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比较颅内大血管伴/不伴同侧颈内动脉闭塞的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的结局。方法 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DIRECT-MT亚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孤立颅内动脉闭塞LAA型卒中患者(颅内闭塞组)和伴有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的串联闭塞LAA型卒中患者(串联闭塞组)的基线特征和预后,分析不同机制学特征(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动脉栓塞)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LAA型卒中患者共108例,其中串联闭塞组63例,颅内闭塞组45例。颅内闭塞组有高血压史的患者比例高于串联闭塞组[77.8%(35/45)vs 52.4%(33/63),P=0.007]。颅内闭塞组闭塞部位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M1段(88.6%,39/44),而串联闭塞组颅内闭塞主要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49.2%,31/63)和大脑中动脉M1段(49.2%,31/63)(P<0.00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抗栓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卒中史、心房颤动史、吸烟史、基线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是否行静脉溶栓、侧支循环以及救治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卒中患者行机械取栓治疗中颅外颈动脉病变的治疗方案,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行血管内治疗的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颅内动脉急性串联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为60~70岁。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8例患者分为急诊支架组(11例)和急诊非支架组(7例)。术中即刻血管再通情况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判断,将卒中发生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  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病因分型、治疗方式、病变类型、血管闭塞部位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诊支架组和急诊非支架组的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TICI分级为2b~3级)分别为72.7%和7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分别为9.1%和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90 d改良mRS评分及9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术后残余狭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的血管内治疗中,急诊颈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可能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颅内动脉取栓联合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内动脉串联病变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颈内动脉串联病变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例,其中采取先行颅内动脉闭塞处机械取栓、后行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段支架植入手术策略的患者43例(由远及近组),采用先行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段支架植入、后行颅内动脉闭塞处机械取栓手术策略的患者12例(由近及远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术前、术后24 h、术后7 d 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术中1次取栓成功率,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率,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术后90 d 良好预后率(mRs≤2)、死亡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颅内动脉闭塞处机械取栓及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段支架植入术。由远及近组患者1次取栓成功率高于由近及远组[67.4%(29/43)vs 33.3%(4/12)],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短于由近及远组[(68.77±17.65)min vs (100.08±38.38)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术前、术后24h、术后7d NIHSS评分、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率、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颅内动脉机械取栓同期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前循环串联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采取由远及近的手术策略比由近及远手术策略有更高的1次取栓成功率,且能更快地获得血流再通。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和小血管闭塞型(SAO)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差异,探讨三者预后的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入选BAD、LAA和SAO组。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mRS评分评估6个月预后。比较BAD与LAA、SAO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BAD与LAA及SAO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差异。结果:最终共纳入358例患者,包括176例(49.16%)BAD、124例(34.64%)LAA和58例(16.20%)SAO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方面,BAD与LAA、BAD与SAO组患者在饮酒史和脑白质高信号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危险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后方面,BAD组的mRS显著高于SAO组(P<0.001),低于LAA组(P=0.029)。