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镍—铁—磷非晶态合金电镀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卫东  陈永言 《材料保护》1994,27(11):21-24
报道了一种Ni-Fe-P非晶态合金电镀新工艺,讨论了镀层成分与工艺参数间的关系,解决了镀液因Fe^3+存在及PH值不稳定产生的问题,通过X射线衍和电子显微镜扫描检测结果表明在H3PO3体系中得到了含量在20%-60%,含磷量在8%-16%的Ni-Fe-P非晶态合金镀层。  相似文献   

2.
非晶态Fe—Ni合金电沉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一种新的电沉积非晶态Fe-Ni合金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在室温下电沉积出的Fe-Ni合金镀层外观接近镜面。经X-射线衍射及等离子光谱分析证实,所获得的Fe-Ni合金镀层为非晶态结构,镀层中Fe和Ni含量分别为73%-77%和20%-24%,同时含有1.5%-5.0%的P和少量的Cr和B。  相似文献   

3.
非晶态Fe-Ni合金电沉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了一种新的电沉积非晶态Fe-Ni合金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在室温下电沉积出的Fe-Ni合金镀层外观接近镜面。经X-射线衍射及等离子光谱分析(ICP-AES)证实,所获得的Fe-Ni合金镀层为非晶态结构,镀层中Fe和Ni含量分别为73%~77%和20%~24%,同时含有1.5%~5.0%的P和少量的Cr和B。对电沉积的工艺条件、光亮剂HAB1、HAB2和添加剂HAT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电镀规范的Fe-Ni-P合金层显微硬度和摩擦学性能。镀液中Fe/(Fe+Ni)浓度比增大或电流密度增加,镀层的硬度上升,耐磨性提高;粮液的pH值或温度增大,镀层的显微硬度下降,耐磨性降低。镀液NaH2PO2·H2O浓度为5g/L时,镀层硬度和耐磨性最高。宜选用的工艺参数为pPH值1.0~1.2,温度60~70℃,电流密度10~20A/dm2。Fe-Ni-P非晶合金的耐磨性比Ni-P非晶合金高2倍,摩擦系数低20%。  相似文献   

5.
Ni-Fe-P,Ni-W-P合金与镀层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发现,非晶态 Ni-P合金电镀体系中加入少量Fe,W 等元素对镀层性能有影响,非晶态Ni-P 镀层中引入少量Fe,W 元素既能保护镀层优良的耐蚀性又可大大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  相似文献   

6.
镍-磷非晶镀层的表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XRD、AES和XPS研究了晶态和非晶态Ni-P镀层的表面结构和体相结构。结果表明:Ni-P非晶态镀层的形成与电镀工艺条件有关,碱式碳酸镍的使用对非晶态的形成和镀层耐蚀性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样品表面的磷以两种化学态存在,分别为Ni-P合金的磷和磷酸根的磷。为了形成非晶态镀层,Mi/P原子比应控制在3.36以上。此外,Ni-P非晶态合金镀层的腐蚀实验还表明:非晶态合金镀层的耐蚀性能要比晶态镀层高得多。  相似文献   

7.
涂抚洲  蒋汉瀛 《材料保护》1999,32(10):12-13
研究发现,非晶态Ni-P合金电镀体系中加入少量的Fe,W等元素对镀层性能有影响,非晶态Ni-P镀层中引入少量Fe,W元素既能保护镀层优良的耐蚀性又可大大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  相似文献   

8.
新型合金代铬刷镀层的组织及强化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手段对新型代铬镀层(Ni-Fe-W-P-S)相结构及组织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探讨了镀层的强化机理。研究表明,Ni-Fe-W-P-S合金镀层的组织是由含Fe、W、P、S的镍基固溶体和在其上弥散分布的金属间化合物Ni_3Fe所组成,镍基固溶体处于非晶和微晶的混合状态,合金镀层的镀态硬度为HV700~750,在300℃退火时。硬度达到最大值HV900~950,其强化机理主要是微晶的晶界强化和Ni_3Fe的弥散强化。  相似文献   

9.
镍-钨-磷非晶态合金的电沉积方法及耐蚀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了Ni-W-P非晶态合金的电沉积方法,讨论了电解液组成、温度及pH值对镀层结构的影响。由X射线衍射实验测定了镀层结构和晶粒尺寸,分析了非晶态镀层的形成规律。用极化曲线分析并比较了电沉积Ni-P、Ni-W及Ni-W-P非晶态合金镀层的腐蚀行为。  相似文献   

10.
非晶态Ni-W合金镀层的高温氧化性能研究EI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Ni-W合金镀层的抗高温氧化及镀层加热处理后的硬度。为了进一步提高非晶态合金(Ni-W)镀层的性能,往镀液中又加入了P、Mo、Ce、B元素。  相似文献   

