长石(平均含量50.33%),胶结物主要有石膏(平均含量12.57%)、铁白云石(平均含量3.20%)、含铁白云石(平均含量9.33%)、白云石(平均含量9.76%)及少量杂基(平均含量2.62%),以孔隙式和基底式胶结为主。含铀砂岩具有盐湖盆地早成岩阶段B期和晚成岩阶段A期的成岩特征,成岩的水介质条件为高矿化度(35.4 g/L)的碱性水(pH=7.52)。在早成岩阶段B期形成了以化学胶结作用、水岩作用、溶蚀作用及交代作用为主的成岩特征。胶结物具有由铁白云石—含铁白云石—白云石—石膏的生成顺序,碳酸盐胶结物由中心到边缘依次为自形铁白云石、半自形—自形的含铁白云石、最外面为他形—半自形的白云石。石膏形成最晚,并可见石膏交代石英、长石及白云石现象。在此过程中,高矿化度水中的Na+替换了斜长石中的Ca2+,使斜长石全部转化为钠长石,并在斜长石表面形成了溶蚀微孔洞并沿解理形成微裂隙。受碱性地下水影响,基本无自生胶结作用及黏土矿物生成。晚成岩阶段A期以溶解作用为特征,酸性的地表水溶解了砂岩中的碳酸盐胶结物并形成了溶洞。含铀砂岩整体具有孔隙度低及渗透率低等特征,不利于层间氧化作用的形成。根据含铀砂岩成岩特征及其与铀矿化关系的研究发现,塔木素地区铀矿化具有沉积成岩及层间氧化双重成因特征。  相似文献   

2.
航空伽马能谱测量可以快速获得研究区内放射性元素含量特征。笔者利用皖南宣城地区的1:5万航空伽马能谱数据,分析了夏林一带的放射性元素分布特征、铀元素迁移富集规律等,结合地质条件,推断研究区内震旦系-寒武系碳质地层是铀源层和含矿层,有碳硅泥岩型铀矿找矿潜力。结合航空伽马能谱数据,认为铀高和铀高钍低是最直接的铀矿找矿线索。另外,推断区内3处侵入岩尤其是北部刘村岩体内有花岗岩型铀矿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3.
碎屑岩成岩作用过程中铀元素迁移、聚集规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章通过对松辽盆地西南部含矿目的层姚家组碎屑岩成岩作用特征研究,探讨了成岩演化过程中板状铀矿床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研究区姚家组含矿砂岩主要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成岩作用强度达到中成岩A期,可划分为同生期、早成岩A和B期、中成岩A期和表生成岩期等4个成岩阶段,同时,将成岩演化过程中的铀成矿作用划分为预富集阶段(沉积-同生期)、排铀阶段(早成岩期)、叠加改造作用阶段(表生成岩期)等3个阶段。在沉积-同生期,含矿层段中暗色泥岩发生了铀的强烈预富集作用,其富集的铀可能是铀成矿过程中最主要的铀来源;在早成岩期,压实作用导致铀从高含量暗色泥岩中排泄到邻近砂岩中可能是最重要的成矿作用,铀主要富集在靠近铀源的灰色砂岩中,其成矿流体迁移方向主要是沿垂向上的;在后期表生作用阶段,地表氧化流体对铀矿体产状进行了改造,促使其形成板状矿体。砂岩型铀矿体的产状可能与其铀的来源有着十分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芮国桢 《国外铀金地质》2010,(3):149-154,163
460铀-钼矿床是冀北沽源中生代火山岩盆地中找到的一个大型中低温热液斑岩型铀-钼矿床。文中阐述了该铀-钼矿床的地质特征,从区域成矿迁移过程和演化历史分析的角度,结合蚀变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对成矿物质来源进行探讨;总结了矿床的3个主成矿期(24、88和122Ma),具有斑岩型、浸染型、网脉型和表生铀矿化3种矿化类型。对矿床特征及成因进行探讨。通过研究新近纪表生淋积作用在矿体上部地表处附近形成的次生富集带,总结出冀北火山岩地区铀-钼地质找矿工作靶区的判别依据,明确了寻找此类型铀-钼矿床或盲矿体的直接标志。  相似文献   

5.
