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症肌无力患者骨骼肌无力以外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 (MG)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心肌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对 12 8例MG患者的心电图及血中心肌酶谱进行检查。由 3位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查体。结果 12 8例中伴锥体束征者 3例 ,伴癫疒间 发作 1例 ;心电图异常率 2 3.4 4 % ;心肌酶谱异常率 2 8.13% ;伴胸腺瘤的MG患者 (MGT)与不伴胸腺瘤的MG患者 (MGNT)之间的心肌酶谱异常率及心电图异常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均P <0 .0 1)。结论 MG患者可合并锥体束征、癫疒间 及心肌损害 (尤其伴胸腺瘤者 )。可能的发病机制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作用在其他部位的乙酰胆碱受体 ;或免疫泛化产生其他抗体的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与心脏损伤的关系。方法1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24h内行心电图检查及心肌酶谱检测。结果(1)1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有114例(76%)发生心电图异常改变;心肌酶谱异常106例(70.6%)。(2)不同性质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异常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不同部位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异常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4)发生意识障碍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与无意识障碍的患者之间心电图与心肌酶谱异常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可引起心电图与心肌酶谱的异常改变,其与病变性质无关,而与病变部位和意识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重症肌无力(MG)患者胸腺凋亡基因Bcl-2和Fas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43例MG和11例心脏病(对照组)患者胸腺单个核细胞Bcl-2、Fas的表达水平,并与有关临床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G胸腺增生组Bcl-2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G胸腺瘤组Bcl-2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MG组与对照组Fas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胸腺Bcl-2与Fas阳性细胞数之间,以及与伴或不伴胸腺异常(增生或胸腺瘤)患者的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滴度、疾病分型、年龄和性别均无相关性。结论胸腺增生MG患者胸腺凋亡基因Bcl-2表达异常增高,胸腺Bcl-2和Fas的表达之间及与临床有关因素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腺树突状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重症肌无力(MG)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对11例胸腺瘤伴MG患者、6例单纯胸腺瘤、5例正常胸腺组织中S100(+)、HLADR(+)的树突状细胞进行检测,同时用组织匀浆、ELISA法检测胸腺组织中IL2、IL12含量。结果(1)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在胸腺皮质、皮髓交界处,在胸腺瘤伴MG患者胸腺髓质也有一定分布。(2)S100(+)、HLADR(+)树突状细胞数量在胸腺瘤伴MG患者与单纯胸腺瘤患者间、单纯胸腺瘤患者与正常胸腺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3)IL2、IL12含量在胸腺瘤伴MG患者与正常胸腺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IL12含量在胸腺瘤伴MG患者与单纯胸腺瘤患者间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胸腺树突状细胞以多种形式参与MG发病。  相似文献   

5.
重症肌无力患者抗骨骼肌抗心肌抗体与心脏损害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合并心脏损害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无创性心脏检查对56例MG患者进行心电图、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心肌酶学检查;并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对其中49例MG患者测定抗骨骼肌抗心肌抗体(SH-Ab)。以正常人作对照检查。结果心电图异常率30.35%,超声心动图异常率10.71%,心肌酶学异常率41.07%。SH-Ab阳性率48.9%,对照组无1例有SH-Ab。还发现伴心肌酶异常的MG患者SH-Ab阳性率69.6%(16/23),心肌酶正常的患者SH-Ab阳性率仅为30.8%(8/30),伴胸腺瘤者(MGT)SH-Ab阳性率为41.6%(5/12),不伴胸腺瘤者(MGNT)SH-Ab阳性率仅为24.32%(9/37)。另外,MGT心电图、心肌酶学异常率均为50%,均明显高于MGNT。结论MG的心脏损害可能与SH-Ab滴度增高抗原抗体结合等自身免疫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重症肌无力患者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抗体情况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重症肌无力 ( MG)患者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抗体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2 67例临床确诊 MG患者的甲状腺素水平 ,对其中 2 64例患者检测了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 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Ab)或甲状腺微粒体抗体 ( TMAb)。