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是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对于整个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引起的气候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严重的社会公害问题。文章从填埋场甲烷产生的相关因素、垃圾处理现状和填埋场甲烷减排技术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总结。甲烷的产生受填埋场中的垃圾特性、含水率、温度、pH值、填埋时间、渗滤液含量和其他因素影响。当前的填埋场减排技术包括原位减排、资源化利用和末端控制等,填埋场可以从多方面共同作用实现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政策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活动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近期有关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农业热点问题。针对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运用IPCC的相关权威标准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当前政策工具的不足。提出了通过财政购买建立新的CDM机制来解决我国农业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农业石油化发展,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农业节能减排不仅指减少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而是减少所有破坏环境的农业源废气废物排放,发展低碳农业既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又能有效控制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通过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发展。发展低碳农业的重点是控制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和温室气体的合理利用。农业温室气体主要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过程及其废弃物,具体指剩余物不合理利用以及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云南省农业生产中能源浪费和污染排放同时并存且形势渐趋严峻,节能减排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文章指出全球变暖是特别令人关注的气候变化,其影响将是全方位、多尺度和多层次的。《京都议定书》的签约与生效,是第一个国际性限制排放温室气体的法规,标志着国际社会在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迈出了自救的第一步,意义深远。但总体减排温室气体目标的实现仍任重道远。当前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头号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拒不承担同其历史责任和现实能力相符的义务,使国际社会减排温室气体努力的艰难性加大;抑制全球变暖,须国际社会共同参与,承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才能实现筑起地球生命的防线。  相似文献   

5.
《南昌水专学报》2019,(6):39-44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在旱地红壤中添加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探究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对旱地红壤温室气体(N_2O、CH_4、CO_2)排放的影响。实验共设置5个处理,即CK(对照)、RM(水稻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CM(玉米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WM(小麦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M(有机肥堆肥对照)。为尽量消除误差,本实验采用归一化处理,即实测值减去CK值后除以每种处理所添加的C、N量。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后各处理土壤N_2O、CO_2排放通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即培养前期先上升,并出现峰值,而后缓慢下降最后趋于稳定;各处理对降低土壤N_2O排放通量均有显著的效果,且CM处理最为显著;各处理对降低土壤CO_2排放通量均有显著的效果,且CM、WM处理的效果最好。RM、WM、M处理均降低了土壤CH_4累计排放通量,但CM处理却升高了。各处理均显著降低土壤增温潜势(GWP),且CM处理最为显著。因此,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能有效降低旱地红壤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有机肥施于土壤后的温室气体减排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CO_2温室气体减排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是由发达国家产生的.目前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履约的整体情况并不乐观,主要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仍呈上升趋势.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开展温室气体减排的政策和技术措施,并结合我国能源使用结构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温室气体减排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针对企业非CO2温室气体排放,以2011—2019年中国内地20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分析企业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与非CO2温室气体之间的关系.本文验证了金融科技水平影响企业非CO2温室气体排放的结构特征及区域异质性影响.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三个方面:1)金融科技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污染减排效果,能够抑制非CO2温室气体排放.企业的金融科技较低时,其工业二氧化硫减排作用较强,但更一般的情况是,在企业的金融科技水平较高时企业的工业氮氧化物减排效果大多呈现好转的态势.2)企业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对企业污染减排的作用存在结构效应.金融科技覆盖广度对企业非CO2温室气体的减排强度显著强于金融科技使用深度和金融数字化程度.3)金融科技对非CO2温室气体减排作用存在区域差异,整体来看,中部地区显著高于东西部地区.研究结果对于各地实行差异化金融科技发展策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生物炭对土体物理化学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表明,生物炭在土体改良、污染土修复和碳封存等方面具有广泛前景.回顾了近些年国内外生物炭对土体性质改良的相关研究,系统分析和总结了生物炭的基本性质、对土体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及影响改良效果的主要因素,可得如下结论.1)生物炭一般具有低密度、高比表面积、高pH、高CEC、高稳定性等特点,但这些性质会随着生物质来源和制备条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影响改良效果;2)生物炭加入土体中,可以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如土体密度、孔隙结构、孔径分布、持水性和力学性质,进而影响土体硬度、持水能力和团聚体稳定性等;3)生物炭加入土体后会影响土体的化学性质,如土体酸碱性、阳离子交换量、离子交换位点、负电荷浓度,进而影响土体固化、污染物修复效果及土体可利用性等;4)生物炭对土体的改良效果易受土体类型、生物炭添加量及粒径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分析方法对水力发电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进行研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的生命周期清单,并与燃煤发电系统进行比较.对水电站从材料和能源消耗、大坝建设、运输、电厂运行等过程的输入和排放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每生产1kWh的电量,水力发电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总排放为19.24g CO2当量,而燃煤发电1kWh的排放量在1 000g CO2当量左右,说明水力发电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优势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0.
