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食用植物油能够为机体生长和代谢提供能量,补充人体必需脂肪酸和多种微量营养素。植物油中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氧化酸败,产生一系列有害氧化产物,食用后对机体生理健康造成一定威胁。因此,本文简述了食用植物油氧化诱因、主要氧化途径-自动氧化机制及油脂氧化的危害,具体从低温储藏、气调储藏和添加单一或复配抗氧化剂方面综述了食用植物油抗氧化研究进展,并对目前食用植物油氧化和抗氧化措施等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食用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食用油产业发展迅速,但仍然面临各种挑战。通过对我国食用油市场的发展现状、加工过程中危害物质深度分析欠缺、小品种油料资源的全面化市场调研欠深入、植物油营养评价和特殊人群的专用食用调和油研究开发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食用植物油市场面临机遇与前景展望,推广油脂精准适度加工新模式,系统开发我国油料资源,研究食用油营养学价值,开发特殊人群的专用食用调和油,为推动油脂加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油料油脂的生产、消费、加工和贸易中,中国不仅是油料油脂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同时也是油料油脂的进出口大国和加工大国。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油脂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近年来我国油料油脂生产、加工、进出口等情况进行了综述,指出未来我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发展趋势,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9):277-284
植物油是食用油的主要来源,植物油氧化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因受到环境及其组成因素的影响,植物油脂氧化过程有别于脂肪酸简单氧化过程,全面了解其氧化过程及机理对于开展抗氧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归纳了植物油氧化过程以及宏观氧化机理,并对各阶段氧化产物检测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最后系统综述了植物油脂氧化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工作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油料生产大国和油料加工大国 ,也是一个油脂消费大国和油脂、油料进出口大国。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几年来中国的油料生产、加工以及油脂供应情况。中国是油料生产大国我国的食用植物油料资源十分丰富 ,品种繁多。大豆、花生、油菜籽、棉籽和葵花籽等为我国五大食用植物油料 ,其中油菜籽和花生的产量居世界第一。除了五大食用植物油料外 ,我国还有许多特种油料资源 ,通常称为“小油料”。目前 ,我国特种食用植物油料作物的品种多达上百种 ,产量较大且已开发利用的有 :油茶籽油、茶叶籽油、亚麻籽油、红花籽油、紫苏油、核桃仁油、杏仁…  相似文献   

6.
景璐璐 《中国油脂》2021,46(12):56-61
植物油是维系人体生命活动能量的重要来源,富含磷脂、植物甾醇、维生素E、角鲨烯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为进一步了解植物油的营养特性及潜在利用价值,对8种大宗油料油脂及7种特色油料油脂的生物活性物质(植物甾醇、维生素E、角鲨烯、β-胡萝卜素)含量及其营养特性进行了概述,明确了不同植物油中生物活性物质组成差异,为消费者合理选择食用油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代油脂工业发展至今已超过半个多世纪,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食用植物油脂制取与精炼新技术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基于低碳绿色、高效低耗以及产品个性化、营养健康化新需求的油料与油脂柔性加工和精准适度加工技术,是实现产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途径。作者从油料预处理技术、油脂制取技术和油脂精炼技术3个方面对当前的新技术研究进行了简要总结,分析当前存在的应用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未来油脂科技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植物油脂的安全性是关系到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分别从油料中有害物、植物油残留溶剂、各种加工助剂及反式脂肪酸对植物油脂安全性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安全因素的来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出了降低不安全因素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油脂脱色过程中吸附剂对色素及微量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油脂脱色过程是食用植物油加工的重要过程,它不仅对色素起到脱除作用,同时对油脂TOTOX值、磷、皂、生育酚都产生重要影响,这也是影响油脂品质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不同吸附剂对油脂脱色过程色素、磷、皂具有明显的差异,同时在TOTOX值变化也具有明显不同,这也表明油脂脱色过程对油脂品质、氧化稳定性都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微乳液是不需外界能量推动,就能自发形成的一种呈透明状态、各向同性并且具有热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因为水相和混表面活性剂可以与植物油料中所含的油相构建形成稳定的、具有双亲性的微乳体系,所以可利用微乳技术从植物油料中同步提取出油脂与天然活性成分,且达到简易、高效、无毒无害的目的。本综述概述了微乳体系特性与形成理论,以及利用微乳技术同步提取出植物油料中所包含的油脂及天然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为未来微乳技术在提取植物油料中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食用植物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塑化剂的来源和风险控制进行了研究。针对植物油加工企业实际情况,分别从油料及其包装、加工,油脂接触的塑料制品进行全面排查和分析PAEs来源。结果表明:油料在种植过程中吸收了塑化剂导致其本身含有一定量的塑化剂;采用PP编织袋不会对油料造成塑化剂污染;油料在预榨之前有效地清理塑料杂质,可减少毛油中PAEs含量;油脂生产过程中接触的输油软管和垫片、垫圈等塑料制品的PAEs含量、温度、时间与PAEs在食用植物油中的迁移量成正比,是植物油中塑化剂污染的主要因素。脱臭工艺可脱除一定量的塑化剂。结合植物油中塑化剂来源和防治措施,可降低植物油中塑化剂风险。  相似文献   

