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影  单立贞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10):1196-1198
<正>鲍温样丘疹病(bowenoid papulosis)是一种发生在外生殖器的丘疹、斑丘疹。属较少见皮肤病,其在组织病理学上类似原位癌及鲍温病。近年来发病有所增加,而引起大家的重视。现将我院1995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8例鲍温样丘疹病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8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其中女性18例,  相似文献   

2.
咪喹莫特乳膏联合电灼治疗鲍温样丘疹病1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晓燕 《医药导报》2007,26(10):1170-1171
目的探讨电灼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鲍温(Bowenoid papulisis,BP)样丘疹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22例鲍温样丘疹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例,对照组10例。治疗组采用电灼,将外阴可见的鲍温样丘疹病的皮疹清除,待创面恢复后,每晚睡前常规清洗患处,将5%咪喹莫特乳膏用手指(戴指套)涂于患处并轻轻按摩数次,使药物持续作用6~10 h,次日清晨用清水洗净,qod,连续使用8周。其间每2周复诊1次。对照组仅采用电灼将外阴可见的鲍温样丘疹病皮损清除。结果22例患者均完成了临床治疗,观察8周,治疗组无复发病例,对照组复发逐渐增加,两组在治疗后6,8周时,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组出现轻度到中度的红斑、水肿、糜烂。结论电灼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外阴的鲍温样丘疹病较单用电灼治疗复发率低、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3.
鲍温样丘疹病(Bowenoid papulosis,BP)是一种发生于青壮年外生殖器部位的多发扁平丘疹,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组织病理学上类似原位癌或鲍温病的组织学改变,故往往造成误诊而被过分治疗,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1]。笔者于1995年1月—2007年7月采用微波联合局部注射重组α-2b干扰素治疗鲍温样丘疹病,取得较好的疗效,并与药物、冷冻、电灼等3种不同方法相比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鲍温样丘疹病(Bowenoid papulosis),较为少见,又好发于性活跃的年轻患者,大多数人认为此病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有关系.其组织学改变多为非典型性增生或原位癌样改变,临床上为良性经过.现将本人于1996~1998年治疗的四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张駉 《江苏医药》1997,23(1):67-67
鲍温样丘疹病(BP)是一种好发于青壮年生殖器等部位的良性多发性丘疹损害,易和多种疾病相混淆。作者自1990年至1996年诊治的7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7例患者中,男4例,女3例;年龄23~33岁,平均28岁。已婚3例,未婚4例。发病时间7天至2个月。4例有性乱史,其中2例曾患过淋病;l例女性患者其配偶有性乱史;2例否认性乱史。二、临床症状:4例在阴茎龟头或冠状沟,3例在外阴大小阴唇处,均可见到绿豆、米粒、粟粒大小不等淡红色,淡褐色、深褐色扁平丘疹一个到数个,有的排列呈线状,有的互相融合呈斑块。7例患者均作病理活检。病理组…  相似文献   

6.
李志娟  王欣  何海涛 《淮海医药》2001,19(3):209-209
目的 观察鲍温样丘疹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在光镜观察的基础上,对病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并对4例患进行随访。结果 光下表皮角化不全,棘层肥厚细胞排列紊乱,可见核分裂象。HPV1例阳性,PCR3例HPV6.11阳性。结论 鲍温样丘疹病是一种HPV相关病变,应与鳞癌及尖锐湿疣鉴别,病预后良好,治疗以保守治疗、密切随访为主。  相似文献   

7.
Ⅱ期梅毒误诊为皮炎1例报告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张弘徐明患者,男,32岁。以全身起丘疹伴轻度瘙痒4天为主诉于1996年11月5日求诊于我院门诊。患者于就诊前4天,无明显诱因于双臂、胸及腹部出现多个粟粒大小暗红色丘疹,伴有轻度瘙痒。丘疹逐惭扩散,蔓延至双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物、电灼和手术3种不同方法治疗鲍温样丘疹病的疗效。方法:将22例鲍温样丘疹患者分3组,药物治疗组10例,用强力复方足叶草酯涂剂外涂病灶,每周2~3次至疣体脱落;电灼治疗组10例,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用高频电灼仪探头烧灼病灶至稍凹陷,深度低于周围组织2~3mm,范围超过病灶5~6mm;手术治疗组2例,局部用1%利多卡因麻醉后行上皮梭形切除术。深度、范围同电灼组。结果:药物治疗组除1例中途放弃治疗外其余9例均治愈,无遗留疤痕及色素沉着。电灼治疗组全治愈,1例融合成片的病灶因感染2月后呈疤痕修复。1例复发。手术治疗组全治愈,全呈疤痕修复,无复发。结论:强力复方足叶草酯涂剂治疗散在性鲍温样丘疹病简单易行,方便安全,痛苦少,见效快,为一种有效且无损伤的治疗方法。融合成片的病灶则以局部上皮梭形切除为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干扰素联合微波治疗鲍温样丘疹的疗效。方法将56例患者按门诊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采用局部注射干扰素联合微波疗法,对照组单用5-氟尿嘧啶软膏外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高于对照组的67.9%,复发率为3.5%低于对照组的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局部注射干扰素联合微波疗法治疗鲍温样丘疹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激光治疗丘疹性荨麻疹34例周世杰,吕松芬(郑州矿务局总医院452371)丘疹性荨麻疹又称小儿荨麻疹样苔藓,是儿童夏秋季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我们自1989年以来,运用激光治疗该病34例(治疗组),并与用扑尔敏为主治疗的30例(对照组)作对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痘疮样型副银屑病1例报告福州市皮肤病院傅江州,池信银,韩维娜,刘榕城痘疮样型副银屑病又称急性痘疮样苔藓状糠疹,临床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患者女性,47岁。因四肢、躯干出现丘疱疹伴痒半年,于1991年3月21日就诊。体检:四肢屈侧见散在分布的黄豆至蚕...  相似文献   

