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各地有线电视HFC网络的改造完成和分前端机房的投入使用,保障无人值守并且距离相隔很远的分前端机房的传输质量稳定成了棘手问题。由于分前端无人值守,一旦出现故障发现不够及时。即使是发现及时,处理上也要花很多时间在路上。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采用网管系统做到对分前端机房设备(主要是光设备)的远程完全监控管理(远程监视状态、获取报警信息、远程调节参数)。我市采用的是GI公司的oministar光平台设备。GI公司有基于oministar的很成熟网络管理监控方案,但它高昂的价格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在目前大家都对网络管理监控不够重视的情况下,再花不小的投资来构建网络管理监控系统很难接受。笔者通过对GI光设备监控系统的研究,自拟了一套经济、实用的系统做到了在主机房对分前端机房光设备的远程监控管理,实现了技术人员远程值班,达到了分前端机房无人值守,有人留守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无源光网络的发展,着重介绍了以太无源光网络的前景和对远程测试和维护的需求,分析了IEEE 802.3ah相关标准和OAM子层的位置及目标要求,给出了EPON的远程测试和维护方案.  相似文献   

3.
双向HFC网络反向噪声的远程监测和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要论述了使用可寻址用户控制系统与TRIUTHIC公司的9581SST网络反向测试仪器相配合-对双向HFC网络的反向噪声进行远程监测。并论述了通过光纤以太网实现对GI光设备的远程检测和调试。从而实现双向HFC网络的上行通道噪声的远程控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光纤远程通信市场的发展令人瞩目。1999—2000年,世界大型企业集团用于收购公司及购买新技术的资金达1100亿美元。光纤远程通信市场的发展不断地激励着新企业的诞生。以2001年为例,在欧洲和美国,每月均有2—5家公司创立。此外,在光纤远程通信领域还聚集了大量来自投机资本家的巨额投资。光纤远程通信现已成为微系统技术一直在寻找的极具潜力的新应用领域。因远程通信中的全光路由系统的路由功能可通过MEMS元件实现,而MEMS是惟一可实现大型矩阵尺寸交叉连接的技术。此外,由于对网络内部件的需求不均衡,对网络部件重新配置(如创造具有更高容量的区域)的需求至不断增长趋势。MEMS元件适用于重新配置功能,如波分复用(WDM)插/分元件、光交叉连接或光开关。本文对欧洲光纤远程通信领域内一些公司的活动及光纤远程通信所应用的MEMS技术作出最新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DWDM技术虽然可以实现较大的传输容量,但是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却存在着电子瓶颈,传统网络仍然需要在交换节点处对数据进行电的交换处理,从而降低了网络的交换处理速度。为了实现在光网络上直接传送数据业务,人们提出三种IP over DWDM网络方案:波长路由交换光网络、突发交换光网络和分组交换光网络。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使得对宽带通信的需求急剧增加,这种需求只能通过光网络来满足,因此导致人们对光学微机电系统产生了空前的研究兴趣。从光纤光学研究的早期开始,人们就已经意识到微光学是MEMS的一个具有广阔应用的领域。在光网络中应用中,包括光开光、可变衰减器、可调激光器和其他器件,以MEMS为基础的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和性能上的优势。本综述了用于光网络的几种类型的MEMS技术。  相似文献   

7.
随着Internet业务量的迅速增长,建设一个宽带信息网络势在必行,采用光因特网传输效率高,大大节省网络运营成本。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而灵活选择光因特网网络模型和搭建网络构架,本文分析了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层次,并展望了光因特网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无线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网络检测提出了新的难题。本文提出一种具备远程网络检测能力的无线接入点的设计方案,在具备无线网络接入能力的同时提供了远程网络检测的功能。在此基础上,采用IXP425硬件平台实现了以上功能,并对检测性能进行测试。最后介绍了采用该接入点的远程无线网络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9.
不同阶段人们对光网络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扼要介绍了不同认识层面的差异性及关联性以及向智能交换功能演进的下一代光网络其基本结构、关键技术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ADI推出一款时钟IC,使系统设计人员能使用标准的、无处不在的免费1pps GPS(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发射机的信号,为通信基础设施设备产生同步时钟信号。AD9548时钟发生器,同步器设计用于远程光网络和无线网络节点、有线基础设施和数据通信设备,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基于飞思卡尔KM34微处理器的光功率远程实时自动监测仪的设计方案。利用KM34片上的24位Σ-Δ模数转换器(ADC),加上外围电路,实现4路光功率的实时采集;搭载W5100网络芯片,通过SPI与KM34相连,实现以太网通信。介绍了主要模块的硬件结构、光功率采集软件流程和远程交互命令数据格式和基于UDP的以太网通信接口流程。  相似文献   

