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郑刚强  王征  王博  王志  王振鹏 《包装工程》2021,42(10):75-84
目的 探索设计融入产业驱动全域融合创新升级之道,阐明"设计产业化"和"产业战略设计"的概念与内涵、源流与发展,明确两者关系,展望未来方向.方法 针对社会发展现实需求,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运用归纳、对比等方法,探明两者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理论.结论 "设计产业化"是设计与产业融合,进而驱动全域创新的战略级理念;"产业战略设计"是实现"设计产业化"的创新型工具.两者包含四大引擎:顶层战略、产品创新、品牌塑造、创业孵化;涵盖四大层级:战略设计、策略设计、服务设计、专业设计.两者相辅相成,赋能企业首次公开募股(IPO)上市,驱动设计与产业协同创新升级;其纵深研究对推动社会经济文化融合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设计产业化"与"产业战略设计"论纲》序言时代巨变,未来已来——当今世界,基础科学停滞不前,但各领域技术飞跃。在AI、5G、万物互联时代前夜,设计、产业、教育均面临创新升级难题,需从宇宙视角与历史维度,探索战略设计破解之道!唯有融合,方可创新)行业、学科持续细分,融合创新更显重要。"设计产业化"是以战略设计驱动"政产学研科教文"全域融创;以"设计+"代替"互联网+";设计如"盐"般融入各产业协同发展共赢!  相似文献   

3.
季铁  闵晓蕾  何人可 《包装工程》2019,40(14):45-57
目的 面向2035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通过分析文化科技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预测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趋势,提出设计参与、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思路与技术路径。方法 根据“文化生态—科技支撑—服务创新—设计参与”的研究目标,以文化产业生态研究为基础,按照“内容—工具—场景—资本”的框架,分析、整理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的核心技术与创新模式,提出“人—产品—产业—创新生态”构建过程中的设计参与方法。结论 在“文化经济4.0”的语境下,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的内在关联越来越紧密,面临着泛在生存、万物互联、脑机融合、跨业融合等大的变革和发展趋势。设计的参与应该在“人、社会、文化、科技、服务、产业”六要素之间的融合与协作中,驱动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郑刚强  王志  张梦 《包装工程》2021,42(14):126-131
目的 探索制造型企业转型的目标与方法,为企业转型提供方向指引和方法借鉴.方法 从设计驱动视角出发,融合经济学、管理学、设计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产业链、价值链、设计创新范畴3个方面来阐述制造型企业转型的目标,通过产业链规划、产品生态构建和企业品牌创新3个角度来探索企业转型的方法.结论 总结出制造型企业三大转型目标:产业链调整为设计导向、价值链提升设计附加值和设计创新范畴扩大为设计事理.总结出制造型企业三大转型方法:战略层面,以设计为导向,系统规划企业产业链,提出设计战略引领产业链;战术层面,系统研究用户生活方式和使用体验,提出基于设计事理的产品生态创新,清晰规划品牌价值,为用户、国家或社会创造并传递价值,提出基于设计人理的品牌创新.  相似文献   

5.
