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地质条件及工艺措施的影响,低渗透致密储层压裂气井的生产动态与常规气井有明显不同,存在不稳定渗流时间很长等问题,致使气井的单位压降采气量、井控动态储量、泄流面积随生产时间出现动态变化。因此在试采期间难以准确求得气井的井控动态储量和泄流面积,给气田开发方案的合理编制带来很大困难。为此,以苏里格气田为例,在准确把握低渗透压裂气井生产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气井动态分析方法,根据先期投产区块内多口典型气井的生产数据建立了井控动态储量预测图版,能够依据气井早期的生产数据有效预测井控储量、泄流面积随生产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对气田的建产规模和井网加密方式具有指导作用,从而降低了测试成本,避免了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开发初期,气井的产能评价存在诸多问题,采用陈元千"一点法"公式对页岩气井产能进行计算误差较大,不能有效指导气井配产。为了探索适合本地区页岩气井的产能评价方法和合理配产方式,通过开展多口页岩气井的产能试井,并校正中、高排液气井产能试井异常数据,建立了针对该地区页岩气井不同排液量下的一点法产能计算公式。该公式计算的无阻流量与产能试井求得的无阻流量误差范围在-12%~5%之间,二者计算结果较吻合。同时采用采气指示曲线法提出涪陵页岩气田气井6个无阻流量区间相应的合理配产系数。在气井投产初期,可采用合理配产系数进行气井配产;生产中频繁调产井,采用压降产量动态配产法优化气井配产,也可采用两者兼顾的方法指导气井配产。所提出的合理配产方法,可以为涪陵页岩气田气井的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涪陵页岩气田是全球除北美外最大的页岩气田,至2013年投入商业开发以来,至今已钻探开发井420余口,2015年完成50×108m3产能建设,2017年建成百亿立方米大气田。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部分井产量、压力递减快。低压气井逐年增加,气田持续稳产压力大。美国页岩气开发经验表明:加密钻井可以增加波及面积、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提高气井的采收率,井网加密已经成为开发页岩气藏的主要技术之一。通过对涪陵页岩气田目前开发状况进行分析,认为在涪陵页岩气田开展气井加密调整技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火山岩气藏发育有不同尺度的孔洞缝多重介质,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物性差异大,导致开发过程中单井井控动态储量差异较大。研究表明,火山岩气井井控动态储量会随气井的生产而发生变化,对于低渗低效储层及多重介质储层,气井井控动态储量随生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低渗致密储层压裂产生的裂缝可以增大气井的控制面积,从而增大井控动态储量;同时,部分气井的井控动态储量受边底水的影响而减小。常规井控储量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偏小,不适用于火山岩气藏。在分析不同类型储层气井的井控动态储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井控动态储量预测方法。通过实际气井数据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气井生产时间较短的情况下预测最终状态的井控动态储量,且结果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5.
<正>页岩气井在实际生产作业过程中,存在气井积液等异常工况频发,采气措施未能及时有效介入,气井正常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对气井积液做出及时、准确、有效的故障预测,能够在气田气井稳产、增产、排水采气措施中发挥十分显著的作用。基于上述原因,积液的系统预测研究分析工作是紧迫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气井通常采用柱塞气举工艺进行排水采气,但常规短柱塞无法适应涪陵页岩气田页岩气井井口存在?177.8 mm大阀、井下管柱存在变径等问题,为此研制了弹块式变径组合柱塞。该柱塞采用弹块设计与加长设计,既保证了柱塞的通过性,又降低了柱塞漏失率;柱塞中搭载温压仪,可以监测井下压力与柱塞运行状态,为柱塞工作制度调整提供依据;针对页岩气井不同阶段的生产特征,优化了柱塞气举工艺介入时机与柱塞工作制度。涪陵页岩气田34口井应用了柱塞气举工艺,单井平均产气量提高0.95×104 m3/d,实现了页岩气井的连续稳定生产。柱塞气举工艺为涪陵页岩气田高效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对其他页岩气田开发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元坝气田须三气藏地质与物探对储层刻画难度大的问题,引入气藏动态描述技术对须三气藏重点井建立了动态模型,获取了地层渗透率、地层压力分布、井控有效面积与储量等参数,开展了气井动态产能分析。通过动态描述方法解答了气田开发一些关键问题,并对气井的生产动态做出较可靠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针对大庆徐深气田火山岩气藏高、低渗区供气的特点,提出了两区物质平衡方程和现代生产动态分析相结合的井控动态储量评价方法,在剖析火山岩气井井控动态储量的分布特点、变化特征以及对产能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不同驱替方式下气井动态储量特征的差异。研究表明:由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气井井控动态储量差异大;依靠低渗区的逐步补给,开发中气井的井控动态储量逐渐增加;井控动态储量的增加减缓了气井产能下降的速度,越到小产能阶段气井的稳产时间越长;气藏中的低渗补给井与水驱补给井在关井后井底压力的上升速度和储量变化特征方面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9.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压降曲线在反映气井压力变化的同时,可以用来推测气藏是否封闭、是否有能量补充等,其重点是对压降曲线类型的判定和利用其进行气井控制储量的计算。统计涩北气田相关资料,得到各开发层组测压井单井压降曲线,对其进行分类,对井控储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利用压降指示曲线计算气井控制储量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10.
页岩气井可采储量是单井合理配产确定及气田开发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因此需要准确地加以预测。对于页岩气藏,由于储层条件与改造工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常规方法很难准确地计算出气井的可采储量。针对此问题,结合涪陵页岩气田气井动态生产特征,对比分析已有可采储量预测方法,重点讨论流动物质平衡法、递减分析法及产量不稳定分析法3类方法,形成了适用于不同开发阶段、不同生产制度气井的评价方法体系。研究后认为,定产井具有2000×104~30000×104m3累产时,适合采用流动物质平衡法及产量不稳定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定压井具有较长递减生产数据时,可采用产量递减分析及产量不稳定分析法及流动物质平衡法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位于四川盆地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范围内的威远页岩气田(以下简称威远区块),同一平台上气井的生产动态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目前对于其页岩气井产气量的主控因素和开发工艺措施的有效性认识尚不明确。为此,以威远区块PT2平台的6口水平井为例,针对气井生产动态存在的差异,从钻遇优质页岩段的长度、水平段轨迹倾向、压裂段长度、改造段数、加砂量及井底积液等方面进行分析,明确了影响威远区块页岩气水平井产气量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开发措施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优质页岩段钻遇长度是气井高产的物质地质保障,水平压裂段长度、改造段数/簇数和加砂量是主要的工程因素;(2)页岩气井生产早期均为带液生产且水气比较大,当产气量低于临界携液流量时,井底积液对产气量和井口压力的影响不容忽视;(3)建议低产井应采用小油管生产(油管内径小于等于62 mm),对于上半支低产井,应及早采取橇装式排水采气工具和措施以释放气井产能,而对于下半支低产井,则应放压生产,防止井底过早积液。  相似文献   

