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该院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临床使用合理性,为其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3年8—12月份该院所有使用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的住院患者的病历,采集相关信息,根据相关标准进行专项点评。结果调查的331例患者中,外科所占比例最大,57.70%;其次为结核科17.82%、呼吸科10.57%、肿瘤科9.67%、急诊科3.63%、内科0.60%。不合理病例比例为34.44%。无适应证用药17.52%,遴选药品不适宜5.74%,用法用量不正确0.00,有配伍禁忌的为3.63%,未监测脂肪廓清能力13.60%。结论从调查结果中发现,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临床应用不合理现象较为普遍,医院需进一步强化药物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我院20%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临床应用的合理性,为临床规范用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抽取2008年6-11月住院病历1950份,对其中使用20%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的病历(321份)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全院中/长链脂肪乳用药频率为16.5%,手术科室用药频率为16.6%,非手术科室用药使用频率为13.4%;手术科室用药频率最高是普外科,为37.5%,非手术科室用药频率最高是消化内,为24.0%。用药合理性评价:有适应症用药为72.6%,用法、用量正确为96.9%,患者肝功能允许用药为99.8%,长时间用药监测血清廓清为66.7%,同时提供糖类输液为83.0%,无禁忌证用药为100.0%;用药时间1~6d、7—14d、15~21d、22~28d、29d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5.0%、29.1%、27.9%、11.6%、6.4%。结论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临床应用存在无指征用药、长时间用药不监测血清廓清、不同时提供糖类输液或提供量不足等不合理现象,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3.
陈集志  李刚  徐江红  张静  张增珠 《中国药师》2013,16(8):1205-1207
目的:评价某院丹参酮ⅡA 磺酸钠注射液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6~ 12月应用丹参酮ⅡA 磺酸钠注射液的住院患者病历,参照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文献分析丹参酮ⅡA 磺酸钠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情况.结果:在582例患者中,60岁以上占71.80%,心内科占44.33%;57.73%用药符合药品说明书适应证;用法用量基本合理;143例患者用药存在不合理用药,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配伍禁忌68例,不良反应有10例.结论:该院应用丹参酮ⅡA 磺酸钠注射液在适应证、药物联用及用药疗程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引起临床及临床药师的重视,促进临床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肠内外营养药物的使用情况,为规范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提取2014—2016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肠内外营养药物的使用数量和2016年各科室肠内外营养药的应用金额,并从2016年应用肠内外营养药物的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3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用药合理性.结果 2014—2016年,全院肠内外营养药物的数量和使用金额呈上升趋势,肠内外营养药物所占全院药品的构成比相对稳定.整蛋白型肠内营养药物的应用数量远大于短肽型肠内营养药物.肠外营养药物中,18种氨基酸注射液、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20%)的使用数量位于前列.2016年使用肠内外营养药物较多的科室主要有神经外科、普通外科、肝胆外科.不合理使用比例最高科室为妇产科,构成比为51.86%.不合理用药中无指征用药居多,构成比为27.33%.结论 2014—2016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肠内外营养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长链脂肪乳致严重迟发性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例中/长链脂肪乳致严重迟发性过敏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中/长链脂肪乳中的大豆蛋白可能是患者出现严重迟发性过敏反应的诱因,临床应当给予高度重视。结论对于使用脂肪乳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当仔细询问其过敏史,加强用药监测,对于可能出现的迟发性过敏反应须提高警惕,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90例小儿手足口病住院患者药物治疗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5月~12月手足口病确诊患儿电子病历290例,对其用药情况及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我院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利巴韦林注射液使用率100%;维生素C注射液使用率99.7%;喜炎平注射液与炎琥宁注射液使用率分别为67.9%和32.1%;抗生素使用率为35.5%。并且采用中西药结合,疗效显著,无1例死亡。结论我院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用药合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夏迎春 《中国药师》2014,(9):1541-1543
