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内经》在论述六气病机中,遗失秋燥致病。后世医家多不明燥邪致病,每遇燥邪致病,多用辛香温燥之药,如乌药、香附、半夏、厚朴等,以燥治燥加重病情。喻昌言“他凡秋伤于燥,皆为秋伤于湿,历代诸贤,随文作解,弗察其讹”(《医门法律·秋燥论》)。直至金元时期刘河间发现燥邪致病:“诸涩枯涸,干劲皴裂,皆属于燥”(《素问·玄机原病式》),才将六气病机补充完整。但刘河问只是给出燥邪致病病机,未给治法及方药。明末医家喻昌将燥邪致病病机完善并第一次提出治燥专用方药。至此,秋燥致病才被后世医家重视。如清代医家吴瑭创出桑杏汤、杏苏散、桑菊饮等治燥名方。  相似文献   

2.
<正>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中医治法虽多,但实脾固本当为固根本、强正气、祛病邪诸多正治法中极为重要的一法,阐述如下。1实脾固本,缘于慢性乙肝之病机慢性乙肝病机复杂,但总体为正虚邪恋。《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金匮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否则,脾若  相似文献   

3.
气虚血瘀是缺血性卒中的基本病机 缺血性卒中,属中医“中风”、“厥证”、“偏枯”等病证范畴,气虚血瘀是中风、偏枯发病的基本病机,历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内虚邪中”说始于《内经》,在《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提示了气虚是发生中风的重要原因之一。《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论》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中风基本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中风发病必根于气虚中医学认为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气者 ,人之根本也”(《难经 .八难》)。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均依赖于气的滋养和激发功能。正气充足 ,脏腑功能正常 ,阴平阳秘 ,在表可抵御六淫外邪侵袭 ,在内则无内生五邪之忧 ,疾病无以发生。正所谓“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如若正气不足 ,脏腑功能低下 ,则人体阴阳失调 ,气血不和 ,外易感受六淫之邪 ,内易滋生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 ,导致疾病发生 ,亦即“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灵枢 .百病始生》篇亦谓 :“风雨寒热 ,不得虚 ,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而不病…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提出“轻而扬之”,即采用宣扬发散的治法使病邪从表而解。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发挥为“轻可去实”,即采用性味轻清之药,以平为期,旨在祛邪而不耗伤正气。慢性前列腺炎的病机为湿、热、瘀、郁阻滞下焦气血,致精室失用。针对慢性前列腺炎不同阶段之病机特点,以祛湿、清热、化瘀、解郁为大法,基于“轻可去实”,辨证选用质轻平和之花类药治疗,临床获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中风病气虚证证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气虚的成因中风病气虚的成因有二 :一是病前即已气虚 ,如年老体衰 ,正气不充 ,或久病 (如消渴、眩晕、胸痹 )气虚 ;二是病后邪甚伤正 ,脏腑功能失调 ,或饮食调摄失宜 ,气之化源不足 ,由此导致了气虚。气的化生与功能主要在于脾肺二脏 ,因此气虚之根也责之脾肺。2 气虚与中风发病气虚是中风病主要病机之一。据临床资料统计 ,中风病人中 ,以气虚为主证 (气虚血瘀、气虚挟痰、气阴两虚 )的近半数 ,可见气虚与中风发病密切相关。前人对气虚致中风早有认识。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王履“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 ,或忧喜忿怒伤其气 ,多有此疾…  相似文献   

7.
贾占清主任对乳腺癌术后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淑斌  杜凤香  张耀贤 《陕西中医》2002,23(11):1010-1011
几十年来 ,贾老以内经“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为依据 ,认为乳腺癌的发生是由于人体正气虚弱 ,邪毒为患 ,其病机是肝气不舒 ,气机运行不畅 ,致使经络、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气滞血瘀 ,痰凝聚瘕 ,蕴毒成瘤。治法上根据《内经至真要大论篇》:“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坚者削之 ,客者除之 ,劳者温之 ,结者散之 ,留者攻之”,“损者益之。”因此确立扶正固本 ,祛邪抗癌为治疗总则 ,来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 ,脏腑经络等功能 ,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及抗癌能力。现将其扶正固本以及祛邪抗癌的法则及方…  相似文献   