12.
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页岩气井的渗流特征、产量递减特征和生产特征呈现分阶段变化和分区差异性,目前没有适用该类页岩气井的配产方法。借鉴国外页岩气生产经验,根据页岩储层应力敏感试验结果和实际生产情况,确定采用定产控压的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借鉴常规气藏配产方法,根据该区块页岩气井实际生产特征,选用采气指示曲线法和不稳定产量分析法确定不同产能页岩气井的合理配产系数。引进页岩气井分区、分阶段动态合理配产的理念,结合分区不同产能区间页岩气井产能的递减规律,按照页岩气井当前累计产气量对应产能的合理配产系数调整配产。按照此方法对涪陵焦石坝区块页岩气井的配产进行了调整,调整后既满足了该区块页岩气井稳产3年左右的需要,又使页岩气藏获得了较高的采收率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场气田上沙溪庙组气藏JS12致密砂岩气层水平井加砂压裂改造后气井的天然气测试产量、单井产气量、单位压降采出天然气量、气井动态储量等气层动态指标与同层的直井或定向井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水平井加砂压裂后测试产量较高、稳定产量是直井或定向井的2.45倍、单位压降的采气量明显高于直井或定向井、单井控制的动态储量是直井或定向井的3.6倍,水平井开发效果明显优于直井或定向井,说明水平井加砂压裂改造后达到了最大限度增大致密砂岩储层泄气面积的目的.水平井压裂井段增长、压裂规模增大、单井产量增加的同时,产水量也相应增加,同一区域水平井的产水量是直井或定向井的2~ 80倍,水气比是直井或定向井的2~5倍;水平井排水采气效果较差,受井筒条件的影响,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排水采气工艺技术,有待今后探索试验.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新场气田上沙溪庙组气藏JS12致密砂岩气层水平井加砂压裂改造后气井的天然气测试产量、单井产气量、单位压降采出天然气量、气井动态储量等气层动态指标与同层的直井或定向井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水平井加砂压裂后测试产量较高、稳定产量是直井或定向井的2.45倍、单位压降的采气量明显高于直井或定向井、单井控制的动态储量是直井或定向井的3.6倍,水平井开发效果明显优于直井或定向井,说明水平井加砂压裂改造后达到了最大限度增大致密砂岩储层泄气面积的目的。水平井压裂井段增长、压裂规模增大、单井产量增加的同时,产水量也相应增加,同一区域水平井的产水量是直井或定向井的2~80倍,水气比是直井或定向井的2~5倍;水平井排水采气效果较差,受井筒条件的影响,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排水采气工艺技术,有待今后探索试验。  相似文献   

