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低合金高强钢Q550D延伸不合格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双霞 《山西冶金》2010,33(1):12-14
运用金相检验、金相显微硬度、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试验研究了Q550D钢板延伸率不合格的原因。结果表明:Q550D钢中成分偏析引起带状组织、MnS钢中硫化物夹杂多且级别高、内部疏松缺陷是造成轧后钢板延伸不合格的主要原因。通过热处理后,该钢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运用扫描电镜、金相检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65Mn钢板开裂的原因.结果表明:钢的组织中存在夹杂物(较大)、片状珠光体片间距偏大是导致65Mn钢板开裂的主要原因.通过降低钢中的夹杂物,调整热轧工艺,获得了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3.
运用低倍检验、性能测试、金相分析、电镜扫描等手段,系统分析影响65Mn热轧卷板延伸率的主要工艺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钢的洁净度低、带状组织严重、片状珠光体的片间距较小是造成65Mn热轧卷板延伸率不合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65Mn钢的洁净度、控制成分偏析并调整控轧空冷工艺,获得了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针对唐山建龙实业有限公司65Mn窄带钢出现的材质偏硬、延伸率低、冷轧断带、冷轧开裂等缺陷,进行了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力学性能分析,深入探讨了从冶炼到轧制过程中的工艺控制情况。根据分析结果,优化了化学成分、热轧工艺及缓冷工艺,解决了65Mn窄带钢存在的质量问题,实现了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5.
65Mn优碳钢板生产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启  李春梅  赵攀峰 《江西冶金》2012,32(3):1-3,14
结合优质碳素结构钢板65Mn成分及性能特点,进行实验室研究,对钢板的成分、组织、性能进行了分析,着重对不同正火温度下钢板的力学性能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找出了影响钢板延伸率不合格的主要因素,确立了最佳生产工艺路线及热处理制度,为济钢进行工业化生产、开发更高级别的中高碳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65Mn高碳高强钢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薄板坯连铸连轧被证明是一条能生产低成本,高品质高碳高强钢板的生产线。涟钢已在CSP线上开发了一种低合金高碳高强钢65Mn,所生产的65Mn的碳含量为0.65%,屈服强度为490MPa,抗拉强度为870MPa,延伸率为18%。所生产的65Mn强度比传统工艺生产的65Mn强度提高了约40%-30%。金相检验其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在薄板试样中发现了纳米级珠光体。与传统生产工艺比较,CSP生产的高碳钢晶粒更细小。其细小的沉淀析出强化物也能在试样中发现。  相似文献   

7.
对低温贝氏体钢开展实验室研究,采用C、Si、Mn的成份设计,成本较低,热处理后,低温贝氏体钢的组织为超细贝氏体、残余奥氏体、马氏体的混合组织,抗拉强度约1 500 Mpa,均匀延伸率约15%,有优良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在宝钢工业生产中,通过对薄规格酸洗低碳铝镇静钢中添加(10~30)×10-4%硼合金的研究,分析了硼对钢力学性能、金相组织及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钢中添加(10~30)×10-4%的硼合金可使钢的屈服强度降低20 MPa,延伸率提高1.5%,屈强比降低5.7%;回归出屈服强度和延伸率与终轧温度、C含量、Mn含量、B含量的关系。添加适当硼合金有利于生产高表面质量低碳铝镇静钢酸洗板。  相似文献   

9.
李克明 《四川冶金》2012,34(4):47-50
分析了34Mn2V钢在冷却过程中的转变机理,并对影响力学性能的因素从热处理方面、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宽厚板》2015,(4)
通过钢的化学成分设计、加热、轧制、冷却及热处理工艺的优化,在整个研制过程中进行精细化控制,成功开发出60mm厚锅炉及压力容器用13MnNiMoR钢板。实物具有良好的常温和高温力学性能,沿钢板厚度方向性能均匀,分析显示金相组织为均匀铁素体+珠光体和少量贝氏体。  相似文献   

11.
热处理工艺对ZG65Cr2MoNiBRE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ZG65Cr2MoNiBRE钢显微组织、机械性能和抗磨性同热处理工艺间的联系。结果表明:该钢淬火温度范围宽,淬硬性和淬透性好,具有较高的回火稳定性,并获得满意的机械性能和抗磨性能,其使用寿命比Mn颚板提高两倍以上。  相似文献   