另外,发现BAD组的NIHSS显著高于SAO组(P<0.001)。结论:通过比较分析发现,BAD临床特征不同于LAA和SAO脑梗死,其临床预后介于两者之间。BAD是缺血性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颅内外串联闭塞(TO)血管内治疗方法,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9年4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颈内动脉颅内外段闭塞伴同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90 d 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90 d mRS评分3~6分)。比较两组发病年龄、手术前后NIHSS评分、ASPECT评分、侧支循环、闭塞类型、开通顺序、术中替罗非班使用、有效再通率、术后出血转化率、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 mRS评分等临床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确认21例[(10.6%(21/198)]急性前循环颅内外串联闭塞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8例(38.1%),预后不良组13例(61.9%)。两组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和肺部慢性疾病、入院NIHSS评分、术前ASCEPT评分、病因TOAST分型等术前评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年龄更低(P=0.009)。两组术后7 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6,P=0.020),术中替罗非班的使用、症状性颅内出血无明显差异(P0.05)。21例患者有效再通率为(TICI 2b-3)71.5%,死亡率28.6%,仅38.1%的患者预后良好。两组再灌注TICI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336),较低的发病年龄(P=0.009)、良好侧支循环(P=0.037)、术后7 d NIHSS评分(P=0.020)及桥接静脉溶栓(P=0.011)与预后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侧支循环为预后预测因子(B=3.651,OR=38.5,95%CI为2.951~508.463,P=0.006)。结论前循环急性颅内外串联闭塞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总体良好预后率偏低,良好侧支循环为预后较强预测因子。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为非随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TO患者最佳治疗策略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与心源性栓塞(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差异。方法 连续回顾性纳入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行血管内治疗的LAA与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AIS患者,比较分析两组在临床特点、血管内治疗方式、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患者134例,其中LAA患者48例,男39例、女9例,年龄为42~82(62.65±9.76)岁;CE患者86例,男40例、女46例,年龄为34~87(69.66±12.43)岁;两组性别、平均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t=-3.371,P均<0.05)。LAA患者高血压病占比高于CE患者[70.8%(34/48)vs 51.2%(44/86),χ2=4.900,P=0.027],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CE患者[13(7,16)分vs 16(13,21)分,Z=-3.603,P<0.001]。采用血管成形术的LAA患者比例为52.1%(25/48),高于CE患者的4.7%(4/86;χ2=38.121,P<0.01)。LAA患者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CE患者[10.4%(5/48)vs 32.6%(28/86),χ2=8.136,P=0.004]。两组在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血管成功再通率以及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率和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AIS患者中,CE患者发病时症状较重,且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出血发生率较高。LAA和CE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式不同,但预后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对于颈动脉串联病变急诊血管内治疗是否进行同期颈动脉支架置入仍存在着争议.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急性颈动脉串联病变急诊血管内治疗同期颈动脉支架置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省漳州市医院2015年5月至2021年4月连续入组的24小时内发病就诊的颈动脉串联病变急诊血管内治疗的患者131例。根据急诊血管内治疗中是否同期颈动脉支架置入分为两组:一组为支架置入组,一组为无支架置入组。收集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评估主要终点事件是90天良好预后率(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2,mRS≤2),次要终点事件是急性期支架再闭塞率、支架内血栓形成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90天死亡率。结果 总入组131例,支架置入组93例,无支架置入组38例,与无支架置入组对比,支架置入组年龄(70.5 ± 10.8 vs 66.0 ± 11.6)更大(t=2.084,P=0.039)、就诊时NIHSS评分更低(14.4±6.1 VS 18.0±3.8,t=-4.073,P<0.001)、罹患糖尿病率更多(30.5% vs 10.5%,χ2= 5.603,P=0.018),支架置入组90天良好预后率更高(57.0% vs 36.8%,P=0.036)而90天死亡率、症状性出血、急性期再闭塞率及急性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支架置入是良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4.583,95%CI:1.476-14.228,P=0.008)。结论 颈动脉串联病变急诊血管内治疗同期颈动脉支架置入是安全可行的且急诊颈动脉支架置入是良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但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8.