结果  5 5例 ( 2 0 .6% )患者有甲状腺功能异常 ,48例 ( 1 8.2 % )至少有 1项上述抗体阳性。甲状腺功能异常的 MG患者中 , 、 、 型抗体阳性者较多 ( P <0 .0 1 )。甲状腺抗体阳性者较抗体阴性者 MG发病晚 ( P <0 .0 5 ) ;甲状腺抗体阴性 MG患者有甲状腺功能障碍者 MG发病早于功能正常组 ( P <0 .0 5 )。甲状腺功能异常、抗体阳性的 MG患者病程较抗体阴性者长 ( P <0 .0 5 ) ;甲状腺抗体阳性者伴发胸腺增生或胸腺瘤的几率明显增高 ( P <0 .0 5 )。结论 MG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并不少见 ,甲状腺抗体阳性、功能异常的 MG患者病程长 ,伴发胸腺增生或胸腺瘤的几率高 ,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中Ryanodine受体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Ryanodine受体 (RyR)抗体在重症肌无力 (MG)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差速离心法提取富含RyR的肌质网 (SR)提取物 ,建立ELISA RyR抗体检测系统 ,分析 6 6例伴胸腺瘤的MG(MGT)、98例非胸腺瘤MG(NTMG)和 5 0例非重症肌无力 (NMG)及 12 3名健康人 (NC)血清中RyR抗体水平。 结果 MGT组RyR抗体阳性检出率显著性高于NTMG组和NMG组 (P <0 0 1) ,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 81 8%和 94 5 %。不同胸腺组织学类型MGT之间RyR抗体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RyR抗体呈阳性MG组的年龄、临床评分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RyR抗体阴性MG组 (P <0 0 1)。RyR抗体水平同MG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尤其是MGT组 (r =0 6 2 6 ,P <0 0 1)。不同胸腺组织学类型MGT中以上皮细胞型相关性最高 (r =0 5 92 ,P <0 0 1)。结论 RyR抗体检测对诊断MGT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且与MG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伴与不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MG)患者胸腺切除术后预后结局的差异,分析其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作者医院行胸腺切除术的MG 67例,比较伴与不伴胸腺瘤MG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节点理想状态率、复发率的差异,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1)非胸腺瘤-MG术后1、6、12个月与胸腺瘤-MG术后6、12个月肌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2)非胸腺瘤-MG术后理想状态率1个月(5.6%)、6个月(31.1%)、12个月(54.8%)及胸腺瘤-MG术后1个月(0%)、6个月(23.1%)、12个月(42.9%)均逐渐上升,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早手术(起病-手术间期<6个月)、眼肌型是MG患者术后达到理想状态的有利因素,OR(95%CI)分别为4.211(1.146~15.475)、4.813(1.430~16.203)。(3)非胸腺瘤-MG术后复发率1个月(3.7%)、6个月(33.3%)、12个月(54.8%)及胸腺瘤-MG术后1个月(30.8%)、6个月(30.8%)、12个月(57.1%)逐渐上升,两组间比较仅第1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复发间隔时间较短者多见于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s)强阳性(≥20nmol/L)MG及胸腺瘤-MG(P=0.038,P=0.001)。结论对具有一定适应证的MG患者早期行胸腺切除有助于提高理想状态率;AChR-Abs强阳性、胸腺瘤-MG患者术后早期复发风险大;伴或不伴胸腺瘤-MG术后远期预后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9.
重症肌无力cICAM-1及TNF-α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神经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 ( MG)患者血清中循环细胞间黏附分子 -1 ( c ICAM-1 )及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水平变化 ,并观察伴或不伴胸腺瘤 MG患者特异性 T细胞的免疫应答及细胞因子对 MG的影响。方法 采用 ELISA法对 1 5例 MG患者血清 c ICAM-1和 TNF-α水平进行检测 ,并以 1 5例健康献血员作为对照。比较伴或不伴胸腺瘤 MG患者上述因子的变化。结果  1 5例 MG患者血清 c I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 P<0 .0 5 ) ,血清 TNF-α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 ( P<0 .0 1 )。MG伴胸腺瘤 MG患者 c ICAM-1及 TNF-α水平高于不伴胸腺瘤组 ,但无统计学意义 (均 P>0 .0 1 )。结论  MG患者血中高水平 TNF-α可直接破坏乙酰胆碱受体 ( ACh R)或直接促进 B细胞分化、生长 ,从而增加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 ACh RAb)的产生。 c ICAM-1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IgG-ACA与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94例重症肌无力(MG)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水平,(IgM-ACA和IgG-ACA)。结果 94例MG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gM-ACA均为阴性;94例MG患者中30例IgG-ACA阳性(30/94,31.9%),40例健康对照者中仅2例阳性(2/40,5%),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血清IgG-ACA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型均无关(P>0.05),而与胸腺病理密切相关(P<0.01)。