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及其检出病灶情况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预后评价间的关系。方法:对64例临床疑诊DAI的患者常规行头CT和核磁T1WI、T2WI、DWI和SWI序列扫描,分析其各自信号特征及分布特点,比较各序列上脑内轴索损伤病灶的检出率和检出体积差异,并与GCS评分、GO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WI较其他序列上能更多清楚地显示脑内微小出血灶(P<0.01),而DWI较其他序列能更好更多检出水肿灶(P<0.01)。SWI、DWI检出病灶体积均明显高于T1WI和T2WI,前两者比较经Mann-Whitney U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WI检出的微出血病灶数、总病灶数和体积,DWI检出小水肿病灶数、微出血病灶数、总病灶数和体积,以及各主要病灶分布部位病灶数均与入院时GCS评分、检查前1 h GCS评分及出院后3个月随访GOS评分之间呈负相关(P<0.05),SWI检出小水肿病灶数量与出院后3个月随访GOS评分也具负相关(P<0.05)。结论:联合SWI和DWI序列能非常敏感地检出外伤后DAI患者的脑内微出血灶和小水肿灶,为DAI的早期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价提供更多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自发性脑出血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安徽省凤阳县人民医院81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后24小时复查头颅CT表现分为再出血组(20例)和非再出血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相关指标预测再出血的价值。结果 与非再出血组患者相比较,再出血组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及住院死亡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高收缩压、CT混合征表现、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是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保护因素(P<0.05)。入院GCS联合入院收缩压、PT、CT混合征预测再出血的AUC是0.918(95%CI:0.857~0.979,P<0.001),灵敏度90.00%,特异度85.20%。结论 入院时低GCS、高收缩压、CT混合征表现、PT延长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再出血有着很大相关性,这四项指标联合预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经CT确诊的脑出血患者分别进行MRI常规序列及SWI扫描,并对各序列的出血灶显示率、微出血灶的检出率和分布进行评估。结果在32例脑出血患者中,共发现75处出血灶。常规MRI(T1WI和T2WI)、Flair和SWI序列对脑出血患者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28.13%、65.63%和100%,而对出血灶的检出率分别为30.67%、45.33%和100%。SWI序列的阳性率和检出率均显著高于MRI其他常规序列(均P0.05)。13例患者在SWI序列上发现微出血灶,其中基底节25处,小脑5处,脑干5处,丘脑3处,大脑皮质下3处。结论 SWI序列比常规MRI序列对显示脑出血更敏感,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且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入院时头颅CT混合征对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开颅手术治疗后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2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金阳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435例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时的CT特点将患者分为混合征组(n=105)和对照组(n=330)。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手术资料、并发症及预后情况。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定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T混合征与不良预后之间的独立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期预后不良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出血患者开颅手术后不良预后与年龄、吸烟史、糖尿病病史及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独立相关,但与混合征无关。结论入院时头颅CT混合征与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开颅手术后的不良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轻型颅脑损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TBI)患者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评估价值及SWI出血灶面积、数目与GC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98例MTBI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其常规MRI及SWI对MTBI出血灶检出结果差异;将SWI下出血灶的面积、数目与临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变化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记录分析结果。结果 1SWI检出76例(77.6%)出血灶阳性,显著高于常规MRI的55例(5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MRI检出251个出血灶,中位数为(4.5±1.6),SWI检出389个出血灶,中位数为(6.8±1.7),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SWI下出血灶的面积、数目与临床GCS评分均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SWI对提高MTBI患者出血灶检出率,帮助医师准确掌握出血灶数目、面积及分布位置以提高后续治疗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等具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SWI出血灶面积和数目均与GCS评分呈负相关性,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6.
周航 《中外医疗》2016,(10):175-176
目的 探讨磁敏感成像对脑外伤抑郁症与微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方便选择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脑外伤后CT和MRI检查显示正常的患者资料90例.所有患者均做常规MRI平扫序列以及SWI扫描,根据SWI图像计算体积和数量.选择脑外伤患者在半年内进行随访,并根据SCID-IV标准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SWI图像上微出血灶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SWI图像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所有有微出血灶的患者中,研究组的微出血灶数量总数(23.2±4.9)>(10.5±3.7)对照组的微出血灶数量总数(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微出血灶的体积及数量在其他部位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磁敏感成像能有效地显示出脑外伤后的微出血灶,脑外伤后引起的轻度抑郁与颅内微出血灶的部位及分布范围具有一定相关性.SWI序列对颅内微小出血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序列,对脑外伤微出血早期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7.