12.
张婧妤 《中国油脂》2022,47(3):5-10
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严重不足和消费过度并存,导致进口依存度高,2020年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下降到31.5%,供给侧和市场风险加大。利用1965—2020年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等相关数据,对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变化、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根据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和我国油料生产优势及发展潜力,提出了优化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需求侧和供给侧改革的对策,对进一步优化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格局、推动我国人民健康消费、改善我国油料供给能力和结构、保障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于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食用植物油在储存和热加工过程中会发生氧化变质。添加抗氧化剂是提高食用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有效措施,复配抗氧化剂可以提升抗氧化效果、降低抗氧化剂的成本等,研究发现,复配的抗氧化剂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本文综述了抗氧化剂之间相互作用的类型、机理、研究方法以及在食用植物油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为抗氧化剂在食用植物油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食用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污染的途径和风险控制进行研究。方法结合食用油的加工工艺,对原料油种籽、白土、磷酸、溶剂、活性碳、各类隐蔽密封件、塑料管、塑料桶、塑料包装物的影响进行筛查分析。结果食用油的塑化剂污染分为引入和迁移两大途径,其中引入途径主要与加工过程外采物料相关,如油料种子、加工助剂、添加剂塑化剂;迁移途径主要与加工、储存接触的塑料材质设备、工具、包装材料的塑化剂含量相关。而原料、塑料隐蔽密封件、塑料管、包装材料是食用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污染的主要途径;同时,食用油的脱臭工艺对塑化剂有一定的脱除作用。结论本研究提出的食用油塑化剂污染预防的控制方案,可降低食用油产品中的塑化剂风险。  相似文献   

15.
市场上存在用低值低价油脂掺伪高值高价食用植物油的现象,这不仅损害食用植物油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也不利于我国食用油脂产业的健康发展。许多学者将机器学习算法应用到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为了对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总结了国内外现阶段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的研究进展,这些机器学习算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人工神经网络等。对所述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研究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量选择合适的算法。  相似文献   

16.
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种具有样品前处理简便、快速高效、可以实现多组分同时分析等优点的新型无损分析技术,在食用油脂分析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近10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脂无损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概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分析类型,在食用油脂和食用油脂原料分析方面的应用。通过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实现不同种类食用油脂的快速鉴别分析,食用油脂的各项理化指标(如游离脂肪酸的含量、碘值、酸值、过氧化值、皂化值等)的快速检测,食用油脂无损掺假检测,食用油脂原料(如玉米、棉籽、油菜籽等)含油量的无损分析。此外,针对当前食用成品油快速无损分析过程中的难题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脂无损分析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鉴别“地沟油”的有效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食用植物成品油、食用植物原油、餐厨废弃油脂和煎炸废弃油脂共137份,并制备精炼“地沟油”17份,采集各类油脂样品的傅立叶变换中红外吸收光谱,通过比较分析各类样品在1711 cm-1附近吸收峰的形状差异及1711 cm-1和1745 cm-1两处吸收峰的峰高比值的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评估此处吸收峰对鉴别“地沟油”与食用植物油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油脂FTIR在1711 cm-1的吸收峰,或者1711~1745 cm-1处的双峰并非“地沟油”的特征吸收峰形状,而与油脂的酸价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强度大小主要取决于油脂样品酸价的高低。当通过“精炼”或“勾兑”的方法降低“地沟油”及其勾兑产品的酸价后,它们在1711~1745 cm-1处的双峰形状也就随之消失。因此,基于FT-IR的上述吸收峰及其形状还不能有效鉴别“地沟油”与食用植物油。  相似文献   

18.
杨朝慧 《中国油脂》2021,46(12):69-78
保障食用油质量安全一直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基于2015—2020年2 701 份我国食用植物油抽检不合格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不合格植物油的品种、包装规格、产地和产业链主体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对植物油不合格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过氧化值和酸值超标、苯并(a)芘超标、黄曲霉毒素B1超标、溶剂残留量超标、非法添加乙基麦芽酚和脂肪酸组成不合格是导致我国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风险因素。运用交叉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分别识别了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在不同植物油品种、包装规格、产地和产业链主体中检出频率和检测值的差异,旨在为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应对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风险,进而提高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余小敏 《中国油脂》2021,46(7):99-103
长期食用劣质火锅油会对人体产生严重伤害。为快速鉴别劣质火锅油,对火锅油和6种普通的食用植物油进行拉曼光谱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火锅油的拉曼光谱在1 150 cm-1和1 525 cm-1处有明显的谱峰,而其他食用植物油则没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明显地区别火锅油和普通食用植物油;对同一种火锅油经过反复熬煮和存放,其拉曼光谱在1 525 cm-1谱峰处的相对强度与酸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25 6。拉曼光谱法可以作为一种现场快速鉴别火锅油与食用植物油以及检测火锅油质量的潜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