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海涂开发利用中果树业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东临黄海,海岸线长达1000公里左右,建国以来已开发利用的滩涂面积700多万亩,海堤内外尚有可围垦利用的土地资源约150万亩。我省人多地少,开发利用海涂资源的前景十分广阔。海涂开发利用在我国虽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大部分地区的开发历史为期较短。我省北部南通、盐城地区沿海滩涂,1920年前后才开始有较大规模的兴垦植棉。建国后,专门成立围垦机构,对滩涂进行规划,修筑海堤,兴修水利,举办农场、畜牧场、林  相似文献   

2.
滩涂围垦是浙江省扩大土地资源的主要出路.通过对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土地利用状况、建设用地与滩涂围垦关系等的论述与分析,指出了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建设用地的增长为基础;土地供求矛盾,需要以滩涂围垦来缓解;从而阐明了浙江省滩涂围垦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若干关系.并对浙江省滩涂资源的4个方面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浙江省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5项保障措施,以利于促进浙江省滩涂围垦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蔡东 《海洋信息》1996,(12):8-10
江苏省大丰县有滩涂总面积116万亩,已围垦48.7万亩,是江苏省滩面最宽、淤长最快、面积最大、开发潜力最大的地段之一。近几年来,大丰县围绕建设“海上大丰”的目标,加大已围未垦潍涂的开发力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1995年以来,大丰县在7.2万亩的华丰垦区实施旱改水,摆脱传统的开发思路,创  相似文献   

4.
海岸滩涂通常是指大潮平均高潮线与大潮平均低潮线之间、因潮汐作用而被海水周期性淹没的海岸区域。海岸滩涂不仅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生态学价值,而且是具有巨大潜在开发利用价值的土地资源,因此海岸滩涂资源的研究及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一些沿海省份的重视。江苏省是我国海岸滩涂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其面积约占全国海岸滩涂总面积的1/4。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江苏省围垦海岸滩涂几十万公顷,为缓解全省人地紧张局面、保障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海岸滩涂的围垦范围越来越大,高程越来越低,周期越来越短,导致海岸滩涂的再生能力日益减弱,而且还带来了如海岸地区生物多样性破坏、临近港口航道淤塞、排污泄洪不畅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从可持续利用角度深入研究江苏省海岸滩涂的自然特性与资源属性、利用潜力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向和模式,是一项十分迫切和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浙江滩涂围垦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浙江省人多地少,用地矛盾十分突出,而滩涂围垦已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在沿海地区,滩涂围垦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对浙江省滩涂围垦的历史、现状、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以及经济技术上的探讨,阐述了滩涂围垦的发展前景,以推动浙江滩涂围垦事业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滩涂是大丰市农业最大的后备资源,也是该市经济发展突出的增长点。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人民为滩涂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先后匡围了斗龙、王港、王竹、竹川、港区、东川六大垦区,围垦面积31.4万亩,并初步建成海淡水养殖、贝类增养殖、粮棉种植、林业、加工业五大商品生产基地。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大丰市委、市政府制订的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市滩涂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到2000年滩涂经济总量达到10个亿、2010年30  相似文献   

7.
海岸滩涂围垦的适宜速度研究--以江苏淤泥质海岸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滩涂围垦是基础设施建设占用大量耕地情况下江苏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土地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滩涂围垦与海岸带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但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目的的滩涂围垦需要以滩涂总量动态平衡为前提才能保证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对江苏海岸的发育和围垦历史以及淤蚀动态的分析,提出以滩涂总量动态平衡为前提的滩涂围垦适宜速度,并对江苏海岸不同岸段的适宜围垦速度进行计算分析,提出围垦活动的强度应当同时综合考虑围垦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拟围滩涂所在岸段的自然淤蚀状况(即滩涂的承载力),以实现同时满足围垦活动与滩涂资源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海岸滩涂围垦的适宜速度研究——以江苏淤泥质海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滩涂围垦是基础设施建设占用大量耕地情况下江苏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土地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滩涂围垦与海岸带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但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目的的滩涂围垦需要以滩涂总量动态平衡为前提才能保证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对江苏海岸的发育和围垦历史以及淤蚀动态的分析,提出以滩涂总量动态平衡为前提的滩涂围垦适宜速度,并对江苏海岸不同岸段的适宜围垦速度进行计算分析,提出围垦活动的强度应当同时综合考虑围垦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拟围滩涂所在岸段的自然淤蚀状况(即滩涂的承载力),以实现同时满足围垦活动与滩涂资源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实施“海上苏东”战略以来,开发百万亩沿海滩涂可谓功不可没,用仅仅几年时间就将可围垦的潮上带滩涂基本全部围起来了,5年等于20年。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和地方对海岸带滩涂资源进行了多项经济开发,共围垦滩涂900多万亩,其中80%左右用来种植粮、棉、油、麻、林、果、苇、甘蔗和发展养殖、原盐及港口、旅游等产业,在沿海滩涂这个特殊地域的生态环境里,形成了一系列的人工生态经济群落类型。与此同时,沿海滩涂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替和平衡的规律进程也受到开发利用的严重影响,产生了剧烈变化。本文试图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我国海岸带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若干典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将投入2亿元巨额资金,在长江口外的崇明岛和南汇区境内,计划用10年时间向东海大面积促淤围垦。从2001年到2010年将向大海圈地400平方公里,近似于半个崇明岛,为寸土寸金的上海可持续发展,给后人留下一个扩展的空间。从1949年到2000年,上海已相继围垦滩涂120万亩,占上海土地总面积的11.4%。先后在这些围  相似文献   