目的:了解某院前列地尔注射液的使用情况,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2013年住院患者使用前列地尔注射液的病例,共计1 767例,对其临床主要诊断、用法用量、使用疗程、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列地尔注射液在临床各科室使用广泛,应用最多的是脑病科、肾内科。临床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适应证不适宜、用法用量不当、疗程过长、溶媒选择错误等。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不规范使用的情况须引起重视。用药调查分析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中/长链脂肪乳治疗胎儿生长受限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诊断胎儿生长受限接受治疗并住院分娩孕产妇68例,随机分娩分成两组:常规治疗组以及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灯盏花素,中/长链脂肪乳治疗各34例。同时选择同期在本院产检并分娩不愿接受任何治疗的胎儿生长受限患者30例为对照组。结果灯盏花素,中/长链脂肪乳治疗组宫高,腹围增长值,胎儿生长发育参数增加幅度,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及胎盘重量均较其他两组增加,与常规治疗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灯盏花素注射液及中/长链脂肪乳治疗胎儿生长受限,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5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某三甲综合型医院住院部神经内科脑梗死患者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或其提取单体注射液情况,分析其应用的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建议.方法:回顾性调查某三甲综合型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2月出院诊断为脑梗死病例130例,对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应用率为80.0%;适应证符合率为100%;用法用量符合率为46.2%;2种或以上联合用药率达77.9%;检查凝血四项的病例占89.4%;检查血小板数目的病例占98.1%,检查红细胞沉降率的病例占9.6%,有出血倾向仍联用多种活血化瘀注射液的病例占5.8%;发生严重不良反应2例.结论:某院神经内科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进一步规范用药方案,增加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临床正确应用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1400 mL)及相关药品提供参考。方法:对2022年1月 ~ 2022年6月住院患者443例计452份应用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1400 mL)的长期医嘱及相关用药进行点评分析。结果:452份住院长期医嘱中,胃肠外科212份(46.90%);平均年龄(66.83 ± 11.49)岁;≥ 61岁者326例(73.59%);危重症、中重度烧伤、围手术期和肿瘤患者未添加多种微量元素制剂421份(93.14%),添加维生素C注射液178份(39.38%),用药期间未监测肝肾功能109份(24.12%)。结论: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1400 mL)存在肝肾功能异常患者不适宜使用、缺少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营养素配比不能满足患者个体化要求等问题。临床药师应对该制剂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用药医嘱进行适宜性审核,规范其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脂肪乳剂对危重早产儿脂质过氧化及氧化状态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有围生期窒息等疾病的危重早产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除给予相同的对症、支持治疗外,出生48 h后分别给予含α-维生素E的中/长链脂肪乳剂(MCT/LCT-E组,添加α-维生素E的20%Lipofundin)和长链脂肪乳剂(LCT组,20%Intralipid),连续7 d。另选出生时无窒息、无感染及不需氧疗的早产儿15例作对照组。在试验前和结束时分别检测血浆中MDA、α-tocopherol、维生素C及无机硒浓度。结果:MCT/LCT-E组、LCT组患儿治疗前血浆中α-tocopherol、维生素C及无机硒浓度低于对照组,治疗前血浆中MDA浓度高于对照组。应用脂肪乳剂治疗1周后,LCT组患儿的血浆MDA浓度明显高于MCT/LCT-E组,而LCT组患儿的血浆α-tocopherol及无机硒浓度明显低于MCT/LCT-E组。结论:添加α-维生素E的中/长链脂肪乳剂可降低脂肪乳剂输注所致的脂质过氧化,有效地维持或改善患有围生期窒息等疾病的危重早产儿患儿的抗氧化状态。对于患有围生期窒息等疾病的危重早产儿,应用添加α-维生素E的中/长链脂肪乳剂显著优于长链脂肪乳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评价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为进一步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2年1-5月我院260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无适应证用药、给药方法和给药剂量不合理等。结论:我院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3.
