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近一个时期以来,随着编辑手段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校对软件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专业校对在出版过程中的地位提出了质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编校合一”和“校对主体社会化”,其核心是取消专业校对。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偏见,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的探讨。1重新认识校对规律,适应校对角色功能的转变传统的校对模式为“三校一核红”。一般来说,前两个校次重点是校异同,校对者不加入自己的观点,称为“死校”;第三个校次重点是校是非,着眼于发现作者和编辑可能出现的疏漏或知识性差错,这一过程包含着校对者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2.
磁盘原稿包括其复印件,下同,对于校对者来说,因为它集原稿与校样于一体,无法把作者之“非”和录排之“异”分开来校正,只能采用读通校法,不能采用对校法;所以有人就认为,原稿磁盘化了,校异同作为校对功能,会因为没有出现在校样上不同于原稿的“异”而消失;校异同作为校对方法,也会因为没有校样与原稿两个文本的比照而自行消失。这就是说,在原稿磁盘化的条件下,“双校”只剩下校是非、没有校异同了。事实果真如此吗还是让我们作些具体分析吧。一、校异同作为校对功能,今后会消失吗校对功能,最简括地说就是“猎错”。校异同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闻网络化的发展和普及,就报纸校对环节而言,传统意义上的校对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趋势是朝着直接在网上校稿的方向转型,笔者姑且称之为“网络校对”。此时,校对的理念、对象、载体、方式和目的均发生了变化,其特点是从传统的对文字“校异同”转向更注重事实的“校是非”。面对这一新型的校对变革,校对者如何转型已是从业人员面临的新课题。本文拟就报纸网络时代新闻校对的特点及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略作探究。  相似文献   

4.
校对者及其上下左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原 《编辑之友》2001,(5):43-44
校对在出版工艺流程中,处于编辑和排版的结合部.于是,校对者就有了左邻右舍.编辑者在校对者的左边,排版者在校对者的右边.编辑者把齐、清、定的原稿发到排版者那里(有的在承印厂,有的就在本单位),排版者照原稿录入、排版,打出毛样后连同原稿交给校对者.校对者与排版者的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你校一遍,他改一遍;他改一遍,你再校一遍,三番五次,直到清样为止.如果只"校异同",校对者与编辑者就可以不发生直接关系了,服从原稿就是服从编辑者.服从和被服从是单向的,也不互动.因为"校是非",校对者与编辑者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双向互助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编辑读校——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工作过程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读校(或称编辑者校对)是其重要一环。近年来,图书质量尤其是编校质量严重滑坡,其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编辑对读校工作不予重视或者说忽视读校工作,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所谓编辑读校,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读改校样,参与校对,主要任务是检查校对人员的校对情况,并解决他们在校对过程中提出的质疑;二是校读清样,即对付印前的清样从形式到内容作一次全面检查。尽管对这项工作的具体提法在目前的出版界不尽一致,也丝毫不影响“读校”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在编辑工作中的客观必要性。为此,国家出版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闻网络化的发展和普及,就报纸校对环节而言,传统意义上的校对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趋势是朝着直接在网上校稿的方向转型,笔者姑且称之为“网络校对“.此时,校对的理念、对象、载体、方式和目的均发生了变化,其特点是从传统的对文字“校异同“转向更注重事实的“校是非“.面对这一新型的校对变革,校对者如何转型已是从业人员面临的新课题.本文拟就报纸网络时代新闻校对的特点及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略作探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校对人员的感性体验出发,展示关系结构和学识积累给校对人员带来的“压力”以及对“压力”与“自身价值实现”关系上的认识偏差,并试图通过分析校对主体创造性实践活动,对校对人员自身价值的实现做一种描述。压力校对者的压力来自他所处的关系结构中,与校对者最...  相似文献   

8.
校对质量与心理因素·孟卿出版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协办编校质量是支持精品图书的双足校对是校对者依据原稿,改正校样上或样本上差错的心理和行为的过程。校对工作是校对人员与校稿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这一校对过程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校对者、校对比照对象...  相似文献   

9.
浅谈校对者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校对者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刘文校对工作是一个心理和行为过程早在2800年前的西周,就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的文字记载。在古代的校勘活动中,校雠家们都是集编、撰和校雠于一身。随着出版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编、校逐渐分工,使校对活动职业化、专业化。现代...  相似文献   

10.
古人管校对叫“校(?)”,汉代刘向在《别录》里指出:”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我们今天的“唱校”——一方唱原稿,一方看付印样,正是古代的所谓“(?)”。不过现在的唱校方法比古代要复杂多了:有一人唱稿一人看样的,也有一人唱样一人看稿的,还有一人唱两人看、一人唱多人看等种种方法。目前报纸校对技法中,唱校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有些报纸几乎从初校到付印都用唱校。它的优点是:第  相似文献   

11.
鲁迅说过:“校对和创作的责任是一样重大的。”校对是一种再创造性劳动,是出版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出成品、出精品的保证。除了提高校对人员各方面的素质以外,结合笔者的体会,从改进校对方法和更新管理方法方面对如何提高校对质量总结如下。改进校对方法校对方法主要包括折校法、点校法、读校法和通读法等①,这四种校对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的对象。比如折校法是把校样放在校对人员正前的桌子上,原稿拿在两手的食指、大拇指与中指中间,从第一行折起,压在校样上进行校对,这种方法速度快、不易多字漏字。点校法是把原稿放在校样上边,…  相似文献   