8.
中风后疲劳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防治有着深远且重要的临床意义。王永炎教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一类在中风病发病之初即表现出气虚甚则阳虚为主而邪实一面临床特征并不突出的患者,此类患者经及时益气温阳通络治疗后取得显著临床疗效,因此提出了“阳(气)虚化风”的病机新认识。其内在本质为阳气不足,变化生风。发病后,患者仍旧正气不足,或清阳不升,或气血运行乏力,瘀血阻于脑络,或阳气不足,有形之邪积聚,终致脑窍不荣,表现为脑力不足,不耐疲劳的特征。因此“阳(气)虚化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既往报道的中风后急性期疲劳患者存在相关性。本文旨在从“阳(气)虚化风”病机角度对中风后急性期疲劳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思路进行诠释,以此期待提高临床医师对中风后急性期疲劳发病病机的认识,加强在中风急性期予以补气活血通络治疗的意识,进而对改善患者预后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轲 《江苏中医药》2003,24(10):49-49
缺血性脑卒中属中医“中风”、“卒中”范畴 ,益气化瘀法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且疗效已基本得到肯定。笔者试对其理论渊源作一探讨。1 因虚致瘀 ,瘀阻脑络是中风的病理核心中风的“内虚邪中”说始于《内经》 ,在《灵枢·刺节真邪》篇中提示了气虚是发生中风的重要原因之一。《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 ,并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指出 ,正气亏虚 ,则脉络空虚 ,风邪乘虚入中 ,致使经脉阻滞而发为中风。确立了“内虚邪中”论。隋唐之际 ,唐宋以前 ,对中风病的认识基本上承袭了“内虚邪中”论 ,未越雷池。正如《诸…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宝贵的祖国医学中,养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早在《内经·素问·四气论神论》中古人就已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明确地阐明了防病重于治病,防病备乱的原则,我国后世的各代医家都严格地遵循这个原则。《内经·素问·刺治论》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评论》又指出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了人体正气的盛衰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即疾病的产生,不外阴阳失调,而虚弱病疾的出现,总的也就不外阴虚阳虚这两大原因。在《内经·灵枢·官能篇》中说:“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相似文献   

11.
风药具有升阳调气、引经报使、祛风胜湿、开通玄府等功效。认为“内风暗旋”是肿瘤的主要病理特点,肿瘤患者机体因正虚邪实、气血阴阳失调,导致气机逆乱,引动内风的产生。内风又易与积聚之邪相和,挟痰、毒、瘀流窜全身脏腑经络,终致“稽留不去”而为患。提出风药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调节气机、扶助正气,引导药物直达病所,针对邪实辨证治疗等作用与优势,可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浅谈气虚发热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气虚发热是中医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渊源于《内经》,在《素问·调经论》中就提出“因劳倦太过,损伤脾气,气虚而生内热。”金元时代李东垣在此基础上更有发挥,著《脾胃论》,强调脾胃之气耗伤,元气不足,可以产生大热。《内经》和《脾胃论》的论述为气虚发热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现据文献所述,结合个人体会,浅谈气虚发热的病机与证治。  相似文献   

13.
戴思恭在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有余便是火”之论的基础上,对气血生理、病理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指出气血之失常与某些疾病的关系,并对气血盛衰的病机统于阴阳之变,对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进行了补充,使之更为全面而具体,对后世气血理论的发展也很有影响。1  相似文献   