12.
针对机动光网络运行、维护、管理及组网的缺陷,研制机动光网络监测链路.此系统解决了从2Mb/s复帧结构中提取和插入信令时隙、数字话音通路无阻塞交换、2Mb/s链路实时在线监测、网络远程监控的难题,形成机动光传输网与固定光传送网的互连系统,实现群路A接口与基群E1接口、以太网ET接口的转换,实时信号监视和告警.  相似文献   

13.
光纤通信高速发展,随着FTTH网络规模部署,海量光配线设备的管理及维护正逐渐成为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光配线设备与现有智能化光配线设备的异同,以及自动光配线设备的价值,提出远程自动跳线是光配线设备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实现远程跳线的关键技术,以及自动光配线设备应用的演进方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不断成熟,移动光纤网络、自动交换光网络等多种网络不断出现在人们生活当中,为人们生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改变。其中,基于SDH(同步数字体系)的自动交换光网络是未来光网络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其将在资源动态配置、容量、网速等各方面均有一个显著的改善和提升。立足于SDH,文章对自动交换光网络和基于SDH的自动交换光网络关键技术进行详细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对视频和音频信息的需求愈来愈强烈,追求远距离的视音频的同步交互成为新的时尚。近些年来,依托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条件的发展,集音频、视频、图像、文字、数据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互联网享受到网上生活、远程医疗、远程通讯的乐趣,缩短了时区和地域的距离。  相似文献   

16.
《现代有线传输》2005,(4):57-57
8月23日,ADVA光网络公司宣布完成在日本进行的一项远程高清晰度视频编辑系统的测试认证工作,本次测试的合作伙伴是日本的网络和系统集成商软银科技(SBT)和位于东京的视频图像贸易公司IMAGICA公司。  相似文献   

17.
《邮电设计技术》1999,(12):45-46
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通信业务(如话音、数据、图像业务)的需求日趋强烈。通信业务量以出乎人们预料的速度迅速膨胀。导致核心传输网业务量急剧增长,从而给网络运营商带来巨大的带宽压力。如何升级现有核心传输网容量,并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及生存性,以适应通信业务量增长的需要,已变得日益迫切和必要。采用光学技术来扩充核心传输网的容量已为网络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所共识。光传送网(OTN)是核心传输网必然的发展趋势。建设一个大容量的、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高度生存能力的光传送网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光传送…  相似文献   

18.
2005年热点光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光网络设备市场逐步走出低谷,电信运营商重新将目光集中在快速发展的光技术上,未来几年光传送网的带宽将不再是光网络发展的主要矛盾,而设备的稳定性、多业务性、组网的灵活性、网络的智能性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下是2005年比较引人注目的、发展较快的10个热点光技术及光设备。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无限     
胡德森 《电子科技》1999,(13):15-16
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它已触及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将打上网络的烙印。就连人们的娱乐、教育、通信等都会与网络紧紧连在一块的。下面就让我们来瞧一瞧网络社会的各种技术与产品吧!随着国际互联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推广,网络与住宅联姻的产品——网络住宅扮演着“受命于危难之时”的角色,它挑起了活跃市场的重担。网络住宅并不仅仪指拥有上网的功能。消费者尽可以想象出那些过去的科幻小说中描绘的自动控温、控光、高保夫等智能型的居家设施,这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再是梦想了。只要铺有较完善的光…  相似文献   

20.
6月26日到28日在北京召开的2001年中国光网络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的业界相关人士就光网络建设的有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让本已火爆的京城天气又结结实实地火了一把。 光网络是趋势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带宽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而传统的传输网络在这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在需求的推动下,人们开始将目光从传统模式上转移以寻求新的发展之道,光网络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被提出和得到普遍认同的,同时随着光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光网络最终确立了其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对于这一点,业内人士对它有非常明确的认识。华为公司的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