12.
液氮冷冻治疗皮肤癌3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景润  王正文 《云南医药》1994,15(2):131-132
本文报告用液氮喷射或加压接触冷冻法治疗皮肤癌34例,所有病例均经活检证实其诊断,每次冷冻时间为1-3分钟,间隔时间为两周左右,治疗次数为1-5次,治疗结束后追踪观察3-17个月,34例除1例恶性黑色素瘤无效外,其中鲍温氏病9例全部治愈;基底细胞癌16例,14例治愈,2例显效;鳞癌8例,7例治愈,1例显效,治愈病例未发现有转移及复发。  相似文献   

13.
接触氨苄青霉素引起麻疹样药疹1例报道常圣军,李玉芬(山东省肥城市马埠医院肥城市271616)病例报告患者男,35岁,因畏寒、发热,全身密集红色米粒大斑丘疹,就诊收住我院。询问病史得知患者入院前5天,其妻因感冒在家静滴氨苄青霉素,患者本人收拾氨苄青霉素...  相似文献   

14.
40例日光性角化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日光性角化病(AK)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AK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 (1)60~80岁为AK高发年龄,占67.5%,60岁以下发病率较低,占17.5%;(2)发病时皮损多发生于面、颈等暴露部位,病理类型以鲍温样型、萎缩型及肥厚型为主;(3)临床与组织病理的诊断符合率仅为50%,临床上极易将其误诊为脂溢性角化症等其他皮肤病。结论 AK好发于老年人,面颈部多发,病理类型以鲍温样型、萎缩型及肥厚型常见,临床上易误诊。  相似文献   

15.
带状疱疹为一种常见皮肤病,它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病初发痒,起红丘疹,然后开始出现针刺样、烧灼样疼痛,患者疼痛难忍。加重后起水疱、脓疮、血疮,丘疹性呈带状分布,群集样,以腰胸部为主,病程一般为3~4周。外用青蜈药散取得满疗效,现介绍如下:1处方及制备1.1处方:青黛10g,蜈蚣15条,云南白药5g。1.2制备:将蜈蚣置于瓦片上,用文火炼干,研为细粉,再与青黛、云南白药合研成细粉,过100目筛,分装即得。2临床疗效2.1病例选择:本组共78例患者,男43例,女35例,均为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者,并自愿敷用青蜈药散。2.2用法:取制…  相似文献   

16.
毛周角化病是一种慢性、不易治愈的毛囊角化异常性皮肤病。我院发现一例反复发作,最后彻底治愈的毛周角化病,现报告如下。患者,男,29岁,因周身起疹反复发作二年来我院就诊。二年前,无明显诱因,四肢起毛囊样、鸡皮状皮疹,自觉微痒,半年后延及周身,曾口服维生素...  相似文献   

17.
醋酸确炎舒松致荨麻疹型药疹1例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院王锦芬池少平患者女,16岁。因患癣菌疹病给予肌注醋酸确炎舒松(TAA)20mg,20分钟后,全身发生痒疹样皮损。检查:患者全身躯干四肢有多发性大小相似的鲜红色风团及红斑疹损害,多为核桃大,有的呈多环...  相似文献   

18.
<正>恶性萎缩性丘疹病是以血管内皮病变为主,逐步发生发展导致多个脏器血管系统受损的罕见性缺血性疾病。恶性萎缩性丘疹病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因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可见特征性的丘疹而命名。我院2020年1月收治急腹症患者1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萎缩性丘疹病合并肠穿孔。因该病罕见,病例样本少,另检索2009—2020年在知网上已发表的明确为恶性萎缩性丘疹病合并急腹症患者24例。现回顾性分析25例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恶性萎缩性丘疹病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9.
蕈样肉芽肿(MF)属于皮肤T细胞淋巴瘤,临床上少见,早期临床和病理变化缺乏特征性表现,不易诊断。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20岁。以反复全身皮肤斑丘疹伴痒、痛3年为主诉入院。3年前左手中指、无名指先后出现红色皮...  相似文献   

20.
黑棘皮病是一种少见而原因不明的皮肤病,我们治疗1例黑棘皮病伴发胃癌患者,现报告如下。患者男,63岁。自诉4年前发现额部、腋下及双腹股沟皮肤变黑、变粗,转而呈绒毛样丘疹,不痛不痒,并渐波及面、腰脐、颈、肩、背及四肢皱褶部。两天前无明显诱因拉柏油样便,并感上腹部胀满疼痛伴食欲不振。患者长期务农,无烟酒嗜好。记忆中家族内无类似皮肤变黑及胃癌患者,无过敏史。体检: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