在铀钍混合型的矿床中,钍对γ总量测井结果的影响难于直接扣除。因探测器体积和测量时间的制约,传统的解谱方法灵敏度较低,相对误差较大。基于已研制的溴化铈探测器的γ能谱测井仪,针对能谱数据特征峰特点对解谱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拓展能窗解谱法,大幅提高了铀含量检测灵敏度,降低了铀含量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结果表明:采用拓展能窗解谱方法,相比于传统标准能窗解谱方法,平均铀含量检测灵敏度提高到3倍多,混合模型体源的铀含量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绝对值从9.2%降至了4.7%,在铀钍混合模型体源上测得的铀、钍含量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5%,在铀和钍单核素模型体源测得的主核素含量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5%。拓展能窗解谱方法可以提高测井精度,对准确测量铀钍混合型矿床中的铀和钍含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幔源铀成矿作用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王正其  李子颖 《地质论评》2007,53(5):608-615
地幔流体及深源铀成矿作用是当前铀矿地学界备受关注的前沿课题。文章扼要阐述了幔源铀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评述了热点铀成矿理论。通过地幔流体参与铀成矿的现实性与地幔含铀性的论证,结合粤北“交点型”铀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地幔中铀含量存在不均一性,在大陆型热点活动(地幔柱)区的岩石圈地幔通常含有较高的铀丰度;提出在热点驱动下,地幔流体(如CO2、F等)能够溶解或萃取地幔岩中的铀并得以浓集形成富铀成矿流体,幔源铀成矿是可能的。对幔源铀成矿作用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曲线在地质上的解释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例介绍了放射性元素铀、钍、钾的地球化学特性和自然伽马能谱曲线在地质上的解释与应用,提出6种有关解释应用的意见。1)高钾多为伊利石粘土岩和钾长石砂岩,高铀多由有机质造成,而高钍则为火山岩有关地层。2)利用钍、钾曲线可以计算地层泥质含量。3)铀异常曲线可以指示地层中流体运动。4)寻找放射性矿层与异常带。5)研究生油岩。6)进行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二连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典型含铀碳酸型盐湖水、岩两相234U/238U综合分析表明,碳酸型盐湖铀来源于大气降水和潜水对盐湖盆地周围中生代到现代富铀沉积物的溶滤、浸出,具有快速、近源物质来源特点。盐湖卤水和对应沉积物234U/238U值一般为0.8~1.2,湖卤水和潜卤水(晶间卤水)-岩两相中的铀处于沉积平衡状态。早白垩世~上新世含膏盐地层对比研究证实了富铀岩层234U/238U值随铀含量增大而减小,并趋近于1。室内盐湖水蒸发模拟实验发现残余卤水、沉积物234U/238U具有随蒸发程度增大逐渐减小的变化特征。盐湖现代沉积物物相研究发现铀主要以碳酸铀酰和吸附形式赋存在富含有机物和碎屑成分的含盐粘土沉积中,铀在盐类晶体中含量极少,仅存在于封闭水和结晶水中。卤水和沉积物ARu值是盐湖铀源及铀含量水平的指示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9.
简叙辽东地区太古宙绿岩带地质背景,并结合太古宙绿岩带铁-铀型铀矿成矿地质特征的阐述,提出太古宙绿岩带铀成矿作用具有明显的前寒武纪主期性。讨论太古宙富铀钾质花岗岩相关的太古宙残留体内构造-蚀变岩控制铀矿的观点:提出古韧性剪切-破碎断裂带、太古宙基底岩体顶上凸起带之凹洼中的"突触"与碱交代岩等三位一体的构造空间和构造-蚀变岩定位层间-不整合破裂带关联-碱交代热液型铀矿的成矿模式,并且太古宙绿岩带铁-铀型铀矿围岩蚀变清楚,铀成矿谱系反映为初贫后富-叠加再造成矿的矿物组合;以复杂-叠加、脉络清楚的太古宙绿岩带构造环境相关的铀矿聚集区为例,探讨太古宙绿岩带铀成矿作用的多期性。并认为太古宙绿岩带铁-铀型铀矿矿体埋藏深、隐伏性强、盲矿体多,潜在的找矿前景相当可观。  相似文献   

10.
