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列车纵向动力学理论,充分考虑列车的空气制动与动力制动特性,建立了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以2台SS4B型电力机车牵引万吨重载列车为例,仿真分析了空电联合制动工况下列车管减压量对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列车降速距离与降速时间均随列车管减压量的增大而减小,而列车增速距离与增速时间则随列车管减压量的增大而增大;列车管减压量对列车最大拉钩力的影响不明显,而列车最大压钩力则随列车管减压量的增大而显著增大,当列车管减压量从50k Pa增加至70k Pa时,最大拉钩力仅减小了5.9%;而最大压钩力则增加了20.1%。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重载机车制动安全性问题,以大秦线上运行的2万t级组合列车为例,对其采用的LAF车钩受纵向制动压钩力作用下的复位原理进行分析.在充分考虑钩缓装置的各种位移、刚度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钩缓装置的动力学模型,并将其应用到以HXD2机车牵引万t级列车模型中.对承受纵向压钩力时重载机车的动力学问题,尤其是安全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HXD2机车上所采用的2种车钩均采用钩肩稳钩与车体稳钩相结合的方式提供车钩的复位力矩.通过动力学仿真研究了不同车钩自由偏转角时,机车所能承受的最大纵向压钩力,结果表明,随着自由偏振角的增大,机车所能承受的最大纵向压钩力不断降低.当机车具有的自动复位力矩可以满足直线运行安全性时,其曲线上制动的安全性也能得到保证.指出车钩纵向压钩力的存在与机车轮缘磨耗有很大关系,钩缓装置的复位能力不足会显著增大轮缘的偏磨.  相似文献   

3.
根据线路-列车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利用列车纵向运动仿真系统LQD,在大量的计算机仿真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铁路线路纵断面参数(包括线路坡度、坡段长度、坡度代数差、竖曲线半径)对列车纵向车钩力的影响规律,发现了临界坡度代数差在车钩力与纵断面参数关系中的核心地位,并从列车受力角度提出了纵断面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缓冲器特性、制动缸充气特性、制动波速等影响列车纵向运行品质的关键因素。在分析列车运行时纵向所受到各种作用力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列车纵向动力学的数学模型及其数值算法。利用该模型仿真求出的加速度及冲动值大小与我们以前试验所测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5.
针对列车制动过程中因黏着条件恶化导致滑行的问题,提出基于黏着力观测器的新型防滑控制方法。采用观测器对制动过程中的利用黏着力进行实时观测,并基于轮对滑移率和车辆减速度设计防滑控制器进行防滑控制。采用Polach模型模拟轮轨间黏着力对控制器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新型防滑控制方法在持续低黏着和黏着条件2次突变的这2种不利工况下都能准确观测得到利用黏着力,使轮对的滑行程度得到有效控制,并能充分利用轮轨黏着。同时,本控制器通过在防滑过程中不断修正目标制动力,实现制动缸压力的平滑调节,避免了压缩空气的频繁反复充排。  相似文献   

6.
许文静 《科技信息》2010,(23):I0105-I0105
汽车电控机械制动系统(EPB)以电子元件替代了大部分液压和机械元件,减少了制动系统机械传动的滞后时间。这种制动方式从根本上防止汽车无意间自行移动,以确保汽车安全,因此被用来渐渐取代传统的手动制动。本文主要对电控机械制动在汽车上的运用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EPB系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适合国内机车的无线同步控制系统,对无线同步控制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并建立了重载组合列车纵向动力学数学模型和仿真模型.从纵向动力角度,验证采用无线同步控制技术的组合列车与传统编组列车相比的优越性,通过计算从控机车不同延迟时间对纵向力的影响来验证同步控制的优越性,为进一步优化无线同步控制系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考虑在制动时汽车空气动力学对汽车的影响,文章以提高制动性能为目标,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的方法对汽车尾部空气流动特征进行数值仿真,对某轿车设计出一个契合在汽车行李箱上的可翻开的翻板,旨在利用其产生的附加风阻力和负升力来减少制动时间和制动距离.通过调节翻动式后翼板的角度,用CFD软件得到数值仿真对比.结果表明,在初速度为40...  相似文献   

9.
邱志国 《科技信息》2012,(4):122-122
通过计算机仿真计算,采用盘形制动和动力制动的时速为270km/h的列车制动距离为3514.7米,能够满足关于高速列车时速270km/h制动距离低于3700m的要求。但由于其制动模式为盘形制动,受本身发热量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认为在时速为270km/h或者速度更高的列车上,应采用磁轨制动、线性涡流制动等非黏着制动方式,或至少采用磁轨制动、线性涡流制动等与动力和盘形制动进行复合,以减轻制动盘的复合,延长制动盘寿命;但当速度增高很多时,现存的制动方式仍然难以满足需求。  相似文献   

