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别克隆白细胞介素-23(IL-23)基因的双亚基p19和p40,构建pcDNA3-IL-23真核双表达载体,为通过IL-23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增强其介导的免疫抗肿瘤作用提供基础。[方法]一步法从小鼠脾脏及胸腺中提取p19和p40总RNA,RT—PCR法扩增p19和p40的cDNA,扩增产物与pMD18-Tvector连接并热转化至大肠杆菌JM109,PCR法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并进行DNA的测序鉴定,将pMD18-p19和DMD18-p40分别限制性酶切,在对pcDNA3表达载体限制性酶切后将切胶回收的p19和p40片段分别克隆至pcDNA3.0表达载体,对阳性质粒进行XhoI/KpnI双酶切检测,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脾脏及胸腺中提取p19和p40总RNA电泳鉴定是完整的,克隆的p19和p40 cDNA经测序鉴定与Genebank中序列完全一致。构建的pcDNA3.0-p19和pcDNA3.0-p40质粒分别限制性酶切后得到了593bp和1028bp的基因片段;构建的pcD.NA3.0-IL-23表达载体限制性酶切后得到了1.62kbD的p19+p40片段。[结论]成功克隆了小鼠IL-23基因,并分别构建了pcDNA3-p19、pcDNA3-p40和pcDNA3-IL-23真核表达载体,为IL-23基因转染DC来增强其免疫活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包括神经营养因子4(NT4)信号肽,p53氨基端短活性肽(12~26位氨基酸)及蛋白质转导结构域-黑腹果蝇触足肽(Ant)序列在内的异源融合基因,并以腺病毒作为基因转移载体观察NT4p53(N15)Ant基因在体外对肝癌细胞系HepG2的杀伤效应.方法 应用互为模板的引物PCR技术及T载体克隆法获得p53(N15)Ant基因克隆,经酶切后连入pBV220/NT4质粒,再将融合基因NT4p53(N15)Ant亚克隆至腺病毒的穿梭质粒内,与辅助质粒pJM17共转染HEK293细胞,通过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经PCR鉴定后,NT4p53(N15)Ant重组腺病毒感染HepG2细胞,用MTT比色法和PI染色流式细胞计数仪分析Ad.NT4p53(N15)Ant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杀伤效应及凋亡率.结果 克隆出NT4p53(N15)Ant基因,得到高滴度的重组腺病毒,提取病毒DNA经PCR证实含目的基因.MTT测定结果显示,与平行对照病毒Ad.GFP相比,Ad.NT4p53(N15)Ant对HepG2细胞有强烈的杀伤效应,且以病毒感染后48 h作用最为明显,对肿瘤细胞抑制率达到63.3%,而对正常细胞NIH3T3的影响很小.Ad.NT4p53(N15)Ant感染HepG2细胞30 h后的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Ad.NT4p53(N15)Ant可使HepG2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率为18.16%.结论 通过分子克隆体外重组技术我们首次成功制备了NT4p53(N15)Ant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初步的研究发现Ad.NT4p53(N15)Ant对HepG2细胞有强烈的杀伤效应,这种效应部分是通过诱导HepG2细胞的凋亡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小鼠IFNγ-TAT, 为TAT影响IFN体内分布等研究作准备.方法采用RT-PCR扩增编码mIFNγ的cDNA序列, 经3轮PCR扩增编码mIFNγ-TAT片段,克隆到质粒pUC19, 测序鉴定正确后构建到pQE80L表达质粒载体中,经BamH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1.2% 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表达的目的蛋白.结果 PCR扩增得到编码mIFNγ-TAT的cDNA片段,测序结果正确, 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显示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结论成功制备了TAT修饰的小鼠IFNγ,为进一步实验室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IL-2/pU19重组质粒。方法:从PHA刺激的Jurkat细胞中提取mRNA,经RT-PCR法获取IL-2基因;将克隆质粒pUC19和IL-2基因行BamHI和EcoRI双酶切、低熔点胶纯化、连接酶切产物、转化DH5a感受态细菌、筛选菌落和测序鉴定。结果:电泳获得预期的IL-2条带,测序证实为正确的IL-2序列。结论:应用克隆质粒pUC19可方便高效地构建IL-2/pUC19重组质粒。  相似文献   

5.
