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年龄、性别、心率对健康中小学生Q-T间期的影响. 方法比较1 886例健康中小学生按年龄、性别和心率分组的Q-T间期和Q-TC间期.结果 不同年龄组Q-T间期6~9岁与14~17岁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Q-TC间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性别组除6~9岁组Q-T间期男性大于女性(P<0.05)外,Q-T间期、Q-TC间期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心率组Q-T间期和Q-TC间期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Q-T间期与心率呈高度负相关(r=-0.584,P<0.01),而Q-TC间期与心率呈高度正相关(r=0.407.P<0.01). 结论健康中小学生Q-T间期和Q-TC间期均显著受心率的影响,年龄和性别对Q-T间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ance,HRT)是指一次室性早搏后出现心率先加速,随后心率减速的现象,具有双相涨落的特征。在正常人以及心梗后的低危患者中上述现象明显,在心梗后的高危患者中上述现象减弱甚至消失。1979年Doehlemann等首先描述了室早后心率的变异,随后Schmist等在100例心梗后病人中观察到这种现象,并称之为心率震荡。  相似文献   

3.
不同年龄和性别短程心率变异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年龄和性别对短程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对接受RR间期标准差(SDNN)及变异系数(CU)两项短程心率变异性(HnV)指标检查的467名正常人按年龄分为老年人(t〉60岁)组、中年人(40-59岁)组和青年人(≤39岁)组,进行组间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对比;按性别分为两组,进行心率变异性指标的比较;按性别与年龄段进行分组,观察相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及相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结果在老年、中年及青年三组之间进行组间对比,SDNN及CV两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年龄与心率变异性呈负相关;不同性别问SDNN与CV两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但在不同年龄段,性别对心率变异性有不同影响。结论正常人短程心率变异性与年龄呈负相关;在不同年龄段,性别对心率变异性产生不同影响,在小于30岁的人群中男性高于女性,在30-39岁的人群中,女性显著高于男性,表明心率变异性的生理变化不仅与年龄或性别单一因素有关,也与年龄和性别的综合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人心率分布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正常人的心脏变时能力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并为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程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常规Holter收集数据,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109例正常人日常活动下的平均心率、最大窦性心率和高频心率分布(≥90,100和110次/分)进行比较。结果①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之间平均心率差异不显著(P>0.05);青年组与老年组、中年组之间最大窦性心率差异显著(P<0.05),而中年组和老年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男女之间平均心率和最大心率差异不显著(P>0.05);②青年、中年组与老年组之间高频心率分布有显著差异(P<0.01);而青中年组男女之间高频心率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随着年龄上升,心脏的变时能力有减退趋势;正常人的心脏变时能力与性别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国农村地区成年人群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系及性别、年龄对其的修饰效应。方法该研究为队列研究。于2007年7月至2008年8月在河南省新安县选取2个镇为研究现场,以自然村为单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村庄,进行基线调查。根据标准入选常住居民20194人。于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对入选者进行随访,最终完成随访者17265人。排除基线高血压患者、基线静息心率资料缺失者、随访期间死亡者、随访时高血压诊断资料缺失者以及诊断为妊娠高血压者,最终共10212人纳入该研究。基线和随访调查均包含问卷调查(人口统计学资料、行为危险因素、疾病史及用药史等)、人体测量(身高、体重、静息心率及血压测量)、空腹血糖以及脂质谱检测。按照静息心率的四分位数值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即Q1组、Q2组、Q3组和Q4组。既往无高血压病史,随访期间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定义为新发高血压。以基线静息心率为自变量,以随访与基线的血压差值为因变量,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静息心率与血压差值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联强度[即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然后采用公式计算高血压发病风险,即计算其相对危险度(RR)。