水-岩反应的铀系不平衡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兴章  闵茂中 《地球科学》1998,23(5):537-541
天然体系中水-岩反应的铀系不平衡判别,是基于水-岩反应使岩石中天然铀衰变系子体核素^234U,^226Rb和六价铀的选择性溶失,造成原始放射性平衡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因而可利用现今测得的岩石中3组核素放射性活度比值A(^234U)/A(^238U),A(^230Th)/A(^234U)和A(^226Ra)/A(^230Th)反演判别该岩石曾经历了近代水-岩反应的大致强度和出现,持续时间,这是近十余年  相似文献   

11.
闵茂中 《地球化学》1997,26(6):69-76
对一近地表铀矿体中某些铀系长寿命核素的放射性平衡状态和14种微量元素迁移特征研究得出,自该铀矿床63Ma前生成至今,仅近1Ma来,当上覆花岗岩遭剥蚀使矿体近地表时,矿石中天然放射性核和微量元素才因水-岩反应沿围岩破碎带,裂隙发生迁移;裂隙两侧岩石受水-岩反应影响的范围较小,裂隙面的化学组分以溶失为主,裂隙两侧粘土化花岗岩中则以核素、元素的扩散和吸附为主,最后阐述了本研究结果对高放废物处置库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12.
碳硅泥岩型铀矿床铀与有机质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江西修水、湖北通城地区碳酸盐型、黑色页岩型铀矿床的部分含矿围岩、矿石铀含量及有机碳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按照有机质氯仿沥青质分析操作规程,进行了抽提、分离工作。初步探讨了铀与有机质衍生物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铀与有机质及氯仿抽提物呈依附关系;(2)外生铀矿床中有机质演化途径不尽相同;(3)非烃与铀关系密切,可作为外生铀矿床聚铀作用的指示剂。  相似文献   

13.
查查香卡铀多金属矿床是青海省探明的第一个中型硬岩型U-Th-Nb-LREE矿床.为进一步明确矿床成因,文章在详细描述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使用LA-ICP-MS对钠长岩脉中锆石进行U-Pb定年,同时对钠长岩脉和不同矿化强度斜长角闪片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是与钠长岩脉有关的岩浆型铀多金属矿床,其成岩成矿年龄为(401.7±6.3)Ma,矿石的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与钠长岩脉更为相似.文章认为钠长岩脉是在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结束后的板内环境中,由深部富集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矿区西部具有钠长岩脉型铀多金属矿的找矿潜力,而东部则有可能发现岩体型矿体,具有更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中亚独联体五国铀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亚独联体五国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中亚大陆地壳构造单元 ,其中分布着大批砂岩型铀矿床和碱交代岩型、含铀煤岩型、含鱼残骸泥岩型和碳酸盐岩型铀矿床 ,计百余个。这些矿床的铀储量约占全球总工业铀储量的30 %。文中划分出8个铀矿域 ,编制了各铀矿域的成矿大地构造剖面 ,并进行了对比研究 ;对上述五种主要铀矿床类型的成矿学特征作了概述 ;归纳出四种铀成矿大地构造模式 ,指出除地台型模式外 ,其余的地槽 +地洼型、地台 +地洼型、地洼型等三种模式均与地洼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密切相关 ,甚至是形成工业铀矿床最至关重要的背景因素。文中最后还对中亚型和华夏型地洼铀成矿学的异同特点 ,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砂岩铀矿矿卷前锋铀同位素特征和512矿床含矿层铀同位素特征的研究,对砂岩型铀矿形成过程、铀同位素找矿标志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砂岩铀矿的形成是一个多期次、滚动式、由氧化向还原环境推进的动态成矿过程,矿体主要定位于Ⅲ区段。根据铀同位素样品在不同氧化还原分带中的分布和矿体的滚动性特征,认为A区定名为地球化学矛盾区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6.