作者以质粒pUC19为载体,从重组cos质粒pCM1015中分离编码人巨细胞病毒(HCMV)150kd磷蛋白(pp150)主要DNA片段—EcoRI—Y片段,构建了该片段的克隆,依据插入方向不同分别为重组质粒pHCY1和pHCY2,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及Southern印迹杂交鉴定,克隆构建成功,插入片段大小无改变。采用微机系统分析pp150抗原决定簇DNA编码区段的限制性酶切位点,表明该编码区段具有76种限制性内切酶位点,酶切片段大小在4bp~2667bp之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恶性疟原虫海南(FCCl/HN)株p4l-3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p4l~3。方法 根据p4l-3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2对引物,用PCR技术从FCCl/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p41—3基因;将p4l一3基因定向克隆入真核表达栽体pcDNA3,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用酶切,PCR扩增鉴定筛选到的重组质粒阳性克隆。结果 从恶性疟原虫:FCCl/HN株基因组DNA中获取p41—3基因,酶切,PCR扩增鉴定表明获得正确的pcDNA3-p41—3重组质粒。结论 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p41—3,为在真核细胞中表达p41—3蛋白,并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NT4-SAC-HA2-TAT融合肽cDNA克隆,探讨前列腺凋亡反应基因-4(Par-4)核心区凋亡肽(SAC)作为目的基因对前列腺癌的治疗作用。  方法 应用互为引物模板法合成两端具有NaeI和KpnI酶识别位点的SAC cDNA片段。将所得SAC和已有HA2-TAT片段克隆到具有相应酶切位点的pBV220-NT4质粒,得到pBV220-NT4-SAC-HA2-TAT重组质粒。PCR扩增NT4-SAC-HA2-TATcDNA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GEM-T easy中,转化细菌筛选阳性克隆,酶切鉴定,序列测定分析。  结果 经DNA测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等证实,PCR获得了编码NaeI和KpnI酶切位点的SAC cDNA片段,并将NT4、SAC、HA2-TAT亚克隆于pBV220内。  结论 成功构建了NT4-SAC-HA2-TAT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BV220-NT4-SAC-HA2-TAT。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TCRVβ8+IL-2/pcDNA3.1亚克隆重组质粒。方法:先将TCRVβ8克隆入克隆载体pUC19,分别酶切IL-2pUC19和TCRVβ/pUC19,将IL-2连接到TCRVβ8/pUC19重组质粒上,然后将TCRVβ8+IL-2基因从TCRVβ8+IL-2/pUC19重组质上酶切下,克隆入pcDNA3.1表达载体上。结果和结论:经测序正实成功地构建了TCRVβ8+IL-2/pcDNA3.1亚克隆重组质粒。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确实有效的pUHD10-3-p53质粒提取方法,为科学研究制备高纯度pUHD10-3-p53质粒奠定基础.方法:将克隆有Wt-p53基因的eDNA质粒(pUHD10-3-p53)转染感受态细菌E.coli DH5a菌株.经扩增,用小量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再纯化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含量,并进行酶切电泳鉴定.结果:pUHD10-3-p53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 Ⅰ酶切后在1.5%琼脂糖凝胶中电泳,可观察到3.15、1.8 kb两条区带.结论:用小量碱裂解法提取pUHD10-3-p53质粒,效率高,质量稳定,得到的质粒DNA的质量与纯度均符合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别构建含有人类p100蛋白SN片段和TD片段基因的真核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EGFP-C2-p100-SN和pEGFP-C2-p100-TD。方法:利用EcoRI和BamHI限制性内切酶对已构建好的质粒PSG5-p100-SN和PSG5-p100-TD进行双酶切以获得目的片段p100-SN和p100-TD基因片段,回收纯化后连接到质粒pEGFP-C2上。结果:通过对重组质粒进行菌落PCR鉴定以及酶切鉴定均能从PCR产物和酶切产物中观察到p100-SN和p100-TD片段。结论:成功构建了可以在真核细胞内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和目的蛋白的融合蛋白的重组质粒pEGFP-C2-p100-SN和pEGFP-C2-p100-TD,可为有关人类p100蛋白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p53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很多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常常是以家族形式存在。p53基因作为一个在人类肿瘤中发生变异频率最高的重要抑癌基因,已成为历史上研究最为深入的基因之一。但是,发现该基因近20年来,研究者却始终未发现p53基因其它家族成员的存在。然而,自1997年以来,几个研究组相继发现了2个新的基因———p73和p51[1~5],二者的产物与P53蛋白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研究者确信它们与p53基因为同一基因家族的成员。1 p53基因及其产物结构  在短短的10多年里,人们对p53基因的认识经历了癌蛋白抗原、癌基因到抑癌基因3个认识的…  相似文献   

12.