30例胸腺瘤患者中,14例阳性(14/30,46.7%),64例不伴胸腺瘤的MG患者中,16例阳性(16/64,25%),二者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IgG-ACA阳性患者中,1/3滴度较高(至少为正常值的2倍)。结论 通过对IgG—ACA的测定,不仅对MG是否合并胸腺瘤起初步筛选作用,而且是MG患者并发凝血机制方面异常的一个警惕性标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胸腺切除(Tx)术对重症肌无力(MG)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方法:用许氏评分法观察30例伴胸腺增生或胸腺瘤的MG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Tx术后2个月的临床疗效;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60名志愿健康者和30例伴胸腺增生或胸腺瘤的MG患者Tx术前及术后2个月T淋巴细胞亚型的变化。结果:伴胸腺增生或胸腺瘤的MG病人Tx术前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较正常人显著增多(P<0.01),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较正常人显著减少(P<0.01),CD4+/CD8+T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P<0.01)。伴胸腺增生MG病人Tx术后随着临床症状的改善,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CD4+/CD8+T细胞的比例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伴胸腺瘤MG病人Tx术后随着临床症状的改善,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CD4+/CD8+T细胞的比例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重症肌无力患者T淋巴细胞亚型的测定既可以为MG免疫病理学的发病机理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也能为Tx治疗MG提供一个客观的实验室指标,为判断疾病的转归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重症肌无力与胸腺外恶性肿瘤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症肌无力(MG)与胸腺外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方法研究2350例MG患者胸腺外恶性肿瘤的发生情况,并描述伴胸腺外恶性肿瘤MG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性。结果2350例MG患者中47例(2%)发现有胸腺外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肿瘤类型是肺癌。伴胸腺瘤MG患者,其胸腺外恶性肿瘤较非胸腺瘤患者显著增高。胸腺切除术、胸腺瘤分期及MG治疗方法不影响恶性肿瘤的发生。MG发病时Osserman分型,型者胸腺外恶性肿瘤较其它型少。结论MG患者胸腺外恶性肿瘤风险增加,尤其是伴胸腺瘤的MG患者,与胸腺切除、胸腺瘤分期及治疗方法无关。伴胸腺瘤性MG即使是良性的,也应随访注意有无其它恶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 (QTd)和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 4 8例脑梗死患者及 4 0例健康者的心电图QTd及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乳酸脱氢酶 (LDH)、肌酸磷酸激酶(CK)等心肌酶谱进行检测 ,并作对照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QTd明显增加 ,心肌酶谱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或P <0 0 5 )。QTd增加与心肌酶谱多项指标升高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 0 375、0 4 2 2、0 6 4 6、0 5 6 9及 0 4 36 )。结论 脑梗死患者心电图QTd及心肌酶谱显著增高。QTd及心肌酶谱检测有助于了解脑梗死病情及心脏受累程度 ,有利于对患者病情的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伴胸腺异常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2年诊治的伴胸腺异常21例MG,病例资料并与同期无胸腺异常59例MG对比。结果:胸腺异常组男女比例为1:0.91,胸腺正常组男女比例为:1:2.11,按改良Osserman临床分型胸腺异常组临床多表现为Ⅱa、Ⅱb型,胸腺正常组多表现为Ⅰ、Ⅱa,胸腺异常以胸腺瘤和恶性胸腺瘤为主。胸腺异常组危象发生率23.3%,死亡率40%,胸腺正常组危象发生率13.6%,死亡率12.5%。结论:胸腺异常组男性患者明显增加,发病年龄以30-49岁为主。伴胸腺瘤MG临床症状重,胸腺瘤是MG危象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早、晚发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同期住院及门诊的191例MG患者资料,比较早、晚发型MG组患者的构成情况、首发症状、临床分型、伴随疾病、辅助检查、治疗及疗效等临床特点。结果 MG发病以晚发型人群为主,占63.35%。早发型MG组中,男∶女=1∶1.80;晚发型组中,男:女=1:0.92。两组患者首发症状及osserman分型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都以Ⅱ型居多,约占早发型58.57%,晚发型57.85%,但晚发型组Ⅱb型较早发型组比例高。晚发型伴随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比例高(分别42.98%和8.57%,23.97%和2.86%,13.22%和0%;P0.05),而胸腺瘤、甲状腺疾病、其他免疫疾病、肿瘤及副肿瘤综合征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MG患者伴胸腺增生构成比例高,晚发型伴胸腺瘤构成比例高,男性患者胸腺瘤占比例高,女性患者胸腺增生占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MG患者伴随甲状腺疾病比例高(P0.05)。两组患者行血清Titin-Ab检查,早发型患者阳性率较晚发型高(P0.05),余血清抗体检测、电生理检查和新斯的明试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晚发型有效率较早发型低。