黔北地区二叠系上统由两个半海陆交互沉积旋回组成,是煤系铀矿形成的有利地带。应用黔北地区上二叠统煤田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发现了煤系底部含黄铁矿黏土岩自然伽马异常。通过相关的岩样测试分析资料,这自然伽马异常主要是由放射性元素铀引起的。利用自然伽马场与含铀量的相关性,即γ<3.79 PA/kg (铀质量分数小于0.010 111%)划分为正常值,3.79 PA/kg≤γ<10.29PA/kg (铀质量分数在0.010 111%~0.030 027%)划分为煤系铀矿(潜在)矿化异常值,γ≥10.29PA/kg (铀质量分数大于0.030 027%)划分为煤系铀矿(潜在)异常值,解释了煤田测井自然伽马场异常,圈定了本区晚二叠世煤系铀矿(潜在)矿化异常区、(潜在)异常区找矿靶区。靶区围绕官店向斜、松坎向斜、坟坝向斜分布,成矿区(带)均位于二叠统龙潭组煤系底部含黄铁矿黏土岩层中,受龙潭组和茅口组地层控制。综合评价表明,找矿靶区异常连续性较好,根据相关性推算铀的平均质量分数为0.018 558%,达边界品位以上,具有较好的煤系铀矿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7.
刘汉彬  夏毓亮  林锦荣  范光 《地球学报》2005,26(Z1):134-139
在讨论砂岩型铀矿化铀系核素主要分离机制的基础上,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吐哈盆地和西胡里吐盆地不同类型砂岩型铀矿化不同分带的铀系核素不平衡特征,结果表明,含矿砂岩中234U/238U, 230Th/238U的活度比在不同分带具有不同分布规律。鄂尔多斯盆地古潜水氧化转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前锋处于慢速成矿作用体系,成矿环境及矿体的演化皇现相对稳定的状态;吐哈盆地层间氧化还原带型铀矿化前锋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在上新世以后成矿物质U仍具有迁移活动发生;西胡里吐盆地U系核素在空间上分布说明不同部位的砂体中U具有迁移和富集现象,为判断潜水氧化型铀矿化有利成矿地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的指导四川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床勘查和战略选区工作,本文以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为指导,通过查明铀源体和铀源层及其分布特征,分析了铀成矿物质来源,探讨了矿床形成过程,初步建立了铀成矿模式。研究表明:(1)区域内铀含量最高的地层是铁船山组,其次是郭家坝组、龙马溪组和大隆组;(2)含矿主岩物源分析表明苍溪组沉积碎屑来自米仓山和龙门山两大蚀源区;(3)蚀源区含铀岩石在地表风化解体过程中,岩石中的铀被释放出来,进入地下水形成含铀溶液,含铀溶液在苍溪组砂岩层中流动,在碳质和黄铁矿发育的沼泽和停滞水还原环境,铀发生沉淀并能够保存形成铀矿体。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含铀砂岩试样的预处理方法,采用过氧化钠熔融, CTMAB凝聚,有效地消除了硅酸溶胶对铀钍分离富集的影响,与示波极谱法衔接,同时测定铀钍.铀钍的线性范围为0.001~0.500 μg/10 mL,检出限铀为8.63×10-6 μg/mL,钍为5.16×10-6 μg/mL.本法用于砂岩型铀矿中铀钍含量小于5×10-6样品的连续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硅质岩作为若尔盖铀矿区重要的含矿主岩之一,铀多于志留系硅质岩中广泛富集,而近年来于寒武系地层中也发现了铀含量较高的硅质岩,目前寒武系含铀硅质岩与区内铀成矿的关系尚不明确,研究这些寒武系含铀硅质岩可以为若尔盖铀矿田铀矿找矿提供新思路、新层位。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镜下观察、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若尔盖铀矿区寒武系硅质岩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其成因及其对铀成矿的意义。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多数样品w(SiO2)为81.18%~98.55%,平均值高达93.16%,其余氧化物含量除P2O5和CaO较高外均在1%左右或以下;硅质岩Al/(Al+Mn+Fe)为0.16~0.52,Th/U为0.03~0.10,MnO/TiO2为1.2~6.0,δCe为0.530~0.718,LaN/CeN为1.111~2.051,这表明寒武系硅质岩具有热水沉积成因与远洋盆地的形成环境。部分铀含量较高的样品在背散射及扫面图像上观察到的主要矿物为石英和磷灰石,这与样品主量数据反应的高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