系统探索中国当代设计学理论体系建构的个案性研究,重点深入探讨社会设计学体系中的气象设计学体系建构问题。将“气象设计模型”作为气象设计学体系建构的核心概念,探讨人类气象设计模型的演变及其价值问题,并将其作为探索气象设计学的首要理论问题。亦即气象模型是一切气象设计的基础。研究气象设计学,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气象设计模型”的理论问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从整体性、系统性、发展性的视角,综合自然的尺度、机器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对AI气象大模型之前的气象模型设计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探讨。从设计学的角度对气象模型设计展开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模型的六种分类、三种尺度、模型的内部设计与外部设计研究框架,为气象模型设计开辟了“活人”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石廷金  韩雪 《包装工程》2024,(10):377-384
目的 基于“非遗”研究多学科性的特点,不断深入理解“非遗”文化的意味,努力建立其与已有学术视角、知识体系的联系,探索公益广告研究和实践的新方法,并为“非遗”研究的发展贡献力量。方法 从艺术设计学、设计心理学、传播学视角出发,透过“非遗”元素在公益广告设计中的应用表现,高度提炼“非遗”元素,与东方美学思想融合,运用创造性思维,丰富创作内涵,创新表现形式,结合作者长期践行的平面公益广告设计及“非遗进高校”创新教育方法进行论证。结果 “非遗”元素对公益广告设计和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外,公益广告设计的创新又反哺“非遗”的传承和传播。结论 “非遗”元素为公益广告创意思维与表现形式带来了独出机杼的影响,提升公了益广告创新的高度,形成当下原创公益广告设计创新的一种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科技设计驱动变革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罗仕鉴 《包装工程》2017,38(24):30-36
目的对科技设计驱动下的社会变革进行分析。方法以科技设计的基本定义为基础,从产业形态、设计教育、创新模式、产业升级等层面对科技设计的作用进行探讨。结果得出科技设计对于产业形态竞争、设计教育、设计行业、引领原始创新、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和驱动产业升级带来的影响。结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设计模式正从传统设计走向科技设计;产业形态从单一竞争走向了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多元化竞争;设计教育从工业设计,步向了更多元化的用户体验、服务设计等领域;科技设计,跨界融合,能够引领原始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实现真善美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8.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融合创新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依托深厚的岭南传统文化作为设计产业创新的文化优势,有利于创意设计产业与“创意湾区”的协同发展.在设计教育中关于包装设计方面的人才培养,可充分发挥大湾区在地理、人文、产业和区域的优势,结合地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湾区文化产业与科技力量的优势为湾区包装设计提供有力支持,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区域设计背景下,高等教育中的文化包装设计教育如何融合湾区优势取得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国工业设计百年发展的回顾与总结,提出中国工业设计不仅是一种设计技能,而且是一种创新模式,进而探讨当代工业设计如何创新的问题。指出“工业设计产业”应是超越产品设计的“分享型服务设计”,是跨界创新、集成创新、引领性创新。同时,指出“工业设计产业”的目的符合“中国方案”的发展目标,是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以创造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0.
工学结合,构建“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郝晓秀  孙诚  魏娜 《包装学报》2009,1(1):85-88
从以市场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通过专家论证,借鉴其他课程建构经验,完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所构建课程体系的可持续运行等5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了人工智能、前沿生物、信息网络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也催生了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医疗装备产品不断涌现。针对我国中高端医疗装备长期依赖进口这一现状,《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已明确将高端医疗装备研发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因此将从人机交互和整体设计角度,阐述工业设计在医疗装备研发中的积极作用。 方法 介绍了我国医工交叉的发展,阐述了工业设计在医疗装备产品研发中的作用,以团队设计产品为例,介绍了典型医疗装备产品研发中的设计创新,最后指出了医疗装备设计创新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医疗装备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结果 指出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导下,工业设计将融入制造业战略规划、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商业运营全周期,在医学服务向健康服务转变过程中,工业设计必将赋能医工交叉,形成与医疗装备体系全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结论 分析表明,面对新发展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对医疗装备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聚焦临床需求和健康保障,强化医工协同,发挥设计学科优势,推动医疗装备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以及系统服务方面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工业设计的产业之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凤元 《包装工程》2008,29(3):169-171