郭旭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0):2385-2388
目的 采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方法,比较青年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分布的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4年1月-201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治疗的18~44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10例为青年组,按照相近的性别构成随机抽取同期年龄≥45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0例为中老年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CISS分型方法对患者急性缺血性卒中病因进行分型。结果 青年组和中老年组CISS分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188,P<0.001)。青年组77例大动脉粥样硬化(LAA)患者均为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中老年组93例LAA患者中91例为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两组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类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8,P<0.05)。青年组和中老年组颈内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186,-12.280,-15.305,-15.246,-11.588,-12.492,-14.130;P<0.05)。两组心源性卒中(CS)患者病因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40,P<0.05)。结论 青年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以LAA为主,而LAA又以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为主。青年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与中老年患者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血管闭塞的准确性和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性纳入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发病后6 h内到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卒中中心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与大血管闭塞、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和出院3月预后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其预测能力。结果 一共纳入292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早期多模态头颅CT可见,50例(17.1%)存在大脑中动脉致密征,其中41例(82.0%)存在大血管闭塞。大脑中动脉致密征OR=8.93, 95%CI:3.72~21.48, P<0.001)与大血管闭塞相关,并且预测能力优于早期CT显影梗死灶(AUC 0.682 vs. 0.602, P=0.038)。在对临床结局的分析中,大脑中动脉致密征是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5.32, 95%CI:2.16~13.11, P<0.001),但其AUC未高于房颤(0.685 vs. 0.651, P=0.579);大脑中动脉致密征是3月后神经功能恢复差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2, 95%CI:1.19~7.62, P=0.019),但其AUC和早期CT梗死灶(0.642 vs. 0.619,P>0.05)相当。结论 大脑中动脉致密征增加大血管闭塞可能性和脑梗塞后出血转化风险,患者远期神经功能恢复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影响轻型脑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轻型脑梗死患者125例。按病发90 d时的mRS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n=90)和转归不良组(n=35),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轻型脑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年龄、基线NIHSS评分、大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并发肺炎、基线mRS、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有既往缺血性卒中史、缺血性卒中复发等9个因素是影响轻型脑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基线NIHSS评分高、大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基线mRS评分高、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缺血性卒中复发是导致轻型脑梗死患者转归不良的重要因素。结论轻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结局主要与患者的年龄、基线NIHSS评分、大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基线mRS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缺血性卒中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舌向集中与解剖全口义齿在正中及侧向应力加载时其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三维光弹实验的方法,在Cawood Ⅴ类无牙颌环氧树脂光弹模型上分别制作解剖和舌向集中全口义齿,并于正中及侧向状态下加载冻结,分析和比较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常规全口义齿正中及侧向加载时,舌向集中较解剖传递更多应力至舌侧,力分配较为均匀。结论 对于牙槽嵴重度吸收的无牙颌患者,在选用常规全口义齿修复时,可首先考虑舌向集中以辅助增强义齿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肝切除的手术方法进行改进,预防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方法:对46例半肝血流阻断联合绕肝提拉法的肝切除术中患者的手术方法和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切除患者血流阻断时间13~47min,术中出血量140~910mL,术后患者肝功能恢复快,全部病例均未出现肝功能不全,无手术死亡.结论:半肝血流阻断联合绕肝提拉法在肝切除术中有省时、安全、出血少、解剖清晰、手术成功率高等优点,该方法对于肝脏外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选择性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肝血流阻断法在肝癌肝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92例患者行三种不同肝血流阻断方法肝癌肝切除术,其中45例行Pringle肝血流阻断(A组),30例行半肝血流阻断(B组),17例行选择性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肝血流阻断(C组),观察手术情况及术后肝功能变化和并发症等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92例患者无手术死亡,A,B,C3组在术中出血量、阻断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腹腔感染、胆漏、消化道出血及顽固性腹水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B组较A,C组手术时间延长,有显著差异(P〈0.05),A,C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A组较B,C组术后肝功能损伤严重,有显著差异(P〈0.05),B,C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选择性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肝血流阻断法优于Pringle阻断法和半肝阻断法,为肝癌肝切除术中肝血流阻断提供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减轻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损害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采用常温下肝区域性血流阻断(RHVO)行肝切除术35例经验,并与在同期采用常温下全肝人肝血流阻断(THIO)行肝切除术18例作对比研究。