该研究还针对性别(男性和女性)和年龄(<60岁和≥60岁)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研究平均随访6.0年,新发高血压病例累计2059例,其中男性83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校正了潜在混杂因素后,静息心率每增加5次/min,高血压发病风险的RR值为1.04(95%CI 1.01~1.08,P<0.05)。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在女性人群中静息心率每增加5次/min,收缩压差值增加0.18 mmHg(95%CI 0.01~0.36 mmHg,P=0.046),同时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RR=1.07,95%CI 1.03~1.11,P<0.05)。在女性人群中,Q3组(静息心率76~82次/min)和Q4组(静息心率>82次/min)高血压发病风险均高于Q1组(静息心率<70次/min),RR值分别为1.39(95%CI 1.18~1.63,P<0.05)和1.22(95%CI 1.02~1.45,P<0.05)。在男性人群中,无论<60岁组还是≥60岁组,静息心率加快均不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P均>0.05)。而<60岁组的女性静息心率加快则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RR=1.05,95%CI 1.01~1.10,P<0.05),≥60岁组的女性静息心率加快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则更高(RR=1.14,95%CI 1.04~1.25,P<0.05)。结论对于我国农村地区成年人群而言,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具有一定的关联,且具有性别差异。静息心率较快的女性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更高,且以老年女性为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性别和年龄对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评价300例高血压患者HRV的时域和频域指标,并将患者分为男性组(163例)和女性组(137例),再根据年龄分为≤65岁组(130例)和>65岁组(170例),分别比较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间HRV的差别,并对性别和年龄与HRV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男性组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高频功率(LF/HF)明显大于女性组(分别P=0.017和P=0.0002),标化HF(HFnorm)则明显低于女性组(P<0.0001),但是这种性别的差异仅发生在≤65岁组中。单变量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与VLF、LF/HF相关较密切(分别r=-0.132,P=0.02和r=-0.176,P=0.002),女性与HFnorm相关较密切(r=0.215,P<0.0001),这种相关性也只出现在≤65岁组中,多变量回归分析只HFnorm与性别独立相关(r=0.215,P<0.0001)。≤65岁组总功率(TP)(P=0.011)、VLF(P=0.001)、低频功率(LF)(P=0.005)、标化低频功率(LFnorm)(P=0.0001)和LF/HF(P=0.001)明显大于>65岁组,而rMSSD(P=0.002)、PNN50(P=0.007)、HFnorm(P=0.031)则明显低于>65岁组,单变量回归分析除PNN50外,年龄与HRV各指标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多变量回归分析年龄与LFnrom、LF、rMSSD独立相关(r=0.432,P<0.0001)。结论以上结果提示中年期女性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调节紊乱可能比男性更明显;老年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调节损害比中年患者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Q-T间期缩短的危重症5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有关Q-T间期改变的论述及Q-T间期延长讨论较多。但对Q-T间期缩短尚未引起重视。大多认为常见于高钙血症及洋地黄影响犤1~3犦。本文报道我们在危重症中所见的5例Q-T间期缩短病例。临床和心电图资料5例分别来自解放军303医院、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骨伤科医院和云南省东川矿务局医院。均发生于危重症时。5例临床及心电图资料见表1,典型图例见图1、图2。例号12345性别男男男男男年龄/岁5140815862临床下壁急性心肌梗死心跳骤停复苏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ATP20mg静脉注射转复后原发性高血压,突然剧烈头痛半h后昏迷…  相似文献   

8.
不同年龄和性别健康人群心电图T波振幅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电图T波是临床心电图最重要的诊断指标之一。其振幅的改变可决定对疾病性质的诊断,如慢性心肌供血不足使T波振幅低平或倒置,急性冠脉梗塞的超早期和穿壁性心肌缺血,T波振幅可异常增高。T波振幅受年龄、性别和种族影响,故应建立国人正常心电图T波标准。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9.