余雷  宋平  陈刚 《吉林医学》2013,(25):5231-5232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急性脑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3例发病2~48 h急性脑出血患者,在行CT扫描后采用Siemens Avanton 1.5TMR仪,进行SWI及常规T1WI、T2WI序列检查,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23例脑出血灶在SWI均显示边界清晰的极低信号,部分表现为边界清晰低信号环、内略高斑片或斑点信号。4例除有与CT对应的出血灶外,MRI还发现5个<5 mm出血灶。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可以对急性脑出血做出准确诊断,且能发现更多微小出血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3.0T磁共振成像(MRI)对重型脑外伤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38例重型脑外伤患者在伤后4~6周行3.0T MRI检查,定量计算在T1、T2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加权相的伤灶体积,与同时期螺旋CT比较;记录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评分,与患者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CT相比,MRI可显示更多的伤灶,且对胼胝体及脑干损伤更敏感.不同预后组间T1、T2及FLAIR序列所显示的伤灶体积及DA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I评分与伤后6个月GOS相关性最强(r=-0.854,P<0.05);MRI所显示的伤灶体积与预后呈负相关(P<0.05).结论 3.0T MRI对脑实质损伤的显示明显优于64排螺旋CT,尤其当伤灶位置较深时.定量方法分析MRI所显示的伤灶体积和部位,具自评估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脑外伤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工作做出指导性意见。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5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CT、常规MRI(T2WI与FLAIR)与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扫描,比较不同检查方法颅内不同部位的检出病灶数,探讨其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相关性。结果 SWI共检出病灶数1394个, GCS评分为(7.8±2.2)分;CT共检出病灶数234个,GCS评分为(13.1±3.5)分;T2WI共检出病灶数594个,GCS评分为(10.2±3.2)分;FLAIR共检出病灶数857个,GCS评分为(9.7±2.4)分。 SWI共检出病灶数明显多于其他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CT外,其他三种检查方法检测出血灶数均与GCS呈负相关(P<0.05),其中SWI显示中线部位出血灶数与GCS亦呈负相关(P<0.05)。结论磁共振加权成像具有更加良好的性能,能够检测出更小的出血点,增加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较CT与常规MRI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增大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85例,根据急性期血肿是否增大,分为血肿增大组和血肿未增大组,收集患者各项病史资料及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增大的各项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此类患者急性期血肿增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增大的发生率为25.95%(48/185),两组患者在服用华法林、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首次CT血肿体积、血肿破入脑室比例、血肿为分叶状或不规则状、凝血酶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前服用华法林、入院时GCS评分≤8分、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首次CT血肿体积≥20 mL、血肿破入脑室、血肿为分叶状或不规则状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增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增大受发病前服用华法林、入院时GCS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首次CT血肿体积、血肿破入脑室、血肿形态等因素影响,临床可根据上述因素预测血肿增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脑出血后脑水肿是一种继发性病理状态,可使颅内压增高,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本文阐述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目前治疗脑水肿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我院入院时诊断为脑肿瘤的34例脑脓肿从临床及鉴别诊断上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认识脑脓肿。方法:回顾我院十年入院病例,通过手术及病理诊断方法明确诊断。结果与结论:详细询问病史及注重临床表现有助于减少脑脓肿误诊为脑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研究伴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脑血流量。方法随机选择41例单纯脑梗死、44例伴高血压病的脑梗死、38例伴糖尿病脑梗死、42例伴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的脑梗死患者,以133Xe吸入法测定脑血流量,并在恢复期复查。结果另3种类型脑梗死患者脑血流量下降均较单纯脑梗死明显,P<0.05~0.01;巨以伴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的脑梗死患者尤明显,与其他类型比较,P<0.01;恢复期单纯脑梗死患者脑血流量与正常对照组相似,而其他类型脑梗死虽改善,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且以伴糖尿病和高血压病者脑血流量恢复最差。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进一步减少脑梗死患者脑血流量。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脂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血脂水平差异。