12.
研究正火-回火和等温热处理工艺对U20Mn2SiCrNiMo贝氏体钢轨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经900℃正火+300℃回火后的力学性能为抗拉强度为1396MPa,伸长率为16.0%,冲击吸收功KU2为57J,HB硬度值402;试验钢经870~930℃加热空冷至300℃等温处理后,抗拉强度基本保持在1300 MPa左右,伸长率为17.0%,冲击吸收功KU2≥80 J,HB硬度值375~395;和传统的正火+回火工艺相比,优化的等温热处理工艺可以大幅提高U20Mn2SiCrNiMo贝氏体钢轨的冲击韧性,室温冲击吸收功由57J提高到80J以上,提高40%~56%,而断后伸长率基本保持不变,抗拉强度和踏面硬度略有降低。最佳优化工艺为:870℃正火后空冷至300℃保温4h后空冷。  相似文献   

13.
陈国香  肖军民 《特殊钢》2001,22(6):36-38
研究了履带板用新型中碳Cr-Mn-Si-Mo-RE低合金铸钢的热处理工艺、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材料性能稳定在σb=900~1100MPa,δ=10%~15%,ak=45~55J/cm2,HRC35~45之间,综合力学性能好.将该材料用于牙轮钻机履带板,使用寿命为原材料ZG35Mn钢的1.7倍.  相似文献   

14.
高兵  赵亚娟 《特殊钢》2012,33(3):57-60
通过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终轧温度(800~950℃)和冷却速度(2~20℃/s)对Q550D微合金钢板(/%:0.06C、0.20Si、1.60Mn、0.010P、0 001S、0.10Mo、0.06Nb、0.01V、0.02Ti)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终轧温度的降低和轧后冷却速度的增加,粒状贝氏体逐渐减少,板条贝氏体逐渐增多,钢的屈服和抗拉强度提高的趋势比较明显,-20℃韧性得到改善,但伸长率呈下降趋势;在终轧温度为850℃、冷却速度为15~20℃/s时,Q550D钢具有较好的综合强韧性,即抗拉强度约为750 MPa,屈服强度650 MPa,伸长率39%,-20℃冲击功65 J。  相似文献   

15.
Thestudies[1,2 ] havestatedthatretainedausteniteinadual phasesteelistransformedtomartensiteundertensilestrain .Suchstrain inducedtransformationofretainedaustenitecanenhanceductilityofsteelwhentheretainedausteniteisratherstableagainststraining[3 ] .Basedonthi…  相似文献   

16.
摘要:探讨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Fe-0.25C-3.98Mn-1.22Al-0.20Si-0.19Mo-0.03Nb中锰钢组织演变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与临界退火和淬火配分(IA & QP)工艺相比,奥氏体逆转变(ART)工艺处理后的实验钢获得了更为优异的力学性能;采用ART工艺经过680℃临界退火5h后的实验钢展现出了最佳的力学性能,即抗拉强度为830MPa,伸长率为48.9%,强度与塑性的乘积达到40.6GPa·%;ART工艺实验钢因长时间退火而促进了Mn向奥氏体中富集,有利于奥氏体含量及稳定性增加,在应变中后期可展现更为广泛的TRIP效应,更有利于获得优异的力学性能。另外,微合金元素Nb和Mo在中锰钢主要起析出强化和细晶强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春梅 《宽厚板》2008,14(3):28-30
本文结合锅炉用耐热钢板12CrlMoVg的冶炼、轧制和热处理工艺,对成分、组织及性能进行了分析,确立了最佳生产工艺路线,为开发更高级别的承压设备用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刘丽华 《特殊钢》2014,35(2):51-53
研发的25 mm Q800CFE钢板(/%:0.04~0.08C,0.20~0.50Si,1.50~1.80Mn,≤0.015P,≤0.005S,0.015~0.060Nb,≤0.30Mo,≤0.03Ti,0.0008~0.0030B;裂纹敏感性指数≤0.23)的冶金流程为铁水预处理-120 t转炉-LF-RH-220 mm CC-轧制工艺。成品板终轧≤850℃,水冷至≤400℃,冷却速度20~30℃/s,并进行530~635℃回火处理。测试了Q800CFE钢板的动态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研究了回火温度对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试验了该钢的焊接性能。结果表明,随回火温度增加,板条组织尺寸增大;在530℃回火时,Q800CFE钢板具有较优的力学性能,抗拉强度≥900 MPa、伸长率≥15%,-40℃夏比冲击功≥100 J;25 mm板室温下预热75℃焊接接头即可防止产生冷裂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