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钝针扣眼穿刺在动静内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82例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1例。对照组采用静脉内瘘使用区域法或绳梯法,观察组采用钝针扣眼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血流量、并发症和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结果钝针扣眼穿刺法并发症(血栓、血管瘤、血管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的绳梯法和区域法(P〈0.05),血流量明显高于传统的绳梯法和区域法(P〈0.05),且一次性穿刺成功例数明显高于传统的绳梯法和区域法(P〈0.05),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的绳梯法和区域法(P〈0.05),同时,钝针扣眼穿刺法可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内瘘使用2年以上例数明显高于传统的绳梯法和区域法(P〈0.05)。结论钝针扣眼穿刺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穿刺点渗血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内瘘血流充足、使用寿命较长,是一个理想的穿刺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保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血液透析患者50例,随机分为区域穿刺组和钝针扣眼穿刺组各25例,随访6个月,记录2组患者内瘘闭塞、狭窄、感染和动脉瘤等发生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内瘘最大横径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6个月后内瘘发生狭窄、动脉瘤和内瘘最大横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患者内瘘发生闭塞和感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钝针扣眼穿刺技术能有效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提高内瘘使用寿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红霉素软膏联合钝针扣眼穿刺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40例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观察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联合红霉素软膏外涂,比较两组患者在疼痛程度、穿刺点渗血及皮肤瘙痒方面有无差异.结果:观察组在疼痛程度、穿刺点渗血及皮肤瘙痒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红霉素软膏应用在钝针扣眼穿刺中,能降低去痂时的疼痛,减少穿刺点的渗血,减轻皮肤的瘙痒.  相似文献   

4.
<正>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血管通路是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透析质量和透析生命的最基本保证[1]。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首选的血管通路[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需每周透析3次,这意味着要用16号的粗针每周穿刺6针。随着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期的逐渐延长,如何选择一种最佳的穿刺方法,如何能够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疼痛,如何保护动静脉内瘘延长它的使用寿命,是临床最关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方法在血液透析患者患者难穿刺内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难穿刺内瘘患者11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6月后11例患者实施钝针扣眼穿刺,设为观察组,将其与6月前实施普通穿刺时的情况进行比较,对照其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在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穿刺按压时间、穿刺后的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比较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血管条件差的情况下,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能对其血管进行有效保护,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的改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玲  陆世颖  李家燕 《医学文选》2004,23(3):268-270
目的 减轻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疼痛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 ,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 将 1 2 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 60例 ,均采用人工肾穿刺针行动静脉内瘘穿刺 ,观察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 40°角 ,对照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 2 0°角 ,两组穿刺各 1 2 0 0例次 ,观察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率 ,观察组 94.8%,对照组 85 .0 %,两组有显著差异 ( χ2 =62 .68,P<0 .0 1 ) ;疼痛率 :观察组 5 .5 %,对照组 1 5 .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 χ2 =5 4.80 ,P<0 .0 1 ) ;内瘘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 5 %,对照组 1 3 .3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χ2 =8.78,P<0 .0 5 )。结论  40°角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减轻疼痛 ,减少内瘘并发症发生 ,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方式,而可靠的血管通路是此类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最能长期稳定使用的血管通路,因此,对于内瘘的合理使用及保护是血透医护人员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因扣眼穿刺法对血管长度要求不高,任何术式的动静脉内瘘都可使用,临床开始广泛使用[1]。本研究选择2013年11月-2014月9月40例采用不同穿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以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穿刺技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鸿 《九江医学》2009,24(4):36-36,49
动静脉内瘘是目前血液透析(HD)最常用的永久性的血管通路,亦被视为患者的"生命线"[1].如何保持内瘘及最大限度的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获得足够的血流量,保证有效的透析而内瘘穿刺是影响内瘘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基于超声的血管穿刺定位技术在血液透析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1年3月至5月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共119例,按入组先后进行编号,根据编号奇偶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穿刺,观察组采用基于超声的血管穿刺定位技术进行穿刺,两组穿刺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穿刺损伤发生情况、穿刺疼痛情况、拔针后止血时间及随访期间穿刺点渗血、皮下血肿发生率、随访3个月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前评估时间、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拔针后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耐受率高于对照组(P<0.05),穿刺期间穿刺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动脉端和静脉端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穿刺相比,基于超声的血管穿刺定位技术用于血液透析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血管穿刺前评估时间及穿刺...  相似文献   

