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控制高速铁路工后沉降是保证高速列车安全运营的关键。为解决目前路基工后沉降计算不准确的问题,从3个方面入手,建立适宜于高铁中低压缩性土路基工后沉降的计算方法。首先,利用基于变形时间效应的压缩层厚确定方法,提高了中低压缩性土压缩层厚度的计算精度;其次,基于众多高铁中低压缩性土路基实测数据,提出适应于高铁路基柔性荷载的中低压缩性土路基总沉降修正系数ψs,以及施工期沉降完成比例η。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3个不同实际工点的工后沉降实测数据和计算结果表明,针对中低压缩性土路基工后沉降计算方法更符合工程实际,可为高铁中低压缩性土地基处理及路基铺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铁路客运专线路基工后沉降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路基填筑完成后相对较长静置期内的实测沉降值及轨道结构层施工完成后的较短时间内的有限次沉降数据,提出一种实用的铁路客运专线路基工后沉降预测方法。首先,利用较长静置期中的路基沉降实测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并判定其拟合参数是否满足要求,其次,在满足预测曲线的参数条件后,根据结构层的荷载情况及施工完成后有限次实测沉降值,确定与路基土体固结性质有关的结构层施工完成后的沉降发展曲线拟合方程参数,并给出相应的工后沉降计算式;最后,通过工程实例对所建议的预测评估方法进行验证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为了保持轨道的平顺性和稳定性,高速铁路要求路堤的工后沉降为零沉降,而红层属于C类填料,易崩解、软化,此研究为了验证将红层粉碎后作为高速铁路路堤填料的可行性。 研究方法:将红层填料经过粉碎(小于2mm以下),同时将试样的密实度提高到95%,对试样采用逐级单轴加载,每一级加载为一个月左右,直到试样破坏;同时以逐级加载的压缩蠕变曲线试验结果为基础,对蠕变曲线的减速段采用K—K—H模型进行拟合,根据拟合的结果,采用数值模拟对填筑高度为10m路堤的工后沉降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由数值模拟结果知,路堤顶部的一年工后沉降为4mm,并在40d左右达到稳定状态。 研究结论:其结果论证了采用红层作为填料经过一定的施工工艺后能满足路堤工后零沉降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黄土路基工后沉降预测模型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后沉降是造成路基沉降变形的主要原因,研究路基工后沉降的规律并预测最终沉降量对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兰武二线黄土路基工后沉降的长期观测数据,提出一种新的分析预测模型--似固结模型,并与泊松模型、指数模型、对数模型、双曲线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双曲线模型与似固结模型的误差平方和与预测曲线的误差均较小,能较好地反映黄土路基工后沉降的规律,两者相互印证,提高了工后沉降预测的可靠度.利用各种预测模型对不同测点工后沉降进行预测分析后的对比研究表明,似固结模型对黄土路基工后沉降的预测有较广泛的适用性,研究结论对于黄土地区铁路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软土路基工后沉降量与处理费用、维修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软土路基设计允许工后沉降量建议值。  相似文献   

6.
胶济铁路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胶济铁路即墨至高密段43.2km双线路基施工及通车一年后的实际沉降情况,对铁路路基工后沉降控制的必要性、主要途径及控制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于今后铁路提速改造以及客运专线的路基工后沉降控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台背路基沉降是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和桥头跳车的主要原因。为探讨路桥过渡段路基在自重应力和汽车荷载作用下的工后沉降,在兰永一级公路某一路桥过渡段布置单点沉降计对过渡段路基工后沉降进行长期监测,即分别在桥梁台背行车道和路肩位置布置两列沉降计,对路基的沉降及稳定性做长期观测,分析路基沉降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从而为公路建设中路桥过渡段沉降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论:(1)路肩位置沉降大于行车道位置沉降;(2)路基沉降随时间增加而增大,过渡段路基填筑结束1年后沉降趋于稳定;(3)汽车荷载作用下路基沉降不会出现较大的增长趋势;(4)对数模型能较真实地反映路基工后沉降规律;(5)本研究结论可为路桥过渡段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结合广珠铁路货运线珠海西站工程,对真空预压处理海相深厚软土路基工后沉降预测方法进行研究;选取典型断面的沉降板为研究对象,分析曲线拟合法在沉降预测中的适用性、稳定性和准确性;从拟合曲线相关系数和相对误差角度进行分析,优选出适用于真空预压处理海相深厚软土路基工后沉降预测方法,并在工程中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9.
桥梁桩基工后沉降的控制是高速铁路桥梁设计和施工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中桩基的长期固结蠕变沉降计算分析又是关键环节.经过现场调研分析提出高速铁路桥梁桩基实际受荷—时间关系的函数表达式.建立多级荷载作用下的多层黏弹性地基单面排水或两面排水条件下的一维固结方程,并基于Laplace数值逆变换推导桩底压缩层在多级荷载作用下的有效应...  相似文献   