温室气体(CO2、CH4、N2O、HFCS、PFCS、SF6等6种)的人为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将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生存造成重大威胁。减排温室气体和缓解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京都议定书》规定,以发达国家为主的附件-缔约方在2008—2012年期间要把他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削减5.2%,同时建立了三种辅助的温室气体合作减排机制:排放贸易(ET)、联合履行(JI)、清洁发展机制(CDM)。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DM)是发达国家政府或经济实体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获得的减排量用来抵减本国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从而降低减排成本;而发展中国家通过减排量交易,可获得先进技术和经济效益,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模拟土柱实验,向水稻土中添加质量分数分别为0%(CO)、2%(C2)、5%(C5)、8%(C8)的生物质炭,并在不同淹水深度和温度下培养,旨在了解生物质炭的施用量及其水热条件对土壤CO2释放的影响,以期通过控制生物质炭的施炭量和改进农田管理措施,从而为农业温室气体碳减排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发现:施加生物质炭对土壤CO2释放的抑制作用明显,与对照相比,2%、5%、8%施炭量处理的土壤CO2累计释放量分别降低了5.1%、2.4%和26.5%.低施炭量对土壤CO2的释放降幅较少,而较高施炭量可能对抑制土壤CO2释放的效果更好;温度越高,土壤的呼吸作用越强,CO2释放速率也越快;在昼夜变化上,土壤夜间CO2的释放速率要高于白天;就淹水深度而言,土壤灌水深度愈深,CO2的释放速率愈低.此外,还从施炭量和水热条件对土壤CO2和CH4释放的综合排放效应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化亚氮(N2 O)是一种会破坏平流层臭氧的长寿命温室气体,农业土壤是大气N2 O人为排放源中的最大贡献者,因此减少农业土壤N2 O排放十分迫切.生物质炭是生物质在低温限氧条件下热解产生的碳材料,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已有研究表明,生物质炭是减少土壤N2 O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对其影响效应和机理的系统报道很少.本文论述...  相似文献   

13.
水果生产系统既是温室气体(GHG)排放源,又可通过土壤固碳起到减排增汇作用.计算中国不同水果生产系统传统与优化管理措施的净GHG平衡和单位产品温室气体强度(GHGI),识别不同水果生产的主要GHG排放途径及其优化碳减排潜力,可为水果生产绿色低碳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对策.本文对307项常规果园管理措施和333项优化果园管理措施下的肥料投入、产量、净GHG平衡和GHGI结果进行了Meta分析,并将其按播种面积大小分为柑橘、苹果、梨、葡萄、香蕉和其他水果共6类.结果表明:采取氮肥减量、增施有机肥、灌溉减量、控制灌水周期以及水肥耦合等优化管理措施的水果生产系统,在产量及GHG减排上都具优势.传统和优化管理措施下不同水果生产系统净GHG平衡排序均为香蕉>梨>苹果>葡萄>其他>柑橘,但优化措施净GHG平衡大幅降低53.2%~75.8%.不同水果生产系统GHGI也从传统措施下2.82±0.20(柑橘)~4.32±0.27(葡萄) kg (CO2-eq)·kg-1降至优化措施下0.64±0.19(柑橘)~1.40±0.13(香蕉) kg (CO2-eq)·kg-1.水果生产系统GHG排放的主要来源是投入氮肥在其生产和运输过程排放的CO2-eq及氮肥诱导的N2O排放和灌溉机械能耗CO2排放.通过秸秆还田、地面覆盖及免耕等优化措施增加土壤有机碳可以抵消我国不同水果生产系统38.4%~66.9%的GHG排放.因此,我国水果生产系统具有较大的碳减排潜力,在未来水果消费需求大增的情况下,通过优化果园管理措施可以减缓水果生产引起的GHG排放,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  相似文献   

14.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提,碳市场的建立则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碳市场对减污降碳的影响极具现实意义。故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21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实施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实施能有效促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该促进作用主要通过降低能源消费规模、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在行政干预力度和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该政策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促进作用越强。基于此,建议结合实际需要,完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治污投入,正确处理政府和碳市场的关系,最大化政府干预在碳市场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和行动方案不明确、不清晰的问题,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梳理了云南省的能源结构、碳排放现状、碳排放重点行业、林业碳汇情况等,归纳总结出云南省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的技术路线和行动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可再生资源丰富,应充分发挥绿色能源优势,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废弃矿山...  相似文献   

16.