12.
一张好的报纸,不仅要有内容丰富多彩的文章、生动形象的图片和新颖别致的版面,还应具备一流的编校质量。新闻校对在报纸出版程序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江西日报社从事校对工作八年,我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两句话:既坚持校“异同”,又坚持校“是非”。 所谓校“异同”,即在校对过程中,把录入、编辑中的错字、别字、错词、错句、错标点等一一校正过来。一般校对工作中的“一校”主要就是进行这项工作,它强调以原稿为准,对原稿负责。重要的稿件如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还要求两人“一唱一看”地校,以小样…  相似文献   

13.
米戎 《现代出版》2000,(1):39-39
“注意”是人的意志心理的一种机能,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征。人们每时每刻都在运用“注意”去观察事物、协调行动,没有“注意”,人就失去对活动方向的控制。同样,校对者工作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校样上而不能有所分心。实践证明,工作时走神、注意力分散是导致校对失误的一大因素。为了更好地运用“注意”为校对工作服务,我们应对以下四个环节给予重视。 1.“注意”的预备。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校对者接触的校样内容各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事先就要确定“注意”侧重的方向,对校样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即事先…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闻网络化的发展和普及,就报纸校对环节而言,传统意义上的校对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趋势是朝着直接在网上校稿的方向转型,笔者姑且称之为"网络校对".此时,校对的理念、对象、载体、方式和目的均发生了变化,其特点是从传统的对文字"校异同"转向更注重事实的"校是非".面对这一新型的校对变革,校对者如何转型已是从业人员面临的新课题.本文拟就报纸网络时代新闻校对的特点及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略作探究.  相似文献   

15.
编辑阅读与校对阅读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奇 《出版科学》2008,16(3):21-27
校对阅读与编辑阅读,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阅读。编辑阅读的基本特征是"审",校对阅读的基本特征是"校"。两者的阅读对象、阅读目的、阅读方法和绩效评价都不相同。校对者必须进行校对阅读技能训练,掌握校对阅读的特殊方法,还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7,(3)
编辑在校对中的原稿意识文/雷智勇在学报尤其是自然科学学报的出刊过程中,许多编辑部在校对稿件时先让作者自校,然后再由编辑部进行二校、终校。不少编辑同志在终校尤其是二校时,为图方便省事,往往不再对照原稿校对,而是直接运用“通读校对法”。根据笔者的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17.
鲁迅和校对     
校对,古称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应劭:《风俗通义》)狭义的校对,就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校对印样,订正错误。广义的校对,又叫校勘,兼指书籍版本、目录、收藏和流传的研究。鲁迅当过校对,也校勘过许多书。早在留学日本期间,他就给人校过一部译著,得到一些微薄的收入,以贴补学费的不足。在北京教育部工作期间,他经常伏案校勘古籍到深夜。一部《嵇康集》,他校了许多遍。他以吴宽丛书堂影宋钞本作底本,比照《全三国文》及其他五家刻本进行校读,补正脱落,去其衍误,使他校的《嵇康集》成为最完善的本子。他还以唐宋类书所引文字,校武英殿聚珍本唐刘恂作的《岭表录异》三卷,并补遗。1915年以后,他搜集碑刻,从拓本抄写本文,与《金石萃编》相校,看出了此书的许多错误。正是这种深厚的校勘功夫,使鲁迅一旦从事新文学书刊的校对工作,就成为一名杰出的校对者。  相似文献   

18.
1 逻辑推理逻辑推理就是依据某些结论推断另一种结论的思维方法。应用逻辑推理“校是非”分两个层次,首先是应用逻辑推理发现疑点,即凡是不符合或违背逻辑推理之处即形成疑点。其二是利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决疑点。解决疑点的关键是找出推理依据。推理依据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校对者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二是论文中与此相关的陈述。这里应当注意,在以论文的相关陈述作为推理依据时校对者应对其可靠性做出判断。如果选取一种陈述作为推理依据不够充分时,则可选取两处或两处以上相关陈述作为推理依据。倘能把校对者的专业知识与论文中的…  相似文献   

19.
“三校一读”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为加强图书生产流程中校对环节的管理,确保图书编校质量而作出的规定。从这一量化了的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校对的次数被视为保证图书质量的关键之一。应该说,“三校”之规定综合考虑了图书编校质量、出版周期与成本以及市场等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三校”是可行的。但是,对于“重点图书、工具书等,应相应增加校次”,这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对“三校”之规定所作的补充,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校对次数不能简单地以“三”为限,应以质量论校对。遗憾的是,在执行上述规定过程中,不少出版…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传统的校对工作大量地集中在对照原稿校异同上。新闻出版署颁布实施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根据这项规定,要求校对人员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对照原稿“校异同”,这是对校对的最低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二是如果校对人员发现了原稿的错漏或不妥之处,应交由责编解决,校对人员无权擅自修改,即“校是非”。随着磁盘书稿的出现,使图书出版从作者定稿后即具有了最大的保真性。编辑只是对书稿进行取舍的选择,很少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