When mixed with parenteral nutrients as an all-in-one admixture, previous data have demonstrated that lipid emulsions composed of medium-chain triglycerides (MCTs) and long-chain triglycerides (LCTs) yield more stable formulations compared with those compounded with pure LCT lipid emulsions. We investigated the physical stability of various preparations of intravenous lipid emulsions as all-in-one admixtures. Each final lipid emulsion used to compound the all-in-one formulation was a 20% w/v mixture containing MCTs and LCTs as either a single emulsion containing both triglycerides, or an emulsion made extemporaneously from separate starting emulsions of pure MCT and LCT. The first emulsion was composed of a 50:50 (by weight) physical mixture of MCTs and LCTs, and consisted of 50% MCT:40% ω-6 LCT (soybean oil):10% ω-3 LCT (fish oil) that was available as a single 20% w/v lipid emulsion. The second and third emulsions were specially prepared from separate stock dispersions containing pure 20% w/v MCT and pure 20% w/v LCT (soybean oil) lipid emulsions, and were made in volume ratios of 75% MCT:25% ω-6 LCT and 50% MCT:50% ω-6 LCT, respectively. This was don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method of emulsion preparation and/or ratio of MCT to LCT influenced all-in-one admixture stability. Each all-in-one admixture was studied at four intervals over 30 h at room temperature conditions by light extinction (or obscuration) using a single-particle optical sensing (LE/SPOS) technique. The data, performed in duplicate at each interval, is expressed as the volume-weighted percent of fat (PFAT) globules >5 μm. The results confirm the stabilizing effects of MCTs when made as a physical oil mixture as a single lipid emulsion. However, stabilization is lost if the MCT and LCT emulsions are mixed from separate starting emulsions and then compounded as an all-in-one formulation. The extemporaneous mixing of commercial lipid emulsions is not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某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0-2012年该院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数据,利用Excel软件对药品的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和销售金额等数据进行排序、统计和分析。结果:2010-2012年该院中药注射剂销售金额呈上升趋势,销售金额排序居前3位的依次为理血药、补益药和抗肿瘤及辅助用药。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中药注射剂中,除疏血通注射液销售金额下降外,其他中药注射剂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中药注射剂限定日费用(DDC)普遍较高,较高的治疗费用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结论:中药注射剂在该院临床应用逐年增多,药品结构和,临床应用存在不合理情况。药学工作者应加强中药注射剂品种结构调整和临床用药教育,促进中药注射剂安全、有效、经济的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抗茵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6—12月330例住院患者的病历,并分析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330例患者中234例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茵药物使用率为70.91%;31例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达到13.25%。结论:我院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抗茵药物使用率偏高,需加强对抗茵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减少耐药菌株,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我院抗茵药物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出院的患者病历,对抗菌药使用情况及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8.06%,使用强度为每百人天50.65DDDs。490份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病历中,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的病历94份,占19.18%,分别存在遴选药品、用药时机、用法用量、用药疗程、联合用药和适应证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结论: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用药现象,需要通过全院医务人员的共同关注,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7.
刘燕 《抗感染药学》2013,10(3):223-226
目的: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口腔颌面外科病房2011年6月-2012年6月间出院病历资料,按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种类、用药频度(DDDs)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分析的2198例患者病历中,使用抗菌药物2123例,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96.59%;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以头孢菌素类为最多,其次是硝基咪唑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排列第三;抗茵药物联合用药情况较好。结论: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医院要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培训,积极开展临床药学监护,以促进医院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儿科住院病例不合理用药情况,促进安全、有效、经济地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查我院2009年至2012年儿科住院病历14880份,对病历医嘱用药进行合理性评价,统计分析不合理用药类型及例数。结果:在14880份出院病历中,不合理用药例数达1260例,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不合理病历所占比例最大,达47.0%。术前用药时间不合理和术后用药时间过长是造成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2009年至2012年出院病历不合理用药率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总用药率分别为8.5%、12.3%。结论:我院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体现为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尤其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突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7月-12月104例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评价围手术期抗茵药物预防应用的合理性。结果: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病例占56.73%;使用的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为主;单一用药率92.30%,二联用药率7.70%,无三联及以上联合用药;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术后用药时间长、给药时机不当、选药档次高、用法用量不当等。结论:我院围手术期抗茵药物应用存在明显不合理现象,医院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抗菌药物的培训管理,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