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乙型肝炎肝硬化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病发展至晚期的阶段,属中医积聚、鼓胀等病证范畴,病情复杂多变。临床多表现出毒瘀阻络,肝体变硬,正气亏虚等证侯。毒蕴不散,邪瘀成积,积损致虚的病机贯穿肝硬化全程,针对该病不同发展阶段病机特点,应辨证采用解毒、化瘀、补虚方法治疗。毒瘀搏结,邪结肝体,治宜解毒化瘀;瘀毒羁留,肝硬脾积,治宜化瘀消积;毒瘀耗损,正虚不足,治宜扶正补虚;并发坏证,治宜谨守病机。辨证论治有利于控制病情,延缓肝病进展,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尹常健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经验。方法将跟师侍诊所得心得体会进行归纳、总结。结论突出毒虚致瘀、毒虚瘀夹杂的中医病机特点,强调病证结合,补虚祛毒化瘀的治疗原则,临床上灵活联合抗病毒药物,宏观辨治和微观用药相结合,全面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3.
潘维  李莉 《河南中医》2014,(10):1967-1968
目的:观察补虚化瘀解毒法治疗红斑狼疮的疗效。方法:将120例红斑狼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强的松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虚化瘀解毒法治疗。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各项血常规指标、血沉及尿蛋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好转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虚化瘀解毒法治疗红斑狼疮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补虚法联合西药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ACLF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30例与西医治疗组30例。西医治疗组给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分期加用解毒化瘀退黄方和肝脾调补退黄方,共治疗8周,随访到48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第8、48周时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第0、2、4、6、8、12、24、48周时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8周时,中西结合组和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6%和53.3%,病死率分别为20.0%和30.0%,两组总有效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48周时,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和56.6%,病死率分别为30.0%和43.30%,两组总有效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化瘀补虚法联合西医综合治疗能够提高乙型肝炎ACLF的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用疏肝解毒益气化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6例,基本治愈18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69%,取得较好疗效。并总结疏肝解毒益气化瘀法治疗乙型肝炎的经验,探讨乙型肝炎的病机和该法的治疗机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采用自拟方解毒化瘀健脾汤并结合中医辨证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单纯采用中药治疗,以自拟的解毒化瘀健脾汤为基础方(组成: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连翘、半枝莲、板蓝根各15g,山药、白术、扁豆、茯苓.赤芍、丹皮,丹参各10g,三七6g),并结合中医辨证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共80例,治疗3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本组80例中,基本治愈20例,有效5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8.75%。结论: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采用自拟方解毒化瘀健脾汤并结合中医辨证用药的治疗方法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7.
补虚解毒化瘀法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18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补虚解毒化瘀法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18例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儿科邱根祥,顾明达(200021)关键词补虚解毒化瘀法,小儿紫癜性肾炎紫癜性肾炎是小儿较常见的疾病,至今无有效疗法。我们对近几年收治的18例患儿,采用补虚解毒化瘀之中药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  相似文献   

8.
吕茂新 《中医药学刊》2006,24(6):1177-1177
用疏肝解毒益气化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6例,基本治愈18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69%,取得较好疗效。并总结疏肝解毒益气化瘀法治疗乙型肝炎的经验,探讨乙型肝炎的病机和谊法的治疗机理。  相似文献   

9.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与毒邪致病相关,精血亏损、毒邪稽留是其主要病机。笔者采用补虚药及剧毒中药组成的补虚解毒方治疗7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取得较好疗效,其中4例治愈,2例明显进步,1例无效;随访3年,1例死亡,1例复发,其余基本治愈。补虚解毒方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0.
庄克莹 《陕西中医》1994,15(1):9-10
采用益气养阴、柔肝化瘀解毒法(基本方为南沙参、黄精、石斛、赤白芍、虎杖、枸杞、丹皮、麦冬、生山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及气阴两虚型者60例,近期有效率78.1%及75%,对改善肝功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介绍辛伟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辛教授认为虚、毒、湿热、瘀相互夹杂,病乃滋生,正气虚弱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之本,感染邪毒是发病的关键。治疗上提出应以益气扶正、解毒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基本治疗原则,并判断正邪主次矛盾酌情处之。  相似文献   

12.
文颖 《四川中医》2009,27(1):98-99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红斑狼疮的疗效。方法:采用补虚化瘀、清热解毒中药治疗红斑狼疮60例。结果:总有效率91.6%。结论:补虚化瘀解毒法治疗红斑狼疮,确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大多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作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以滋阴润燥为治疗原则。随着对消渴病认识的逐步深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总结,补虚化瘀法在消渴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徐寒松教授运用“虚瘀并治法”论治消渴,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通过分析消渴病“虚”“瘀”的发病病机,提出补虚化瘀并治的治疗大法,辨证分型,随证加减,可以有效治疗消渴病及其变证。  相似文献   

14.
介绍蓝青强教授运用扶正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蓝教授认为正虚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关键,主张培补正气的治疗原则,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西医抗病毒治疗。临床常选太子参、黄芪、当归、白术、茯苓、女贞子、枸杞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壮医理论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疾病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提出"毒盛、体虚、气乱、路壅"的病因病机新观点,并凝练总结出"调气、解毒、补虚"的治疗原则,对指导壮医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肝功能、凝血功能、肝衰竭转化及整体疗效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86%,对照组为7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证候积分、肝功能、凝血功能、肝衰竭转化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解毒化瘀颗粒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7.
马娟娟 《陕西中医》2013,34(1):13-14
目的:观察祛湿健脾解毒化瘀中药配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对5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祛湿健脾解毒化瘀法治疗,3个月为1疗程,连续4个疗程观察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恢复情况。结果:总有效率86%。结论:该法可明显改善慢性乙肝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18.
补虚化瘀法是补虚和化瘀的结合,是扶正祛邪治疗原则的具体应用,本法对不孕证中具有正虚血瘀者最为适用。付老用此法治疗不孕症,效果显著,笔者用此法验之于临床,均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沈洪教授认为脾胃虚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发病的基础,血瘀、邪毒相干为害,为本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关键,进而提出从"虚""瘀""毒"三个方面论治本病,确立了益气化瘀解毒的基本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补虚解毒化瘀汤联合西药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乙肝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口服恩替卡韦,观察组加服补虚解毒化瘀汤随证加减用药,连续用药12周统计疗效,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AST、ALT、TBil、ALB)、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IV-C、LN)变化,并检测肝脏硬度(LSM)。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4. 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 3%(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AST、ALT、TBil水平和纤维化指标HA、PCⅢ、IVC、LN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 0. 05),观察组ALB明显升高(P 0. 05);上述指标观察组改善效果均明显于对照组(P 0. 05);肝脏硬度检测两组LSM值较治疗前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补虚解毒化瘀汤可改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肝功能,减轻肝纤维化程度,提高西药恩替卡韦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