方法对183例脑梗死患者、同期住院的45例脑出血患者及150例对照组分别测定其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组的TC、TG、LDL较对照组增高(P<0.05、P<0.05、P<0.01),HDL较对照组低(P<0.05);脑出血组HDL亦较对照组低(P<0.05),但同脑梗死相比较,TC、LDL显著降低(P<0.01)。结论高TC、TG、LDL及低HDL水平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相反低TC、LDL水平则可能存在脑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与脑疝后脑梗塞预后有关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脑疝后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方法(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发病时GCS评分、发病时中线结构移位程度、发病时大脑脚池、环池受压程度、脑梗塞的大小等因素与脑疝后脑梗塞预后的关系.结果 脑疝后脑梗塞发生时大脑脚池、环池明显受压者16例,GCS评分低于5分者13例,大面积脑梗塞者14例,它们均与脑疝后脑梗塞的预后关系密切.结论 脑疝后脑梗塞发生时大脑脚池、环池受压明显,GCS评分低及大面积脑梗塞患者预后差对脑疝后脑梗塞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及脑动脉病理变化的程度。方法 对58 例脑梗死及20 例对照死亡病例的脑底中型动脉及一级分支动脉、脑内小动脉、微动脉进行了病理观察和形态定量分析。结果 (1) 脑栓塞占33/58 例,脑血栓形成占11/58 例,原因不明的脑梗死14 例;(2) 脑梗死组颅内各级动脉的面积比值(41 ±15) % 比对照组的(60 ±10) % 明显减小( P< 0 .01) ;(3) 脑栓塞组双侧大脑中动脉主干( M1 段) 远端口径狭窄度(62 ±19) % ,椎基底动脉为(52 ±24) % 与脑血栓形成组的(75 ±16) 及(78 ±10) % 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5 , P< 0 .01) ,脑血栓形成组大脑中动脉 M1 段近端口径狭窄度(68 ±15) % 与脑栓塞组(62 ±22) % 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5) 。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主要的病变部位在脑底中型动脉及一级分支动脉,脑底多条动脉严重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管腔的中、重度狭窄或在此基础上的栓塞,栓子机化、再通或血栓形成是中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性脑萎缩并发脑出血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老年性脑萎缩并发脑出血患者76例,比较死亡病例和存活病例的临床表现、CT检查结果、治疗情况和预后情况等,从出血部位、血肿形状和位置、是否脑室积血和出血量等方面分析死亡原因。结果:存活组主要以外侧型出血为主,死亡组主要以内侧型出血为主,两组出血部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肿形状分布不同,脑室积血病例数不同,死亡组患者平均出血量高于存活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性脑萎缩并发脑出血患者预后与出血部位、血肿形状和位置、脑室积血和出血量密切相关,应及早确诊,采取有效治疗方案,积极降低颅内压,以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陈敏  林鹏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6):754-755
目的研究P选择素预警对脑外伤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为脑外伤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将近两年的脑外伤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利用P选择素进行脑梗死预警,即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脑外伤患者P选择素的水平,对水平较高的患者进行及时的脑梗死防治。对照组利用传统的CT诊断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根据P选择素预警进行早期抗脑梗死治疗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结论 P选择素预警有利于对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从而能在最佳时间内对患者采取防治措施,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230例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头颅MRA检查,根据MRA所提示脑动脉狭窄的检查结果分为狭窄组(n=125)和对照组(n=105)。调查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等危险因素,用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测量患者的血生化指标。结果狭窄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胆红素、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史狭窄组高于对照组,血糖水平狭窄组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狭窄组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是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急性脑梗死脑动脉狭窄的发生发展中,血清糖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厉向  张旭  金得辛  周赛君  夏君慧  叶好好 《浙江医学》2009,31(2):136-138,15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146例脑梗死患者ACE基因插入/缺失(D/I)多态性,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大脑主要动脉血流速度,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ACEDD基因型频率为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P〈0.01)。观察组ACEDD基因型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脉动指数(PI)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DI、II基因型MCA的V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伴MCA狭窄且脑梗死发病年龄〉60岁者的ACEDD基因型频率为0.5,明显高于发病年龄≤60岁者(P〈005)。前者MCA中重度狭窄的ACEDD基因型频率为485%,明显高于同基因型发病年龄≤60岁者的11.1%(P〈0.05)。结论年龄在60岁以上ACEDD基因携带者可能是通过引起脑动脉狭窄性改变而致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