先天遗传性长Q—T间期综合征是多种编码心脏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组以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为特征的综合征,共有13种疾病类型,其中1型、2型、3型占90%以上,其发病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基因型、环境、治疗方案等。运用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技术有助于建立患者自身心肌细胞疾病模型,对于先天遗传性长Q—T间期综合征的科研和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检测心率变异性 (HRV)和Q -T间期离散度 (QTd)来确定心血管事件的好发人群。方法 HRV采用时域指标SDNN(正常R -R间期的标准差 ) ,QTd通过心率校正为QTcd。结果 对于存在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或扩张性心肌病者 ,预测标准为SDNN <5 0ms且QTcd >80ms,对于无上述疾病的患者 ,预标准为SDNN<10 0ms且QTcd >5 0ms,检测结果超过上述标准的患者 ,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即已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心率变异性与Q-T离散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缪燕  张象贤 《心电学杂志》2002,21(3):149-150
心率变异性 (HRV)和Q_T离散度 (Q_Td)均为无创性检查 ,且均反映心脏自主神经功能 ,对判断预后等有一定临床意义 [1]。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的HRV和Q_Td 变化 ,临床报道较多 ,但两者的相关性报道甚少。本文回顾性总结了冠心病的HRV和Q_Td 特征 ,并作相关性研究 ,探讨其临床意义。资料和方法1.对象。根据WHO诊断标准确定冠心病组82例 ,分3组 :一般冠心病组60例 ,男性27例 ,女性33例 ,年龄45~75(61.10±9.76)岁 ;心肌梗死组9例 ,男性6例 ,女性3例 ,年龄47~78(64.22±6.…  相似文献   

12.
年龄及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病死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年龄及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住院期病死率的影响。  方法  回顾分析 2 2 0 6例AMI患者的病历资料 ,比较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组间住院期病死率及其危险度的异同。  结果 各年龄组的住院期病死率分别为 4.47% ,9.97% ,2 2 .0 2 %和 2 4.77%。与 <60岁组比较 ,≥ 60岁各组死亡相对危险度比数比及 95 %可信限分别为 2 .3 7,1.5 5~ 3 .61;6.0 3 ,4.2 0~ 8.67;7.0 4,4.64~ 10 .67,P均 <0 .0 1。男女组住院期病死率分别为 12 .2 %和 16.4% ,调整年龄因素的影响后 ,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死亡相对危险度比数比及 95 %可信区间为 1.3 6,1.0 0~ 1.85 ,P <0 .0 5。  结论 老年AMI患者病情复杂 ,充血性心衰发生率高 ,住院期病死率高 ;女性住院期病死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硒对大鼠心电图及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 对W istar雄性大鼠腹腔内注射亚硒酸钠(2m g·kg-1·d-1),连续9 周,应用心电图和细胞内玻璃微电极技术,观察正常大鼠和阿霉素致心肌损伤大鼠心电图及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变化。结果 硒组心电图较实验前及对照组无变化( P > 0.05 ),心肌细胞复极达峰值电位50% 所需时间(APD50)延长( P < 0.05 )。ADM 组和硒+ ADM 组心电图Q-T 间期及心肌细胞APD50、APD90较对照组及试验前均延长( P< 0.01)。心率、静息电位(RP)、动作电位幅度(APA)及动作电位0 相最大去极化速率(Vm ax)无变化( P > 0.05)。结论 硒能延长正常大鼠心肌细胞APD50,不能逆转阿霉素心肌损伤大鼠APD50、APD90及Q—T 间期延长。此结果对于心肌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年龄及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年龄及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至2000年11月因急性心肌梗死连续收住我院的154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各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及不同性别组间住院期病死率及其危险度的异同。