刘海明 《中外医疗》2010,30(17):28-29
目的探讨p21和p16基因在食管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21和p16基因在19例食管早期癌、20例异型增生以及10例正常食管黏膜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p21和p16基因在早期癌中的表达均低于正常食管黏膜(P〈0.05)。结论 p21和p16基因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他们的变化是食管癌发生中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曲格列酮(TGZ)、9-顺维甲酸(9-cis-RA)联合用药对胃癌SGC7901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GC7901细胞给予TGZ、9-cis-RA干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TGZ、9-GS-RA作用后SGC7901细胞生长情况、细胞周期的改变和p21、p27表达情况。结果MTT结果显示,应用TGZ与9-cis-RA作用于SGC7901细胞72 h,50μmol/L TGZ组、20μmol/L 9-cis-RA组及10μmol/L9-cis-RA+25μmol/L TGZ组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P〈0.05)。金正均法检测显示两药对SGC7901细胞的抑制有协同作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显示50μmol/L TGZ组、20μmol/L 9-cis-RA组及10μmol/L9-cis-RA+25μmol/L TGZ组与阴性对照及低浓度组相比,p21、p27阳性表达率增加(P〈0.05)。流式细胞术显示50μmol/L TGZ组、20μmol/L 9-cis-RA组及10μmol/L 9-cis-RA+25μmol/L TGZ组处于G0/G1期细胞增多(P〈0.05)。结论TGZ与9-cis-RA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周期阻滞而发挥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作用,诱导周期阻滞的作用与药物作用后p21、p27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4.
彭彦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5):1909-1911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16、p53基因表达的特点,探讨其在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8例肺癌患者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p16、p53基因的表达,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16、p53基因表达与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肿瘤分化程度越高,p16蛋白表达率越高,丢失率越低,而p53蛋白表达率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与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结论:p16、p53蛋白表达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p16可作为早期诊断癌变的指标,p53可作为判断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黄金智  李英勇 《医学综述》2007,13(14):1068-1070
作为p53家族成员之一,p73无论在结构还是功能上都与p53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很多方面却表现出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p73通过多种机制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妇科肿瘤中,p73通过突变、甲基化、杂合性缺失等方式参与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本文就p73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刘海明  窦俊峰 《中外医疗》2010,29(29):3-3,5
目的探讨CD147和MMP-2在食管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47和MMP-2在19例食管早期癌和20例正常食管黏膜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CD147和MMP-2在早期癌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食管黏膜(P〈0.05)。结论 CD147和MMP-2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他们的变化可能是食管癌发生中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53及p16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i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57例PTC和30例甲状腺瘤组织中p53及p16基因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TC中p5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05),并随着PTC病理分级增高而显著增加(P<0.01),而且颈部淋巴结有转移者高于无转移者(P<0.05);而PTC中p16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良性肿瘤(P<0.005),且阳性表达率随着PTC病理分级增高而显著降低(P<0.01),p16在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乳头状癌中阳性表达率与未发生转移的乳头状癌中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53基因的突变及p16基因的失表达都可能促进PTC的发生、发展及其转移,且p16基因可能在PTC的中晚期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PTC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胃癌组织中p15、p16、nm23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p15、p16和nm23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52例患者手术切除胃癌组织中p15、p16和nm2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p15、p16和nm2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2.3%、44.2%、40.4%;p16蛋白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和患者生存期在统计学上均差异显著(P<0.05),而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nm23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和患者生存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和胃癌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p15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P>0.05);p15、p16和nm23蛋白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两者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P15、P16和nm23蛋白的表达可为临床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及评估预后提供客观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原发胃癌原发灶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15、p16基因蛋白表达情况,探讨p15、p16基因失活与胃癌发生发展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2例进展期胃癌石蜡标本中p15、p16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p16、p15在原发灶与癌旁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5、p16基因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和,下同TNM分期的病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15、p16蛋白袁达可能与胃癌癌变过程相关.并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bcl-2,MDR1基因及编码蛋白p26,p170表达与多药耐药的关系.方法:RT-PCR技术、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6例白血病患儿及1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bcl-2,MDR1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bcl-2基因的表达初治组、完全缓解组低于复发组(P<0.05);MDR1基因的表达复发组高于对照组(P<0.05),p26,p170阳性率初治组、完全缓解组、对照组低于复发组(P<0.05).p170阳性率初治组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p170阳性率明显高于化疗前(P<0.01).bcl-2,MDR1基因的表达与临床生物学特征无相关性.bcl-2与MDR1基因之间、p170和p26蛋白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bcl-2和MDR1基因、蛋白通过不同的机制与白血病的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