结论早、晚发型MG患者在性别构成、首发症状、伴随疾病、辅助检查及预后有所不同,在诊断及治疗时需要注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解重症肌无力(MG)胸腺细胞免疫状态,对10例行胸腺摘除(Tx)的MG患者及4例先天性心脏病行开胸手术患者的胸腺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特异性抗原乙酰胆碱受体(AChR)刺激后,其细胞IFN-γ和IL-4的mRNA转录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蛋白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方法采用RT-PCR结合狭缝印迹杂交检测IFN-γ、IL-4 mRNA转录,采用ELISA检测IFN-γ和IL-4的表达情况.结果 10例MG患者的胸腺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AChR刺激后IFN-γ和IL-4的mRNA转录增高,其中8例胸腺增生者胸腺细胞和外周血细胞的IFN-γ mRNA转录、外周血细胞的IFN-γ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胸腺细胞IL-4 mRNA转录和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P<0.01和P<0.05),而外周血细胞IL-4 mRNA转录和表达与健康对照差异无显著性(P>0.05);另2例伴胸腺瘤者,此两种细胞因子无论mRNA转录还是蛋白表达均很低.外周血细胞与胸腺细胞IL-4 mRNA转录有一定的相关性,基本反映胸腺的免疫学变化.结论胸腺增生MG患者的细胞免疫(Th1和Th2)高度活跃,PBMC的有些免疫学参数能反映MG患者胸腺的免疫学改变,但有待进一步累积更多资料.伴胸腺增生与伴胸腺瘤的MG发病机制可能不同,Tx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连接素抗体与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清连接素抗体(Titin—Ab)水平与病情及胸腺异常的关系,以及其对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MG患者(MG组)52例、非MG(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NMG组)18例、健康对照者(NC组)50名血清中Titin—Ab水平,并对其中10例进行胸腺手术的MG患者随访。结果 MG组Titin—Ab阳性率为36.5%,NMG组和NC组均为阴性,MG组显著高于NC组和NMG组(均P〈0.01);以MG伴胸腺瘤(MGT)组阳性率最高(83.3%),MG伴胸腺萎缩(MGA)次之(37.5%),胸腺正常的MG组为23.0%,MG伴胸腺增生组为阴性;Titin.Ab诊断MGT特异性高于胸腺CT(P〈0.05)。Titin—Ab阳性MG患者抗体水平与肌无力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562,P〈0.01);对10例不同胸腺病理类型的MG患者手术前后Titin—Ab测定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Titin—Ab阳性多见于MGT和MGA者,诊断MGT的特异性高于CT;Titin—Ab对MG的诊断、病情及预后判断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点(附96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经手术病检证实的 96例MG伴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采用 χ2 检验及t检验与 114 9例经影像学检查无胸腺瘤表现的MG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胸腺瘤组男性发病者多 (男∶女 =1 82∶1) ,且多于 30岁后发病 (71 9% ) ,以肢体无力和延髓症状首发者多见 (4 3 8% ) ,按改良Os serman分型 ,以Ⅲ型和Ⅳ型为主 (4 5 8% ) ,危象发生率高 (38 5 % ) ,病死率高 (8 3 % )。结论 伴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有其独特临床特点 ,充分认识这些特点将有利于指导对这类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复合物(VGKCc)抗体相关临床综合征合并伴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回顾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分别于2020年9月和12月收治的2例确诊为VGKCc抗体相关临床综合征合并伴胸腺瘤的MG患者, 总结其临床及辅助检查、随访预后等资料, 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总结。结果例1为64岁女性, 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精神异常和癫痫样发作, 血清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GI1)抗体阳性, 明确诊断为抗LGI1脑炎, 既往存在球部起病的MG, 胸部CT提示胸腺瘤, 入院后给予免疫治疗后症状改善。例2为67岁男性, MG诊断明确, 后期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肌颤搐、自主神经症状, 神经电生理可见F波后放电及肌颤搐电位, 血清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抗体阳性, 明确诊断为莫旺综合征合并伴胸腺瘤的MG, 入院后给予免疫治疗及胸腺瘤切除等治疗, 症状改善。结论 VGKCc抗体相关临床综合征合并胸腺瘤的MG患者同时存在两类疾病各自的临床特点, 同时又有交叉。免疫治疗及针对胸腺瘤的治疗通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titin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并了解其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80例MG患者、30例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titin抗体水平,并对比胸腺手术前后变化。结果 MG组、MG伴胸腺瘤(MGT)组、晚发型MG患者、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组titin-Ab阳性率分别为42.5%、77.3%、77.8%、3.3%,健康对照者titin-Ab均为阴性;对其中54例进行胸腺手术的MG患者手术前后titin-Ab滴度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titin-Ab阳性多见于晚发型MG、MGT,特别是B型胸腺瘤患者,血清titin-Ab检测可作为MG诊断的参考指标,尤其对MG伴胸腺瘤患者可能更具有临床意义,对胸腺手术预后判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