10.
针对垂直荷载作用下的桥梁群桩基础提出了一种计算工后沉降的方法。该方法在一维固结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加载实际情况对固结公式重新进行推导 ,计算出群桩在任意时刻的固结度 ,从而达到预测沉降的目的。理论结果与目前的实测数据相比较 ,总体上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土工材料与高速铁路路基工后沉降控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孙宏林  王祥  李丹 《铁道勘察》2005,31(1):36-38,41
通过桩网复合地基沉降变形、基底土压力等观测测试,分析桩土应力分担比的变化过程、土工格栅的受力特点及沉降变形规律,探讨土工格栅等土工材料控制路堤工后沉降的效果及设计方案,并介绍了土工材料在路基工程其他方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郑西客运专线路基工后沉降监测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针对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区路基工后沉降控制的特殊要求,分析采用既有2种路基工后沉降监测方案存在的不足。根据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发展和在土木工程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探讨光纤光栅传感器沉降监测系统在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区路基工后沉降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结论:通过分析与探讨,采用光纤光栅传感器沉降监测系统,可实现长距离(50 km)准分布、多测点、多参量的测量,测量精度高,可精确测出小于0.1 mm(相对基准点)的垂直位移的变化,适于长期实时监测,且不受电磁干扰。能满足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区路基进行长期工后沉降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技术在秦沈客运专线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本文对软土及松软土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技术进行探讨和总结,为今后修建类似铁路提供参考和经验。 研究方法:结合秦沈客运专线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情况,详细分析并确定了适合客运专线软土及松软土路基的设计计算基本程序;探讨了沉降观测方法、观测精度、频率及由实测的沉降资料进行未来沉降预测的方法。 研究结果:提出了软土及松软土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技术及动态设计的基本步骤。 研究结论:运用软土及松软土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技术,能够对路基工后沉降和沉降速率进行精确控制。  相似文献   

14.
公路路基是一种由多种材料组成的组合体,对其变形分析也是一个高度非线性问题。采用高级非线性有限元软件MSC.Marc模拟分析了路基的沉降变形情况,仿真结果与路基实际沉降变形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公路路基是一种由多种材料组成的组合体,对其变形分析也是一个高度非线性问题。采用高级非线性有限元软件MSC.Marc模拟分析了路基的沉降变形情况,仿真结果与路基实际沉降变形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在铁路路基沉降设计中的适用性,总结了现有多种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基于京沪高速铁路试验段的实测沉降数据,提出了Mindlin-Boussinesq联合e-lgp的沉降计算方法,并与其他沉降计算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计算公式与实测数据误差在允许范围内,较传统的复合地基...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变权重组合模型的路基沉降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监测数据的沉降预测分析,是解决当前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计算精度不足的主要途径。由于采用常见的反S形成长曲线模型在路基沉降预测时,不能完全预测出沉降曲线的整个发展过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种曲线变权重组合的沉降预测模型。该方法结合多种反S形成长曲线模型,赋予一个未知的权重系数,通过最小方差方法对权重系数进行求解,从而得到沉降预测公式。工程实例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较高的精度,可以应用于高速铁路路基最终沉降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18.
针对铁路路基工后沉降不同要求,分析路基沉降的概念和工后沉降组成,提出不同标准铁路路基工后沉降控制必须树立一致的过程控制理念,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重视地质核查、沉降观测与分析、动态设计,加强施工组织和过程控制等措施,达到工后沉降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石太铁路客运专线路基工后沉降的施工控制与监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石太铁路客运专线Z8标段路基施工,研究分析影响路基工后沉降的关键因素和原因,从实践和理论上提出石太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后沉降的施工控制与监测方法,可供以后施工借鉴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对不同填土高度与不同软土层厚度条件下软土路基工后沉降量进行了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合高速铁路工后沉降限定值,从控制路基变形的角度提出了软土路基以桥代路的合理桥路分界高度建议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