结果 <60岁、60~69岁、70~79岁和≥80岁各年龄组的住院期病死率分别为5.04%,12.21%,22.28%和23.84%;与<60岁组比较,>60岁各组死亡相对危险度比数比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2.62(1.64~4.18),5.40(3.54~8.24)和5.90(3.59~9.70),均为P<0.001。男、女组住院期病死率分别为12.86%和17.07%。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死亡相对危险度比数比及95%可信区间为1.40(0.99~1.09),P=0.06。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并存症多,病情复杂,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住院期病死率增高。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病死率高于男性,但差异未达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年龄对心率变异性(HRV)昼夜节律特征的影响。方法 选择无器质性或功能性心血管病及其他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疾患的健康志愿者75例,按不同年龄分3组。应用美国产Oxford-6000型动态心电监测仪进行24h心电监测,并用心率变异分析软件进行自动分析,观察其HF、LF、VLF等频域指标并计算LF/HF比值。结果 3组HRV频域指标均呈近日节律分布;且LF、HF24h平均水平、昼夜振荡幅度Ⅰ组显著高于Ⅱ组,Ⅱ组显著高于Ⅲ组。结论 HRV指标呈现近日节律分布,自主神经功能及其对心血管系统生理活动调节作用随增龄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缓慢性心律失常出现短Q-T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7例SSS缓慢性心律失常按最长R-R间距(2.02.9)s者36例(A组)及(3.014.0)s者21例(B组)。每组均测定其最快窦性心率与最慢心率的Q-T间期进行分析。结果57例最快窦性心率QTc间期408.97395.71ms、Q-T间期预测值(QTp)为94.89%97.29%,均在正常范围内;Q-T间期〈QTp&#215;88%者有2例,其余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最慢心率2.02.9s(36例)、3.014.0s(21例)的QTc间期为280.22&#177;31.87ms及189.43&#177;46.61ms、QTp为81.13%及64.61%、Q-T间期〈QTp&#215;88%分别为(28例)77.78%及(21例)100%,表明Q-T间期明显缩短。结论SSS其缓慢性心律失常出现短Q-T间期,其中3.014.0s的短暂全心停搏出现非常短Q-T间期,并与慢频率依赖性Q-T间期矛盾性缩短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讨根据几种心电图指标的昼夜变化节律能否鉴别心脏性猝死存活者与无心脏骤停史的心脏病患者以及健康人。已有报道根据心率、心率变异性、以及QT间期可确定心脏性猝死存活者。在计算机辅助下 ,应用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技术对 3组受试者行连续性QT间期测量及心率变异性分析。三组受试者分别为 :( 1 ) 1 4例猝死存活者 ;( 2 ) 1 4例在诊断与治疗上与存活者相匹配的对照病例 ;( 3) 1 4例健康人。各组间 2 4小时平均RR和QT间期及日间心率无显著性差异。但三组的夜间心率却明显不同 ,主要因为猝死存活者中预期的夜间心率下降幅…  相似文献   

18.
50例心肌梗塞(MI)患者短时心率变异(短时HRV)、心室晚电位(VLP)、和Q-T离散度(Q-Td)三项指标的测定,与30例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梗塞组短时RR标准差(SDRR)及立卧位心率差值均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01,P<0.005),VLP阳性率明显增高(P<0.025),Q-Td明显延长(P<0.001)。梗塞患者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三项指标比较相差显著(P<0.001~0.005)。事件组分类后三项指标对“猝死”的价值最大。在对心脏事件发生的预测方面,敏感性最高的是短时SDRR,特异性最高是VLP,有效性最高的是Q-Td,相对危险性依次为VLP、Q-Td、短时SDRR,说明该三项指标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如果同时监测可见随着异常指标项目的增加其预测价值更可靠,临床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Q-T和R-R间期的关系,观察了动态心电图出现长R-R间期(≥2.0s)的32例SSS患者按直线回归方程式确定的Q-T/R-R关系的斜率(S):S1,R-R间期≤1.4s;S2,R-R间期>1.4s。结果表明:(1)当R-R间期延长时,Q-T和R-R关系相对平坦(S相应增大);(2)和Q-T间期正常的患者比较,Q-T问期延长的患者,随着周期长度(CyeleLengths)的延长,表现为Q-T间期的过度延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