10.
黄玲  陆世颖  李家燕 《微创医学》2004,23(3):268-270
目的减轻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疼痛,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将12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均采用人工肾穿刺针行动静脉内瘘穿刺,观察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40°角,对照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20°角,两组穿刺各1 200例次,观察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观察组94.8%,对照组85.0%,两组有显著差异(χ2=62.68,P<0.01);疼痛率观察组5.5%,对照组15.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54.80,P<0.01);内瘘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5%,对照组13.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8.78,P<0.05).结论40°角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疼痛,减少内瘘并发症发生,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湿性愈合理论在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及其优势。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采用扣眼穿刺法维持血液透析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祛痂,试验组采用水凝胶+水胶体敷料护理扣眼穿刺处。比较两组患者1周、1个月、3个月扣眼痂壳形成情况和经过3个月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状况及生活质量指标。结果 在1周、1个月、3个月治疗后试验组扣眼痂壳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皮下血肿、感染、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评分明显降低,中、重度疼痛比例较对照组明显较少(P<0.05);试验组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 湿性愈合理论的运用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的痂壳形成及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13.
赵萍 《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1,23(2):105-105,,107,
探讨不同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对56例8428例次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情况、并发症进行了分析。前壁动静脉内瘘1年以内、1-3年、3-5年通畅率分别为100.0%,100.0%,97.4%;上臂动静脉内瘘1年以内、1-3年、3-5年通畅率分别为90.9%、81.8%、63.6%;小腿内瘘1年以内、1-3年、3-5年通畅率分别为83.3$、50%、33.3%。6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0.8%。并发症是血栓形成、动脉瘤及感染。正确的使用方法及细致的护理对动静脉内瘘的长期、安全使用及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血液透析患者,分析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以及对患者的护理方法.结果:严格按照动静脉内瘘操作要求对患者实施穿刺,并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对治疗较为满意.结论: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患者实施动静脉内瘘穿刺,避免反复性穿刺并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能够明显提升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通过动静脉内瘘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穿刺向心穿刺,动脉穿刺离心穿刺。观察组采用动静脉穿刺均为向心穿刺。观察实验前后两组患者CRP、HGB、Ca、i PTH等生化指标与透析充分性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的CRP,HGB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的HGB,差异显著(P0.05),其他生化指标和透析充分性差异不显著(P0.05)。穿刺期间观察组患者血肿、疼痛、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内瘘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血肿、疼痛、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内瘘感染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向心穿刺在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治疗中具有十分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减轻患者的微炎症状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钝针扣眼穿刺法在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内瘘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糖尿病肾病采用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病人随机分为区域法穿刺组(A组)、绳梯法穿刺组(B组)、钝针扣眼穿刺组(C组),各20例,1年后,比较3组病人穿刺后透析间血流量、穿刺点渗血率、假性动脉瘤、穿刺失败率及病人满意度和疼痛度。结果:3组病人透析间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的穿刺点渗血、假性动脉瘤、穿刺失败率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显著少于A组和B组(P<0.05)。3组病人的疼痛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疼痛得分显著低于B组,B组显著低于A组(P<0.01)。3组病人护理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B组和A组,而B组显著低于A组(P<0.01)。结论:使用钝针扣眼穿刺的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穿刺点渗血、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均明显降低,有效地保护了血管,减轻了病人痛苦,降低护士的穿刺技术难度,提高病人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余秀峰 《吉林医学》2012,33(8):1755
<正>动静脉内瘘穿刺是血液透析护士研究的重要课题。肘关节静脉表浅、粗大,血流量好,血流冲击力小,易穿刺和压迫止血。对30例未建立有效血管通路的患者直接穿刺肘正中静脉引血,成功进行了血液透析[1]。有研究认为未成熟瘘和新瘘以内瘘口远端血管(肘关节处或近肘关节段静脉血管)作动  相似文献   

19.
血液透析必须要有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 ,而动静脉内瘘是常用的血管通路之一。做好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现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 1 990年 3月~ 2 0 0 0年 1月共透析尿毒症患者 81 4 7人次 ,病人 78例 ,应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 80 59次。其中男性 56例 ,女性 2 3例 ,年龄1 9~ 70岁 ,血透次数最多的是 1 2 73次。2 护理体会2 .1 内瘘术前准备 应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告诫病人避免在内瘘侧上肢行注射、输血、输液术 ,以免损伤血管。2 .2 术后抬高患肢 3 0°,一周后做握拳锻炼 ,以便血管充盈 ,并随时检查内瘘是否…  相似文献   

20.
李锦荣  赵善明 《右江医学》2000,28(2):107-107
该文介绍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前臂动静脉内瘘 36例 ,取得满意效果。认为可在血液透析中广泛应用 ,并提出几点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