14.
论益气化瘀法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主要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轲 《山西中医》2003,19(6):1-3
中风气虚血瘀病机理论的形成,其学术渊源可上溯于《内经》有关论述,唐、宋、金、元、明历代医学文献中,继有补充发展,到清代王清任明确提出这一观点,标志着该理论的形成;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关键在于气病及血,因虚致瘀,瘀阻脑络,清窍不通;益气化瘵法标本兼顾,切合病机,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虚劳亦称虚损,是中医内科领域内一个重要而广泛的病证。继《内经》、《难经》之后,《金匮要略》设专篇而论,实为后世治该病奠定了基础。阐述此者计条文16、方7首(附方除外),文简义深,反映了仲景对该病治法的三个特点,就个人学习体会,略陈管见。扶助正气不忘祛邪杂病正气多虚,病变往往伤及脏腑,虚劳病表现尤为突出。导致本病的原因虽不尽一致,然皆致正气耗伤,诚如后世医家张景岳体会说:“凡虚损之由,无非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致。故或先伤其气,气伤必及于精;或先伤其精,精伤必及于气。”《内经》指出“精气夺则虚”(见《素问·  相似文献   

16.
1中风的病因病机一般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大致有如下4项:积损正衰,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化风为病;饮食不节,嗜酒肥甘,饥饱失宜,脾运失司,内生痰浊,郁热上冲而发病;情志失调,多为过怒过喜为主,怒则气逆,血随气上冲于脑窍,心神昏聩而病;劳倦内伤,气血不足,脉络空虚,气虚血瘀,风邪乘虚入经络,气血痹阻而至病。其发病机理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最常见,肝肾不足次之;故在治疗上,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通腑开窍,滋阴息风为主。2治疗方法病在急性期,治则以通为主,缘本病以标急本缓,邪实为主,宜以“猛峻之药急去之”,邪去则通,阴阳气血得平,所谓“治…  相似文献   

17.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后世医家遵《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多从风寒湿三邪论治。治法必去此风寒湿三气之邪而痹病可愈。临证中风邪易祛,寒邪易散,而水湿之邪胶滞难除,为三邪中坚者,且性阴粘着,易留关节筋骨,致病多缠绵难愈。故治痹尤当治湿,湿邪祛则风寒无党而易散。 痹证初起,不论肿在小关节还是大关节,疼痛则一;不论是风邪、寒邪还是湿邪偏胜,走关节,入筋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和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09,29(2):108-110
《伤寒论》中的“和法”,和后世所谓的“和法”,在概念上及内容实质上完全不同。后世所谓的“和法”,只是指“和解”与“调和”而言,很大意义上是指少阳病的治法;而《伤寒论》一书中的“和法”,则是在贯穿全书始终的“和谐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发汗解表谓之和,清热泻火谓之和,攻下逐实谓之和,温补散寒谓之和,亦即凡是能祛除病邪,匡复正气,促使机体恢复阴平阳密、气血和顺、功能谐调,进而恢复健康的方法,都属“和法”之列。所以,后世之“和法”,属于狭义之“和法”,而《伤寒论》之“和法”,则属于广义之“和法”。  相似文献   

19.
吴沛田 《中医杂志》2006,47(10):793
答:中风后遗症以“本虚”为主,兼以“标实”。“本虚”乃为气血不足,肝肾阴精亏虚,脑脉失养,髓海空虚,肢体功能活动障碍。“标实”即痰浊、瘀血阻滞脑窍脉络,而痰浊瘀血之稽留又为正气亏虚所致。中风后遗症的主要治法有以下几种。1通腑醒神:针对中风后腑气不通的病变。常见半身不遂,语言欠利,神志昏蒙,或胸闷呕恶,烦躁,便秘,失眠,苔薄黄腻,脉弦滑。此多因患者素有宿痰,发病后痰邪积滞;或素为阳盛之体,胃肠津亏;或正气虚损传导无力等导致便秘,腑气不通加剧了气血瘀滞,乃至阳亢风动。便秘既是中风诱发因素,又作为一种病理证候存在于后遗症病程…  相似文献   

20.
李俊  叶烨  兰万成  罗翌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0):1150-1151
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已广泛用于临床,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综观该法的理论认识自古有之,现代研究也有大量发现。现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1.1气虚是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基础《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所言偏枯一类疾病因“荣卫稍衰,则真气去”所致,揭示了“(真)气虚”是中风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李东垣提出“气虚致中”学说,认为元气虚衰,虚气流滞,脉络瘀阻,发为中风;并认识到中风的高发年龄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