从创意产业的视角分析工业设计的研发及产业化探索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以加强工业设计的应用性研究及创新设计的层次,以自主创新及产业化的探索促进与企业的广泛结合,带动工业设计理论的研究及完善、产品设计的研发和工业设计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十字型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解决目前产学研合作平台中较多注重概念设计,从而造成设计成果无法转化,或因设计方案缺乏延续性,导致企业产品形象和品牌形象的混乱等问题。方法提出一种十字型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该模式提供涵盖从企业的产品策略到产品概念设计与产品开发,从企业文化建设到企业技术创新的全面设计服务。结果结合某特种车设计项目实践验证了模式的有效性。结论十字型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与品牌效益的双重提升,同时培养了一批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刘勇  杜晓茹 《包装工程》2024,45(4):387-395
目的 构建一种基于设计管理体验的乡村文化品牌策略模型。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界定设计管理体验概念与层级;其次,分析乡村文化品牌的现状与背景;再次,讨论设计管理体验每个层级与乡村文化品牌具体的映射关系;最后,从服务情感、战略规划、组织协作、触点体验四个层面深入分析乡村文化品牌建设的开发策略。结论 提出了一种以设计管理体验驱动乡村文化品牌策略模型。在服务情感层下,以人们的痛点、需求、问题为切入点,提高人们对乡村的情感体验共鸣和唤醒对乡村的记忆;在战略规划层下,以前瞻性、整体性、差异性为发展目标,建立乡村的品牌战略设计系统和品牌形象设计系统;在组织协作层下,灵活运用乡村整体文化资源,激发乡村创新活力,保持品牌的持续创新;在触点体验层下,构建数字化下的线上线下营销模式,以五感融合理念为基础,打造具有沉浸感、交互性、个性化的体验项目和产品服务,为推动乡村文化品牌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徐骥  李顽强 《包装工程》2023,44(14):21-31, 40
目的 基于广东省与江苏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实践现状,以提升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竞争力,提出未来发展应对对策。方法 通过实地考察、桌面研究与访谈法等,从政策、经济两个维度对广东省与江苏省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现状实施调研、数据收集;借助比较法,比较了两省出台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政策内容的共性与异性,还比较了两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经济GDP指数、产业结构与产业基础。结论 结合两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政策与经济现状,提出了相应策略:在政策层面,引导企业科学理解并采纳设计全生命周期管理作为发展战略,注重打造“设计+”产业链供应链,充分发挥各类平台的服务作用;在经济层面,应聚焦工业设计为产业集群赋能,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将原创力、设计力和创新驱动力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打造新的服务和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6.
凤翔民间工艺美术的数字化品牌设计与推广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浩 《包装工程》2016,37(10):1-4
目的将数字化的品牌设计方法与管理体系应用到凤翔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开发中,实现民间手工艺品与现代设计产业的对接,打造具有凤翔特色的文化产业模式。方法以凤翔民艺的调研和普查为基础,通过建立凤翔民间工艺美术大数据系统、开展数字化品牌设计、打造凤翔民间工艺美术品数字化推广平台,构建完整的数字化品牌管理体系。结论对凤翔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开发应以品牌设计和管理为突破口,引入现代创新设计理念,借鉴数字化技术,这既有利于塑造地方文化品牌,又能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洋  王玲  解真  华夏 《包装工程》2020,41(10):235-241
目的现有城市品牌大多模仿、抄袭已有设计,缺少城市本身的特色,难以引起大众的共鸣,因此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探讨城市品牌形象创新设计的方法。方法运用设计创新及服务设计理念来研究如何实现城市品牌形象的创新设计应用,通过深层次、系统化、多角度、全方位的整合,建立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理论体系,使城市品牌形象更加本土化和人性化;通过界定城市的风格气质、寻找核心意象、重构城市意象的方法,全面表达城市特有的面貌。结论通过对城市品牌形象设计方法的研究,能够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同时,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归属感及幸福感。最终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进行品牌形象设计的实践应用,使研究更加科学合理,并为其他城市提供系统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郭文静  王蕾  李越琼  方小明 《包装工程》2024,(6):444-449, 454
目的 探讨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品牌重构路径与可持续性创新设计策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方法 主要采用模型构建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以循环经济和循环设计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循环设计思维理论模型为依据,进而构建品牌重塑与可持续性创新路径;其次,提出以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品牌价值体系创新及回归造物本质的品牌视觉体系创新两大创新体系,并结合案例分析可持续品牌创新策略的可行性;最后从品牌的角度,建立品牌设计创新体系,为企业建构有价值的商业模型。结论 以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品牌价值体系创新促进了不同产业的合作与循环利用,在降低资源损耗的同时,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商业利益,建立品牌可持续的核心价值,让企业实施品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环境和社会挑战转化为商机,使社会和企业都能够受益。  相似文献   

19.
工业设计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圈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昀  林璐 《包装工程》2017,38(24):10-17
目的通过工业设计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圈的构建,改变工业设计高等教育实践性较薄弱,人才培养难与企业和行业接轨的现状。方法从工业设计内核、表征和外延不同维度探讨教学模式设计,为此生态圈构建提供依据;基于中国美术学院文创中心产学研协同创新教学生态圈具体实践案例,通过项目化创新课程案例、"1+1+1"多学科整合工作坊实践案例、多学科整合专业讲座案例,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圈构建效果。结论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圈的构建通过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使学生提升多学科知识融合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