15.
页岩储层极低的孔隙度、渗透率和复杂的赋存、输运状态导致其特有的L型生产特征曲线,而且页岩气流动机理复杂。对页岩气井衰竭开发全生命周期生产过程进行了全直径岩心物理模拟实验,获取了模拟页岩气井生产过程完整的压力、日产气量等重要的生产数据,解决了页岩气井生产时间短以及作业引起的间断性等问题导致难以获取完整生产数据的问题。开发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模拟实验生产特征与气井相一致;利用模拟实验数据可以准确判断岩心的临界解吸压力(12 MPa)、游离气量(3 820.8 mL)与吸附气量(2 152.2 mL)以及不同时间、地层压力时对应的日产气量中游离气与吸附气比例,废弃压力对应的生产时间和最终采出程度。运用岩心与气井无因次时间的相似性以及试井与相似理论,开展了数值反演计算页岩气井的生产动态曲线,预测气井的开发效果,提出了渗透率与压裂效果(缝网密度)是页岩气藏有效开发的关键,其中渗透率是根本,压裂技术是手段。  相似文献   

16.
以四川盆地东部五百梯气田为例,针对开发中后期气田面临的开发不均衡、低渗低效储量多且动用程度低、气井动态产能变化导致配产不合理、气井普遍产水、富集区采出程度高且综合递减率高及缺少新的储量动用评价和剩余储量分布预测方法等主要问题,提出五百梯气田开发后期技术对策。技术对策主要有:(1)地层划分与构造描述,依据地震解释资料精细刻画断层及构造起伏变化;(2)储渗单元划分和定量表征,动、静态结合评价储渗体形态、尺度、连通性及含气规模;(3)流体分布及动态响应分析,综合构造、储集层及气井生产动态特征,分析确定气藏气水分布规律;(4)储量动用程度评价与产能复核,从静态地质储量和动态储量角度评价气藏储量动用情况及剩余可动储量规模,明确下一步动用方向,校正气井产能,指导气井开发后期合理生产制度的确定;(5)静态地质模型建立及动态修正,利用精细三维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手段预测气藏压力及剩余储量分布特征;(6)剩余储量预测及分类评价,结合动态修正后的预测模型,开展剩余储量分类评价,指导产能挖潜部署;(7)采气工艺技术及工具研发,针对开发中后期气田的现状,提出针对性的采气工艺技术并研发了配套工具。  相似文献   

17.
<正>截至2019年5月底,涪陵页岩气田现场共实施各类排水采气工艺181井次,工艺成功率97.6%,累计增产页岩气共计7.5亿方。页岩气排水采气技术为国内首创,中国石化江汉油田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页岩气井存在的挑战和难题在于对不同气井在不同生产阶段的生产规律认识和相适宜的采气技术优  相似文献   

18.
目前,苏里格气田已经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建产阶段,生产井数量多给日常生产动态分析造成一定的难度,有必要对具有相同生产特征的气井进行分类,研究分类井的生产规律以指导同类井的生产。阐述了气井常用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于苏里格气田的缺陷,依据对苏5、桃7区块气井长期的跟踪分析,提出了单位套压降采气量分类法,并用此方法对苏5区块目前投产气井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合理,适用性强。  相似文献   

19.
气水同产井井筒压降监测是排水采气措施制定的基础,常规的井筒压降监测主要依靠下入电子压力计实测和依靠模型预测来获取。下电子压力计实测方式存在耗时、成本高的缺点,通过模型预测方式在垂直井中应用效果较好,但在斜井中由于流动形态较垂直井差别较大造成准确性较差。川西气田普遍采用丛式井组开发,由于气井产量、压力差异及井身结构复杂性,气井井筒压降难以有效监测,排水采气措施的实施很难做到“有的放 矢”。为此,根据川西气田斜井井眼轨迹特征,将斜井井眼轨迹按照垂直段和倾斜段进行井筒压降分段模拟,通过实测数据和预测数据对比实现分段压降模型优选,得到川西气田斜井井筒压降预测组合模型,并通过全井筒压力计算与实测对比表明该模型准确可靠。运用该组合模型在川西气田斜井中开展井筒压力计算31井次,并对井筒流态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实施的排水采气措施,平均措施有效率提高了10%,现场应用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苏里格气田气井合理配产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里格气田规模开发对单井稳产提出了要求,而该气田特殊的地质特征和低成本开发思路限制了常规配产方法的使用,迫切需要一种简单实用的气田开发方法指导合理配产。本文首先对常规产能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常规“单点法”无阻流量用于指导配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充分分析试采井动静态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测井资料初步评价气井生产能力,进行初期配产;从理论和实际生产动态上分析了气井压降动态与单井控制储量的关系,指出归一化后的套压降能够定性反映单井控制动态储量,可以指导配产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