10.
汽油机电控喷油系统空气流量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汽油机进气量的准确计量是其电控喷油系统实现空燃比精密控制的基础,文中系统综述了空气流量测量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对各种不同流量检测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1.
介绍惯性制动系统工作原理,建立全挂汽车列车制动力学模型,建立了牵引车、全挂车制动力分配优化设计模型,该模型以实际附着效率曲线与理想附着效率曲线之间的面积差最小为目标函数,以GB 12676—1999中制动力分配要求为约束条件.利用此模型对某汽车列车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全挂汽车列车制动系统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空气动力制动制动风翼纵向位置制动力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了全列车均装制动风翼时,不同纵向位置处制动风翼周围流场特性,数值计算得到迎风面第1块制动风翼产生的制动力最大,其余制动风翼产生的制动力逐渐减小,且减小幅度逐渐减慢的制动力规律.结合某高速列车车型,考虑减少受电弓影响,分析受电弓车辆不装制动风翼时,纵向位置各制动风翼产生制动力规律,并同每辆车均安装制动风翼时制动力规律进行对比.最后,对空气动力制动产生制动力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开发和应用电控蓄压式喷油系统。采用蓄压式泵-喷嘴系统及高速电磁阀来实现燃油增压过程和燃油喷射过程;采用电液比例溢流阀实现共轨燃油压力的调节过程;确定喷油量、喷油压力和喷油定时的电控实现途径;开发实验监控系统以满足喷油系统与柴油机匹配的需要。实现了喷油量、喷油压力和喷油始点的柔性(电子)控制,而且最高喷油压力已达113.5MPa,初步进行了喷油系统与1150G柴油机的匹配实验。在喷油压力与柔性控制方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线性涡流制动的特性方程,在低速区和高速区分别推导出特性曲线方程.对方程使用试验数据进行验证,表明特性曲线方程能很好地吻合试验数据.根据特性曲线方程可以更好地理解涡流制动的物理过程,同时也可将其用在磁悬浮涡流制动器的优化设计中.  相似文献   

15.
为通过远程方式实现电控发动机的现场数据收集、故障诊断和实时状态调节.提出了使用公用电话网将终端车辆与服务中心相连接,运用传真通讯模式实现数字信号双向传输,并设计开发了由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和服务器端数据处理装置组成的硬件系统,以及相应的控制软件和服务中心诊断软件.在实际的FAI电喷摩托车上测试该系统的功能及可靠性.使用该系统,服务中心能实时监测异地电控发动机的工作状态,提取其电控单元存储的任何信息,包括故障历史信息,并对发动机实施控制参数的远程调节.测试试验表明,所开发的远程诊断系统在电控发动机产品的研发和售后服务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应用吸附还原催化器控制稀燃NO_z排放,建立了一套火花点火发动机的电控节气门系统.当发动机短时间工作在富燃状态时,通过控制节气门开度和点火提前角,可以获得稳定的功率和扭矩输出.在丰田8A16气门电喷汽油机上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采用吸附还原催化器和三效催化器控制排放.催化后NO_z排放最低可达50×10~(-6),转化效率高迭90%以上.在浓稀变换过程中,催化后的NO_z排放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7.
列车超速防护系统的制动精度和安全防护距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列车超速防护系统的制动精度和它的安全防护距离的设计问题。当列车在超速防护系统的控制下实施制动时,无论是常用制动,还是紧急制动,它的制动精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制动初速、制动方式、控制方式、制动系统的离散性、超速防护系统本身的控制精度、不同的天气对轮轨粘着程度的影响等等。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后,才能合理地确定安全防护距离,使列车超速防护系统能确保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又能不干扰司机对列车的正常驾驶。  相似文献   

18.
胎面侧向自激振动是轮胎多边形磨损现象产生的根源.对后悬架四自由度自激振动模型进行Simulink仿真,验证了轮胎侧向振动是一种硬自激振动.对系统自激振动状态影响较大的敏感参数主要有轮胎橡胶刚度及阻尼系数、垂向载荷、接地附着系数、接地块质量、轮胎前束角以及外倾角.对敏感参数的灵敏度计算确定了影响分岔车速的参数灵敏度排序.最后,给出了抑制轮胎侧向自激振动的主要有效措施:增大胎面—路面附着系数及减小轮胎前束角可以减小产生自激振动的车速范围或者将其从正常行驶车速范围移除,从而减少胎面磨损,延长轮胎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9.
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能量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建强  王建亮 《河南科学》2010,28(3):302-304
对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进行了能量反应分析,研究了支座摩擦系数和地震烈度对结构能量反应的影响,表明随着支座摩擦系数的增大,结构的总输入能量增大,隔震层耗能比减小,上部结构的变形耗能比增大;随着地震烈度的提高,结构的总输入能量显著增大,隔震层耗能比增大,上部结构变形耗能比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