12.
滩涂围垦在缓解人地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当地渔民面临失海问题。根据江苏沿海滩涂围垦现状的最新统计结果,结合江苏"908专项"调查成果,分析滩涂围垦基本情况及盐城滩涂围垦开发利用现状;通过实地调研,总结滩涂围垦开发对渔民的影响。最后针对渔民用海补偿、民生就业、社会保障三大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对策:提高用海补偿标准,建立经济补偿制度,提取自留地;提供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失海渔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构建渔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渔民医疗保险政策,完善渔民就业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13.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文章旨在分析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制约性因素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结合江苏实际,提炼出推进江苏沿海滩涂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以促进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和滩涂自然环境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4.
滩涂围垦项目后评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展滩涂围垦项目后评价工作是合理利用滩涂资源,实现滩涂围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滩涂围垦项目后评价尚属空白,文章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沿海滩涂围垦的实际情况,首次明确提出了滩涂围垦项目后评价的概念,从滩涂围垦项目全过程的角度对滩涂围垦项目后评价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程序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江苏沿海滩涂北起绣针河门,南抵长江口,大陆岸线全长954公里,海涂总面积980万亩。占全国海涂面积的1/4,其中潮上带390万亩(已围295万亩,末围95万亩),潮间带和辐射沙洲590万亩,是江苏最大的土地后备资源。至1993年底,全省已开发利用已围潮上带265万亩。建成耕地52万亩、林果及牧地15万亩、淡  相似文献   

16.
在详细分析滩涂湿地服务功能的基础之上,评估了上虞市世纪丘滩涂围垦前、后服务功能的效益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滩涂围垦前,生态环境功能效益与社会经济功能效益分别占总效益的95%和5%,主要表现在提供生物栖息地与水文调节方面;滩涂围垦后,生态环境功能效益下降了63%,而社会经济功能效益则增加了30倍,主要表现在提供大量的动植物产品方面;此外,围垦后,其服务功能类型的多样性有所减少,但服务功能的总效益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7.
根据浙江省滩涂资源情况,结合浙江省滩涂围垦现状及规划,分析了围垦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以及滩涂湿地承受的其它压力因素,并从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滩涂的再生速率角度,提出"滩涂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永续利用、区域环境质量维持不变甚至好转"意义上的围垦工程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并结合荷兰滩涂围垦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的经验,提出浙江省滩涂围垦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江苏沿海滩涂土地资源丰富,围垦活动较为频繁,了解围垦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江苏沿海围垦资料的统计,分析了建国后江苏沿海滩涂围垦的特点、目的和差异,并将之分为4个阶段;讨论了江苏沿海滩涂围垦的地区分布是以盐城为中心的不平衡状况,分析了围垦对江苏沿海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影响;预测了江苏沿海滩涂围垦的发展方向,提出条子泥等地区是江苏沿海滩涂未来围垦的潜力地区。  相似文献   

19.
为评估滨海滩涂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提出了滩涂开发利用特征遥感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先利用阈值分割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式解译人工岸线,再定位滩涂开发利用区并对其土地利用进行分类识别,然后通过人工岸线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揭示滩涂开发利用特征。采用2002—2018年五个时期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该方法分析了天津市滨海新区滩涂开发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不受潮位影响,能够科学准确地反映滩涂开发利用特征。截至2018年,滨海新区人工岸线由2002年的146.22 km增加至315.69 km,增加了115.9%;累计围填海350.76 km~2,为滨海新区增加了15.5%的土地资源;滩涂开发利用区新增的建设用地面积为63.43 km~2,超过滨海新区新增建筑面积的20%;陆地区域未利用土地面积仅3.58 km~2,而滩涂开发区内尚未利用的土地为228.05 km~2,为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时间上,滩涂开发利用从2002年起步,2006—2014年扩展速度最快,此后明显回落,主要集中于2006—2014年;在空间上则以天津港与南港工业区附近为主。  相似文献   

20.
滩涂围垦是沿海地区人民寻求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具有悠久的历史。进行滩涂围垦的社会影响评价,是为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客观评价滩涂围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滩涂围垦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对社会的影响应就其特点进行分析。文章以浙江省为例,纵观全省滩涂围垦的历史成就,着眼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实际情况,结合调查资料及围垦工程实例,以翔实的数据评价了滩涂围垦在拓展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方面的有利影响;论述了其在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当地收入、推动科技发展方面的贡献;评价了滩涂围垦在增加土地资源、提供岸线资源方面的独特优势,分析了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紧缺局面的贡献。文章根据实际情况,在结束语中建议性地提出了今后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