徐志  邹哲  曹伯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39(7):1007-1013,1020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城市客运交通各种出行方式进行碳排放计量.在明确了碳排放计量标准的基础上,以小汽车出行方式为例,对确定分析系统的边界、进行清单分析以及建立计算模型3个步骤进行了说明,分析了小汽车出行方式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及其演化过程.此外,对比了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常规公交、地铁、出租车以及小汽车出行方式之间温室气体单位里程的排放情况.提出了城市低碳交通发展途径,结合问卷调查和多项Logit模型对行政管理政策和定价收费政策进行了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7.
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特征及碳中和发展的技术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清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特征,是推动煤炭开发过程碳达峰、碳中和的前提和基础.基于煤炭开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分析方法,重点从生产用能、瓦斯排放及矿后活动3个环节,建立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计算模型,测算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量,并分析不同环节碳排放特征,提出煤炭开发过程碳减排技术途径.研究表明:1)生产用能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完善的排污权交易机制条件下,以企业的收益最大化为出发点,通过构建模型,分析碳排放削减约束下,不同减排措施及混合减排措施对能源依赖型企业产品产量及利润的影响,对各种减排措施进行比较,并针对具有垄断特性的某一能源依赖型企业进行算例分析,指出企业在选择减排措施的时候,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清洁系数和净化水平系数。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面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环境根本好转双目标的背景下,重庆市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有责任有义务率先实现减污降碳,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CO2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过程复杂,涉及要素众多,因而有必要明确影响两者排放的关键因素,为重庆市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提供科学参考。本文以对数均值除法指数模型(LMDI)为基础构建出扩展的LMDI-CO2模型和LMDI-AP模型,并以2011-2020年重庆市CO2排放和工业SO2排放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定量评估各因素对重庆市CO2和工业SO2排放变化的影响效果。同时,根据重庆市经济社会、能源环境历史发展情况挖掘各因素的影响机制,归纳协同减排的关键因子,探究出重庆市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机制。结果显示,2011-2020年,经济发展效应是推动重庆市CO2排放增加的首要因素,贡献率达245.59%;能源强度效应对CO2减排的贡献最大,贡献率为-210.51%;此外,产业结构优化也为CO2减排做出贡献。工业经济发展是推动重庆工业SO2排放的主导因素,贡献率为64.47%;其他因素均为SO2减排做出贡献,其中能源强度和结构效应贡献率分别为-42.65%和-6.31%。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规模的扩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重庆市CO2和污染物减排的压力将会增大,“高碳化”能源结构制约着两者减排,提高能源效率和优化产业结构对实现“双减”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降低能源强度、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是未来重庆市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通过IPCC与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安徽省各工业行业2006-2011年的碳排放强度进行估算,并对2020年工业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及碳减排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安徽工业部门2006-2011年碳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从行业情况来看,碳排放强度最高的电力行业从2007年的15 t/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6 t/万元,其余依次是煤炭、石油、机械制造、化学、金属、纺织、造纸、食品等行业;安徽工业各行业碳减排压力指数排前四位的分别是煤炭、石油、电力及冶金行业。预计2020年安徽省工业行业二氧化碳减排量可达17亿t,其中,化学、冶金、电力和煤炭部门的减排量居前4位,其减排量占整个工业部门可减排总量的90%以上,是将来碳减排的重点行业。该研究对摸清安徽省进行节能减排的关键行业,促进安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