结果:RHVO阻断时间明显长于THIO阻断时间(P<0.01),两组术中失血量无差异(P>0.05)。术后3d肝功能SGPT改变RHVO组明显轻下THIO组(P<0.01).RHVO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HIO组(0.05>P>0.01)。结论:常温下RHVO行肝切除术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对防治术后肝衰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魏光亚 《中外医疗》2016,(12):77-78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血流阻断法在原发性肝癌手术中的效果。方法整群选择2012年1月—2015年6月来该院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患者96例,随机将其分成A、B、C3组,每组32例,A组采用第一肝门阻断法,B组采用半肝血流阻断法,C组采用保留半肝血流阻断法。观察3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53.45±20.92)min、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12.08±18.94)min、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56.95±17.83)min,A、C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A组患者术后胆红素恢复时间为(11.27±2.58)d、B组患者术后胆红素恢复时间为(7.53±1.85)d、C组患者胆红素恢复时间为(7.41±1.36)d,B、C两组患者术胆红素恢复时间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术中出血量及血流阻断时间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述3种血流阻断法均能减少原发性肝癌患者术中出血量,但半肝血流阻断法及保留半肝血流阻断法安全性更高,且保留半肝血流阻断法操作简单,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杨健  吴国长  文天夫 《四川医学》2011,32(2):145-148
目的采用大鼠入肝血流阻断(HT)和半肝血流阻断(HH)的缺血再灌注模型比较二者在生存率及生存时间、病理改变、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健康SD大鼠60支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10只大鼠,1、2、3为TH组,阻断时间别为30、45、60min;4、5、6为HH组,阻断时间分别为30、45、60min。再灌注时间均为30min,复流结束行肝左叶切除。观察指标包括大鼠生存率和生存时间,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TEM)下观察肝脏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HH组术后7d生存率明显高于TH组。不同缺血再灌注时间段的HH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5)。TH和HH在不同缺血再灌注时间的生存时间统计学比较分别为0.055、0.000、0.000。TH和HH组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改变没有统计学差异(P=0.484),但是,阻断时间越长,肝细胞损伤越大(P=0.002)。透射电镜表现包括线粒体肿胀、染色质边聚、窦状隙内皮细胞肿胀、窦状隙间隙增宽、胞桨脂变和凋亡小体形成。结论阻断时间在60min内,大鼠HH组生存率和生存时间优于TH组;TH与HH组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学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阻断时间在60min以内,肝细胞没有发生不可逆的超微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evaluate the improved protection of antegrade aortic root perfusion combined with intermittent coronary sinus occlusion(APCSO) for the 1-hour ischemic myocardium in the presence of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occlusion. 12 dog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anteperfusion(AP) alone(n=6) and APCSO (n=6).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APCSO provided a better cardioplegic distribution and a lower hypothermia (15.6°C versus 17.2°C) in the occluded LAD region, comrared with AP. After ischemia, cardiac index and left ventricular stroke index recovered excellently in APCSO (128% to 141% and 115% to 158% of preischemic values, respectively), and much worse in AP (69% to 82% and 53% to 73% of preischemic values, respectively). Our study has confirmed that APCSO is superior to AP in myocardial prote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coronary artery occlus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血栓形成的防治方法及护理.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3月~ 2015年2月我院眼科收治的80例RVO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42),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视力水平和眼底治疗疗效,视网膜循环时间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视力和眼底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11%和94.74%,对照组视力和眼底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1.43%和78.57%(x2=5.599和4.396,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视力、视网膜循环时间和视力起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栓塞患者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水平、改善视网膜血液循环和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安全性高,同时加强健康教育和术后护理对于病情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上海地区正常青少年颅颌线距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X线头影测量McNamara分析法对上海地区57例正常青少年颅颌线距测量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效上颌长度和有效下颌长度间,上颌突度和下颌突度间存在相关性。前下面高和下颌突度在一定条件下相关。同时作出回归方程,为研究颅颌线距的定量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在 2 9例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中的应用 ,并探讨影响其成功的因素。方法 :2 9例患者分为二组。急性组 16例 ,为急性心肌梗塞后 <1个月接受PTCA治疗者 ;慢性组 13例 ,为估计冠脉闭塞时间≥ 1个月行PTCA治疗者。分析PTCA的成功率及与冠脉闭塞时间 ,冠脉闭塞局部形态特征的关系。结果 :2 9支闭塞病变经PTCA后 2 2支开通 ,成功率为 75 .9%。急性组成功率为 93.8% (15 /16 ) ;慢性组成功率为 5 3.8% (7/13) ,远低于急性组 (P =0 .0 18)。两组的成功率与冠脉闭塞局部形态特征无关。结论 :PTCA是治疗冠脉闭塞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影响其成功的因素主要为闭塞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