11.
非晶态Ni-W合金镀层的高温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Ni-W合金镀层的抗高温氧化及镀层加热处理后的硬度。为了进一步提高非晶态合金(Ni-W)镀层的性能,往镀液中又加入了P、Mo、Ce、B元素。  相似文献   

12.
电沉积Ni—P,Ni—P—Si3N4非晶态合金及其结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德英  徐有容 《功能材料》1998,29(5):502-505
研究了Ni-P、Ni-P-Si3N4非晶态合金薄膜的是沉积工艺,通过SEM-EDS,XRD,EMPA等微观分析方法,提出了获取8 ̄14wt%Ni-P和Ni-P-Si3N非晶合金镀层的镀液组成和电沉积参数。实验表明,Ni-P非晶态合金镀层在碱液中具有优越的耐蚀性能,在含Cl^-1的中性盐液中有良好的耐蚀性,且不产生点蚀;Ni-P-Si3N4非晶合金镀层,经晶化处理后,耐蚀性能提高,且与基材呈冶金结合  相似文献   

13.
镍硼镀层对陶瓷与金属联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催化镀方法对Al2O3陶瓷表面进行3Ni-B镀层金属化处理,然后,把金属化的Al2O3分别和Ni,Fe-Ni合金组成偶对,进行了固相压力扩散焊,并通过组织分分析对界面区的固相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特殊预处理的99%Al2O3陶瓷,其表面镀层Ni-B型基体的结合强度可达250MPa以上,镀层呈非晶态,而热处理可完全晶体化。Ni-B/Ni(Fe-Ni)对。界面消失,成分完全均匀;Al2O3/  相似文献   

14.
镍—磷非晶镀层的表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XRD、AES和XPS研究了晶态和非晶态Ni-P镀层的表面结构和体相结构。结果表明:Ni-P非晶态镀层的形成与电镀工艺条件有关,碱式碳酸镍的使用对非晶态的形成和镀层耐蚀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样品表面的磷以两经学态,分别为Ni-P合磷和磷酸根的磷,为了形成蜚 晶态镀层,Ni-P原子比应控制在3.36以上,此外,Ni-P非晶态合金镀层的腐蚀实验还表明,非晶态合金镀层的耐蚀性能要比晶态镀层高得多。  相似文献   

15.
化学镀Ni-B合金层的结构与镀层的硼含量有关。硼含量低的镀层为晶态;硼含量高的镀层为非晶态。在加热时,非晶态合金向晶态转变,晶态和非晶态的Ni-B合金都会析出Ni_3B相。  相似文献   

16.
Zn-Fe-P合金电沉积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Zn-Fe-P合金电镀液组成及工艺条件对镀层磷铁含量的影响,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可得到磷铁含量分别为0.1%左右和0.3%-0.7%的Zn-Fe-P合金镀层。腐蚀试验证明,经银白色纯化后的Zn-Fe-P合金镀层的耐蚀性能是Zn-Fe合金镀层的2倍以上。  相似文献   

17.
镍—钨—磷合金镀层在硫酸介质中的耐蚀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自催化镀Ni-W-P合金镀层在H2SO4介质中的耐蚀性,结果表明,在10%-20%(wt)H2SO4介质中,Ni-W-P合金镀层有极好的耐蚀性,这是由于一定组成的Ni-W-P合金镀层具有非晶态结构及表面极易形成致密的钝化膜所致。  相似文献   

18.
电沉积非晶态铁基合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综述了电沉积铁基非晶态合金,主要是非晶态Fe-Mo、Fe-W、Fe-P合金研究进展,,讨论了电沉积条件和镀层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电镀规范的Fe-Ni-P合金层显微硬度和摩擦学性能。镀液中Fe/(Fe+Ni)浓度比增大或电流密度增加,镀层的硬度上,耐磨提高;槽液的PH值或温度增大,镀层的显微硬度下降,耐磨性降低。镀液NaH2PO2.H2O浓度为5g/L时,镀层硬度和磨性最高。宜选用的工艺参数为PH值1.0-1.2,温度60-70℃,电流密度10-20A/dm^2。Fe-Ni-P非晶合金的耐磨性比Ni-P非昌合金高2  相似文献   

20.
电沉积Ni-Cr-Fe-P非晶态耐蚀性合金镀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正交试验和电镀实践,优化了镀液配方,获得Ni-Cr-Fe-P非晶态合金镀层。对镀层进行了XRD、金相分析、SEM、能谱分析、热重和差示热分析及电化学分析测试,证明镀层具有远优于不锈钢的高耐蚀性和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